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和磺胺类
喹诺酮类

24
25
甲氧苄啶(TMP甲氧苄胺嘧啶 甲氧苄胺嘧啶) 甲氧苄啶(TMP甲氧苄胺嘧啶)
一、 抗菌作用 1. 抗菌谱与磺胺相近,抗菌力 磺胺。 抗菌谱与磺胺相近,抗菌力>磺胺 磺胺。 2.抗菌原理: 抗菌原理: 抗菌原理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 使二氢叶酸不 能还原成四氢叶酸, 能还原成四氢叶酸 , 从而干扰了叶酸的 代谢。 代谢。
32
思考题
1.环丙沙星的抗菌原理 环丙沙星的抗菌原理 磺胺嘧啶、复方新 磺胺嘧啶 复方新 2.磺胺嘧啶的抗菌原理 磺胺嘧啶的抗菌原理 磺胺嘧啶 诺明、甲硝唑, 诺明、甲硝唑,抑制 3.甲氧苄啶的抗菌原理 甲氧苄啶的抗菌原理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合成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4.流行性脑膜炎首选 流行性脑膜炎首选 抑制DNA回旋酶 亚 回旋酶A亚 抑制 回旋酶 单位、周效磺胺 单位、周效 5.慢性泌尿道感染宜选用 慢性泌尿道感染宜选用 6.对消化性溃疡有效的药物 对消化性溃疡有效的药物 7.磺胺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 磺胺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 有哪些?? 有哪些??
3
喹诺酮类 一、药动学 特点 1.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 口服易吸收, 口服易吸收 生物利用度较高。 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3.分布广 分布广 前列腺、关节, 血浆。 骨、前列腺、关节,组织的浓度 > 血浆。 4.半衰期较长,给药次数少,2次/日 半衰期较长, 半衰期较长 给药次数少, 次 日 5.主要以原型经肾排泄。 主要以原型经肾排泄。 主要以原型经肾排泄 抗酸药和镁、 ☆ 抗酸药和镁、钙、铝金属离子可降低药物 的吸收。 的吸收。
18
磺胺类 3.抗菌原理 抗菌原理
药理学 磺胺-喹诺酮

增效机制
• 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 双重阻断 • 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 • 耐药性减少
应 用
• TMP常与Sulfamethoxazole或SD合用 –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
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对伤寒、副伤寒疗效不低于氨苄西林 –与长效磺胺类药物合用,用于耐药恶性症
的防治
3.呼吸道感染
左氧氟沙星 治疗青霉素 莫 西 沙星+万古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 加 替 沙星 链球菌感染
4.皮肤软组织、骨关节感染、外科感染、性传播 疾病、盆腔感染、胆道感染、耳鼻喉感染、眼科、 妇科感染性疾病。
可作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常用抗生素治 疗全身感染的替换药。
■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
细胞壁 大小为2m*1m
RNA核心
DNA Gysase螺旋酶 喹诺酮类药物
RNA核心
高度卷紧
耐药机制
(1)细菌DNA螺旋酶改变 (2)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改变 (3)胞浆膜上形成特殊的转运通道药物泵出增多
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 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为首选; 环丙沙星是绿脓杆菌尿道炎首选. 2.胃肠道感染与伤寒 痢疾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 中毒性菌痢
■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敏感菌)。
萘啶酸和吡咯酸(Piromidic Acid)
O O
N O O OH
OH
N
H3C
N
N CH3
N
N CH3
萘啶酸
吡咯酸
第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药效学特征:
• 抗菌活性增大----G-菌;G+菌也有活性。 • 不良反应较第一代少,口服吸收好, 分布广,尿中和胆汁中浓度最高。 • 仅用于G-杆菌感染引起的尿路和肠道感染。 • 对耳鼻喉感染、前列腺炎也有效。
喹诺酮类、磺胺类

百浪多息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
作用机制: 竞争性拮抗 对氨基苯甲酸
耐药性: 多,永久性不可逆 有交叉耐药性
PABA
二氢蝶酸合成酶
㈠
磺胺
二氢蝶酸
二氢叶酸
㈠
二氢叶酸还原酶
TMP
四氢叶酸
常用药物
磺胺嘧啶(SD)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 磺胺异恶唑(SIZ) 磺胺醋酰(SA) 磺胺嘧啶银(SD-Ag)
磺胺药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 PABA与酶的亲和力小得多 要有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脓液和坏死组织中含大量的PABA,普 鲁卡因可分解为PABA 减弱磺胺药的作用
不良反应
泌尿道损害: 尿中易析出结晶 造血系统毒性 过敏反应等 其他
其他:甲氧苄定(TMP)
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与磺胺药有协同作用,又称抗菌增效剂 单用易耐药 久用可致叶酸缺乏 致畸作用
常用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 仅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作用 第二代: 吡哌酸 作用增强(绿脓杆菌),对G+差 第三代: 临床应用药物较多 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 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
特点: 具有一个共同的母核 抑菌药 H
N R2
4 1
H SO2 R1
其他:硝基呋喃类
抗菌谱广,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 对胃有刺激性,大剂量可致周围神经炎 呋喃妥因:口服易吸收,在尿中浓度高, 适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 呋喃唑酮(痢特灵) :不易吸收,适于治疗 肠道感染和溃疡病
喹诺酮类、磺胺类 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 抑制DNA回旋酶 抑制拓扑异构酶 耐药性: 少但增长快 作用部位突变,药物进入细菌减少
药理学——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第一代:奈啶酸(1962)第二代:吡哌酸(1974),仅适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疗效差、耐药性发展迅速、应用日趋减少第三代:氟喹诺酮类(1979)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口服有效、副作用小、耐药性还未大量产生、发展迅速、临床广泛使用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格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真核细胞不含有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共同特点】1.抗菌谱广、杀菌①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环丙沙星最强);②对部分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最强);③某些品种(环丙、左氧氟)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④新喹诺酮类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增强,特别是对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莫西沙星还具有其他氟喹诺酮类所缺乏的抗厌氧菌活性。
阳盛阴不衰霸气抗厌氧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可进入脑脊液;血浆蛋白结合率低;t1/2较长;多数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部分经肝脏代谢后,由肾排出;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1)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氧氟沙星可致伪膜性肠炎。
(2)过敏: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洛美沙星多见)等。
(3)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等。
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癫痫病史者。
(4)关节软骨损害:所有氟喹诺酮类在在儿童可引起关节痛及肿胀故不应用于青春期前儿童或妊娠期妇女。
4.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感染——四条道路清干净!(1)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宫颈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也可有效治疗淋菌和衣原体感染所致尿道炎和宫颈炎;(2)肠道感染可以杀死多种导致腹泻、胃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的细菌;也可有效治疗伤寒耐药菌株、其他沙门菌属感染及肠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旅行性腹泻;(3)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可有效治疗结核;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对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引起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有效;(4)其他…二、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氟哌酸)—☆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抗菌作用在第三代中最低。
抗生素的简单分类及使用

抗生素的简单分类及使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根据其化学结构、杀菌作用和药理特性,抗生素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多粘菌素类等。
下面将对这些抗生素的分类及使用进行详细解释。
1. 青霉素类(Penicillins):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不同的结构和谱效,青霉素分为普通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不同类型,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
2.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3. 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效。
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四环素类包括土霉素、多西环素、甲氧西林等。
4.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
这类药物应用范围广泛,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但因其潜在的肾毒性和耳毒性,使用时需要谨慎。
5. 磺胺类(Sulfonamides):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经常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过敏反应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6. 喹诺酮类(Quinolones):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很常用的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都有效。
常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等疾病。
8. 多粘菌素类(Polymyxins):多粘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强大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
抗生素,喹诺酮以及磺胺类药物

O OH
2.作用G-:吡咯 酸
3
4
O 10 5
O
N
6 OH
HN
N
2N 1
9 N8
7
3.吡哌酸,用于革兰 氏阳性菌和葡萄球
菌
和β-内酰胺类比,对G+ 弱(尤其肠球菌,链球菌 等);耐药菌出现,缩短 药物生命周期
磺胺类
• 对氨基苯磺酰胺是 必要的结构
• 磺酰氨基N上H不可 同时被取代,大多 为吸电子基团取代 基,可使抗菌活性 有所增强。
• 芳胺N上H被取代, 进入体内可代谢游 离出 -NH2才有作 用
青霉素的构效关系
1.头孢菌素的结构及特点
Dihydrothiazine ring
O O
O HH S
NH
NH3
N
O
OCOCH3
COOH
Bata Lactam 7 Aminoadipic side chain
Acetate
7 Aminocephalosprinic aicd ( 7 ACA)
三类的构效关系
抗生素类
1. β-内酰胺 类:
β-内酰胺环
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 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
2. 四环
素类
抗生
素
酸性条件(pH 2-6)下,二甲氨基易发生可逆 的差向异构化反应,差向异构化产物会进一 步脱水,生成脱水差向异构化产物.在碱性条 件下,可开环生成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
3.氯霉素 类
4.大环内酯类:对G+和 某些阴性菌、支原体 等有较强的作用
喹诺酮类 :
抗菌谱广:G+,G-,肺炎支原 体,肺炎衣原体,厌氧菌,分 支杆菌(抗结核),军团菌 等。和β-内酰胺类比,对 G+弱(尤其肠球菌,链球菌 等);耐药菌出现,缩短 药物生命周期
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的分析

苯环芳氢面外弯曲振动:900~650 cm-1
对位二取代苯特征峰:850 ~800 cm-1
求
实
创
新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20/8/22 13
三、特殊杂质检查
磺胺类
勤 奋
严
示例1:磺胺甲噁唑“有关物质”检查 谨
-TLC法(自身稀释对照法)
取本品,加乙醇-浓氨溶液(9∶1)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
N
CH3
2020/8/22 2
一、化学结构和性质
溶解性
与金属离子 形成螯合物
R2
O
喹诺酮类
勤 奋
严
谨
R3 X5
6
COOH
43
酸碱两性
7 8
R4
12
N
O
F
COOH
遇光分解
R5
R1
5 6 7
8
43 12
求
UV吸收 CH3
N
N
N
O
实
创 新
Nalidixc Acid
旋光性 Levofloxacin
CH3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20/8/22 6
四、含量测定
1.非水溶液滴定法
示例:砒哌酸的测定(P455)
喹诺酮类
勤 奋
严
谨
2.UV法
示例:诺氟沙星乳膏的含量测定(P455)
3.HPLC法
示例: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测定(P456)
求
实
创
新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20/8/22 7
四、含量测定
第五章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共性】
• 1抗菌谱广 尤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铜 绿假单孢菌在内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 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 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 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血浆蛋白结 合率低,血浆t1/2相对较长。部分以原形经肾排 出,尿药浓度高,部分经由肝代谢。
【抗菌作用机制】
• 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中不含DNA 回旋酶,而是含有概念及机制上相 似的Ⅱ型DNA拓朴异构酶 (topisomease) Ⅱ ,喹诺酮仅在很高 浓度才能将其抑制,故喹诺酮类对 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
【耐药性】
•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已 出现细菌耐药性,A亚单位多肽编码基因 的突变可能为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细菌 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 药性。但本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性。
•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8%~60%,血药浓度较低, 静脉滴注可弥补此缺点。50%经肾排泄, t1/2约 3~5h。抗菌谱广,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在临床 应用喹诺酮类中最强者。对绿脓杆菌、肠球菌、 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株)均 较诺氟沙星强。一些对氨基甙类,第三代头孢 菌素等耐药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对本品仍 然敏感。环丙沙星பைடு நூலகம்培氟沙星抑制茶碱代谢, 并由于提高甲基黄嘌呤浓度而可发生毒性反应。
【抗菌谱】
•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广,通常体外对其敏感的有 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杜克嗜血杆菌、奴卡菌属、放线菌、肉芽肿荚 膜杆菌和沙眼衣原体等。 • 尽管磺胺类对广泛的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有 作用,但近年来耐药株(如大多数脑膜炎球菌、 志贺菌、大肠杆菌)已很普遍,故不再选作这些 感染的治疗。仅用于某些敏感菌引起的泌尿道 感染,奴卡菌病,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预防链 球菌感染及风湿热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磺胺药特点:
第三十五章
1. 全身感染用药
磺胺异恶唑 sulfisoxazole(SIZ): 短效,用于敏感菌所致尿道感染。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 中效,用于细菌性脑膜炎、弓形体病、奴卡菌、SD+乙胺嘧啶
磺胺甲噁唑(SMZ): 中效,用于尿道感染。
2. 肠道感染用药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用于溃疡性和局限性结肠炎
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司氟沙星避免日照保存 、应用,患者用上述药期间避免日照。
二、各种常用喹诺酮类
第三十五章
第一代 萘啶酸(肠杆菌科细菌)
第二代 吡哌酸(肠杆菌科+铜绿假单孢菌,对G+ 作用较差)
第三代
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培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洛美沙星 氟罗沙星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等
第二节 磺胺类
作用特点:
第三十五章
基本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
治疗地位逐渐被取代。
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炎、鼠疫)疗效 显著。
70年代中期 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
增效剂
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价格低廉。
作用机制
谷氨酸
第三十五章
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自身合成(对氨基 苯甲酸PABA+蝶啶)叶酸,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
小资料
商品名通用名对照
第三十五章
商品名 拜复乐 左克针 可乐必妥片 来立信 莱美清
乐来 乐派 利欧
通用名 莫西沙星片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左氧氟沙星片 左氧氟沙星片 加替沙星注射液 加替沙星氯化注射液 加替沙星氯化注射液 加替沙星氯化注射液
产地 德国拜耳(拜耳医药保健分装)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制药(北京)有限公司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重庆莱美药业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2. 呼吸系统感染: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或加替沙星与万古霉素合用 首选用于高度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氟喹诺酮类替代大环内酯类用于支原体/衣原体/ 军团菌肺感染
临床应用
第三十五章
3. 肠道感染与伤寒 首选用于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沙门菌引
起的胃肠炎 伤寒或副伤寒---首选氟喹诺酮类或头孢 曲松
4、用于脑膜炎奈瑟菌鼻烟部带菌者的根除 治疗
3. 外用磺胺类
[不良反应]
抗菌谱广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大多数厌氧菌对其耐药。 主要用于胃肠道、泌尿道感染。
第三十五章
氧氟沙星 ofloxacin(氟嗪酸)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痰中、胆汁中浓度高。 抗菌作用强。 可用于胆道感染。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2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血浆T1/2相对较长。
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但青春期前的儿童与孕 妇禁用。
4适于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泌尿道、前列腺炎、淋 病、呼吸道、胃肠道、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临床应用
第三十五章
1. 泌尿生殖道感染:
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与-内酰胺类同 为首选药。用于前列腺炎、单纯性淋球菌性尿道 炎或宫颈炎。铜绿假单胞菌性尿道炎---首选环丙 沙星
第三十五章
作用机制
第三十五章
喹诺酮类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和拓扑 异构酶IV的活性,从而阻断DNA的复制并 实现快速杀菌.
[抗菌作用机制]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耐药性]
耐药性迅速增长 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性,喹诺酮类药物不能
交替使用
[氟喹诺酮类共性]
第三十五章
绿脓杆菌
1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强大杀菌作用。
4、其他 可能引起负重关节软骨损伤(动 物实验),儿童可致关节痛和关节水肿。 孕妇、乳母避免用。
禁忌症
第三十五章
过敏者;精神病/癫痫病史; 儿童、孕妇/授乳妇女
八、药物相互作用
抗酸药、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其生物利用 度,避免同服
慎与茶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合用,增 加其中枢毒性反应。依诺沙星酮类、磺胺类与其它合成 抗菌药物
第一节 喹诺酮类
发展历史
一、概述
第三十五章
1962年 美国
萘啶酸
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
吡哌酸
20世纪 80年代
4-氟喹诺酮类 (沙星类)
对G-有活性,对G+无活性或活性低 泌尿道、肠道感染 疗效差、耐药性强
广谱
口服有效、副作用小耐 药性相对较弱
不良反应
第三十五章
1.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厌食、恶心、呕吐 、胃部不适(发生率3~5%)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兴奋症状:轻者头痛、 失眠,重者精神异常抽搐、惊厥。可能是 药物抑制GABA与其受体的结合所致
第三十五章
3、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 水肿、皮肤瘙痒、 光照部位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严重者 皮肤糜烂、脱落,停药可恢复。(尤为 皮肤蓄积者,如洛美沙星、司氟沙星)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喹诺酮类中 最强 抗菌谱广 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的G-杆菌所致的感染
第三十五章
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 (拜复乐,Bayer公司研制 ,1999年首次在德国上市,
2002年在我国上市)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莱美清,tequin)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发的药物,于1999年获得美国 FDA批准上市。2003年在中国上市)
磺胺类药物发现历史:
第三十五章
20世纪初:
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的化学药物, 但对细菌性疾病则束手无策。
1932年: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格哈德·多马克(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
百浪多息(桔红色化合物)→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抑菌
人工合成的防治全身细菌感染的第一类有效化疗药物 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磺胺类药物结构与PABA相似,竞争拮抗PABA (2)二氢叶酸合成酶竞争性抑制剂。
抑菌作用,感染的痊愈主要依靠宿主的防御机制。 对可利用已形成叶酸的细菌和哺乳动物无效。
第三十五章
耐药性:
磺胺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不能交替使用。 磺胺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耐药性为永久性、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