纯语言翻译理论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

- 244-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许译申【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沃尔特•本雅明 《译者的任务》 纯语言 可译性沃尔特•本雅明可谓是德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家。
他一反常态,对传统翻译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挑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翻译思想。
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诸如“纯语言”、“后来的生命”、“可译性”、“不可译性”等重要概念,并阐述了蕴含其中的独特的翻译思想。
一、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上半叶德国翻译研究史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
其翻译理论和观点丰硕、新颖,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观与众不同、甚至相去甚远,自成一家。
沃尔特•本雅明本人翻译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巴黎风貌》,并于1923年为此写了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或称《翻译的课题》)(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ns)的序言。
本雅明在该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二、 沃尔特•本雅明翻译理论述评1.纯语言。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对“纯语言”的定义为:所有超历史的语言间的亲属关系都存在于每一种语言各自的整体意指之中—然而,这种意指不是任何单一的语言可以通过其自身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各种语言一切互补的意指集合来实现,这个意指集合即是:纯语言。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 一准则 ,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威密尔所提 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 ,意思是 “目的”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 就是 “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 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 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 —功能派翻
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 理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 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的文学翻译得到发展的同时,翻
译研究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和文 学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时还是注重翻译作品的艺术 性。文艺学派开始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为蒂 尼亚诺夫。
楚柯夫斯基的《崇高的艺术》一书问世后,被视为前苏联
译坛文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大量丰富的翻译 实践,探讨了使翻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途径。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
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 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 效果 ,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 。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从“纯语言”翻译观看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作者简 介 : 张晓娜 (94一) 女 , 18 , 河南济源人 , 硕士 , 助教 , 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
10 ・ 0
’
张晓娜 :k 纯语 言” 译观 看原作 与译 作 的关 系 Z“ 翻
言整体 意指中, 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体现这种意 制原语 , 而是要利用语言 中的差异 , 依靠外语去颠覆 指, 只有通过各语言的意指相互补充才能完整地体现 原语 的秩 序 , 将潜 藏 在 原语 中 、 要 原语 无 法 表 达 的意 出来 , 即纯语 言。本雅 明认 为语 言之 间不是形 同陌 念展现出来 。传统翻译理论追求 的是尽可能准确地 路 , 是密 切相 关 的 , 强 调 人 类 诸语 言之 间具 有 亲 传达原作的意义和形式 , 而 他 本雅明认为在这种理论指导 缘性 , 即各 语 言间 的类 似 性 。任 何一 种语 言都 无法 充 下 , 者 既要忠 实 于原 作 的 意义 , 译 又要 兼 顾原 作 的形
j ni hsm s ri eT eTs eTa s tr o ae i aioa t nl i er so “at uns”ad a i at pe h ako t rnl o.C mpr wt t d i lr s t nt o e f f h les n mi n e c fh a d h r tn a ao h i if
手, 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及译者的任务加以阐述 。
关键 词 : 传统认识; 纯语言; 原作与译作 ; 译者的任务
中图分类 号 :09 文献标 识码 : H5 A
文章编 号 :084 1 (02 0 -100 10 -96 2 1 ) 1 0 -2 0
“纯语言”理论与翻译偏差

文 章 编号 : 6 3 2 l ( 0 1 1 — 2 1 7 — 1 l2 纯 思想
《 者 的 任 务 》 , 雅 明 就 翻 译 理 论 进 行 了 阐 释 , 出 了 译 中 本 提 “ 纯语 言 ” 一概 念 。 中 ,纯语 言 ” 穿 了作 者 对 可 译 性 不 可 译 这 文 “ 贯 性 、 言 的亲 缘 关 系 以 及 原作 和 译 作 的关 系 等 问 题 的 讨 论 , 定 语 其
关 系” 是 基 于 这 些 语 言 是 “ 就 纯语 言 ” 碎 片 。 的
赖 于 译 者 的领 悟 力 、 受 力及 翻 译 功 底 。如 王 维 的 《 城 曲 》 感 渭 :
B n e 的译 文 是 : yn r
2纯语 言 与翻译 .
本 雅 明认 为翻 译 不 是 为 不 懂 原 作 的读 者准 备 的 ,甚 至原 作 也 不 是 为读 者 而存 在 。本 雅 明 一 开 始便 将 读 者 放 逐 出翻 译 和 作
等 值 必 定 带 来 翻译 上 的 问题 ,导 致 翻译 偏 差 。其 产 生 的 原 因 如
下:
31 言 特 质 差 异 .语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纽马克翻译理论

纽马克翻译理论
纽马克翻译理论,也称为“纽马克模式”,是一种翻译理论,它是由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翻译学家罗伯特·纽马克(Robert Newmark)提出的。
纽马克翻译理论首先指出,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意义的转移,而不是简单地把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
根据纽马克的理论,翻译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语言转换和意义转移。
首先,语言转换指的是将源语言的句子翻译为目标语言的句子,而意义转移则是将源语言的句子的意思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句子的意思。
纽马克翻译理论已经成为当今翻译理论的基础,因为它把翻译理论从单纯的语言转换转变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活动。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把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转换,而且把它定义为一种意义的转移。
它强调了翻译的跨文化性,要求翻译者把源语言中的意义转移到目标语言中,而不是单纯地把源语言的句子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句子。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力求表意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 2、意指方式不同,意指对象相同 All goes on for the best here and I’m enjoying it quite a lot. They say I take to it like a duck to water. 这儿的一切都很好,我感到很惬意。他们说我 真有点如鱼得水。(比较:如鸭得水) That history test was duck soup. 那次历史考试真是小菜一碟。(比较:真像煮 鸭汤)
五、译者的基本错误
• 译者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机械的字对字的直 译。在有的情况下,字对字的直译并不能产生 原文的回声,而必须做出必要的补偿或变通。 • “What, for instance?” She hoped her tone was sufficiently chilling. (Mair Hamilton: “The Proposal”) • 译文一:“庆祝什么,比如说?”她希望自己 的语气够冷漠的。 • 译文二:“有啥可庆祝的?”她希望她的语气 够冷漠的。
• •
意指方式实例1
• • • • •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as white as snow/像雪一样白 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The data processing is going on as slow as a snail/数据处理进行得像蜗牛一样慢
四、力求表意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1、意指方式相似,意指对象相同 • I desire you will do no such thing. Lizzy is not a bit better than the others; and I am sure she is not half so handsome as Jane, nor half so good humoured as Lydia. But you are always giving her the preference.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 • 译文一:我希望你别做这种事。莉齐丝毫不比别的女 儿强。我敢说,论漂亮,她远远及不上简;论性子, 她远远及不上莉迪亚。可你总是偏爱她。 • 译文二:我希望你别做这种事。莉齐丝毫不比别的女 儿强。我敢说,论长相,她没有简一半漂亮;论脾气, 她没有莉迪亚一半好。可你总是偏爱她。
二、本雅明的“纯语 言”
• 各种语言(碎片)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这 种内在的亲缘性是以一种特殊的趋同性为标志的, 但这种趋同性却并非相似性或可代替性,而是一种 互补性。同一事物,在作为整体的每一种语言中被 意指,但此事物又无法被任何单一的语言所企及, 而要通过所有相互补充的语言意图之总体性,方可 到达。这个由各种相互补充的语言意图所构成的总 体,就是纯语言(pure language)。 语言的“终极本质”(ultimate essence);各种语言通 过各自意义的形式互补、交融达到和谐(harmony of the languages) ,使各种语言相互融合臻至完满。 意指对象(the intended object)的相同性;意指方式 (the mode of intention)的相互补充,相互妥协,相 互交融。
形vs神
• 傅雷: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 叶浅予:凡是画,都要求形神皆备,有人认为‘得意’ 可以‘忘形’,就是说,传神可以遗形,这是不妥当 的。神是依附于形的,形不准,神也就失之真。所以, 我们常说:‘以形写神。’ • 形与神的两种处理模式: • 一是“以形写神”(理想模式) • 二是“遗形得神”(退而求其次模式) • 形式并不只是内容的外衣、信息的载体,在多数情况 下形式就是内容,载体就是信息;忽视了形式,往往 要损害意义,使意义不完全。
实例
•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Tess) • 译文一:他们那时候,正喝到欢畅的境地,所 以都是酒酣耳热,神舒心畅,满眼生花,满室 生春,豪情逸志,超脱形赅。(张谷若) • 译文二:这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心旷神怡的阶段, 一个个魂灵超脱了形赅,在屋里热切地表现各 自的个性。(孙致礼)
一、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20世纪德国在翻译研究领域最有建树、影响最 大的哲学家 • 《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1923)是本雅明翻译法国诗人波德莱 尔《巴黎风貌》后所写的一篇导言;在文中对 翻译的本质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等提出了一系 列独到的见解 • 本文被奉为文学翻译研究的经典,并在20世纪 80年代被视为后现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作
四、力求表意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4、貌离神离
• … nor was Mrs. Hurst, who had married 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tune, less disposed to consider his house as her home when it suited her. (J.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Ch.4, V.I) • 译文一:再说那位嫁了个穷措大的赫斯脱太太,每逢 上弟弟这儿来作客,依旧像是到了自己家里。(王科一) • 译文二:而那位赫斯特夫人嫁了个家财不足、派头有 余的男人,因而一旦得便,也很情愿把弟弟的家当作 自己的家。(孙致礼)
实例1
• 翻译不是发挥译文的“优势”,而是发 挥译文的“韧性和潜力”,尽量包容原 文的表意方式 • Unless you’ve an ace up your sleeve, we’re dished. • 除非你有锦囊妙计,否则我们是输定了。 • 除非你袖中藏有王牌,否则我们是输定 了。
实例2
Wine was thicker than blood to the Mondavi brothers, who feuded bitterly over control of the family business, Charles Krug Winery. • 译文一:查尔斯·库勒格酿酒厂使蒙特维兄弟忘 了手足情谊,他们为争夺这份家业而结怨成仇。 • 译文二:对于蒙特维兄弟来说,酒浓于血,他 们为了争夺查尔斯·库勒格酿酒厂这份家业,而 斗得不可“陌生性”进入自己的 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并不是对译文的 最高恭维. • Therefore, it is not the highest praise of a translation to say that it reads as if it had originally been written in that language.
实例3
• On the morning of a fine June day, my first bonny little nursling, and the last of the ancient Earnshaw stock, was born. (E.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Ch.8, V.I) • 译文一:6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厄恩肖 这个古老世家的最后一代继承人出生了,这是 第一个我亲自喂养的孩子。 • 译文二:六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要抚 养的第一个小宝宝,也是古老的厄恩肖家族的 最后一根苗,出世了。
对本雅明“纯 语言”的思考
孙致礼
前 言
• 2002年1月,我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了题为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的论文, 指出中国的文学翻译长期“重神似而不重形 似”,崇尚归化轻视异化,妨碍了中国翻译水 平的提高。呼吁翻译界要以“形神皆似”为追 求,主张“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 • 我的这一主张,可以从本雅明的理论中得到支 持。
• 翻译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有着不同的 意指方式的语言之间恒定地流动,让不 同的语言在相遇和互补的过程中显示出 它们之间的亲缘性,最终让纯语言从各 种意指方式的协和中呈现出来,达到救 赎的终点。 • 译作不是要仿造原作的含义,而是要与 原作的意指方式融为一体,引入异质语 言的意指方式,打破自身语言已经腐朽 了的障碍。
四、力求表意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 本雅明并非不要“忠实”,他要的是比 传达意义更高的“真实”,他要寻求的 是语言之间的亲缘性(the kinship of languages),让原文与译文之间达到和谐 统一,也就无限接近了忠实。
五、译者的基本错误
• The basic error of the translator is that he preserves the state in which his own language happens to be instead of allowing his language to be powerfully affected by the foreign tongue. • 翻译家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保持了本国语 言的一种偶然的状态,而不是让自己的 语言受到外语的强烈影响.
• • •
四、力求表意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3、“貌合神离”
•
• • • • • • • •
“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 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you to undo it!”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3) 译文一:“请原谅,”阿丽思很恭顺地说,“我想你是讲到第五个拐弯 的地方吧?” “我还没讲到!”耗子生气地尖声说道。 “打了一个结!”阿丽思说,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所以焦急地看着周 围。“啊,让我帮你把它解开!”(陈复厣) 译文二: “对不住,对不住。你说到了第五个弯弯儿嘞,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狠怒道:“我还没有到。” 阿丽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罢!” (赵元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