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基本观点包括:
1. 无限性:自然界是无限的,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2. 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3. 内在矛盾: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4. 质量和量变:自然界的发展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通过无限的量变,最终会达到一个新的质变或者跃升到新的阶段。
5. 革命性:自然界的发展是通过突变和革命性的爆发完成的。
革命性的爆发会带来全新的事物和形态。
6. 统一性和多样性:自然界是统一的和多样化的。
在统一性中,事物有共同的规律性和联系;在多样性中,事物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7. 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自然界的发展是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质变的飞跃,形成新的事物和形态。
这种飞跃是由于矛盾的激化和突破。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了自然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揭示了
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变化规律。
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它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写作目的: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针对当时自然科学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打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旨在反对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的论战性著作。
写作时间:1873---1876年,恩格斯写成了《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两篇论文和一些札记。
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而中断。
1878---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已写成了该书的大部分论文和札记。
1885年到1886年,又写了一些材料补充到手稿中。
整本著作是未完成的,总体写作时间是1873---1886年。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辩证法》的手稿落到伯恩斯坦手中。
由于伯恩斯坦蔑视辩证法,把它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大的“祸害”和“陷阱”。
所以,手稿中除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两篇外,其余都不予发表。
十月革命后,在俄共(布)中央的努力下,该手稿终于在1925年用俄德文对照的形式第一次在莫斯科出版。
著作内容:《自然辩证法》一书是由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段,以及两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问题。
《导言》是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辩证的自然观。
《导言》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阐明了辩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因此它必然导致神秘主义。
到了18世纪中叶,康德的星云假说在这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神的第一次推动说破产了;地质学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有其发展的历史;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化学上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有机化合物,证明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生物学上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证明了有机界是彼此联系和统一的,因而整个世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自然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含着众多相互作用的要素和过程。
在人们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被公认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下面是《自然辩证法》的部分原文: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片面的,这是因为人们只关注了自然界中的某些部分,而忽视了整个系统。
然而,如果我们希望真正理解自然的规律,我们就需要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恩格斯指出,自然界的矛盾运动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包含着矛盾的存在。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源动力。
在自然界中,各个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不断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
恩格斯引用了许多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例如,太阳和地球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昼夜的交替,气候的变化等现象。
生物体内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活动得以进行。
恩格斯认为,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变化是自然界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还提出了关于质量量变的观点。
他认为,质的变化是通过量的积累和突破而实现的。
当某种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被认为是自然界进化和革命的方式之一。
此外,恩格斯还讨论了自然界的辩证方法。
他认为,辩证法是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论。
通过辩证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运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提倡,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应该采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探索自然。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不仅提供了对自然界的新的认识方式,而且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他的理论和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想。
总结起来,《自然辩证法》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矛盾运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质量量变和辩证方法的概念。
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和探索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尽管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鼓励我们以全局的视角看待自然界,从矛盾中寻找发展的动力,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它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写作目的: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针对当时自然科学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打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旨在反对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的论战性著作。
写作时间:1873---1876年,恩格斯写成了《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两篇论文和一些札记。
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而中断。
1878---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已写成了该书的大部分论文和札记。
1885年到1886年,又写了一些材料补充到手稿中。
整本著作是未完成的,总体写作时间是1873---1886年。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辩证法》的手稿落到伯恩斯坦手中。
由于伯恩斯坦蔑视辩证法,把它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大的“祸害”和“陷阱”。
所以,手稿中除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两篇外,其余都不予发表。
十月革命后,在俄共(布)中央的努力下,该手稿终于在1925年用俄德文对照的形式第一次在莫斯科出版。
著作内容:《自然辩证法》一书是由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段,以及两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问题。
《导言》是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辩证的自然观。
《导言》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阐明了辩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因此它必然导致神秘主义。
到了18世纪中叶,康德的星云假说在这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神的第一次推动说破产了;地质学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有其发展的历史;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化学上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有机化合物,证明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生物学上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证明了有机界是彼此联系和统一的,因而整个世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解析自然规律的方法体系,它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
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对自然现象的逐步发现和认识,其方法和理论框架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所著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来展开对于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分析。
《自然辩证法》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探究了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总结了历史上以至当代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联结,表现出复杂多样、矛盾纷呈的特性。
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即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他指出了物质不断变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即“物质具有永恒性和周转性”,“物质的变化是建立在物质的永恒性基础上的”,“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这些原理,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自然现象看作一种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单一现象。
在自然辩证法的框架下,恩格斯提出了诸如“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概念。
其中,“否定之否定”原理认为事物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由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斗争、转化而进化。
当旧事物在新事物面前被否定以后,也给予了新事物继续发展的契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则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精神世界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物质条件和物质状态的变化为基础,否认任何超自然的干预或力量。
自然辩证法不仅为自然学科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无论是对于生态建设的理念把握还是对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创新,自然辩证法都能提供指引和参考,实现可持续环境和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具有理论深度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探究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强调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它所提供的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和理论框架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述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著作。
在这部书中,恩格斯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
科学、科学技术方法和科学技术观的重要观点,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首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述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各种不同的物质形式相互转化和发展。
他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在自然界的各
个领域中找到。
其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
科学技术观。
自然观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辩证综合方法论。
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1页共1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后感(三篇)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后感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通过对其认真仔细的阅读,不免让我有种醍醐灌顶,受益非浅的感觉。
虽然我的理解仅限于一些很浅层的认识,但已足以让我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涉及的方面。
在导言部分,恩格斯通过分阶段的方法,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因为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从中我一知半解的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哲学中的作用。
通过这次阅读导言,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阅读与理解都这么吃力,那么恩格斯的研究工作将是多么的艰难,但他仍旧孜孜不倦的为人类事业奋斗终生。
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他的精神将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于自然的研究,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
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的。
他在这本导言里,很好的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恩格斯认为,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
当前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孜孜不倦,循环加以运用的学习态度。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科学,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这正顺应了我们人类的生活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大量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完整版).ppt

3、从四条主线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 以自然观为主线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
以自然观为基础,对运动过程进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索,揭示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相互作用,并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价值判断。
➢ 以科学技术观为主线 ——自然辩证法的精髓是研究“劳动与人的生
版社,1979.
➢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 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 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1
➢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背景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 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 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 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 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 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 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 科学总结。
谢谢
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以科技与社会关系为主线 ——自然辩证法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核心,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经线,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纬 线”。
➢ 以科技文化为主线 ——自然辩证法应“充分展示科学——人文的广阔:自然辩 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它的研 究对象与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工程 与社会界面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国服务” 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这一 点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中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 的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格斯在从1873年开始撰写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试图通过各种自然科学成果,将辩证法引入自然界建立辩证的自然观。
概括他的辩证自然观主要有如下观点: 1,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前提,但这种统一并不在于存在,而在于物质性。
它包含3层意思: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中,存在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的区别。
高级的物质形态及运动形式总是由低级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产生。
但前者却不能完全还原为后者;同时也不存在物质运动的终极和根本形式。
一切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和发展中。
各种运动形式既有本质上的差异性,也有相互转化上的同一性。
2,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物质和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物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都只有被各种不同的事实所充满,才是实在的和可以计算的。
由于时间和空间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也是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
正是处在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中,时间和空间才获得意义;正是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处在永恒的相互转化中,才使得时间和空间无始点无终,是一个无止境的展开过程,这也就形成了时间的永恒性和空间的无限性。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的;正如比较早的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的量永远是一样的。
因此,运动不能创造,只能转移。
"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从单纯的位置移动到思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其中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因此不论是分子、原子还是生命或思维运动,都不能没有机械的位置移动。
各种运动形式都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自然界的整体系统。
4,宇宙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眼下的地球、生命和整个太阳系都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而决非一次创生。
正是这个逐渐生成的历史填平了诸多"不可逾越"的鸿沟。
新的自然观点获得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据此,他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概括了整个宇宙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非生命到生命,直至自我意识的载体??人类得以出现的发展演化过程。
有了人,就有了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
根据辩证法,"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
现存的事物不论经过多少亿年和多少万代,最后都会无情地死灭。
但并不是说,一切事物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次。
"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
5,自然界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在他看来,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都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它集中地体现了自然、历史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并具体表现为: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3条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作为思维规律加以阐明,并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
而恩格斯则是坚定地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
"
那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究竟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存在着怎样的差别与联系呢?
就其同一性而言,都是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来看待自然和社会,都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就其差异性而言,马克思更加强调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或人和自然之间的中介作用,认为认识自然不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作用。
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而实
现这种统一的中介就是人的社会实践。
因此,思维的运动在马克思那里决不只是对事物的单纯反映;进行反映的意识同时是人的"实践批判"活动的一个要素,因为思想作为现实的本质之组成部分,总是潜入被思想所反映的现实。
而恩格斯却把自然辩证法分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两个系列;前者是后者在头脑中的反映。
尽管这两个系列的规律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上却不同。
主观辩证法描绘的规律是可以为人的头脑自觉运用的;而客观辩证规律则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
"因此在恩格斯那里,自然和人、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不是被人之历史实践结合起来的,人作为自然过程的进化产物,不过是自然过程受动的反射镜,不是作为生产力出现的。
这样,有关外部的现实就被恩格斯僵化地看成只是"事物"的总和。
"我们头脑中的辩证法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进行的、并服从于辩证形式的现实发展的反映。
" 在马克思那里,自然和历史难分难解地交织着,而恩格斯则把二者看成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不同的适用领域,并把辩证法的各个要素从具体的历史内容中分离出来,紧缩成《自然辩证法》中表述的"三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