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离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白色公羊 X 白色母羊 黑色小羊
很明显黑色是隐性(用aa来表示)所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
5.遗传病概率的计算:
规律性比值在解决遗传性问题的应用
亲本基因型为AA X AA 后代表现型全为显性 后代基因型全为AA 亲本基因型为AA X Aa 后代表现型全为显性 后代基因型 AA : Aa为1 : 1 亲本基因型为AA X aa 后代表现型全为显性 后代基因型全为Aa
2.84:1 2.96:1 3.01:1 3.14:1 3.15:1 2.82:1
299(不饱满) 2.95:1 152(黄色)
面对这些实验数据,你信服了吗?那又如何解释实验现象呢?
解释: P 亲本 F1
子一代
子二代 母本 父本 杂交 自交
F2
♀ ♂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高
矮
×
DD P
dd
配 子 D
本质: 等位基因分离 时期: D与d分离:减Ⅰ后期。 D与D分离、d 与d分离:减Ⅱ后期。 细胞学基础: 同源染色体分离。
①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染色体; 适用范围: ②有性生殖,减数分裂中; ③细胞核遗传; ④一对相对性状。
区别: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相同基因、 复等位基因
D与d的雄配子相等, D与d的雌配子相等, 雄 配子多于雌配子,虽然雄配子更多,但与雌配 子结合的机会均等,如雄配子100个D 、 100 个d,雌配子10个D 、 10个d,产生受精卵20 个,受精卵数取决于雌配子数目。
F1
d
Dd 高
①相对性状是由遗传因子 (现称基因)决定的。显 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 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性 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的,用 小写字母表示,在体细胞 中是成双存在。 ②配子形成时,成双的基 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
遗传规律--分离定律

遗传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解释2、解释的验证以及假说演绎法3、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4、证明某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方法—自交或测交5、判断某显性个体是纯合子or杂合子(1)植物:自交,测交,检测花粉类型,单倍体育种(2)动物:测交5、显隐性判断6、概率计算:叉乘法;配子法;是否乘1/2的问题;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子代的各基因型概率,7、分离定律中的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2)致死现象:基因型致死(显性,隐性),配子致死(3)和染色体变异联系【显隐性判断】【定义法】1.已知马的栗色与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马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l匹小马。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反之,则白色为显性B.随机选出1匹栗色公马和4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4匹马全部是白色,则白色为显性C.选择多对栗色马和栗色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为隐性D.自由放养的马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马为显性【假设法】2.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下面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全为直毛则直毛为隐形B.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则子代雌性个体均可为直毛C.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一致,则直毛为显形D.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不一致,则直毛为隐形【性状分离法】3.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
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的条件

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的条件引言: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遗传变异的发生、传递和规律。
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文将从基因分离、基因重组和基因连锁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的条件。
一、基因分离基因分离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父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中被分离出来的现象。
基因分离的条件包括遗传物质的性质和遗传物质的分配。
1. 遗传物质的性质遗传物质是指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分子,一般指DNA。
遗传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基因分离的可能性。
DNA分子具有两条互补的链,其中一条链可以作为模板合成新的链。
这种双链结构使得DNA分子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以发生分离和重组,从而实现基因的分离。
2. 遗传物质的分配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进行分配。
减数分裂是指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过程,通过该过程,一对染色体分离成两个单倍体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等位基因都有50%的机会分配到子代中,从而实现了基因的分离。
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父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中重新组合的现象。
基因重组的条件包括遗传物质的性质和遗传物质的重组。
1. 遗传物质的性质遗传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基因重组的可能性。
DNA分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DNA的重组,不同的等位基因可以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这种遗传物质的性质使得基因重组成为可能。
2. 遗传物质的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通过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进行重组。
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是指染色体上的两条同源染色单体之间的一段DNA 发生断裂和重联,从而导致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使得基因重组成为可能。
三、基因连锁基因连锁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固定的频率一起遗传的现象。
基因连锁的条件包括基因的距离和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1. 基因的距离基因的距离决定了基因连锁的程度。
距离较远的基因发生连锁的概率较低,距离较近的基因发生连锁的概率较高。
基因的分离规律(陆德平)

4、复等位基因
如人类ABO血型的决定方式 IAIA、IAi―→A型血 IBIB、IBi―→B型血 IAIB―→AB型血(共显性) ii―→O型血
在人类群体中,发现决定Rh血型的等位基 因共有18种之多,但对每个人则仍然只有其中 的两个基因成员。如果以18种等位基因计算, 则人类Rh血型基因型会有多少种( C)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杂交、杂交、测交
B.测交、 D.杂交、
亲本(Aa)连续自交n代 ,则F n中的:
杂合子占: 1/2 n
纯合子占: 1-1/2 n
显性纯合子占: 1/2- 1/2n+1
隐性纯合子占: 1/2- 1/2n+1
显性性状占: 1/2+1/2n+1 隐性性状占: 1/2- 1/2n+1
5、蜜蜂遗传 蜜蜂的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控制一对相 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常染色体上。现有褐色雄蜂 与黑色雌蜂杂交,则F1蜜蜂体色是( C ) A.全部是褐色 B.褐色:黑色=3:1 C.母蜂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 D.母蜂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
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了F1代,在F1代 雌、雄个体交配 产生的F2代中,雄蜂基因 型共有AB、Ab、aB、ab四种,雌蜂基因型 共有 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 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 A . aabb×AB B. AaBb×Ab
组合 Ⅰ Ⅱ Ⅲ Ⅳ
后代显隐性关系 显性∶隐性=3∶1 显性∶隐性=1∶1 只有显性性状 只有隐性性状
双亲基因型 Bb×Bb Bb×bb BB×BB,BB×Bb,BB×bb bb×bb
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区别
自交: 1/4AA×1/4AA、1/2Aa×1/2Aa 、 1/4aa×1/4aa 自由交配(随机交配):
基因分离定律的核心

基因分离定律的核心说到基因分离定律,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深奥,好像一听就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咱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来理解这个东西。
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最早由孟德尔发现的,他研究的可是豌豆植物,弄明白了这些基因是怎么传给下一代的。
而这个分离定律呢,说白了就是:父母的基因在繁殖过程中会分开,每一代传递给子女的一半基因是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
你就想吧,就像咱们常说的“隔代遗传”,其实这背后就有基因在“默默地”分离和传递。
这事儿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其实身边的例子一堆。
你看啊,假如你是个混血儿,爸爸是高个子,妈妈是矮个子,结果你长得比妈妈还高,可能还超过爸爸,嗯,这就能归结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了。
孟德尔当年用豌豆研究,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咱们这些人类其实也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时会像洗牌一样分开,有的基因可能会显性,有的则是隐性的,不太能显示出来。
这就像你开玩笑说的,爸妈都有点胖,结果你却瘦得像个竹竿,嗯,这就跟基因“玩牌”一样,大家的基因可能看着都一样,可结果偏偏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妙处了,虽然每个人的基因组合不同,但都是从父母那儿各取一半,不会因为某一方的基因就完全“统治”你。
其实不光是身高,像眼睛的颜色、发型、甚至性格脾气,这些都能看到基因分离的影子。
有时候爸妈的性格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生出来的孩子可就未必完全像他们俩。
父母都是热情洋溢型的,可孩子可能偏安静,连脾气也是大相径庭。
这就是基因给了你一个“调皮”的小礼物,悄悄地分离,结果就是每个孩子都有一套独特的基因密码。
有时候你就会觉得,基因这个东西真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明明是父母给的,但就是不完全“照搬”。
你看,你爸和你妈都是大眼睛,偏偏你出生后眼睛就小了,想想都有点“冤”。
不过,这也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意思呀,遗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它更像是一场“抽奖”,你永远不知道会抽到什么组合。
就算是双胞胎,也有可能长得不完全一样,或许性格上也会有差异。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如DD、Dd、dd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1.二者关系
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基因型决定 表现型),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表现型还受环境影响,所以表现型是基因 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DD Dd
Dd
dd
矮茎
高茎 高茎 高茎
基因型 表现型
在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 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 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1、基因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单击画面继续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
结构 蛋白
直接
细胞 结构 细胞 功能
功能 蛋白
间接
生物性状
3、性状是什么?会不会直接遗传呢? 4、遗传有怎样的规律呢?
遗传学的奠 基人----奥地利
学者孟德尔。出 身于乡村农艺世 家,原本是一位神 父, 他主要对豌豆 进行了长达8年的 杂交实验,从中总 结出的两大遗传 规律,为遗传学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的判定 “有中生无”为显性,“无中生有”为隐性
分离定律的六把钥匙
(1)DD×DD→DD (2)dd×dd→dd (3)DD×dd→Dd (4)Dd×dd→Dd∶dd=1∶1 (5)Dd×Dd→DD∶Dd∶dd=1∶2∶1 (6)DD×Dd→DD∶Dd=1∶1
全显性D — 全隐性dd 全显性D — D —:dd=1:1 D —:dd=3:1 全显性D—
单击画面继续ຫໍສະໝຸດ 显性性状:遗传学上,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的分离定律

卷
舌
2、无卷舌
图3前额中央发际有一三角形突出称美人尖
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1、有美人尖
2、无美人尖
图5上眼睑有无褶皱
图6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
1、双眼皮
2、单眼皮
图 7 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
图8 双手手指嵌合
1、右手拇指在上 2、左手拇指在上
谢谢!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
图2 1、有卷舌
卷
舌
2、无卷舌
图3前额中央发际有一三角形突出称美人尖
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1、有美人尖
2、无美人尖
图5上眼睑有无褶皱
图6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
高茎
矮茎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
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F1 高茎
(自交) ×
F2
(子二代)
高茎
矮茎
3 ∶
1
F2中的3:1是不是巧合呢?
练习:
P ×F2 黄色圆粒 黄色圆粒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比例:
3
:
1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性状 茎的高度 种子的形状 一种性状 787(高) 5474(圆滑) 另一种性状 277(矮) 1850(皱缩) F2的比
P: 亲本
♀: 母本
×: 杂交
♂: 父本
×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 杂种子一代
F2: 杂种子二代
巩固练习
高一生物必修2第13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3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内容要求——明考向近年考情——知规律(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并推测子代的遗传性状;(3)模拟动物或植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活动)。
2020·全国卷Ⅰ(5)、2020·全国卷Ⅱ(32)、2019·全国卷Ⅱ(5)、2019·全国卷Ⅲ(6,32)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玉米来说,缺点是需要人工去雄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操作“四步曲”3.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提醒①提出问题是建立在杂交和自交实验基础上的,不包括测交实验。
②演绎过程不等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进行杂交实验对演绎推理的结果进行验证。
4.基因的分离定律1.选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后代既有有角牛又有无角牛,能否确定有角和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能,请阐明理由;若不能,请提出解决方案。
不能。
可选用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或多对无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
2.短尾猫之间相互交配,子代中总是出现约1/3的长尾猫,最可能的原因是短尾猫相互交配,子代短尾猫中显性纯合子致死。
3.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吗?提示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一般情况下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1.相同基因、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2.与交配方式相关的概念及其作用3.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1)自交法(2)测交法(3)配子法(花粉鉴定法)有一定局限性,相应性状需在花粉中表现(4)单倍体育种法考向1结合遗传学相关概念,考查生命观念1.(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A.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B.对某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测交后子代的性状表现C.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色盲的儿子D.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表现为粉红花答案 C解析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亲本表型一致,子代出现不同性状时方可称作性状分离,选项C中的亲本表现为一个性状,后代两种性状,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C正确;选项A中,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但不属于性状分离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性性状:F1(子一代)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 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
隐性性状: F1(子一代)代未显现出来那个亲本 的性状。(如豌豆的矮茎)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 隐性性状的现象。
性状
显性
F2的表现 隐性 显性:隐性
种子的形状 园粒 5474 皱粒 1850 2.96:1
茎的高度 高茎 787 矮茎 277 2.84:1
配子 就D是让dF1与隐性纯d 合
子杂交,测定F1的基
F2
D因d组合
dd
高茎
矮茎
1
:
1
孟德尔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 茎豌豆(dd)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 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即这两种性 状的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 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 明了F1是杂合子(Dd),并且证明了F1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分离, 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全部为AA 全部为aa
AA aa 全部为显性 Aa Aa 3/4显性:1/4隐性
全部为Aa 1/4AA:2/4Aa:1/4aa
Aa aa 1/2显性:1/2隐性 Aa AA 全部为显性
1/2Aa:1/2aa 1/2AA:1/2Aa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去雄
授粉
♀
紫花
白花
杂交法
(人工异花传 粉)
紫花植株
供应花粉的植株 叫父本(♂)接 受花粉的植株叫 母本(♀)。 “♀”示雌性个体 “♂”示雄性个体
“×”示杂交 “ ”示自交
“P”示亲代 “F”示子代
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遗传的特别之处:首先 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对相对性状上 , 待研究清楚后,再观察两对,三对以 至数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遗传情况。
❖ 杂交:指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做亲本的 交配类型.
后代的性状为显性.
❖ 自交:指杂合体之间的交配类型.
后代的性状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比为3:1
❖ 侧交:指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之间的交配类 型.
后代的性状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比为1:1
遗传因子分离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存在行为上的 一致性: ❖ 数量和来源相同. ❖ 分离时的行为相同.
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 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 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猪的白毛对黑毛为显性,要判断一只白毛
猪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与它交配的猪最好
是
A.纯种白毛猪
植株是:
B
A.高矮之比是1:1
B.全是矮秆
C.高矮之比是3:1
D.全是高秆
❖ 纯合体:由相同的显性基因和相同的隐性基 因组成的基因型。(如DD和dd)
❖ 杂合体: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对应的隐性 基因组成的基因型。(如Dd)
不论是显性纯合体还是隐性纯合体,其性 状的遗传是稳定的,杂合体性状的遗传是不 稳定的,它们的下一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实验材料:豌豆
❖ ①:严格的闭花自花传粉植 物。(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便于用人工方法进行杂交)
❖ ②: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差 别显著。
性状: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下列各组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和黑毛
D
B.羊的白毛和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遗传因子---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分别位 于各对同源染色体上.
染色体、 DNA、基因关系
1个染色体
1个 DNA
Dd
多个基因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例如D和d)
高茎
矮茎
× D D d d
减数 分裂
减数 分裂
D 受精 d
F1
配子 D
第八章 遗传与变异
❖遗传:后代和前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
孟德尔: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
孟德尔(1822-1884):
奥地利人,21岁起做修道士。 29岁起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 3年后修毕。43岁时在自然科 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自己研究豌 豆杂交的论文《植物杂交试
验》。
孟 德 尔 采 集 的 不 同 品 种 的 豌 豆
× ♀
杂交
(母本)
(正交)
P(亲本)
×
♀
(反交)
F1
(子一代)
P
F1
×
自交
F2
高茎:矮茎=787:227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
❖子一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 (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另一个 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 于3:1
高茎
矮茎
P DD × dd
减数 分裂
减数 分裂
配子 F1
D
d
受精作用
Dd 高茎
F1
Dd × Dd
配子 D d
Dd
F2 DD Dd Dd dd
高茎 1
返
高茎 高茎
:2
:
回
矮茎 1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仅要 能解释已经得到的试验结果,还 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测交 Dd × dd
B
B.黑毛猪
C.杂种白毛猪
D.以上都不对
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 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三组杂交试验结果。
1、根据哪个组合能判断出显性类型,试说明理由。 2、写出各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3、哪一个组合为测交试验,写出遗传图解。
组合 序号
一 二 三
杂交组合类型
皱粒×皱粒 圆粒×圆粒 圆粒×皱粒
d
D D DD d
高茎 高茎
F2
Dd
d D dd d
高茎
高茎 矮茎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控制生物性状的全部基因组成。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 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 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
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杆玉米用生
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
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
粒:
A.甜是显性性状
C
B.相互混杂
C.非甜是显性性状
D.相互选择
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认为
1、遗传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 (如DD、 dd 、Dd;AA、Aa aa )。
(纯种高茎豌豆体细胞中含成对遗传因子DD; 纯种矮茎豌豆体细胞中含成对遗传因子dd)
2、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分别进 入两个配子中,因此每个配子只含有成对遗传因 子中的一个。
后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圆粒
皱粒
0
102
125
40
152
141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后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圆粒
皱粒
一
皱粒×皱粒
102
二
圆粒×圆粒
125
40
三
圆粒×皱粒
152
141
1、根据组合二可知圆粒对皱粒为显性,因为圆粒 与圆粒杂交产生了圆粒和皱粒,并且其数量比约 为3:1。
2、组合一为rr×rr;组合二为 Rr×Rr;组合三为 Rr×rr。
子叶的颜色 黄色 6022 绿色 2001 3.01:1
花色 红色 705 白色 224 3.15:1
豆荚的形状 饱满 882 不饱满 299 2.95:1
豆荚的颜色 绿色 428 黄色 152 2.82:1
花的位置 腋生 651 顶生 207 3.14:1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
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
3、组合三为测交类型。
1、如果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子 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则子代表 现出的那个性状为显性。 2、如果两个性状相同的亲本杂交,子 代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则这两个亲本一 定是显性杂合子。子代出现的性状为隐 性性状。
子代
亲代基因组合 表现型及其比例 基因型及其比例
AA AA 全部为显性 aa aa 全部为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