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教学设计《背影》

公开课 教学设计《背影》
公开课 教学设计《背影》

教育部审定(2017)义务教育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重点)

2.通过对“背影”分析感知父亲形象,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难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说你猜:老师说出文章内容,学生回答是哪篇课文。

2.(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

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学生回答:朱自清《匆匆》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学生回答:朱自清《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纪实性散文——《背影》。(教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查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背影的句子?

由学生回答,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找出文章中四处描写背景的句子。并概括出小标题。

思背影

望背影

别背影

念背影

2.出示句子,并请学生回答,每一处的作用是什么?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明确答案。

在“望背影”这一环节,“攀”“缩”“倾”几个动词,写出了父亲过月台什么情形?

根据作者写背影时的写作动机,来分析“那一回”是指背影中的哪一回?学生齐声回答出:望背影

五、重点感悟

1.根据课文第五自然段填空

2.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怎样的父亲?

3.除了动作描写,还有哪些有关父亲的描写?

快速阅读第五自然段,学生很快能找出: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4.父亲的话并不多,找出让你认为最动情的话,谈谈体会?

(小组内讨论交流)

根据交流结果汇报,教师总结。

5.通过四个背影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父亲形象?

明确:一个细心体贴、疼爱孩子、关心孩子、深沉、伟大的父亲形象。

6.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

7.概括文章主题

六、小结

从这一课中我们感受到: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七、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你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试着写下来。(课下完成)

八、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思背影

望背影父子情深

别背影

念背影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总 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背影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典质(zhì) 赋(fù)闲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 情基调。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教学设计

背影 锁定的问题 1.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朗读指导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自学研讨法。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疑难点,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探讨品味语言。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学士以“送别”为题材写了许多诗文: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纤细柔情,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豪情,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别,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惜别……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那么作者写的是谁与谁的分别呢?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二)导入新课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一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通过查字典、议论、点拨解决若干字词在本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然后要求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事件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背影”二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3.写人一般是写外表,本文为什么却偏要写背影? 4.本文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的心,激起了你的感情波澜? (除这些问题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加以收集、整理。)(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大屏幕: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的著名《》,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2.我们看过许多赞美母亲的文章,更唱过许多赞美母亲的歌,不是吗,任哪一个同学,都会唱出一两首母亲的歌。一样是我们的至亲之人,难道就母亲才值得我们去歌、去颂吗?不是的。我们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好,我们太容易感到了,而父亲呢?我相信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们会更多地去解读自己的父亲,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感动。 3.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的爱国知识分子”。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被认为是“抱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虽享受幸福,却往往体会不到幸福。因此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含公益广告、课文朗读、电视散文《背影》、歌曲《父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公益广告,感受父爱。视频中的父亲因老年痴呆,什么都忘记了,唯独没有忘记关心他的儿子。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这每一个场景中都盛满父母浓浓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充满浓浓父爱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2、作者介绍(课件展示) 3、写作背景(课件展示) 4、展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

初中语文:《背影》公开课教学要点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背影》公开课教学要点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Points of "Back" Open Clas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背影》公开课教学要点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

背影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典质(zhì) 赋(fù)闲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优秀教案设计《背影》

一、课文导入:1、欣赏歌曲《父亲母亲》2、谈话引入: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作品等) 《背影》教学设计 李明济南育英中学 【教学理念】现代散文的教学,担负的既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甚至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的指导。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表达,又要关注其思想情感,两者不可偏废。这篇文章就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为学生阅读现代文尤其是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写作中如何写人记事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关注思想情感的表达,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通过抒写真情的活动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本浅层的学情分析和作为名家名篇的记实散文的文本定位,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 《 2.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以及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法。 3.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统编版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影,源于注视;注视,源于不舍;不舍,源于情深。朋友目送友人,是相知远去复见难;妻子目送丈夫,是一别不知何时归;君王目送将士,是古来征战几人回。远去的背影,渐小的黑点,不移的目光,心灵的牵挂,回忆的惆怅,背影的魅力。那么,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什么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展示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三)、了解作者、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

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四)、检查字词读音、意思 (五)、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想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想我们传达的感情,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文中提到的背影都是谁的背影?文章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1、文眼:背影 2、父亲的背影。共四次提到。 第1次(第①段)是难忘的背影;在怀念、思念、回忆的场景中提到的;表达的情感:不能忘怀 第2次(第⑥段)是蹒跚的背影;在望父买橘的场景中提到的;表达的情感:感动、羞愧 第3次(第⑥段)是远去的背影;在父子分别的场景中;表达的情感:依依不舍、眷恋 第4次(第7段)是再现背影:在看到父亲的信的场景中,属于场景再现;表达的情感:别后怀念 (六)、赏读研究:望父买橘 这几次背影中,哪一次写的最为详细、生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第⑥自然段,并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 明确: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把好的留给儿子,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父亲的穿戴也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的体态:肥胖 走路的姿势:蹒跚、慢慢(蹒跚什么意?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父亲年迈,身体肥胖,腿脚不灵)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的动作:接下来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刻画父亲当时的动作。分别是:走、探、穿、爬、攀、缩、微倾。“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腿伸直,一步步直到接近地面;“攀”月台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努力的背影!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 《背影》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老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结构,概括段意。 2.研讨法: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 另有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针对教学目标,每一课时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力争充分体现如下几个原则: 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为重头戏,给予时间和教学流程上的保证。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感、思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充分的阅读是为了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除必要的方法和程序的交待性引导外,不越俎代庖。当然,学生的分析理解应该是他个体独立思考所得,也可以是他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所得,就此,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

色也可作些微调,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带着一种观点参与讨论,和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又如,在同学的分析研究遭遇阻隔时,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对文章理解的短小随感的写作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特别情境的描写活动,但前者是为加深理解的层次,使之更臻于准确,后者是更为真切的体验,感受那一种特殊的乃至难以名状也即“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境。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内容、情感的体味理解,揣摩作者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细腻、复杂;第二课时,以作者描写的艺术为主体进行研究,在领会其写法高超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文章情感的准确体会。 课前预习布置: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 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考。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质疑: 7.阅读思考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背影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13 背 影 第一课时 导入一(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导入):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导入二(情景导入):曾有这么几部电视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都反映了深沉而感人的父爱,他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他们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高兴。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交流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 散 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

《背影》教学设计公开课1

《背影》教学设计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

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 2.研讨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背影》、Flash配乐朗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检测字词 迂(yū)腐颓(tuí)唐琐屑(suǒ) 晶莹(yíng) 差(chāi)使狼藉(jí) 簌簌(sù) 赋(fù)闲 游逛(guàng) 栅(zhà)栏举著(zhù) 踌躇(chóu chú)交卸(xiè)奔丧(sāng) 2.作者简介

最新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

精品文档 《背影》教案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一初级中学申秀平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典质(zhì) 赋(fù)闲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

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这是一篇最典型的亲情教育文章,是颂扬父爱的经典之作,最适宜用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品味全文寓深情于质朴的语言描写,父亲的话言浅意丰,语短情长,寓浓郁的情感于平淡似水的对话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悉心体察,提高鉴赏品位,感受父子深情。 3、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4、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学情分析】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真挚的父爱与朴素的文字,在舒缓的语调中自然流淌。对于这种形式的父爱,学生极易浮光掠影,不去也不易深入察觉。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着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重点段落的反复品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积淀后,通过讨论交流,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与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法学法】 朗读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又把它写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a、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b、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

背影 优秀教学设计

背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2)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2.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感受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生词注音。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拭(shì) 箸(zhù) 颓(tuí)唐 (2)生词释义。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勾留:短时间停留。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4)小组探究。 教师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A.课文写出父亲的背影的什么特点? B.表述这个特点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是什么? C.顺着“背影”这一主线具体从哪个方面来描述的? D.标注出文章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4)教师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小组竞争的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对于自己在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再次细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背影》优秀教学案例

《背影》教案设计 一、教学课题朱自清的《背影》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叙事散文。是作者1925年10月在清华大教任教时写的。 内容分析: 全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情景的叙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是感受亲情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背影》是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代表课文之一,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博大力量。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父母对我们的爱,课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化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以更舍身处地了解自己的父母。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准备: 录音机、《背影》朗读磁带 三、教学方法 找好切入,立足文本,触摸语言,感受人物。 1、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易懂,教师可以牢牢抓住文章语言上的这一特色,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层层铺开,在咬文嚼字中品味细节,透晰人物形象,感受浓浓亲情。 2、品味美文,同题赏析,情感延伸,深化主题。 好文章可以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憾。在感受来自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形象之后,借助这种“爱”的氛围,教师准备好三毛的同题文章《背影》,继续让学生在比较赏析中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而更进一步感受来自于父母最真切的爱。 本教案的设置分为两大板块:课文学习和主题语文阅读两大部分。 四、教学思路: 课内学习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步: 导入新课—目标展示—作者简介—前提测评—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赏读探究,合作交流—品味细节,感受深情—生活链接,情感迁移—练习巩固,感情升华这几项。。 内容包括:主题讨论和阅读练习两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优美的音乐缓缓想起,想必同学们都不会感到陌生。熟悉的歌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生活中我们把他叫作“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少了母亲般细腻温情的呵护,生活中他们对儿女的爱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细想想,不是他们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分享了《背影》公开可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1)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板书)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为什么有这么深远的影响,它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背景。(PPT23)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这篇课文 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

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课文欣赏 师范读课文,(配乐)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出示4)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背影是本文的线索。(出示5)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从文中圈画出来)。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出示6)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7 我要投稿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知识点。 2、掌握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背影图片及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 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面粉谈起。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内容(紧扣“背

影”概括。) 回到导入部分,提问:刚才最后的一幅图画是什么背影? 四、教师由课题过渡到4、5、6段,重点突破中心内容 1、决定送我: 第四段抓住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和“再三”以及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去理解和感受。可以把阅读、批注和交流结合起来。 2、进站讲价: 第5段抓住两个“忙着”和“送我”、“拣定”、“嘱我”、“又嘱”等词语去理解和感受。 以上两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铺垫,为学习下一段打基础。 3、买橘送别: 第6段分为前后两部分处理。(以“泪很快流下来了”为界。) ⑴望父买橘: 阅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感受父亲攀月台的背影,教师要点拨时令、衣着、体形、年龄、身体状况、月台高度,以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 学生表演:父亲买橘。 ⑵父子分别: 体会两次流泪有何不同?

五、学生速读并讨论2、3段和7段内容 1、内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共同的作用都是烘托。 3、理解开头的“最不能忘记”和结尾的“又看见……背影”?教师小结:苦难之中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而此时亲情会显得弥足珍贵。泪光之中便是情至深处。 六、迁移训练 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你有没有最难忘的“背影”?请回忆当时的情景,向同学们讲述。 如,父母送菜送钱送衣,走后的情景(风中、雨中、雪中、雾中)。 七、音乐回放《父亲和我》,再次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板书设计】 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

背影优秀课堂实录

背影优秀课堂实录(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背影》课堂实录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孟郊的《游子吟》 师:画面上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大声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 生(齐答):母爱。 师:对,它歌颂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篇歌颂父爱的散文,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无限真情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2、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 (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找到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学生甲:一共出现四次,分别是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概括得也很全面。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每一次的背影都不相同,那么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呢? 学生已:我觉得是第二次,买橘的背影。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要读出感动、读出真情。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他读的很有感情,但语速稍微快了些。 师:那你能试着为大家读一下吗?注意放慢语速,感情再饱满些。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 学生丙(读) 读完,学生丁(评价):他读的很好,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下面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给出答案,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准确、最全面。 (同桌热烈讨论,教师巡视、旁听、点拨) 三、赏背影 学生停止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从而体现了父子深情。 师:恩,你能说出这一句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吗? 学生1:攀、缩、倾,这几个动词体现了父亲的艰难和努力的程度。 学生2:我觉得“攀”这个词用的最好,说明父亲在用力撑起身子,想爬过月台,这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学生3:我觉得“缩”字用的最好,说明父亲行动很缓慢,而且脚是悬空的,非常危险,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