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体格检查评分细则2017
腹部体格检查评分标准

腹部体格检查评分标准选手参赛号:赛室号:竞赛开始时间:月日时分选手报告参赛号码,竞赛计时开始项目查核内容标分扣分及说明备注准备5 分1.工作人员:工作衣、帽、口罩、洗手( 6 步洗手法)2.用物准备:依据体查要求装备用物3.病人准备:查对病人,适合遮挡,做好解说,获得理解配合221 1.腹部外形(4 分)(如平展、蛙腹、舟状腹); 4视诊2.呼吸运动(2 分)(如腹式呼吸, 16 次/分); 210 分 3.腹部皮肤及疤痕(2 分)(如手术疤痕、黄染、静脉怒张) 24.有无肠型、胃型及蠕动波 21.肠鸣音:部位在右下腹,听诊 1 分钟。
(正常时一般 4-5 次/分,注意有无亢进或消逝、高调、金属音、气过水声等)。
102.血管杂音( 10 分) 2听诊(1)左右上腹部听诊肾动脉有无杂音 220 分(2)双侧下腹听诊髂动脉 2(3)双侧腹股沟听诊股动脉 2(4)腹中部听诊腹主动脉 2(5)脐周或上腹部听诊有无静脉嗡鸣音1.腹部叩诊音:正常状况下,腹部叩诊大多数地区均为鼓音,只有肝、脾所在部位,增大的膀胱和子宫占有的部位,以及双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为浊音。
2.肝脏及胆囊叩诊:用叩诊法确立肝上界时,一般都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向下叩向腹部。
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
此处相当于被肺掩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区。
再向下叩 1—2 肋间,则浊音变成实音,此处的肝脏不再被肺所掩盖而直接切近胸壁,称肝脏绝对浊音界(亦为肺下界)。
确立肝下界时,最好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
沿右锁骨中线丈量肝上界至下界的距离,正常成人在 9-11 厘米。
23.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 4叩诊20 分胃泡鼓音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圆形,其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
正常情况下胃泡音区应当存在。
343 脾浊音区的叩诊:宜采纳轻叩法,在左腋中线进行。
腹部体格检查评分标准

腹部体格检查评分标准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腹部体格检查的评分标准,以帮助医生或其他医疗人员对患者的腹部状况进行客观评估。
检查项目
腹部体格检查包括以下项目:
1. 外观:观察腹部的形状、对称性和皮肤状况。
2. 压痛:用手指轻轻按压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压痛反应。
3. 压痛位置:确定患者在压痛时的具体位置,以确定腹部的可能异常情况。
4. 反跳痛:轻轻按压腹部,然后突然松开手指,观察患者是否有反跳痛反应。
5. 肠鸣音:通过听诊器听取腹部肠鸣音的频率和强度。
6. 包块和腹肌紧张:触摸腹部以寻找可能的包块,并评估腹肌的紧张程度。
评分标准
每个检查项目的评分标准如下:
1. 外观:正常(0分)、不对称或异常(1分)
2. 压痛:无压痛(0分)、轻度压痛(1分)、明显压痛(2分)
3. 压痛位置:无明确位置(0分)、有明确位置(1分)
4. 反跳痛:无反跳痛(0分)、有反跳痛(1分)
5. 肠鸣音:正常(0分)、减弱(1分)、消失(2分)
6. 包块和腹肌紧张:无包块和腹肌紧张(0分)、有包块或轻
度腹肌紧张(1分)、明显包块或明显腹肌紧张(2分)
将每个检查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总分。
总分越高,表示腹部
异常的可能性越大。
结论
腹部体格检查评分标准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医疗人员评估
患者的腹部状况。
然而,该评分标准仅供参考,医生应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注意:本文档所述评分标准仅作为参考,具体评分及诊断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腹部体格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胆囊触诊:单手触诊发:被检查者平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检查者站其右侧,将右手4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放在其右上腹部,然后随其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在胆囊点下方左右滑行触诊下移的胆囊(5分);勾指触诊发:左手拇指指腹勾压于胆囊点,告知被检查者缓住呼吸)(5分)。
6
脾脏胆囊触诊
脾脏触诊:平卧触诊:被检查者仰卧,两腿屈曲,检查者站于被检查者右侧,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左上腹与肋弓大致呈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6分);侧卧位触诊: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法(5分)。叙述脾脏肿大时的测量方法:第1线:测量左侧的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向下至脾下缘的距离。第2线:测量左侧的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第3线:测量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4分)。
10
7
叙述视诊主要内容: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3分);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3分);皮疹、瘢痕、疝等(2分)。
8
腹部触诊
浅部触诊手法、顺序正确: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嘱其平卧于床上,头垫低枕,两手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放松腹肌(4分);检查者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触诊时手指并拢,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每个区域后,手应提起,不能停留在整个腹部上移动(4分)。
8
腹部包块触诊:触诊包块手法正确,深部滑行触诊(4分)(检查者以并拢的2、3、4指端逐渐触向腹部包块,并在其上下左右作滑动触摸);双手触诊法(4分)(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部位向右手方向推动,有助于右手触诊);描述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4分)。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一、引言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腹部的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法,可以了解腹部器官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腹部肌肉的紧张程度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旨在规范腹部检查的操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二、评分标准1. 体位和准备评分标准:- 患者被告知需要脱掉上衣,保持腹部暴露。
- 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两臂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 医务人员应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
2. 外观观察评分标准:- 腹部皮肤:无异常、无红肿、无瘀斑等。
- 腹壁:无隆起、凹陷、肿块等异常情况。
- 腹部形态:腹部对称、无膨隆或者凹陷等异常。
- 腹部膨隆:无腹胀、无水肿等。
3. 触诊评分标准:- 触诊手法: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触诊,轻柔有力,避免过度压迫引起患者不适。
- 腹部肌肉紧张程度:无腹肌紧张、无腹肌痉挛等异常。
- 腹部压痛:无腹部压痛、无局部压痛等异常。
- 腹部包块:无腹部包块、无腹部肿块等异常。
4. 听诊评分标准:- 听诊位置:医务人员应选择适当的听诊位置,如腹部四个象限。
- 肠鸣音:肠鸣音正常、无增强或者减弱等异常。
- 血管杂音:无血管杂音、无血管搏动等异常。
5. 叩诊评分标准:- 叩诊手法: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叩诊,轻柔有力,避免过度刺激患者。
- 肝脏界线:正常肝脏界线清晰、无扩大或者缩小等异常。
- 脾脏界线:正常脾脏界线清晰、无扩大或者缩小等异常。
- 腹部气体:无肠胃气体过多、无腹腔积气等异常。
6. 其他检查评分标准:- 神经系统检查:无腹壁反射异常、无腹部感觉异常等。
- 血管检查:无腹部血管杂音、无腹部血管搏动等异常。
- 腹部超声检查:无腹部器官肿大、无腹部肿块等异常。
三、总结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腹部的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法,可以了解腹部器官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一环,用于评估个体的腹部健康状况。
本文将为您介绍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以便医生或医学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能够准确评估腹部状况。
1. 外观评分:- 0分:腹部外观正常,无明显异常。
- 1分:腹部外观轻微异常,如脂肪堆积或轻度腹壁松弛。
- 2分:腹部外观明显异常,如肿块、瘢痕、疤痕等。
2. 腹壁评分:- 0分:腹壁紧张,无明显压痛或包块。
- 1分:轻度腹壁松弛,无明显压痛或包块。
- 2分:腹壁松弛,可触及明显压痛或包块。
3. 腹部肌肉评分:- 0分:腹部肌肉紧张,无明显异常。
- 1分:轻度腹肌松弛,无明显异常。
- 2分:腹肌松弛,可触及明显异常,如腹肌分离。
4. 肝脏评分:- 0分:肝脏大小正常,无压痛。
- 1分:肝脏轻度肿大,无明显压痛。
- 2分:肝脏明显肿大,可触及明显压痛。
5. 脾脏评分:- 0分:脾脏大小正常,无压痛。
- 1分:脾脏轻度肿大,无明显压痛。
- 2分:脾脏明显肿大,可触及明显压痛。
6. 肾脏评分:- 0分:肾脏大小正常,无压痛。
- 1分:肾脏轻度肿大,无明显压痛。
- 2分:肾脏明显肿大,可触及明显压痛。
7. 腹部肿块评分:- 0分:腹部无明显肿块。
- 1分:可触及轻度肿块,无明显压痛。
- 2分:可触及明显肿块,有明显压痛。
8. 腹部压痛评分:- 0分:腹部无明显压痛。
- 1分:轻度腹部压痛,无明显异常。
- 2分:明显腹部压痛,可触及明显异常。
9. 腹部听诊评分:- 0分:腹部听诊正常,无异常音。
- 1分:腹部听诊异常,如肠鸣音亢进或减弱。
- 2分:腹部听诊明显异常,如肠鸣音消失或出现异常杂音。
10. 腹部触诊评分:- 0分:腹部触诊正常,无明显异常。
- 1分:腹部触诊异常,如包块、肿块或肌肉紧张。
- 2分:腹部触诊明显异常,如包块、肿块或肌肉松弛。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医生或医学生可以对患者的腹部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和记录。
评分越高,表示腹部异常越明显。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引言概述:腹部检查是体格检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以帮助医生和医学生更好地进行腹部检查,并准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一、外观检查1.1 腹部形状:观察腹部的形状,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平坦的,无明显隆起或凹陷。
1.2 腹壁皮肤:检查腹壁皮肤的颜色、纹理和有无异常。
正常情况下,腹壁皮肤应该是光滑、均匀的,无明显红斑、瘀斑或皮疹等异常。
1.3 腹部肿块:触摸腹部,检查有无肿块。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是柔软的,无明显肿块或包块。
二、触诊检查2.1 腹部肌肉紧张度:用手轻轻按压腹部肌肉,评估肌肉的紧张度。
正常情况下,腹部肌肉应该是柔软的,无明显紧张。
2.2 腹部压痛:用手指轻轻按压腹部不同区域,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是无痛的,无明显压痛。
2.3 腹部包块触诊:用手指触摸腹部不同区域,检查有无包块。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是无包块的,无明显异常触感。
三、听诊检查3.1 肠鸣音:用听诊器听取腹部肠鸣音,评估肠道蠕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应该听到正常的肠鸣音,即持续而有规律的声音。
3.2 血管杂音:用听诊器听取腹部血管杂音,评估血管状况。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听不到血管杂音,无明显异常声音。
3.3 肝脾触诊:用手指触摸腹部肝脾区域,评估肝脾大小和质地。
正常情况下,肝脾应该是无肿大的,质地均匀。
四、叩诊检查4.1 腹部共鸣音:用手指轻轻敲击腹部,评估共鸣音的强度和音调。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有清脆的共鸣音。
4.2 腹部浊音:用手指轻轻敲击腹部不同区域,评估浊音的强度和音调。
正常情况下,腹部应该有浊音,但不应过于浊响。
4.3 腹部移动性浊音:用手指敲击腹部,观察浊音的移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腹部移动性浊音应该在腹部不同区域移动。
五、病理征象5.1 腹部肿块:触诊腹部时发现有肿块,应进一步评估其性质、大小和质地等特征。
5.2 腹部压痛:触诊腹部时发现有压痛,应进一步评估疼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等特征。
腹部体格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姓名:得分:考核人:体检内容体表标志及分区:肋弓下缘(1 分)、腹上角(1 分)、腹中线(1 分)、腹直肌外缘(1 分)、髂前上棘(1 分)、腹股沟(1分)、脐(1 分)及分区(3 分):4 区法、 9 区法、 7 区法。
腹视诊方法正确:被检查者仰卧,暴露腹部,双腿屈曲,告知部放松腹肌,检查者在其右侧,自上而下视诊全腹(4 分);检视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检查者自侧面切线方向诊观察(3 分)。
叙述视诊主要内容: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3 分);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3 分);皮疹、瘢痕、疝等(2 分)。
浅部触诊手法、顺序正确: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嘱其平卧于床上,头垫低枕,两手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放松腹肌(4 分);检查者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触诊时手指并拢,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每一个区域后,手应提起,不能停留在整个腹部上挪移(4 分)。
腹腹部包块触诊:触诊包块手法正确,深部滑行触诊(4 分)(检部查者以并拢的 2、3、4 指端逐渐触向腹部包块,并在其上下触摆布作滑动触摸);双手触诊法(4 分) (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诊脏器或者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部位向右手方向推动,有助于右手触诊);描述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4 分)。
压痛与反跳痛: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浮现疼痛,称压痛(2 分);然后手指可于压痛处稍停留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腹痛加剧,称为反跳痛(3 分)挪移性浊音叩诊方法正确: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向左侧腹腹部叩诊,浮现浊音时,板指手不离腹部,令其右侧卧,使部板指在腹的最高点,再叩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听叩诊又为浊音(4 分);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诊,因叩体位不同而浮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挪移性浊音(4 分)。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

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腹部检查一、任务描述本文旨在提供腹部检查的评分标准,以匡助医务人员进行体格检查时对腹部进行准确评估。
以下是详细的评分标准和相关数据。
二、评分标准1. 外观:- 0分:腹部无明显异常。
- 1分:腹部轻度肿胀或者略凹陷。
- 2分:腹部明显肿胀或者凹陷。
2. 皮肤:- 0分:皮肤正常,无红斑、瘀斑或者疹子。
- 1分:轻度红斑、瘀斑或者疹子。
- 2分:明显红斑、瘀斑或者疹子。
3. 肌肉张力:- 0分:腹部肌肉松弛,无明显反抗感。
- 1分:轻度肌肉紧张,有轻微反抗感。
- 2分:明显肌肉紧张,有明显反抗感。
4. 压痛:- 0分:腹部无压痛。
- 1分:轻度压痛,但患者可以耐受。
- 2分:明显压痛,患者难以忍受。
5. 包块:- 0分:腹部无包块。
- 1分:可触及轻微包块。
- 2分:明显可触及包块。
6. 肝脾触及:- 0分:肝脾不可触及。
- 1分:肝脾可触及,但无明显异常。
- 2分:肝脾可触及,有明显异常。
7. 肠鸣音:- 0分:正常肠鸣音。
- 1分:肠鸣音减弱。
- 2分:肠鸣音消失。
8. 腹部触诊:- 0分:无明显异常。
- 1分:可触及轻微压痛。
- 2分:明显压痛或者异常。
9. 腹部叩诊:- 0分:无明显异常。
- 1分:呈现轻微浊音。
- 2分:呈现明显浊音。
10. 腹部听诊:- 0分:无明显异常。
- 1分:可听到轻微异常声音。
- 2分:可听到明显异常声音。
三、数据示例以下是一组腹部检查的评分数据示例:患者A:外观:1分皮肤:0分肌肉张力:2分压痛:1分包块:0分肝脾触及:1分肠鸣音:0分腹部触诊:1分腹部叩诊:1分腹部听诊:0分患者B:外观:0分皮肤:1分肌肉张力:1分压痛:2分包块:1分肝脾触及:2分肠鸣音:1分腹部触诊:2分腹部叩诊:2分腹部听诊:1分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和示例数据,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腹部检查结果进行评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腹部健康状况。
四、总结通过本文提供的腹部检查评分标准,医务人员可以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体格检查评分表
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对腹部体征的认知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确定视诊所见,又可为叩诊、听诊提示重点。
有些体征如腹膜刺激征、腹部肿块、脏器肿大等主要靠触诊发现。
在腹部触诊时,各种触诊手法都能用到。
为使腹部触诊达到满意的效果,被检查者应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起并稍分开,以使腹肌尽量松弛,作张口缓慢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向下而腹部上抬隆起,呼气时腹部自然下陷,可使膈下脏器随呼吸上下移动。
检查肝脏、脾脏时,还可分别取左、右侧卧位。
检查肾脏时可用坐位或立位。
检查腹部肿瘤时还可用肘膝位。
医生应站立于被检查者右侧,面对被检查者,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指甲剪短,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
然后以轻柔动作按顺序触诊,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至右下腹,再至脐部,依次检查腹部各区。
原则是先触诊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区域,以免造成患者感受的错觉。
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给以安慰和解释。
亦可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以保证顺利完成检查。
腹部触诊应用基本检查方法中所列各种触诊手法,浅部触诊使腹壁压陷约 1cm,用于发现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等(如皮下脂肪瘤、结节等)。
深部触诊使腹壁压陷至少 2cm 以上,有时可达 4~5cm,以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和腹内肿物等。
包括深压触诊,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压痛点和反跳痛。
滑动触诊在被触及脏器或肿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探知脏器或肿块的形态和大小。
双手触诊常用于肝、脾、肾和腹腔内肿块的检查,检查盆腔的双合诊亦属此例。
浮沉触诊又称冲击触诊(ballottement),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或肿块;钩指触诊(hook technique),多用于肝、脾触诊。
(一)肝脏触诊触诊时,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腹式呼吸动作以使肝脏在膈下上下移动。
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
1.单手触诊法较为常用,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时,手指缓慢抬起朝肋缘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图 2-6-8)。
需在右锁骨中线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触诊肝脏时需注意: (1)最敏感的触诊部位是示指前端的桡侧,并非指尖端。
故应以示指前外侧指腹接触肝脏。
(2)检查腹肌发达者时,右手宜置于腹直肌外缘稍外处向上触诊,否则肝缘易被掩盖或将腹直肌腱划误认为肝缘。
(3)触诊肝脏需密切配合呼吸动作,于吸气时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而呼气时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提前下压,这样就可能有两次机会触到肝缘。
(4)当右手示指上移到肋缘仍未触到肝脏时,如右腹部较饱满,亦应考虑巨大肝脏,手指可能自始即在肝脏上面,故触不到肝缘,应下移初始触诊的部位自髂前上棘或更低的平面开始。
(5)如遇腹水患者,深触诊法不能触及肝脏时,可应用浮沉触诊法,即用并拢三个手指垂直在肝缘附近冲击式连续按压数次,待排开腹水后脏器浮起时常触及肝脏,此法在脾脏和腹部肿块触诊时亦可应用。
2.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而用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触诊的效果 3.钩指触诊法(hook method) 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触诊时,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右手第 2~5 指并拢弯曲成钩状,嘱被检查者做深腹式呼吸动作,检查者随深吸气而更进一步屈曲指关节,这样指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
此手法亦可用双手第 2~5 指并拢弯曲成钩状进行触诊。
触及肝脏时,应详细体会并描述下列内容: 1.大小 2.质地 3.边
缘和表面状态 4.压痛 5.搏动 6.肝区摩擦感 7.肝震颤
(二)脾脏触诊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
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膈下降,可使脾脏向下移位。
除此以外,能触到脾脏则提示脾脏肿大至正常 2 倍以上。
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时,用右手单手稍用力触诊即可查到。
如果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应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 9~11 肋处,试将其脾脏从后向前托起,并限制了胸廓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自脐平面开始配合呼吸,如同触诊肝脏一样,迎触脾尖,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为止(图 2-6-10a)。
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双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则容易触到(图 2-6-10b)。
脾脏触诊比较困难,初学者常不能掌握要领以致漏诊。
需注意按压不要太重,否则可能将脾脏挤开。
脾脏肿大形态不一,有的很薄很软,触到后也常不易察觉。
有的呈狭长形,紧贴腰肌前面,故需沿左肋缘仔细触诊,认真体会。
亦可站于受检者左肩旁,用钩指触诊法单手或双手在肋缘触诊脾脏边缘。
脾脏肿大的测量法如下(图 2-6-11):第Ⅰ线测量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
脾脏轻度肿大时只作第Ⅰ线测量。
第Ⅱ线测量和第Ⅲ线测量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第Ⅱ线和第Ⅲ线,前者系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应大于第Ⅰ线测量),后者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如脾脏高度增大向右越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
临床记录中,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 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 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脾脏高度肿大时,应加测第Ⅱ、第Ⅲ线,并作图表示。
(三)胆囊触诊可用单手滑行触诊法或钩指触诊法进行。
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图 2-6-12)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 Murphy 征(Murphy sign)阳性。
(四)肾脏触诊检查肾脏一般用双手触诊法。
可采取平卧位或立位。
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做较深腹式呼吸。
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托起其右腰部,右手掌平放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缘进行深部触诊右肾,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脏(图 2-6-13a)。
如触到光滑钝圆的脏器,可能为肾下极,如能在双手间握住更大部分,则略能感知其蚕豆状外形,握住时患者常有酸痛或类似恶心的不适感。
触诊左肾时,左手越过患者腹前方从后面托起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患者左上腹部,依前法双手触诊左肾(图2-6-13b)。
如患者腹壁较厚或配合动作不协调,以致右手难以压向后腹壁时,可采用下法触诊:患者吸气时,用左手向前冲击后腰部,如肾下移至两手之间时,则右手有被顶推的感觉;与此相反,也可用右手指向左手方向腰部做冲击动作,左手也可有同样的感觉而触及肾脏。
如卧位未触及肾脏,还可让患者站立床旁,医生于患者侧面用两手前后联合触诊肾脏。
当肾下垂或游走肾时,立位较易触到。
移动性浊音
腹腔内有较多的液体存留时,因重力作用,液体多潴积于腹腔的低处,故在此处叩诊呈浊音。
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腹中部由于含气的肠管在液面浮起,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因腹水积聚叩诊呈浊音。
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图 2-6-16)。
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
这是发现有无腹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
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 1000ml 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