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PAHs)在淡水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合集下载

水体内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水体内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水体内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水体中,其中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体本身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还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

因此,进行水体内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体内污染物的迁移机制1. 全球水循环过程中的污染物迁移全球水循环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陆地生物圈等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污染物会通过全球水循环向各地的水体中传输。

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如氧化氮与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形成酸雨,然后通过雨水向地面水体中传输,进而加剧了水体中的酸性。

2. 水体内不同环境的污染物迁移水体内污染物的迁移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水环境中的温度、水流速度、离子环境、生物区系等环境因素均会对污染物的迁移方式产生影响。

在静水环境中,污染物多集中分布于底部或者水面附近,而在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流或者海域中,污染物则随着水流向下游或者海底迁移。

此外,污染物的溶解度、分子质量、分子形式等也会对污染物的迁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水体内污染物的转化机制1. 水体内生物作用的污染物转化生物是水体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等微生物群体,它们可以通过吃掉周围的有机物而将污染物降解为水体生态环境所必需的无害物质,从而起到了水体净化的作用。

例如,强氧化剂过氧化氢可以被水体内的微生物降解为H2O和O2,香料中的L-薄荷烯等芳香类污染物可以被水体内的藻类通过吸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藻类中的一些细胞壁也含有丰富的吸附有机物的活性部位,可以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

因此,生物作用是水体内污染物转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机制。

2. 环境氧化还原的污染物转化环境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水体内污染物转化的重要机制,它通常是指一类化学反应,其中电子在不同的物质之间转移。

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下,某些化合物可以发生氧化反应,例如铁离子可以被氧化为铁离子,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最终使得化学反应达到自我平衡。

多环芳烃在土—水—根多介质间的分配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环芳烃在土—水—根多介质间的分配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环芳烃在土—水—根多介质间的分配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多环芳烃(PAHs)是由两个或更多苯环组成的化合物,是大气和水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同时也是环境毒性较强的化学物质之一。

PAHs在土—水—根多介质中的分配作用对于评估其环境归趋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PAHs的土—水—根吸附分配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为环境污染控制和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取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PAHs在土、水和根系等多介质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PAH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规律:选择苯并[a]芘、苯并[b]芘、苯并[k]芘等代表性PAHs,通过逐步萃取法分析其在土、根系和水等不同介质中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分布规律的影响。

2. PAHs在土—水—根系统中的传递及转化过程:设计土、水、根系统的模拟实验,探讨PAHs在土—水—根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研究不同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吸附、释放、迁移和转化等。

3. 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探讨土—水—根系统等多因素对PAHs分布的影响,建立PAHs分布预测模型,分析不同的环境因素对PAHs分布规律的贡献率,并为环境污染控制和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采集土壤、水和植物样品,采用逐步萃取法提取PAHs,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样品中PAHs进行定量分析。

2. 室内实验采用铬污染土和植物物种研究PAHs的吸附和转化过程,采取适当的放射性标记技术,跟踪PAHs在土—水—根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3.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贡献率。

四、研究预期成果1. 研究PAHs在土—水—根吸附过程中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建立PAHs环境污染修复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2. 探究PAHs在土—水—根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并建立预测模型,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大气和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特性

大气和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特性

大气和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特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是一类具有多个苯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大气和水环境中。

由于其高度稳定的化学性质,PAHs在环境中具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和潜在的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PAHs在大气和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性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气中PAHs的迁移转化特性大气中的PAHs主要来自于燃烧过程和汽车尾气等源头。

这些PAHs在大气中会经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作用而发生迁移和转化。

其中,重要的过程包括气相中的扩散、吸附、光解、湿沉降等。

1.气相扩散PAHs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存在,其浓度受到气象条件、局地排放源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气相扩散是PAHs在大气中主要的传输途径。

PAHs的迁移速度与气体的光化学反应速率、大气稀释程度等因素有关。

2.吸附作用在大气颗粒物和表面上的PAHs会发生吸附作用。

吸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和表面性质)的影响。

吸附使得PAHs可以集聚在大气颗粒物中,增加其沉降速率,对大气污染的来源和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3.光解和化学反应大气中的光解和化学反应是影响PAHs浓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湿度和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存在都会促使PAHs在大气中发生光解和化学反应。

这些过程会降低PAHs的浓度,减轻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

二、水环境中PAHs的迁移转化特性水环境中的PAHs主要来自于污水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等源头。

这些PAHs在水环境中也会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1.溶解和吸附水中的PAHs主要以溶解态存在,其溶解度受到溶解介质、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PAHs也会在水环境中与溶解有机物、颗粒物等发生吸附作用,降低其活性和迁移能力。

2.生物降解和生物富集PAHs在水环境中也会遭受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降解作用。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部分水体中的分布及其降解途径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部分水体中的分布及其降解途径

渔业研究 2017,39(4):325 -330 http://w w Journal o f Fislieries Research D O I:10. 14012// cnki.2017. 04. 011王丽娟•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部分水体中的分布及其降解途径[J]•渔业研究,2〇17,39(4):325 -330.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部分水体中的分布及其降解途径王丽娟(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13)摘要:本文综述了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对水生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危害,分析了我 国城市污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等部分水体中P A H s污染现状,简要阐述了水体中 P A H s的存在形式及降解途径,并展望了 PAHs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水体;多环芳烃(PAHs);降解中图分类号:〇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5601(2017)04 -0325 -06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直线状、角状或者簇状相连的碳氢化合物[1]。

P AH s是有机 物(石油、煤炭、天然气、秸秆、烟草等)在 热分解过程中,因高温缺氧导致碳氢化合物不完 全燃烧而生成的产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 和人为来源。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日益频繁,产生 的P AH s急剧增加,使得P AH s含量远远超过自 然环境能够降解的量,造成PAHS在环境中广泛 存在并不断累积,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2]。

PAH s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脂肪中蓄积而 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具有“三致”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1水体中PAHs的危害PAHS对水生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具有毒性 效应。

据报道PAHs会使鱼类在早期发育中发生 脊柱弯曲和颅面骨(包括鳃弓和咽弓)发育异 常等现象[3]'长臂虾的抗氧化酶,特别是肝胰腺抗氧化酶,其活力的高低容易受到水体烃类污 染物的影响[4];2011年Maria V L等[5]报道紫贻 贝鳃和消化腺的抗氧化系统和脂质过氧化受到苯 并[a]芘的影响;水体中P AH s不仅对水生生 态系统产生毒性效应,而且能通过食物链对人和 动物体产生“三致”危害等。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来源、污染水平和分布归趋行为及其不同水平的生物效应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来源、污染水平和分布归趋行为及其不同水平的生物效应

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来源、污染水平和分布归趋行为及其不同水平的生物效应发布时间:2023-01-16T09:22:25.77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6期8月作者:蔡红波[导读]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布,水量丰沛,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蔡红波(佛山市玉凰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布,水量丰沛,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珠江三角洲水质因有机物污染而日益恶化,多环芳烃是珠江三角洲水体中最普遍存在的微量有机物污染物。

通过对多环芳烃的来源、污染水平、分布归趋行为及其不同生物水平的生物效应的总结分析,以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多环芳烃的污染控制以及科学探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多环芳烃;污染水平;来源与分布归趋;生物效应;珠江三角洲1.引言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质。

PAHs主要经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气沉降的输入进入水体环境。

由于其疏水亲脂的特性,PAHs倾向于吸附在溶解相的有机质中,最终沉降到水底沉积物中,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危害人体健康【1】。

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工农业生产等途径排放进入环境,给环境健康和生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2】。

最近的研究已表明,PAHs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浓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

2.珠江口PAHs的来源及污染水平多环芳烃类(PAHs)是三角洲河网支流中检测出的含量较低、毒害性大的化合物。

PAHs来源诊断指标表明,检测物中多环芳烃主要为二环、三环芳烃,表明河水中的多环芳烃主要受石化燃料燃烧的影响【5】。

罗孝俊等研究了珠江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发现多环芳烃的浓度范围在255.9~16670.3ng/g之间,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

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环芳烃化合物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组成。

PAHs广泛存在于自然和人工环境中,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PAHs的来源包括燃烧过程(如煤炭、石油、木材等燃烧产生的废气)、石油污染、道路交通等。

PAHs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有溶解态、粒子态和吸附态等。

其中,溶解态的PAHs易被水生生物摄入,并积累在生物体内,导致生物毒性。

近年来,PAHs在水环境中的生物效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关研究表明,PAHs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生殖、免疫和行为等方面。

因此,对PAHs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PAHs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包括其存在形式、迁移转化及其与水生生物的相互作用。

同时,研究PAHs的生物效应,重点关注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PAHs在水环境中的行为通过实验模拟PAHs在水环境中的吸附、迁移和转化过程,研究不同因素(如pH、温度、水化学性质等)对PAHs存在形式和迁移转化的影响。

同时,利用现代仪器和分析方法(如LC-MS、GC-MS、XPS等)对PAHs在水环境中的其它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探究。

(2)PAHs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效应研究PAHs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生殖、免疫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其毒性作用的机制。

通过实验测定PAHs对水生生物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半数生长抑制浓度(EC50),分析其毒性程度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意义PAHs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PAHs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效应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同时,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完善相关环境保护和治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PAHs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

PAHs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
2. 1 PAHs 在水体中的分布
目前对环境危害 较 大、倍 受 关 注 的 多 是 一 些 在 环 境 中 能 持 久存在的、疏水性较强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 经过复杂的物理 化 学 和 生 物 作 用,最 后 能 在 沉 积 物 中 长 期 存 存 的,主要是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 很大一部分是前面提到的环境激素类( PAHs) 物质。PAHs 都有 较强的疏水 性,进 入 水 体 后,易 被 水 体 中 的 颗 粒 物 吸 附。 PAHs 与颗粒的作用不仅发生在表面吸附,而且会进入颗粒内部,即是 向颗粒内部有机碳的溶解过程。被表面吸附部分的有机物具有 一定的交换性和可浸出性,成为可逆吸附的部分,而进入颗粒内 部有机碳的部分则大多成为不可逆吸附的部分,难以浸出[7],随 颗粒物的下沉进入沉积物中。这种沉降作用的进行受水质和水 力条件影响较大。水温、盐度、pH 值等条件会影响 PAHs 的吸附 与解吸作用的进行,而水流会严重影响颗粒物的沉降。PAHs 在 不同水体迁移能 力 不 同。在 比 较 静 止 的 河 流 或 湖 泊,由 于 水 质 稳定,水体扰动小,有利于颗粒物沉降,PAHs 易在离排放源不远 的地方沉积下来[8]。而在水流湍急,水质变化大,水生生物活动 旺盛的水体里,PAHs 则可能迁移很长的距离,并且在水体中可 以长期存在。这会使水体中 PAHs 含量较高,对水生生物危害较 大。同时沉降到水体沉积物中的颗粒物在各种水力条件的作用 和水生生物的扰 动 下 又 可 能 再 悬 浮 而 进 入 水 体 ,造 成 水 体 的 二 次污染。PAHs 可以通过这种反复的沉降一悬浮过程迁移到很 远的地方。
Key words: PAHs;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effects

水中多环芳烃 标准

水中多环芳烃 标准

水中多环芳烃标准水中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PAHs是一类具有多个苯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的有16种,其中包括苯、萘、菲等。

它们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的燃烧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可以通过工业生产和生物降解等途径进入水体中。

PAHs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PAHs可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受阻、繁殖受损甚至死亡,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PAHs被认为是一类潜在的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癌症、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健康问题。

3. 水体质量恶化,PAHs的存在会使水体失去原有的清澈透明,影响水质,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针对水中PAHs的危害,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水质标准,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PAHs的监测标准为0.1mg/L,即水体中PAHs的浓度不得超过0.1mg/L。

这一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对PAHs毒性和潜在危害的科学评估,旨在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

为了达到水质标准,减少水中PAHs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污染源,加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污染防治,减少PAHs的排放。

2. 加强水体保护,建立水体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保护水体生态系统,减少PAHs的累积。

3. 加强水质监测,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发现水体中PAHs的超标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4. 加强科学研究,深入研究PAHs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为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总之,水中PAHs的存在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污染源控制、水体保护、水质监测和科学研究,可以有效减少水中PAHs的污染,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

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我们的水环境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环芳烃(PAHs)在淡水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1 概述
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简称PAH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一类化合物,具有高脂溶性和相对低的水溶性,具有“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目前已发现的致癌性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超过400 种)作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s ,POPs) 。

这一类物质由于高毒性、低流动性和难降解性使其在环境保护领域备受关注。

美国EPA优先控制名单中确定了16种PAHs作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我国也将7 种多环芳烃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PAHs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垃圾焚烧、精炼油、焦炭和沥青生产以及铝的生产等人类活动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大多数是以吸附态和乳化态形式存在,一旦进入环境,便受到各种自然界固有过程的影响,发生变迁。

通过复杂的物理迁移、化学及生物转化反应,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等系统中不断变化,改变分布状况。

处在不同状态、不同系统中的多环芳烃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行为。

多环芳烃进入大气后,可通过化学反应、降尘、降雨、降雪等过程进入土壤及水体中。

人们可以通过呼吸、饮食等多种途径摄入,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因此研究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特别是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也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着重探讨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2 PAHs在淡水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2.1 PAHs 在大气-水体间迁移转化
PAHs 在大气-水体间迁移转化方式有:气态湿沉降、携带PAHs 的颗粒物湿沉降与干沉降、水-气界面PAHs 交换。

李军等利用双膜理论计算多环芳烃在麓湖水面上的交换通量,除萘、苊、二氢苊的通量方向是从湖水到大气外,其它多环芳烃都是从大气进入水体。

每年大气向麓湖中输送约1 300 g 多环芳烃,主要以菲为主,占总量的60%以上;湖水向大气挥发约220 g多环芳烃,主要以萘为主,占总挥发量的95%,这显然是由于萘挥发性很强的缘故。

Gigliotti 等自1997 年开始,研究Patapsco 河自巴尔的摩断面至北部的切萨皮克断面的大气-水交换通量,发现PAHs 中芴在刮大风时中交换通量最高,单位交换通量为14 200 ng/(m2•d),菲最低,为11 400 ng/(m2•d)。

2.2 PAHs 在水中光化学降解
光化学降解是水环境中PAHs 降解的重要方式之一,PAHs 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可见(400~700 nm)和紫外(290~400 nm)光,发生分解。

1981 年,Mill 等
研究水-乙腈中苯并[a]芘等在阳光下的光降解,发现主要光解产物为3,3-和1,6-苯醌及微量1,12-苯醌。

王连生等研究水溶液中17 种PAHs 的光降解过程,结果发现大多数PAHs 光降解速率常数与其极谱氧化电位成反比,而且降解离不开氧气,温度高、助溶剂极性强能加快光解速率。

唐玉斌等研究太阳光和紫外光下蒽和屈的光解过程,发现蒽和屈的光降解速率常数与温度和溶解氧呈正比,与光照距离呈反比,而悬浮物的存在能够降低降解效率。

李恭臣等研究富里酸(FA)对5 种PAHs 光解的作用,认为随FA 浓度的升高,PAHs 的光解总体上受到抑制。

由上可见,PAHs 在水中光化学降解除与其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水体水质和环境因素有关,如光照、悬浮物浓度及组成、水温、水中溶解氧浓度、水体pH 值、水体中其它污染物的存在状况等有关。

一般说来,水温和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升高能加快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光降解,而悬浮颗粒物的存在对多环芳烃的光降解可能与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及粒径组成有关,不能一概而论;另外水体中共存的其它化合物对多环芳烃的光降解也有影响。

2.3 植物对水体中PAHs 修复
植物对PAHs 的修复也是PAHs 在水体中转化的方式之一。

目前有关植物茎叶对大气中PAHs 吸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水体中植物吸收PAHs 的研究比较少。

植物对水体中PAHs 的修复包括多种方式:植物根、茎、叶各部分对PAHs 的吸附、截留、以及吸收分解等。

刘建武等研究水葫芦根部对水中萘的吸收动力学,结果发现新鲜水葫芦根系对萘的吸附速率在8h后达到平衡,吸附量占初始的2%左右。

凌婉婷等发现水培黑麦草根部对芘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其根系富集系数比菲大85%~179%;而茎和叶对菲的富集作用略强。

在另一研究中,发现水茛对富营养水中菲的修复效果明显,与无植物对照,毛茛作用下菲的降解速率常数增大96.7%[60]。

Li 等证实菲在植物(小麦)体内的代谢作用,发现大多数菲在被植物吸收后进一步代谢,代谢产物以极性物质为主。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开展一些植物修复多环芳烃的实验研究中,选择的植物都对多环芳烃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植物吸收和降解量占总量很低,修复效果不明显。

下一步,需要开展大量的实验研究,以选择对多环芳烃吸收量大并能充分分解利用的植物。

2.4 微生物对水中PAHs 利用或降解
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分解代谢能力以及品种多样化和较高的代谢速率,许多细菌、真菌、藻类具有降解多环芳烃的能力。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一般采用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的碳源、能源和将多环芳烃与其它有机质进行共代谢这两种方式。

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的3环以下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采用第1种代谢方式;对于土壤中4环或多环的多环芳烃一般采用共代谢的方式。

微生物产生加氧酶对多环芳烃进行降解,通过单加氧酶能把一个氧原子加到底物中形成芳烃化合物,继而氧化成为反式双氢乙醇和酚类;细菌则产生双加氧
酶,它把两个氧原子加到底物中形成双氧乙烷,进一步氧化为顺式双氢乙醇。

二者都产生很多中间产物用来合成自身的细胞蛋白和能量。

多环芳烃的最初氧化,即苯环的加氧是控制多环芳烃生物降解反应的速度的关键步骤,此后降解进程加快,没有或很少有中间代谢物的积累.但据报到,中间产物与其母体化合物(多环芳烃)一样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多环芳烃在反硝化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无氧降解,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

在硫酸盐还原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也可发生,以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可以降解蔡、菲、荧蒽等等。

目前,利用微生物降解地表水体中PAHs 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主要集中在土壤系统中。

本文认为,土壤系统中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的研究对于研究微生物对水中PAHs 的降解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微生物一般通过两种方式降解PAHs:一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以PAHs 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二是微生物将PAHs 与其它有机质共代谢来提供自身所需的养分。

因此,许多微生物都有降解PAHs 的能力,包括细菌、真菌、藻类等。

近年来分离到的PAHs 降解菌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属、分枝杆菌属、诺卡氏属、鞘氨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等细菌;真菌中研究较多的是白腐真菌。

Field 等分离出8 株白腐真菌,都具有降解多环芳烃的能力,其中Bjerkande-rasp 菌株BOS55 对蒽及苯并芘有很好的降解效果,28d 后蒽的去除率达99.2%,苯并芘的去除率达83%。

林鹿等研究白腐菌对多环芳烃类等的降解,7 天后多环芳烃的平均去除率为72%,萘和菲的去除率分别为98%和78%,而蒽的去除率几乎为0,说明微生物对PAHs 的降解具有选择性,会因PAHs 结构和性质差异而不同。

由上可见,微生物对土壤系统中PAHs 利用或降解得到广泛的关注,已进行大量的实验。

微生物对PAHs 的降解效率主要取决于微生物菌种的选择,优势菌种的获得需要通过反复的实验和实践。

总的来说,从被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提取微生物并进行培养,是选择降解多环芳烃优势菌种经济高效的方法;同时如前所述今后开展微生物降解地表水体中PAHs 的研究可参考土壤系统中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的研究成果。

3 结语:
我国地表水中多环芳烃污染严重,且多数多环芳烃具有易富集、难降解、及“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体及生态环境的健康。

因此,研究多环芳烃在地表水中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环芳烃在地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主要包括多环芳烃在水-颗粒物(沉积物)间的吸附解吸、气-水间的交换、光降解、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今后的研究方向应着重以下几点:(1)对多环芳烃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研究和模型开发,研究出物理意义清晰且适用广泛的吸附动力学模型;(2)对多环芳烃吸附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如有机质各组分的吸附贡献量、各种共存
吸附质;(3)在植物降解多环芳烃方面,还应开展大量的实验研究,以选择对多环芳烃吸收量大并能充分分解利用的植物;(4)对微生物对水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的研究还很缺乏,可借鉴土壤中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方法,开展这方面研究,应特别注重优势菌种的筛选及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