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干细胞
皮肤新陈代谢名词解释

皮肤新陈代谢名词解释
皮肤新陈代谢是指皮肤细胞的再生和死亡的过程。
这些过程每天在皮肤表面发生,帮助维持皮肤的健康和外观。
以下是皮肤新陈代谢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 1. 皮肤细胞:皮肤中的细胞每天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包括分裂、死亡和再生。
皮肤细胞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基底层细胞、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
2. 更新周期:皮肤细胞的更新周期通常为28天到72天。
在这个周期内,皮肤细胞会经历死亡和再生的过程。
每次更新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细胞死亡和新的细胞生长。
3. 表皮层:皮肤表面的细胞称为表皮层。
表皮层不断更新,每天会脱落一些细胞,同时新生的细胞会填补这些空缺。
4. 去角质:去角质可以帮助去除皮肤表面的死皮细胞,促进新皮肤的生长。
去角质的方法包括使用酸类、蜡类或机械方法。
5.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细胞面临的环境压力,可能会导致细胞内的自由基产生和过氧化反应。
这些反应会对皮肤细胞产生负面影响,包括损伤和死亡。
6. 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再生能力的细胞。
在皮肤中,干细胞可以存在于基底层和表皮层中。
干细胞可以用于再生皮肤、修复损伤和治疗某些皮肤疾病。
皮肤新陈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细胞类型、更新周期和环境因素。
了解皮肤新陈代谢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皮肤,包括选择适合自己皮肤的产品、避免过度使用化妆品和进行适当的皮肤护理。
表皮干细胞向皮肤附件诱导分化的研究近况

通讯作者:刘德 伍,博士,主任医 师,博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烧伤中心, 江西南昌市 330006 dewuliu@
1 学术背景
大面积深度烧伤往往导致患者毛囊皮脂 腺、汗腺在内的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受损或丧失, 不但延迟了创面的愈合,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生 活质量。目前皮肤组织工程技术为烧伤创面的 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研制的组织工程皮肤主 要是在结构上具有了皮肤的屏障功能, 能尽快 覆盖创面促进愈合,但现有各类组织工程皮肤
Zhong QL, Liu FR, Liu DWDifferentiation from epidermal stem cells into skin appendages.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09;13(10):1981-1984. [ ]
Received:2008-07-28 Accepted:2008-08-30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1981
1 南昌大学医学 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06;2 南昌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 烧伤中心,江西省 南昌市 330006
钟清玲1,刘繁荣1,刘德伍2
Differentiation from epidermal stem cells into skin appendages
Zhong Qing-ling1, Liu Fan-rong1, Liu De-wu2
Abstract: Tissue engineering skin technique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repair the burned wound, but all of the tissue engineering skin also have a common disadvantages, that is, without integrated skin function. They are all lack of skin appendages, such as hair follicle, sebaceous gland and eccrine sweat gland, and the “functional tissue engineering skin” can not be constructed. As the specific stem cells in skin tissues, epidermal stem cells play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wound repair, metabolism of skin, occurrence, repairing and rebuilding of th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The epidermal stem cells which posses 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and multipotent, are induced and differentiated into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such as hair follicle, sebaceous gland and sweat gland through Integrin-MAPK pathway, Wnt/β-catenin-Lef/ Tcf signal pathway, neuropeptide and so on. Because differentiation from epidermal stem cells into skin appendages has many questions, so far, there are many animal researches, but its extens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deserves further development..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何黎顾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云南[摘要]目的:探索实验条件下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方法:利用细胞工程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及细胞培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利用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鉴定,并利用表皮干细胞的相对特异标识分子——CK19对其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表皮自真皮较完整分离,电镜及免疫组化证实培养细胞为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反应阳性,部分细胞CK19阳性,表明有表皮干细胞存在。
结论:体外分离、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成功,且分离得到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有表皮干细胞存在。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表皮干细胞细胞培养角蛋白——19对于烧伤、急性创伤、某些疾病导致的皮肤缺损,尤其是大面积烧伤一直以自体皮移植作为首选方案,而自体皮肤不足是临床遇到的主要问题。
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的出现,使许多脏器或组织体外重建成为可能。
人工皮肤的研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这一技术中,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以及体外分离到的角质形成细胞中是否有在体外能大量增殖的表皮干细胞决定了能否成功构建人工皮肤。
为此本课题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及细胞培养方法进行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分离及培养;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利用人广谱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并利用CK19对体外培养细胞中是否有表皮干细胞进行检测。
材料和方法一、材料1、取材选择6-26岁健康男性,行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包皮。
2、主要培养基及试剂(1)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D-Hank’s液):(2)培养基:K-SFM(Gibco公司),编号:37010,内含2.5ug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25mg小牛垂体(BPE):(3)分离酶:dispase(4)胰蛋白酶;(5)抗人广谱角蛋白单克隆抗体;(6)CK19单克隆抗体;(7)SP 超敏免疫组化试剂盒。
二、方法1、取材将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健康包皮组织放入50ml离心管中(内装10mlDMEM培养基,含青、链酶素及硫酸庆大酶素)。
表皮细胞的名词解释

表皮细胞的名词解释表皮细胞是人体皮肤组织中最外层的细胞,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细胞类型。
它们扮演着保护我们身体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理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表皮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研究进展。
1. 表皮细胞的结构表皮细胞位于皮肤的表面层,是一种扁平的细胞,密布于皮肤的最外层——角质层。
它们具有一个细胞核和细胞质,表面覆盖着许多微绒毛状结构,称为微绒毛。
微绒毛能形成细微的凹陷和隆起,在皮肤表面形成纹路,使皮肤变得更有弹性。
2. 表皮细胞的功能表皮细胞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身体的外屏障。
表皮细胞通过紧密连接形成的层状结构,有效防止外界物质和微生物的侵入。
此外,表皮细胞还参与了体温调节、水分平衡和感觉传导等生理过程。
它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如温度和压力,并通过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3. 表皮细胞的类型表皮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分为几个不同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角质细胞,它们主要由角蛋白质构成,负责形成角质层并提供保护。
另外还有黑色素细胞,它们含有黑色素颗粒,能够产生黑色素,给皮肤提供色素。
还有用于免疫功能的Langerhans细胞,它们能够引发免疫反应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4. 表皮细胞的更新表皮细胞的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被称为角质化。
在角质化过程中,新生成的细胞由基底层向上移动,逐渐变为角质细胞,并最终脱落。
这个过程保证了皮肤的持续更新和修复,也是维持皮肤健康的关键。
5. 表皮细胞研究的进展表皮细胞的研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例如,科学家们发现表皮细胞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这为再生医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通过利用表皮细胞进行皮肤移植和治疗,已经成功治愈了许多烧伤、创伤和皮肤病患者。
此外,表皮细胞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毒理学研究和人机接口技术等领域。
研究人员利用表皮细胞进行体外实验,以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通过与电子器件结合,可以制造出一种新型的人机接口技术,使人们能够通过皮肤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交互。
创面分泌液对表皮干细胞体外趋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化学 、 流 式 细 胞 仪技 术 检 测 表 皮 干 细 胞 表 达 趋化 因子 受体 C X C R 4的 情 况 ; 采用 T r a n s w e l l 培养体 系, 观察创 面分泌液对 E S C s的 趋 化 作 用 。结 果 细胞 免 疫 荧光 化 学结 果 显 示 , 表皮干细胞胞膜及胞浆 内 F I T C 染 色 呈 阳性 表 达 ; 流 式细胞仪 检测结 果, 表皮 干 细胞表达 C X C R 4阳性 率 为 4 3 ; 体 外 趋化 试 验 结 果 显 示 ,创 面 分 泌 液 组 从 Tr a n s we l l 培 养 体 系微 孔 膜 上 层 迁 移 至 下层 的 细胞 数
约为 8 7 ±9 . 1 2 , 明 显 多于 受体 拮 抗 组 2 1 ±2 . 7 1和 K— S F M 对照组 1 5 ±3 . 2 8 ( P (0 . 0 5 ) ; 受体拮抗 组迁移细胞数 虽稍 多于 K — S F 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结 论 本 实验 通 过 Tr a n s w e l l 培 养体 系初 步验 证 了人 创 面 分 泌液 对体 外 培 养 的 表 皮 干 细 胞 具 有趋 化 作 用 , 检 测 到人 表 皮 干 细 胞 表 达趋 化 因 子 受 体 C X C R 4 , 因 此推 测 创 面 分 泌 液 中可 能 含 有 C X C R 4的 惟 一 配 体 S D F 一 1 , 并通 过 S D F - 1 / C X C R 4介 导 完 成 对 表 皮 干 细 胞 的 趋 化 效 应 。
大鼠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结果观察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009225009-22)作者单位:1.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作者简介:王效杰(1961-),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组织工程与器官移植。
=实验研究>大鼠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结果观察*王效杰1,田伟1,王云锋2摘要: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为组织工程皮肤的体外构建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利用冷热交替消化法对W i star大鼠幼鼠表皮细胞进行培养,然后观察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和分化,并且分离表皮干细胞,通过B1整合素、K15以及p63细胞免疫荧光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观察及鉴定。
结果细胞培养过程中,先后出现梭状细胞、角状细胞和呈集落生长的小圆细胞,集落中心出现竹节状的毛发;B1整合素、K15以及p63均呈阳性表达,表皮干细胞克隆形成率为(1513?213)%,对照组细胞为(61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1);超微结构观察符合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细胞培养体系稳定,利于表皮干细胞生长和分化;在培养体系中出现皮肤附属器。
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点明显,容易发生分化,并产生皮肤附属器。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实验研究;分离培养中图分类号:R32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580(2011)05-0595-03Iso l ation and cu ltu re of epider m al stem ce lls fro m i mm atureW istar rat in v itro W ANG X i ao-jie,T I A N W ei,W A NG Y un-feng.D epa rt m ent o f Hu m an Ana tom y,Shenyang M edica l C o llege(Shenya ng110034,China)Abstract:Ob jective T o study ep i der m a l stem cell iso lati o n and cu lture i n vitro in o rder to pro v i de exper i m enta l ba sis fo r tiss ue eng i neer i ng of skin.M e thods W ith hea-t coo l a lternative m ethod and trypsi n digesti on o f tissue m ass,theep i der m a l ste m ce lls w ere cultured and o bserv ed co nti nuousl y i n v itro.T he iso lated cells w ere i nv estiga ted o n m o lecu l e B1 integ r i n,K15and p63by i m m unoh ist o che m istry sta i n i ng and scanni ng m icro scope.R esu lts T he po siti v e expressi ons o f m o l ecule B1i n t eg rin,K15,and p63and t he sp i nd l e-and ang ul a r like ce lls i n c l ust e r g row t h w e re obse rv ed w ith scanni ng m icro scope.The cult ure sy stem w a s stab l e fo r t he g row t h and classi f ica ti on o f t he ste m cells and t here ex isted aff iliated o rgan o f t he sk i n i n the culture sy st em.Conc l usion W ith t he cu lt ure sy ste m dev e l oped,t he ep i der m a l stem cells iso lated presents obv ious bio log ic feature s and d ifferenti a tive trend w it h t he fo r m a tion o f a ffili a ted s k i n organ.K ey word s:epide r m a l st em ce l;l ex per i m enta l st udy;iso lati on and culture近年来,随着慢性皮肤溃疡及皮肤病患者增多,以及烧伤及意外创伤所造成的皮肤缺损,临床上对皮肤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表皮干细胞(ep i der m a l stem cel,l ESC)分离培养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112。
干细胞分化路径

干细胞分化路径
干细胞分化路径是指干细胞在受到外界信号(如基因表达、细胞间相互作用、营养物质、氧气等)的影响下,经历一系列的分化过程,从而形成最终的细胞类型,通常情况下,这些细胞类型都是有特定功能的。
干细胞分化路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皮-间质分化;二是间质-表皮分化;三是表皮-各种细胞类型的分化。
第一阶段:上皮-间质分化。
在这一阶段,干细胞会先分化成上皮细胞,然后再分化成间质细胞,这些细胞在细胞内含有特定的蛋白质,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与响应。
第二阶段:间质-表皮分化。
在这一阶段,干细胞会先分化成间质细胞,其中的蛋白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分泌出一些细胞因子来调节细胞周围的环境,当细胞因子分泌量足够时,间质细胞就会发生表皮分化。
第三阶段:表皮-各种细胞类型的分化。
在这一阶段,表皮细胞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而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其中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肌细胞、血细胞等,这些细胞类型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皮肤细胞类型及其功能研究

皮肤细胞类型及其功能研究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其功能在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调节体温和感知触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皮肤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每一种细胞都拥有着特定的功能。
本文将对皮肤细胞类型及其功能进行研究。
1. 表皮细胞:表皮细胞是皮肤最外层的细胞,主要由角质细胞、基底细胞和色素细胞组成。
角质细胞是最外层的细胞,它们通过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并向上推进,最终形成角质层,起到保护皮肤免受外界伤害的作用。
基底细胞是表皮细胞中的干细胞,它们能够不断分裂并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以替代老化和受伤的细胞。
色素细胞主要包括黑色素细胞,它们能够产生黑色素并将其转移到周围的细胞中,起到调节肤色的作用。
2. 汗腺细胞:汗腺细胞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大汗腺细胞和小汗腺细胞。
大汗腺细胞主要分布在体表,而小汗腺细胞则分布在整个皮肤中。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汗液,调节体温和排泄体内废物。
汗液中含有水、盐和废物,通过蒸发散热的方式帮助人体保持适当的体温,同时也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物。
3. 脂腺细胞:脂腺细胞主要分泌皮脂,皮脂是一种油性物质,可以润滑皮肤、清洁毛孔和保护皮肤不受外界刺激。
脂腺细胞分布在整个皮肤中,尤其是在头部、面部和背部较为集中。
当皮肤过度干燥时,脂腺细胞会产生更多的皮脂来保护皮肤,但过度分泌也会导致油脂分泌过多,引发多种皮肤问题。
4. 免疫细胞:皮肤作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免疫细胞在其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在皮肤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此外,免疫细胞还能促进伤口愈合,并参与过敏、炎症等免疫反应的调节。
总结:综上所述,皮肤细胞类型及其功能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
不同类型的细胞在维持皮肤健康、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调节体温以及感知触觉等方面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细胞类型及其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皮肤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并为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皮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强的潜在增生特点,它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保持体内平衡和表皮再生。
在美容,药理学,再生医学,烧伤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皮干细胞( epidermal stem cell) 为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在胚胎期主要集中于初级表皮嵴,至成人时呈片状分布在表皮基底层。
表皮干细胞的分化潜能有限,只能定向分化为角质细胞、毛发及皮脂腺。
表皮干细胞典型特征有: (1)自我更新能力, 体外培养时呈克隆性生长,可分裂140 次,产生1X1040 个子细胞;(2)慢周期性,表现为活体细胞标记滞留;(3)对皮肤基底膜的黏附, 干细胞主要通过整合素实现对基底膜的黏附,是干细胞维持特征的基本条件。
诱导表皮干细胞分化的因素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FGF) 及ß- 连环蛋白等。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实验观察阶段,但已展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表皮干细胞包括多种类型毛囊干细胞、毛囊间表皮干细胞、皮脂腺前体细胞以及峡部干细胞。
其中位于毛囊隆突部位的毛囊干细胞目前研究的最为清楚,它对于维持毛囊组织稳态以及皮肤创伤愈合十分重要;毛囊间表皮干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明确的标记物将其准确定位,但它对于维持动物无毛部位以及人类表皮组织稳态发挥着作用;皮脂腺干细胞或前体细胞是另一类表皮干细胞,它独立于毛囊干细胞而存在,在维持皮脂腺组织稳态过程中发挥作用。
表皮干细胞的标记物目前一些细胞表面糖蛋白,如整合素、核蛋白P63、角蛋白等已被作为表皮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而受到关注整合素:整合素为一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家族分子,这类分子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
整合素包含α和β两种亚型。
通过α6和CD71可以将基底细胞分为3种类型:α6briCD71bri细胞占总数的(58.6±8.2)%,主要是短暂扩增细胞;α6briCD71dim细胞占总数的(8.1±2.0)%,代表干细胞;α6dim细胞占总数的(15.1±2.5)%,代表终末分化细胞。
最近的研究发现,整合素和CD71在表皮干细胞中分布的区域差异及CD71表达位点的空间变化可以作为表皮干细胞与短暂扩增细胞及其两者之间过渡状态细胞的区分标志之一。
P63转录因子:P63是P53基因家族的一员,对表皮干细胞的生物性能维持和增殖分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克隆分析,可将其分为全克隆细胞和部分克隆细胞,P63在全克隆细胞中大量表达,而在部分克隆细胞中几乎不表达。
这些研究数据表明,P63可能是表皮干细胞的一个特异表面标记物。
角蛋白:角蛋白是表皮细胞的结构蛋白,可用于鉴别表皮干细胞、短暂扩增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
表皮干细胞表达K19,而TAC表达K5、K14,终末分化细胞表达K1和K10。
又有实验发现毛囊隆突部表皮干细胞表达K15,而且在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中,K15表达的下调较K19更早,K15阴性而CK19阳性的细胞可能是“早期”TAC,因此,K15在鉴别毛囊隆突部表皮干细胞方面可能比K19更有意义。
其他:Redvers等[9]在大鼠皮肤中发现部分细胞能够分泌烟酸己可碱,这些细胞有表皮干细胞的一些特征。
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CD90、CD98、CD200也可以作为表皮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还有诸如表皮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CD71)、连接蛋白43(CX43)及桥粒核心蛋白的阴性表达[12-14],均可作为表皮干细胞的辅助筛选。
表皮干细胞的分化调控表皮干细胞的生命活动、增殖分化均受到细胞内部的遗传物质和细胞微环境的影响。
其中内源性因素包括:①细胞的结构蛋白,特别是负责细胞不对称分裂的蛋白。
②控制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因子。
③干细胞与非干细胞系子代细胞的染色体修饰。
④设置短暂性扩增分裂的生物钟。
微环境主要指表皮干细胞壁龛,即所有控制干细胞最终命运的外部信号的总和,包括:①邻近的各种细胞。
研究表明毛乳头细胞为表皮干细胞壁龛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是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毛囊分化必须的条件。
②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
③由膜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④整合素与细胞外基质。
表皮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细胞疗法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途径,可替代、修复、加强受损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
创伤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往往由于缺乏毛囊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用毛囊干细胞制备的人工皮肤替代物,移植于深度烧伤的创面时可以形成表皮。
表皮干细胞能主动地参与创面修复,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其可能机制为:①伴随着机体创伤修复信号的启动,表皮干细胞快速向表皮上层迁移,能动地参与创面修复。
②创缘的皮肤附属器(如毛囊)内的干细胞接到了创伤修复的指令,启动毛囊隆突内的毛囊干细胞——表皮通路,参与修复。
③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是否还存在由成熟的表皮细胞逆分化为表皮干细胞或表皮干细胞样细胞的机制。
组织工程:将皮肤干细胞按组织工程的原理构建皮肤,已成为解决临床治疗中皮源缺乏的根本途径。
自体皮肤干细胞有望成为更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
如果将来能像分离表皮干细胞那样分离出真皮干细胞,可为临床患者提供大量自体表皮或真皮细胞,构建全皮替代物,则不仅解决了皮肤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问题,而且将开辟新的种子细胞来源途径。
基因治疗:表皮干细胞的基因治疗包括导入标志性基因或一个异源基因,使细胞内原有基因过度表达,或基因打靶以及诱导某个基因的突变等。
例如,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由于表皮基底膜内的层黏连蛋白5基因突变所致。
Mavilio 等把表达层黏连蛋白5β3cDNA(LAM5-bata3)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转移到LAMB3缺陷的JEB患者表皮干细胞内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将这些细胞移植到患者病变部位。
在随后的1年内观察发现,移植部位皮肤完好,没有水疱、感染、炎症反应及免疫排斥反应,并且移植部位新生的表皮更新是由基因转染的干细胞维持的,这一现象说明基因治疗已经取得巨大成功。
其他:研究人员设计出“干细胞原位培植四维抗衰老美容整形手术”,即将干细胞原位培植皮肤再生技术应用于皮肤衰老整形中,同时在衰老组织的三维改变中,加上时间因素,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及要求,临床上给予最大满足[20]。
参考文献1. 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前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 (3 )2.王丽娟, 王友亮, 杨晓.表皮干细胞研究进展[J].遗传HEREDITAS (Beijing). 2010, 32(3): 198―2043.谢一帆,吴岩.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复.2010,14(19:)05–074.Balaji AB, Jamil K, Ram GM, Raju GS. Pluritent lineage of CD133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human skin samples[J]. Indian J Exp Biol. 2013 Feb;51(2):107-15.5.Uzarska M, Porowińska D, Bajek A, Drewa T.Epidermal stem cell-biology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J] . Postepy Biochem. 2013 ; 59(2) : 219-27.6.孙晓艳,付小兵,盛志勇,等.胚胎组织提取液影响表皮干细胞表型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2):883-887.7. Youn SW, Kim DS, Cho HJ, et al. Cellular senescence inducedloss of stem cell proportion in the skin in vitro[J]. J Dermatol Sci.2004;35 (2):113-123.8. Wan H, Stone MG, Simpson C, et al. Desmosomal proteins,including desmoglein3, serve as novel negative markers forepidermal stem cell containing population of keratinocytes[J]. J Cell Sci. 2003;116(Pt 20):4239-4248.9. Nakamura Y, Muguruma Y, Yahata T, et al. Expression of CD90 on keratinocyte stem/progenitor cells[J]. Br J Dermatol. 2006;154(6):1062-1070.10.Lemaitre G, gonnet F, vaigot P, et al.CD98, a novel marker of transient amplifying human keratinocyte[J]s. Proteomics. 2005; 5(14):3637-364511唐建兵,陈君,杨光成. 角蛋白在头皮中的分布及其在干细胞研究中的意义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12. Rosenblum MD, Yancey KB, Olasz EB, et al. CD200, a “no danger” signal for hair follicles[J]. Dermatol Sci. 2006;41(3):13. Hofmann S, Hagenmuller H. Control of in vitrotissue-engineered bone-like structures using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porous silk scaffolds. Biomaterials[J]. 2007; 28(6):1152-1162.14. Mavilio F, Pellgrini G, Stefano F, et al. Correction of i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 by transplant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epidermal stem cells [J]. Nat Med. 2006 ; 12(12) : 1397-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