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详解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详解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详解平行四边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几何概念之一,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质。

本文将详细解析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与性质平行四边形是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简单来说,就是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由此可得出以下性质:1. 对边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这是因为对边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边分别是平行线段,所以它们的长度相等。

2. 对角线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将对角线分成两段,每段的长度相等。

这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对角线交点将对角线分成两段,并且这两段的长度相等。

3. 相邻角性质:平行四边形的相邻角互补。

相邻角是指共享一个顶点并且不共享边的两个角。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相邻角是同位角,根据同位角的性质,它们之和为180度,也就是相邻角互补。

4. 同位角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同位角相等。

同位角是指对应角,也就是在两组平行线中对应位置的角。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根据同位角的性质,它们的度数相等。

二、平行四边形的推论与应用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推论和应用。

1. 推论一: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相邻角互补,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根据推论,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相邻角互补,就可以判断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无需再检查其他条件。

2. 推论二: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利用这一推论,我们可以求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短,或者利用已知对角线长短的信息来判断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3. 推论三:平行四边形各边上的点连线所构成的线段平分对角线。

这个推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几何问题,通过连线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多个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从而简化问题。

4. 应用一:面积计算。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从而计算出其面积。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ABC 中,//DE BC ,//EF AB ,要判定四边形DBFE 是菱形,可添加的条件是( )A .BD EF =B .AD BD =C .BE AC ⊥D .BE 平分ABC ∠ 2.如图,在ABC ∆中,D 是AB 上一点,,AD AC AE CD =⊥于点E ,点F 是BC 的中点,若10BD =,则EF 的长为( )A .8B .6C .5D .4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CB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OA =3,OB =4,D 为边OB 的中点,若E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当△CDE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 的坐标( )A .(一3,0)B .(3,0)C .(0,0)D .(1,0) 4.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F 是对角线AC 上的两点,给出下列四个条件,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DEBF 是平行四边形的有( )A .AE CF =B .DE BF =C .ADE CBF ∠=∠D .ABE CDF ∠=∠ 5.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2BD AD =,E ,F ,G 分别是,,OA OB CD 的中点,EG 交FD 于点H .下列结论:①ED CA ⊥;②EF EG =;③12EH EG =;成立的个数有( )A .3个B .2个C .1个D .0个6.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 ∥CD ,AD ∥BC ;②AB CD =,AD BC =;③AO CO =,BO DO =;④AB ∥CD ,AD BC =.其中一定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7.如图,已知ABC ∆的面积为24,点D 在线段AC 上,点F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且4,BC CF =四边形DCFE 是平行四边形,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6B .8C .3D .48.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DE 平分ADC ∠交AB 于点,60,E BCD ∠=︒12AD AB =,连接OE .下列结论:①ABCD S AD BD =⋅;②DB 平分CDE ∠;③AO DE =;④OE 垂直平分BD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9.矩形ABCD 与ECFG 如图放置,点B ,C ,F 共线,点C ,E ,D 共线,连接AG ,取AG 的中点H ,连接EH .若4AB CF ==,2BC CE ==,则EH =( )A .2B .2C .3D .51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F 是AB 的中点,连接DF 并延长,交CB 的延长线于点E ,连接AE .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EBD 是菱形,这个条件是( )A .BAD BDA ∠=∠B .AB DE =C .DF EF =D .DE 平分ADB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5,0,()1,3--,()2,5-,当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时,点D 的坐标为( )A .()8,2-B .()7,3-C .()8,3-D .()14,0 12.下列结论中,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线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平分 C .对角线互相垂直 D .对边相等且平行 13.如图,在△ABC 中,AB=BC ,∠ABC=90°,BM 是AC 边的中线,点D ,E 分别在边AC 和BC 上,DB=DE ,EF ⊥AC 于点F ,则以下结论;①∠DBM=∠CDE ;②BN=DN ;③AC=2DF ;④S BDE ∆﹤S BMFE 四边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1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DE 平分ADC ∠,6AD =,2BE =,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是( )A .16B .14C .20D .2415.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BC a =,将矩形纸片翻折,使点C 恰好落在对角线交点O 处,折痕为BE ,点E 在边CD 上,则CE 的长为( )A .12aB .25aC .32aD .33a 二、填空题1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10,AB BAD =∠的平分线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与DC 交于点F ,且点F 为边DC 的中点,ADC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M ,交AE 于点N ,连接DE .若6DM =,则DE 的长为_______.1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2AD CD =,F 是AD 的中点,CE AB ⊥,垂足E 在线段AB 上.下列结论①DCF ECF ∠=∠;②EF CF =;③3DFE AEF ∠=∠;④2BEC CEF S S <中,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_.(请填序号)18.如图,在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ABCD 中,动点P 在线段AB 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A 点向B 点运动,同时动点Q 在线段BC 上以1厘米/秒的速度由C 点向B 点运动,当点P 到达点B 时整个运动过程立即停止.设运动时间为1秒,当AQ DP ⊥时,t 的值为______.19.菱形ABCD 有一个内角是60°,它的边长是2,则此菱形的对角线AC 长为_________.20.如图,,E F 分别是ABCD 的边,AD BC 上的点.8,60,EF DEF =∠=︒将EFCD 四边形沿EF 翻折,得到四边形',EFCD ED '交BC 于点,G 则GEF △的周长为________.21.已知梯形的上底长是5cm ,中位线长是7cm ,那么下底长是_____cm .22.如图,在正八边形ABCDEFGH 中,AE 是对角线,则EAB ∠的度数是__________.23.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AC =12,BD =16,点P 为边BC 上一点,且P 不与写B 、C 重合.过P 作PE ⊥AC 于E ,PF ⊥BD 于F ,连结EF ,则EF 的最小值等于__________.24.如图,点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点,已知点F 、G 、H 分别是DE 、BE 、BC 的中点,连接FG 、GH 、FH ,若BD =8,CE =6,∠FGH =90°,则FH 长为____.25.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9,9A ,点B 、C 分别在y 轴、x 轴上,AB AC ⊥且AB AC =,若B 点坐标为()0,a ,则OC =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6.如图所示,在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DAC EAC ∠=∠,4AE =,3AO =,则AEC S ∆的面积为____.三、解答题27.在Rt ABC 中,90ACB ∠=︒,点D 是AB 的中点,点E 是直线BC 上一点(不与点B ,C 重合),连结CD ,DE .(1)如图①若90CDE ∠=︒,求证:A E ∠=∠.②若BD 平分CDE ∠,且24E ∠=︒,求A ∠的度数.(2)设()45A αα∠=>︒,DEC β∠=,若CD CE =,求β关于α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理由.28.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90,ACB 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点E 是边BC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E DE 、过点C 作CF DE ⊥于点F ,且DF EF =.(1)求证:AD CE =.(2)若5,6AD AC ==,求BDE ∆的面积.29.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CB =∠ADB =90°,M 为边AB 的中点,连接MC ,MD .(1)求证:MC =MD :(2)若△MCD 是等边三角形,求∠AOB 的度数.30.如图1,创建文明城市期间,路边设立了一块宣传牌,图2为从此场景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宣传牌(AB )顶端有一根绳子(AC ),自然垂下后,绳子底端离地面还有0.7m (即0.7BC =),工作人员将绳子底端拉到离宣传牌3m 处(即点E 到AB 的距离为3m ),绳子正好拉直,已知工作人员身高(DE )为1.7m ,求宣传牌(AB )的高度.。

人教版初二下册数学第18章《平行四边形》讲义第12讲平行四边形-复习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数学第18章《平行四边形》讲义第12讲平行四边形-复习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数学第18章《平行四边形》讲义第12讲平行四边形-复习训练(有答案)对称 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 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 轴对称图形第二局部 考点精讲精练考点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知识要点】〔1〕、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性质, 对称性〔2〕、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3〕、三角形中位线【典型例题】例1、以下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菱形B 、矩形C 、正方形D 、平行四边形例2、如图,□ABCD 与□DCFE 的周长相等,且∠BAD=60°,∠F=110°,那么∠DAE 的度数为 例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4,∠BAD 的平分线与BC 的延伸线交于点E,与DC 交于点F,且点F 为边DC 的中点,DG ⊥AE,垂足为G,假定DG=1,那么AE 的长为〔 〕 A 、2 B 、4 C 、4 D 、8例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 的顶点,A ,B ,D 的坐标区分是〔0,0〕〔5,0〕,〔2,3〕,那么顶点C 的坐标是〔 〕A 、〔3,7〕B 、(5,3)C 、(7,3)D 、 (8,2)〔例2〕 〔例3〕 〔例4〕例5、如图,E 是平行四边形内任一点, 假定S平行四边形ABCD =8,那么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是〔 〕A 、3B 、4C 、5D 、6 例6、如图,将平行四边形ABCD 纸片沿EF 折叠,使点C 与点A 重合,点D 落在点G A yB CD处。

〔1〕求证:AE =AF〔2〕求证:△ABE ≌△AGF例7、如下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DE 平分BF ADC ,∠平分ABC ∠.试证明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例8、如图,在△ABC 中,AB =4,AC =3,BC =5,以三边为边,在BC 的同侧区分作三个等边三角形即△ABD 、△BCE 、△ACF 。

〔1〕求证:四边形EFAD 是平行四边形;〔2〕求四边形EFAD 的面积。

八年级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解答题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点D 不与B ,C 重合),以AD 为边在AD 的上方作菱形ADEF ,且∠DAF=60°,连接CF .(1)(观察猜想)如图(1),当点D 在线段CB 上时,①BCF ∠= ;②,,BC CD CF 之间数量关系为 .(2)(数学思考):如图(2),当点D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时,(1)中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应用):如图(3),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若6AB =,13CD BC =,请直接写出CF 的长及菱形ADEF 的面积..2.(1)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 中,AEF ∆的顶点E ,F 分别在BC ,CD 边上,高AG 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求EAF ∠的度数;(2)如图②,在Rt ABD ∆中,90,BAD AD AB ︒∠==,点M ,N 是BD 边上的任意两点,且45MAN ︒∠=,将AB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度至ADH ∆位置,连接NH ,试判断MN ,ND ,DH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在图①中,连接BD 分别交AE ,AF 于点M ,N ,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2,GF=6,BM= 32,求EG ,MN 的长.3.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很多性质,现在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对角线翻折,会发现这其中还有更多的结论.(发现与证明..)ABCD 中,AB BC ≠,将ABC ∆沿AC 翻折至'AB C ∆,连结'B D . 结论1:'AB C ∆与ABCD 重叠部分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结论2:'B D AC .试证明以上结论.(应用与探究)在ABCD 中,已知2BC =,45B ∠=,将ABC ∆沿AC 翻折至'AB C ∆,连结'B D .若以A 、C 、D 、'B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求AC 的长.(要求画出图形)4.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E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D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t >0),以AE 为一条边,在正方形ABCD 左侧作正方形AEFG ,连接BF .(1)当t =1时,求BF 的长度;(2)在点E 运动的过程中,求D 、F 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3)连接AF 、DF ,当△ADF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t 的值.5.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点Q 是AD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A 关于直线BQ 的对称点是点P ,连接QP 、DP 、CP 、BP ,设AQ =x .(1)BP +DP 的最小值是_______,此时x 的值是_______;(2)如图②,若QP 的延长线交CD 边于点M ,并且∠CPD =90°.①求证:点M 是CD 的中点;②求x 的值.(3)若点Q 是射线AD 上的一个动点,请直接写出当△CDP 为等腰三角形时x 的值.6.如图1,在OAB 中,OAB 90∠=,30AOB ∠=,8OB =,以OB 为边,在OAB Λ外作等边OBC Λ,D 是OB 的中点,连接AD 并延长交OC 于E .(1)求证:四边形ABCE 是平行四边形;(2)连接AC ,BE 交于点P ,求AP 的长及AP 边上的高BH ;(3)在(2)的条件下,将四边形OABC 置于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E 为坐标原点,其余条件不变,以AP 为边向右上方作正方形APMN :①M 点的坐标为 .②直接写出正方形APMN 与四边形O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图中阴影部分).7.探究:如图①,△ABC 是等边三角形,在边AB 、BC 的延长线上截取BM =CN ,连结MC 、AN ,延长MC 交AN 于点P .(1)求证:△ACN ≌△CBM ;(2)∠CPN = °;(给出求解过程)(3)应用:将图①的△ABC 分别改为正方形ABCD 和正五边形ABCDE ,如图②、③,在边AB 、BC 的延长线上截取BM =CN ,连结MC 、DN ,延长MC 交DN 于点P ,则图②中∠CPN = °;(直接写出答案)(4)图③中∠CPN = °;(直接写出答案)(5)拓展:若将图①的△ABC 改为正n 边形,其它条件不变,则∠CPN =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答案).8.如图,在四边形OABC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点P 为OA 边上任意一点(与点O A 、不重合),连接CP ,过点P 作PM CP ⊥,且PM CP =,过点M 作MN AO ∥,交BO 于点,N 联结BM CN 、,设OP x =.(1)当1x =时,点M 的坐标为( , )(2)设CNMB S y =四形边,求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在x 轴正半轴上存在点Q ,使得QMN 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不少于4个符合条件的点Q 的坐标(用x 的式子表示)9.如图,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点D 是射线BC 上的一个动点(点D 不与点B 、C 重合),ADE ∆是以AD 为边的等边三角形,过点E 作BC 的平行线,交直线AC 于点F ,连接BE .(1)判断四边形BCF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当DE AB ⊥时,求四边形BCFE 的周长;(3)四边形BCFE 能否是菱形?若可为菱形,请求出BD 的长,若不可能为菱形,请说明理由.10.已知,矩形ABCD 中,4,8AB cm BC cm ==,AC 的垂直平分EF 线分别交AD BC 、于点E F 、,垂足为O .(1)如图1,连接AF CE 、,求证:四边形AFCE 为菱形;(2)如图2,动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沿AFB △和CDE △各边匀速运动一周,即点P 自A F B A →→→停止,点O 自C D E C →→→停止.在运动过程中,①已知点P 的速度为每秒5cm ,点Q 的速度为每秒4cm ,运动时间为t 秒,当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则t =____________.②若点P Q 、的运动路程分别为a b 、 (单位:,0cm ab ≠),已知A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a 与b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为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解答题1.(1)①120°;② BC =CD +CF ;(2)不成立,见解析;(3)8,3【分析】(1)①根据菱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推出△ACF ≌△A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②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F=BD ,再根据BD+CD=BC ,即可得出CF+CD=BC ;(2)依据△ABD ≌△ACF ,即可得到∠ACF+∠BAC=180°,进而得到AB ∥CF ;依据△ABD ≌△ACF 可得BD=CF ,依据CD-BD=BC ,即可得出CD-CF=BC ;(3)依据≅△△ADB AFC ,即可得到8==+=CF BD BC CD ,利用ABC ∆是等边三角形,AH BC ⊥,可得132===BH HC BC ,即可得出HD 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D 的长度,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 在等边△ABC 中,AB=AC ,∠BAC=∠ACB=∠ABC=60°∴∠BAD+∠DAC=60°在菱形ADEF 中AD=AF∵∠DAF=∠DAC+∠FAC=60°∴∠CAF=∠DAB又∵AC=AB ,AF=AD∴△ACF ≌△ABD∴∠ACF=∠ABD=60°,CF=BD∴∠BCF=∠ACB+∠ACF=120°故答案为:120°②∵BC=BD+CD ,BD=CF∴BD=CF+CD故答案为:BC=CD+CF(2)不成立理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ABC ACB ∠=∠=∠=,AB AC =又∵60DAF ∠=∴BAC BAF DAF BAF ∠-∠=∠-∠∴FAC DAB ∠=∠∵四边形ADEF 是菱形∴AD AF =∴≅△△ADB AFC∴DB FC =,18060120ACF ABD ∠=∠=-=∴1206060BCF ACF ACB ∠=∠-∠=-=∵BC CD BD =-∴BC CD CF =-(3)8=CF ,菱形ADEF 的面积是263∵60BAC DAF ∠=∠=∴BAD CAF ∠=∠又∵AB AC =,AD AF =∴≅△△ADB AFC∴16683CF BD BC CD ==+=+⨯=∴如图,过点A 作AH BC ⊥于点H ,连接FD∵ABC 是等边三角形,AH BC ⊥∴116322BH HC BC ===⨯=∴325HD HC CD =+=+=∵22236927AH AB BH =-=-= ∴222725213AD AH DH =+=+=∴13222132132632AFD ADEF S S ∆==⨯⨯⨯⨯=菱形. 【点睛】此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利用已知条件判定△DAB ≌△FAC 是解本题的关键.2.(1)见解析;(2)MN 2=ND 2+DH 2,理由见解析;(3)EG=4,MN=52【分析】(1)根据高AG 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证明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角相等,从而求出解. (2)用三角形全等和正方形的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的知识可证明结论.(3)设EG=BE=x ,根据正方形的边长得出CE ,CF ,EF ,在Rt △CEF 中利用勾股定理得到方程,求出EG 的长,设MN=a ,根据MN 2=ND 2+BM 2解出a 值即可.【详解】解:(1)在Rt △ABE 和Rt △AGE 中,AB=AG ,AE=AE ,∴Rt △ABE ≌Rt △AGE (HL ).∴∠BAE=∠GAE .同理,∠GAF=∠DAF .∴∠EAF =12∠BAD =45°; (2)MN 2=ND 2+DH 2.∵∠BAM=∠DAH ,∠BAM+∠DAN=45°,∴∠HAN=∠DAH+∠DAN=45°.∴∠HAN=∠MAN ,又∵AM=AH ,AN=AN ,∴△AMN ≌△AHN (SAS ).∴MN=HN ,∵∠BAD=90°,AB=AD ,∴∠ABD=∠ADB=45°,∴∠HDN=∠HDA+∠ADB=90°,∴NH 2=ND 2+DH 2,∴MN 2=ND 2+DH 2;(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AB=AG=12,由(1)知,BE=EG,DF=FG.设EG=BE=x,则CE=12-x,∵GF=6=DF,∴CF=12-6=6,EF=EG+GF=x+6,在Rt△CEF中,∵CE2+CF2=EF2,∴(12-x)2+62=(x+6)2,解得x=4,即EG=BE=4,在Rt△ABD中,,在(2)中,MN2=ND2+DH2,BM=DH,∴MN2=ND2+BM2.设MN=a,则a2=()(22a+,即a 2=()(22a+,∴a=MN=【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四边相等,对角线平分每一组对角,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的知识点等.3.【发现与证明..】结论1:见解析,结论2:见解析;【应用与探究】AC或2.【分析】【发现与证明..】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EAC=∠ACB,由翻折的性质得出∠ACB=∠ACB′,证出∠EAC=∠ACB′,得出AE=CE;得出DE=B′E,证出∠CB′D=∠B′DA=12(180°-∠B′ED),由∠AEC=∠B′ED,得出∠ACB′=∠CB′D,即可得出B′D∥AC;【应用与探究】:分两种情况:①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出∠CAB′=90°,得出∠BAC=90°,再由三角函数即可求出AC;②由正方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得出AC=BC=2.【详解】【发现与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D∥BC,∴∠EAC=∠ACB,∵△ABC≌△AB′C,∴∠ACB=∠ACB′,BC=B′C,∴∠EAC=∠ACB′,∴AE=CE,即△ACE是等腰三角形;∴DE=B′E,∴∠CB′D=∠B′DA=12(180°−∠B′ED),∵∠AEC=∠B′ED,∴∠ACB′=∠CB′D,∴B′D∥AC;【应用与探究】: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所示:∵四边形ACDB′是正方形,∴∠CAB′=90°,∴∠BAC=90°,∵∠B=45°,∴AC=222BC ;②如图2所示:AC=BC=2;综上所述:AC2或2.【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正方形的性质,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发现与证明..】对于结论1,要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需要证明它的两条边相等,而在同一个三角形内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只需要证明它们所对应的角相等(即用等角对等边证明).结论2:要证明两条线段平行,本题用到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解决【发现与证明..】的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对应角之间的关系. 【应用与探究】折叠时,因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对应线段之间存在共线情况,所以分BA和AB’共线和BC和B’C两种情况讨论,能根据题意画出两种情况对应的图形,是解题关键.4.(126(2)2(3)2或224【分析】(1)由勾股定理可求出答案;(2)延长AF,过点D作射线AF的垂线,垂足为H,设AH=DH=x,在Rt△AHD中,得出x2+x2=42,解方程求出x即可得出答案;(3)分AF=DF,AF=AD,AD=DF三种情况,由正方形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当t=1时,AE=1,∵四边形AEFG是正方形,∴AG=FG=AE=1,∠G=90°,∴BF=22FG BG+=22+=26,15(2)如图1,延长AF,过点D作射线AF的垂线,垂足为H,∵四边形AGFE是正方形,∴AE=EF,∠AEF=90°,∴∠EAF=45°,∵DH⊥AH,∴∠AHD=90°,∠ADH=45°=∠EAF,∴AH=DH,设AH=DH=x,∵在Rt△AHD中,∠AHD=90°,∴x2+x2=42,解得x1=﹣22(舍去),x2=22,∴D、F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2;(3)当AF=DF时,由(2)知,点F与点H重合,过H作HK⊥AD于K,如图2,∵AH=DH,HK⊥AD,∴AK =2AD =2, ∴t =2. 当AF =AD =4时,设AE =EF =x ,∵在Rt △AEF 中,∠AEF =90°,∴x 2+x 2=42,解得x 1=﹣(舍去),x 2=,∴AE =,即t =.当AD =DF =4时,点E 与D 重合,t =4,综上所述,t 为2或或4.【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5.(1)3;(2)①见详解;②x=1;(3)△CDP 为等腰三角形时x 的值为:6-或6+.【分析】(1)BP+DP 为点B 到D 两段折线的和.由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连接DB ,若P 点落在BD上,此时和最短,且为AQ=x ,则QD=3-x ,PQ=x .又PDQ=45°,所以QD PQ ,即x .求解可得答案;(2)由已知条件对称分析,AB=BP=BC ,则∠BCP=∠BPC ,由∠BPM=∠BCM=90°,可得∠MPC=∠MCP .那么若有MP=MD ,则结论可证.再分析新条件∠CPD=90°,易得①结论.②求x 的值,通常都是考虑勾股定理,选择直角三角形QDM ,发现QM ,DM ,QD 都可用x 来表示,进而易得方程,求解即可.(3)若△CDP 为等腰三角形,则边CD 比为改等腰三角形的一腰或者底边.又P 点为A 点关于QB 的对称点,则AB=PB ,以点B 为圆心,以AB 的长为半径画弧,则P 点只能在弧AB 上.若CD 为腰,以点C 为圆心,以CD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点即为使得△CDP 为等腰三角形(CD 为腰)的P 点.若CD 为底边,则作CD 的垂直平分线,其与弧AC 的交点即为使得△CDP 为等腰三角形(CD 为底)的P 点.则如图所示共有三个P 点,那么也共有3个Q 点.作辅助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性质求之即可.【详解】解:(1)连接DB ,若P 点落在BD 上,此时BP+DP 最短,如图:由题意,∵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 ∴223332BD =+=,∴BP +DP 的最小值是32;由折叠的性质,PQ AQ x ==,则3QD x =-,∵∠PDQ=45°,∠QPD=90°,∴△QP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2QD QP x ==,∴32x x -=,解得:323x =-;故答案为:32;323-;(2)如图所示:①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有AB=BC ,∠A=∠BCD=90°.∵P 点为A 点关于BQ 的对称点,∴AB=PB ,∠A=∠QPB=90°,∴PB=BC ,∠BPM=∠BCM ,∴∠BPC=∠BCP ,∴∠MPC=∠MPB-∠CPB=∠MCB-∠PCB=∠MCP ,∴MP=MC .在Rt △PDC 中,∵∠PDM=90°-∠PCM ,∠DPM=90°-∠MPC ,∴∠PDM=∠DPM ,∴MP=MD ,∴CM=MP=MD,即M为CD的中点.②解:∵AQ=x,AD=3,∴QD=3-x,PQ=x,CD=3.在Rt△DPC中,∵M为CD的中点,∴DM=QM=CM=32,∴QM=PQ+PM=x+32,∴(x+32)2=(3−x)2+(32)2,解得:x=1.(3)如图,以点B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径画弧,以点C为圆心,以CD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交于P1,P3.此时△CDP1,△CDP3都为以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作CD的垂直平分线交弧AC于点P2,此时△CDP2以CD为底的等腰三角形.;①讨论P1,如图作辅助线,连接BP1、CP1,作QP1⊥BP1交AD于Q,过点P1,作EF⊥AD 于E,交BC于F.∵△BCP1为等边三角形,正方形ABCD边长为3,∴P1F=332,P1E=3332-.在四边形ABP1Q中,∵∠ABP1=30°,∴∠AQP1=150°,∴△QEP1为含30°的直角三角形,∴QE=3EP1=9 332-.∵AE=32,∴x=AQ=AE-QE=39(33)633 22--=-.②讨论P2,如图作辅助线,连接BP2,AP2,过点P2作QG⊥BP2,交AD于Q,连接BQ,过点P2作EF⊥CD于E,交AB于F.∵EF垂直平分CD,∴EF垂直平分AB,∴AP2=BP2.∵AB=BP2,∴△ABP2为等边三角形.在四边形ABP2Q中,∵∠BAD=∠BP2Q=90°,∠ABP2=60°,∴∠AQG=120°∴∠EP2G=∠DQG=180°-120°=60°,∴P2E=33 3∴EG=9 332,∴DG=DE+GE=393333322+-=-, ∴QD=33-, ∴x=AQ=3-QD=3.③对P 3,如图作辅助线,连接BP 1,CP 1,BP 3,CP 3,过点P 3作BP 3⊥QP 3,交AD 的延长线于Q ,连接BQ ,过点P 1,作EF ⊥AD 于E ,此时P 3在EF 上,不妨记P 3与F 重合.∵△BCP 1为等边三角形,△BCP 3为等边三角形,BC=3,∴P 1P 3=33P 1E =333 ∴EF =3332+. 在四边形ABP 3Q 中∵∠ABF=∠ABC+∠CBP 3=150°,∴∠EQF=30°,∴39332. ∵AE=32, ∴x=AQ=AE+QE=32+9333362=. 综合上述,△CDP 为等腰三角形时x 的值为:633-3633+.【点睛】本题第一问非常基础,难度较低.第二问因为动点的原因,思路不易找到,这里就需要做题时充分分析已知条件,尤其是新给出的条件.其中求边长是勾股定理的重要应用,是很重要的考点.第三问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题目,可以利用尺规作图的思想将满足要求的点P 找全.另外求解各个Q 点也是考察三角函数及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有着极高的难度.6.(1)见解析;(2)PA=BH3)①(4M+【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可得DO=DA,推出∠AEO=60°,进一步得出BC∥AE,CO∥AB,可得结论;(2)先计算出OA=PB=AP=,再利用面积法计算BH即可;(3)①求出直线PM的解析式为y=2x-3,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②易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联立直线BC和直线PM的解析式成方程组,求得点G的坐标,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详解】(1)证明:∵Rt△OAB中,D为OB的中点,∴AD=12OB,OD=BD=12OB,∴DO=DA,∴∠DAO=∠DOA=30°,∠EOA=90°,∴∠AEO=60°,又∵△OBC为等边三角形,∴∠BCO=∠AEO=60°,∴BC∥AE,∵∠BAO=∠COA=90°,∴CO∥AB,∴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2)解:在Rt△AOB中,∠AOB=30°,OB=8,∴AB=4,∴OA=∵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PB=PE,PC=PA,∴PB=∴PC PA===∴1122ABCS AC BH AB BE∆=⋅⋅=⋅⋅,即114 22BH⨯=⨯⨯∴BH(3)①∵C(0,4),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kx+4,∵P(0),∴0=,解得,k=, ∴y=x+4, ∵∠APM=90°, ∴直线PM 的解析式为, ∵P(0),∴, 解得,m=-3, ∴直线PM 的解析式为, 设M (x), ∵AP=∴(x-2+)2=(2, 化简得,x 2x-4=0,解得,x 1=4,x 2=4(不合题意舍去),当x=4时,(4)-3= ∴M(4,故答案为:(4,②∵(0,4),C B∴直线BC的解析式为:4y x =+,联立34y x y x ⎧=-⎪⎪⎨⎪=+⎪⎩,解得65x y ⎧=⎪⎪⎨⎪=⎪⎩,∴6)5G ,161=4252PBG PBA S S S ∆∆∴+=⨯+⨯=阴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相关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7.(1)见解析;(2)120;(3)90;(4)72;(5)360n. 【分析】(1)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AC ,∠ACB=∠ABC ,从而得到△ACN ≌△CBM.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AN=∠BCM ,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解.(3)利用正方形(或正五边形)的性质得到BC=DC ,∠ABC=∠BCD ,从而判断出△DCN ≌△CBM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N=∠BCM ,再利用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答案.(4)由(3)的方法即可得到答案.(5)利用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分别求出∠CPN 的度数与边数的关系式,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BC=AC ,∠ACB=∠BAC=∠ABC=60︒,∴∠ACN=∠CBM=120︒,在△CAN 和△CBM 中, CN BM ACN CBM AC BC =⎧⎪∠=∠⎨⎪=⎩,∴△ACN ≌△CBM.(2)∵△ACN ≌△CBM.∴∠CAN=∠BCM ,∵∠ABC=∠BMC+∠BCM ,∠BAN=∠BAC+∠CAN ,∴∠CPN=∠BMC+∠BAN=∠BMC+∠BAC+∠CAN=∠BMC+∠BAC+∠BCM=∠ABC+∠BAC=60︒+60︒,=120︒,故答案为:120.(3)将等边三角形换成正方形,∵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C=DC ,∠ABC=∠BCD=90︒,∴∠MBC=∠DCN=90︒,在△DCN 和△CBM 中,DC BC DCN MBC CN BM =⎧⎪∠=∠⎨⎪=⎩,∴△DCN ≌△CBM ,∴∠CDN=∠BCM ,∵∠BCM=∠PCN ,∴∠CDN=∠PCN ,在Rt △DCN 中,∠CDN+∠CND=90︒,∴∠PCN+∠CND=90︒,∴∠CPN=90︒,故答案为:90.(4)将等边三角形换成正五边形,∴∠ABC=∠DCB=108︒,∴∠MBC=∠DCN=72︒,在△DCN 和△CBM 中,DC BC DCN MBC CN BM =⎧⎪∠=∠⎨⎪=⎩,∴△DCN ≌△CBM ,∴∠BMC=∠CND ,∠BCM=∠CDN ,∵∠BCM=∠PCN ,∴∠CND=∠PCN ,在△CDN 中,∠CDN+∠CND=∠BCD=108︒,∴∠CPN=180︒-(∠CND+∠PCN)=180︒-(∠CND+∠CDN)=180︒-108︒,=72︒,故答案为:72.(5)正三边形时,∠CPN=120︒=3603, 正四边形时,∠CPN=90︒=3604, 正五边形时,∠CPN=72︒=3605,正n 边形时,∠CPN=360n , 故答案为: 360n. 【点睛】 此题考查正多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图形在发生变化但是解题的思路是不变的,依据此特点进行解题是解此题的关键.8.(1)点M 的坐标为(51),;(2)()44y x =-()04x <<;(3)()224160Q x x ++-,, ()234160Q x x +--, ,()24160Q x x +-,,()25160(224)Q x x x --<<, 【分析】(1)过点M 作ME OA ⊥,由“AAS ”可证COP PEM ∆≅∆,可得4CO PE ==,1OP ME ==,即可求点M 坐标;(2)由(1)可知COP PEM ∆≅∆,设OP=x ,则可得M 点坐标为(4+x ,x ),由直线OB 解析式可得N (x ,x ),即可知MN=4,由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证明四边形BCNM 是平行四边形,进而可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3)首先画出符合要求的点Q 的图形,共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MN 为底边时,第二种情况:当M 为顶点MN 为腰时,第三种情况:当N 为顶点MN 为腰时,然后根据图形特征结合勾股定理求出各种情况点的坐标即可解答.【详解】解:(1)如图,过点M 作ME OA ⊥,CP PM ⊥90CPO MPE ∴∠+∠=︒,且90CPO PCO ∠+∠=︒PCO MPE ∴∠=∠,且CP PM =,90COP PEM ∠=∠=︒()COP PEM AAS ∴∆≅∆4CO PE ∴==,1OP ME ==5OE ∴=∴点M 坐标为(5,1)故答案为(5,1)(2)由(1)可知COP PEM ∆≅∆4CO PE ∴==,OP ME x ==∴点M 坐标为(4,)x x +四边形OABC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点(4,4)B∴直线BO 的解析式为:y x =//MN AO ,交BO 于点N ,∴点N 坐标为(,)x x4MN BC ∴==,且//BC MN∴四边形BCNM 是平行四边形4(4)y x ∴=- (04)x <<(3)在x 轴正半轴上存在点Q ,使得QMN ∆是等腰三角形,此时点Q 的坐标为:1(2,0)Q x +,22(416Q x x +--,0),23(416Q x x ++-,240)(16Q x x +-,250)(16Q x x --,0)其中(04)x <<,理由:当(2)可知,(04)OP x x =<<,4MN PE ==,//MN x 轴,所以共分为以下几种请:第一种情况:当MN 为底边时,作MN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的交点为1Q ,如图2所示111222PQ PE MN ===, 12OQ x ∴=+,1(2,0)Q x ∴+第二种情况:如图3所示,当M 为顶点MN 为腰时,以M 为圆心,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x 轴于点2Q 、3Q ,连接2MQ 、3MQ ,则234MQ MQ ==, 2222Q E MQ ME ∴=-, 222416OQ OE Q E x x ∴=-=+--,22(416Q x x ∴+--,0),32Q E Q E =,233416OQ OE Q E x x =+=++-,23(416Q x x ∴++-,0);第三种情况,当以N 为顶点、MN 为腰时,以N 为圆心,MN 长为半径画圆弧交x 轴正半轴于点4Q ,当022x <<时,如图4所示,则2224416PQ NQ NP x =-=-24416OQ OP PQ x x ∴=+=-,即24(16Q x x -0).当22x =则4ON =,此时Q 点与O 点重合,舍去;当224x <<时,如图5,以N 为圆心,MN 为半径画弧,与x 轴的交点为4Q ,5Q .4Q 的坐标为:24(16Q x x +-,0).2516OQ x x =--,25(16Q x x ∴--,0)所以,综上所述,1(2,0)Q x +,22(416Q x x +--,0),23(416Q x x ++-,240)(16Q x x +-,250)(16Q x x --,0)使QMN ∆是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象,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9.(1)平行四边形,理由见解析;(2)9;(3)可为菱形,BD=6或0【分析】(1)先证明()EAB DAC SAS ∆≅∆,得60ABE C ∠=∠=︒,可得//AC BE ,由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四边形BCFE 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2,证明90AEB =︒∠,根据直角三角形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为斜边的一半可得BE 的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可得结论;(3)分两种情况:①当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②当D 在边BC 上时;分别画图可得BD 的长.【详解】解:(1)如图1,四边形BCFE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是: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B AC ∴=,AD AE =,60EAD BAC ∠=∠=︒,EAB DAC ∴∠=∠,()EAB DAC SAS ∴∆≅∆,60ABE C ∴∠=∠=︒,60BAC ∠=︒,BAC ABE ∴∠=∠,//AC BE ∴,//EF BC ,∴四边形BCFE 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2,ADE ∆是等边三角形,且DE AB ⊥,30EAB DAB ∴∠=∠=︒,由(1)知:60ABE ∠=︒,90AEB ∴∠=︒, 1322BE AB ∴==, ∴四边形BCFE 的周长32()2(3)92BE BC =+=⨯+=;(3)分2种情况:①如图3,当四边形BCFE 是菱形时,BE BC =,由(1)知:3BE CD ==,336BD ∴=+=;②如图4,当四边形BCFE 是菱形时,B 和D 重合,A 和F 重合,此时0BD =;综上,BD 的长为6或0.【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菱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正确画图和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是解本题的关键.10.(1)见解析;(2)①43t =;②12a b += 【分析】(1)先证明四边形AFCE 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作出判定;(2)①分情况讨论可知,当P 点在BF 上、Q 点在ED 上时,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列出方程求解即可;②分三种情况讨论可知a 与b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详解】(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CAD ACB AEF CEF ∠=∠∠=∠,∵EF 垂直平分AC ,垂足为O ,∴OA OC =,∴AOE COF △≌△,∴OE OF =,∴四边形AFCE 为平行四边形,又∵EF OF ⊥∴四边形AFCE 为菱形,(2)①43t =秒. 显然当P 点在AF 上时,Q 点在CD 上,此时AC P Q 、、、四点不可能构成平行四边形;同理P 点在AB 上时,Q 点在DE 或CE 上,也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只有当P 点在BF 上、Q 点在ED 上时,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以A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PC QA = ∴点P 的速度为每秒5cm ,点Q 的速度为每秒4cm ,运动时间为t 秒,∴5,4124PC t QA CD AD t t ==+-=-,∴5124t t =-,解得43t = ∴以A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43t =秒. ②a 与b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12a b +=,由题意得,以A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 点P Q 、在互相平行的对应边上,分三种情况:i )如图1,当P 点在AF 上、Q 点在CE 上时,AP CP =,即12a b =-,得12a b +=. ii )如图2,当P 点在B 上、Q 点在DE 上时,AQ CP =,即12b a -=,得12a b +=. iii )如图3,当P 点在AB 上、Q 点在CD 上时,AQ CP =,即12a b -=,得12a b +=.综上所述,a 与b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120a b ab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及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

八年级初二数学 平行四边形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八年级初二数学 平行四边形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八年级初二数学 平行四边形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一、解答题1.如图,在Rt ABC ∆中,090BAC ∠=,D 是BC 的中点,E 是AD 的中点,过点A 作//BC AF 交BE 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四边形ADCF 是菱形(2)若4,5AC AB ==,求菱形ADCF 的面积2.如图,点E 为▱ABCD 的边AD 上的一点,连接EB 并延长,使BF =BE ,连接EC 并延长,使CG =CE ,连接FG .H 为FG 的中点,连接DH ,AF .(1)若∠BAE =70°,∠DCE =20°,求∠DEC 的度数;(2)求证:四边形AFHD 为平行四边形;(3)连接EH ,交BC 于点O ,若OC =OH ,求证:EF ⊥EG .3.在矩形ABCD 中,将矩形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含端点)上,落点记为E ,这时折痕与边BC 或者边CD (含端点)交于点F (如图1和图2),然后展开铺平,连接BE ,EF . (1)操作发现:①在矩形ABCD 中,任意折叠所得的△BEF 是一个 三角形;②当折痕经过点A 时,BE 与AE 的数量关系为 .(2)深入探究:在矩形ABCD 中,AB =3,BC =23.①当△BEF 是等边三角形时,求出BF 的长;②△BEF 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此时EF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M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请你仅用无刻度的直尺,用连线的方法,分别在图(1)、图(2)中按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1)在如图(1)的AB 边上求作一点N ,连接CN ,使CN AM =;(2)在如图(2)的AD 边上求作一点Q ,连接CQ ,使CQ AM .5.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E 是对角线BD 上的一点,连接AE ,CE .(1)求证:AE =CE ;(2)如图2,点P 是边CD 上的一点,且PE ⊥BD 于E ,连接BP ,O 为BP 的中点,连接EO .若∠PBC =30°,求∠POE 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若OE =2,求CE 的长.6.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边AD ,CD 上的点(点E ,F 不与端点重合),且AE=DF ,BE ,AF 交于点P ,过点C 作CH ⊥BE 交BE 于点H .(1)求证:AF ∥CH ;(2)若3,AE=2,试求线段PH 的长;(3)如图②,连结CP 并延长交AD 于点Q ,若点H 是BP 的中点,试求 CP PQ的值. 7.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BC ∥,连接AC ,点P 、E 分别在AB 、CD 上,连接PE ,PE 与AC 交于点F ,连接PC ,D ∠=BAC ∠,DAE AEP ∠=∠.(1)判断四边形PB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证:CP AE =;(3)当P 为AB 的中点时,四边形APCE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说明理由.8.如图,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点E 是AC 的一点,连接EB ,过点A 做AM ⊥BE ,垂足为M ,AM 与BD 相交于点F .(1)猜想:如图(1)线段OE 与线段OF 的数量关系为 ;(2)拓展:如图(2),若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AM ⊥BE 于点M ,AM 、D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其他条件不变,(1)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仅就图(2)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D=30 ,CD=10,F 是BC 的中点,P 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 A 向 D 运动,到D 点后停止运动;Q 沿着A B C D →→→ 路径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D 点后停止运动.已知动点 P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停止后,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 t 秒,问:(1)经过几秒,以 A ,Q ,F ,P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经过几秒,以A ,Q ,F , P 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 ABCD 面积的一半?10.如图①,在ABC 中,AB AC =,过AB 上一点D 作//DE AC 交BC 于点E ,以E 为顶点,ED 为一边,作DEF A ∠=∠,另一边EF 交AC 于点F .(1)求证:四边形ADEF 为平行四边形;(2)当点D 为AB 中点时,ADEF 的形状为 ;(3)延长图①中的DE 到点,G 使,EG DE =连接,,,AE AG FG 得到图②,若,AD AG =判断四边形AEG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解答题1.(1)见解析(2)10【分析】(1)先证明AFE DBE ∆≅∆,得到AF DB =,AF CD =,再证明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12AD DC BC ==,即可证明四边形ADCF 是菱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下数学第18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下数学第18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1.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证明和计算.3.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4.探索并证明中位线定理.1.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与各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证明及相关计算的过程,以及相关问题证明和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能力.1.通过几何问题的证明和计算,体验证法和解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动手实践,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与三角形一样,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的研究对象.本章内容也是在已经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它是以后我们继续学习其他几何知识的基础.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其中平行四边形主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主要介绍了矩形、菱形、正方形,并根据定义探索它们的性质和判定.【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分清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论证.1.关于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概念之间从属、种差、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本章概念比较多,概念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关系复杂.由于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间重叠交错,容易混淆,因此弄清它们的共性、特性及其从属关系非常重要.实际上,有时学生掌握了它们的特殊性质,而忽略了共同性质.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应用时常犯多用或少用条件的错误.教学时,不仅要讲清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特殊性质,还要强调它们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和共同性质.也就是在讲清每个概念特征的同时,强调它们的属概念,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原有属概念基础上附加一些条件(种差),通过扩大概念的内涵、减少概念的外延的方式引出新的种概念;同时在原有属概念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来研究种概念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弄清这些关系,最好是用图示的办法.在弄清这些图形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小,外延越大;反之外延越小,内涵越大.例如,正方形的性质中,包含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所有的特征,它的外延很小,而平行四边形的外延很大.弄清了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各种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从属关系也就清楚了,它们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也就不会用错了.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从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的角度来说,本章处于学生初步掌握了推理论证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的阶段.本章内容比较简单,证明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学生前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推理证明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只是初步,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中同样要重视推理论证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在推理与证明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学生对经过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以外,还要求学生直接由已有的结论对有些图形的性质通过推理论证得出.另外,为了巩固并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本章定理证明中,除了采用严格规范的证明方法外,还有一些采用了探索式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先有了定理再去证明它,而是根据题设和已有知识,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另外也有一些文字叙述的证明题,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再进行证明.这些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也有增加,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熟悉“规范证明”的基础上,推理论证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18.1 平行四边形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课时)5课时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课时)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1矩形(2课时)5课时18.2.2菱形(2课时)18.2.3正方形(1课时)单元概括整合1课时18.1平行四边形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和定理.1.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类比、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会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渗透转化与化归意识.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的探究和运用,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的综合运用.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3.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运用.第课时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3.了解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1.经历利用平行四边形描述、观察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在进行性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3.在性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性质应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重点】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探索和证明.【难点】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教学插图和例题的投影图片.【学生准备】方格纸,量角器,刻度尺.导入一:[过渡语]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图形与几何知识,掌握了一些探索和证明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本节开始,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常见图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图中的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和载重汽车的防护栏,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的形象?学生观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从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平行四边形的原型,进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经历将实物抽象为图形的过程.导入二:(出示本章农田鸟瞰图)观察章前图,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自由说出图中的几何图形,教师结合学生说到的图中包含长方形、正方形等,明确本章主要研究对象——平行四边形.[过渡语]下面我们来认识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以农田鸟瞰图作为本章的章前图,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思路一提问: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说明定义的两方面作用:既可以作为性质,又可以作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追问:平行四边形如何好记好读呢?画出图形,教师示范后,学生结合图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字母的顺序要按照顶点的顺序记.平行四边形用“▱”表示,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如右图所示,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对边,对角.对边:AD与BC,AB与DC;对角:∠A与∠C,∠B与∠D.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四边形中不相邻的边,也就是没有公共顶点的边叫做对边;没有公共边的角,叫做对角.[设计意图]给出定义,强调定义的作用,让学生结合图形认识“对角”“对边”,为学习性质做好准备.思路二请举出你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和载重汽车的防护栏……教师点评,画出图形,如右图所示.提问:(1)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2)你能表示平行四边形吗?(3)你能用符号语言来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点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进一步讲解:(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概念中有两个条件:①是一个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指出表示平行四边形错误的情况,如▱ACDB.(3)作为性质:∵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作为判定:∵AD∥BC,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实例和教材中的图片,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思路一[过渡语]同学们回忆我们的学习经历,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思路是什么?一起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过程,得出研究的一般过程:先给出定义,再研究性质和判定.教师进一步指出:性质的研究,其实就是对边、角等基本要素的研究.提问: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教师画出图形,如右图所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度量,提出猜想.猜想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AB=CD,AD=BC.猜想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A=∠C,∠B=∠D.追问:你能证明这些结论吗?学生讨论,发现不添加辅助线可以证明猜想2.∵AB∥CD,∴∠A+∠D=180°,∵AD∥BC,∴∠A+∠B=180°,∴∠B=∠D.同理可得∠A=∠C.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过渡语]我们知道,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都相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尝试,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并证明猜想,如右图所示.证明:连接AC.∵AD∥BC,AB∥CD,∴∠1=∠2,∠3=∠4.又AC是△ABC和△CDA的公共边,∴△ABC≌△CDA.∴AD=CB,AB=CD.∠B=∠D.∵∠BAD=∠1+∠4,∠DCB=∠2+∠3,∠1+∠4=∠2+∠3,∴∠BAD=∠DCB.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追问:通过证明,发现上述两个猜想正确.这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重要性质.你能说出这两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并运用这两个性质进行推理吗?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明确应用性质进行推理的基本模式:∵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B=CD,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C,∠B=∠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通常采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图形中没有三角形,只有四边形,我们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突破难点.进而总结、提炼出将四边形问题化为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思路.[知识拓展](1)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两条性质可以直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2)四边形的问题,常常通过连接对角线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解决.(教材例1)如图所示,在▱ABCD中,DE⊥AB,BF⊥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F.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线段AE=CF,它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无法直接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考虑证明△ADE≌△CBF.由题意容易得到∠AED=∠CFB=90°,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得出∠A=∠C,AD=CB.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AD=CB.又∠AED=∠CFB=90°,∴△ADE≌△CBF.∴AE=CF.[设计意图]应用性质进行推理,体会得到证明思路的方法.思路二1.提问: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并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哪些关系?度量一下,是不是和你的猜想一致?AB=BC=CD=AD=猜想:∠A=∠B=∠C=∠D=猜想:小组合作完成,交流自己的猜想.教师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邻边、对角、邻角等概念,再引导学生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2.你能证明你发现的上述结论吗?已知: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1)AD=BC,AB=CD;(2)∠B=∠D,∠BAD=∠DCB.小组讨论,发现:需要连接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来解决.证明:(1)连接AC,如图(2)所示.∵AD∥BC,AB∥CD,∴∠1=∠2,∠3=∠4.又AC是△ABC和△CDA的公共边,∴△ABC≌△CDA.∴AD=CB,AB=CD.(2)∵△ABC≌△CDA(已证),∴∠B=∠D.∵∠BAD=∠1+∠4,∠DCB=∠2+∠3,∠1+∠4=∠2+∠3,∴∠BAD=∠DCB.一组代表发言后,另一小组补充,我们发现不作辅助线也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AB∥CD,∴∠BAD+∠D=180°,∵AD∥BC,∴∠BAD+∠B=180°,∴∠B=∠D.同理可得∠BAD=∠DCB.教师根据学生的证明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通常证明三角形全等,图中没有三角形怎么办?一般是连接对角线将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表述,并进行笔记.∵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B=CD,AD=B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A=∠C,∠B=∠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补充)如图,在▱ABCD中,AC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1)请你说出图中的相等的角、相等的线段;(2)对角线AC需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能使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相等?学生认真读题、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有关结论.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所以AB=CD,AD=BC,∠DAB=∠BCD,∠B=∠D,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DAC=∠BCA,∠DCA=∠BAC.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有关正确的结论.解决第(2)个问题时,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只要添加AC平分∠DAB即可.说明理由: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DCA=∠BAC,而∠DAC=∠BAC,所以∠DCA=∠DAC,所以AD=DC,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AB=DC=AD=BC.[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并初步应用.3.平行线间的距离[过渡语]距离是几何中的重要度量之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平行线间的距离又是怎样的呢?思路一提问:在教材的例1中,DE=BF吗?学生思考,都容易发现:由△ADE≌△CBF,容易得到DE=BF.追问:如图所示,直线a∥b,A,D为直线a上任意两点,点A到直线b的距离AB和点D到直线b的距离DC 相等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发现容易证明AB∥CD,由已知得AD∥BC,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教师引导归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及性质.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学生结合图指出:a∥b,点A是a上的任意一点,AB⊥b,B是垂足,线段AB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教师点评,并强调:任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存在的、唯一的,都是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短的线段的长度.[设计意图]结合例1的进一步追问,自然引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思路二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点,过这些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老师边看边指导学生画图.追问:请同学们用刻度尺量一下方格纸上两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发现:平行线间的所有垂线段的长度相等.教师引导归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上所有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及性质.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如右图所示,用符号语言表述为:∵l1∥l2,AB⊥l2,CD⊥l2,∴AB=CD.教师进一步强调:两平行线l1,l2之间的距离是指什么?指在一条直线l1上任取一点A,过A作AB⊥l2于点B,线段AB的长度叫做两平行线l1,l2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归纳: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与点之间的距离.l1,l2间的距离转化为点A到l2间的距离,再转化为点A到点B的距离.追问:如果AB,CD是夹在两平行线l1,l2之间的两条平行线段,那么AB和CD仍相等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示教材第43页图18.1-5)如图所示,a∥b,c∥d,c,d与a,b分别相交于A,B,C,D四点.由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可知,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AB=CD.说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相等.[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方格纸引出平行线间距离的概念,浅显易懂,并注重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与点间的距离之间的知识整合.[知识拓展](1)当两条平行线确定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定值,不随垂线段位置的变化而改变.(2)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在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可以灵活选择位置.4.例题讲解(补充)在▱ABCD中,BC边上的高为4,AB=5,AC=2,试求▱ABCD的周长.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图分析,教师根据学生考虑不周全的问题进行引导,明确思路后学生写解答过程.〔解析〕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别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设BC边上的高为AE,分AE在▱ABCD的内部和AE在▱ABCD的外部两种情况计算.解:在▱ABCD中,AB=CD=5,AD=BC.设BC边上的高为AE.(1)若AE在▱ABCD的内部,如图①所示,在Rt△ABE中,AB=5,AE=4,根据勾股定理,得:BE====3;在Rt△ACE中,AC=2,AE=4,根据勾股定理,得:CE== ==2.∴BC=BE+CE=3+2=5.∴▱ABCD的周长为2×(5+5)=20.(2)若AE在▱ABCD的外部,如图②所示,同理可得BE=3,CE=2,∴BC=BE-CE=3-2=1,∴▱ABCD的周长为2×(5+1)=12.综上,▱ABCD的周长为20或12.[解题策略]本题相当于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以及第三条边上的高,求第三条边的长度,因为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也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所以作图时应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图所示.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索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特征,同时还学习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的一些特征.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相等.1.已知▱ABCD中,∠A+∠C=200°,则∠B的度数是()A.100°B.160°C.80°D.60°解析:∵∠A+∠C=200°,∠A=∠C,∴∠A=100°,又AD∥BC,∴∠A+∠B=180°,∴∠B=180°-∠A=80°.故选C.2.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BC,GH∥AB,EF,GH相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A.6B.7C.8D.9解析: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AEOG、平行四边形BHOE、平行四边形CHOF、平行四边形OFDG、平行四边形ABHG、平行四边形CHGD、平行四边形AEFD、平行四边形BEFC、平行四边形ABCD.故选D.3.如图所示,在▱ABCD中,AD=2AB,CE平分∠BCD交AD边于点E,且AE=3,则AB的长为()A.4B.3C.D.2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D∥BC,∴∠DEC=∠BCE,∵CE平分∠DCB,∴∠DCE=∠BCE,∴∠DEC=∠DCE,∴DE=DC=AB,∵AD=2AB=2CD,CD=DE,∴AD=2DE,∴AE=DE=3,∴DC=AB=DE=3.故选B.4.如图所示,在▱ABCD中,△ABC和△DBC的面积的大小关系是.解析:∵两平行线AD,BC间的距离相等,∴△ABC与△DBC是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故填相等.5.如图所示,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60°,DE⊥AB于E,DF⊥BC于F.(1)求∠EDF的度数;(2)若AE=4,CF=7,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C=60°,∴∠C+∠B=180°.∵∠C=60°,∴∠B=180°-∠C=120°.∵DE⊥AB,DF⊥BC,∴∠DEB=∠DFB=90°,∴∠EDF=360°-∠DEB-∠DFB-∠B=60°.(2)在Rt△ADE和Rt△CDF中,∠A=∠C=60°,∴∠ADE=∠CDF=30°,∴AD=2AE=8,CD=2CF=14,∴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2×(8+14)=44.第1课时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例1例23.平行线间的距离4.例题讲解例3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3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49页习题18.1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50页习题18.1第8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110°,延长AD至F,延长CD至E,连接EF,则∠E+∠F等于()A.110°B.30°C.50°D.70°2.如图所示,l 1 ∥l 2,BE ∥CF ,BA ⊥l 1 于点A ,DC ⊥l 2于点C ,有下面的四个结论;(1)AB =DC ;(2)BE =CF ;(3)S △ABE =S △DCF ;(4)S 四边形ABCD =S 四边形BCFE .其中正确的有 (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3.如图所示,点E 是▱ABCD 的边CD 的中点,AD ,BE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DF =3,DE =2,则▱ABCD 的周长为 ( )A.5B.7C.10D.144.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4,∠BAD 的平分线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E ,与DC 交于点F ,且点F 为边DC 的中点,DG ⊥AE ,垂足为G ,若DG =1,则AE 的长为 ( ) A.2 B.4 C.4 D.85.如图所示,▱ABCD 与▱DCFE 的周长相等,且∠BAD =60°,∠F =110°,则∠DAE 的度数为 .【能力提升】6.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 ,B ,C 的坐标分别是(0,0),(3,0),(4,2),则顶点D 的坐标为 .7.如图所示,在▱ABCD 中,DE 平分∠ADC ,AD =6,BE =2,则▱ABCD 的周长是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讲义(含解析)(2020年最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讲义(含解析)(2020年最新)

第18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知识定位讲解用时:3分钟A、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一般;B、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的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知识梳理讲解用时:20分钟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1.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ABDC(按照字母的顺序)注意:ABCDA BOC D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即AB=CD,AC=BD(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即∠A=∠D,∠B=∠C(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即OA=OD,OB=OC3.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4个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课堂精讲精练【例题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都不一定成立的是()①AO=CO;②AC⊥BD;③AD∥BC;④∠CAB=∠CAD.A.①和④B.②和③C.③和④D.②和④【答案】D【解析】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得①和③正确,然后利用排除法即可求得答案.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故①成立;AD∥BC,故③成立;利用排除法可得②与④不一定成立,∵当四边形是菱形时,②和④成立.故选:D.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注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边平行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肇源县期末年份:2017【练习1.1】若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 6 cm和16 cm,则下列长度的线段可作为平行四边形边长的是()A.5cm B.8cm C.12cm D.16cm【答案】B【解析】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根据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判断.解:由题意可知,平行四边形边长的取值范围是:8﹣3<边长<8+3,即5<边长<11.只有选项B在此范围内,故选B.讲解用时:2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此类求三角形第三边的范围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列出不等式,再求解.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度: 2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方城县期中年份:2017【练习1.2】如图,?ABCD中,AB、BC长分别为12和24,边AD与BC之间的距离为5,则AB 与CD间的距离为.【答案】10【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E×BC=CD×AF,即可求出AD与BC之间的距离.解:如图,过点A作AE⊥BC于点E、AF⊥CD于点F.由题意得,S四边形ABCD=AE×BC=CD×AF,∴24×5=12×AF,∴AF=10,即AB与CD间的距离为10.故答案是:10.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建议:根据等面积法求出AB与CD之间的距离.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海珠区校级期中年份:2015【例题2】如图所示,在?ABCD中,E,F分别为AB,DC的中点,连接DE,EF,FB,则图中共有个平行四边形.【答案】4【解析】根据?ABCD及E,F分别为AB,DC的中点,可推出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有3个,加上?ABCD,共有4个.解:∵在?ABCD中,E,F分别为AB,DC的中点,AB∥CD∴DF=CD=AE=EB∴四边形AEFD,CFEB,DFBE是平行四边形,再加上?ABCD本身,共有4个平行四边形4.故答案为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中点的性质.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江西期末年份:2014【练习2.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AD=BC,AC,BD相交于O,若AC=6,则AO 的长度等于.【答案】3【解析】根据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即可求解.解:∵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6,∴AO=AC=×6=3.故答案为:3.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解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3】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分别是OB,OD的中点,四边形AECF 是.【答案】平行四边形【解析】证明四边形AECF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BO=DO,∵E,F分别是OB,OD的中点,∴EO=FO,∴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故答案是:平行四边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解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阳东县期中年份:2015【练习3.1】如图,E、F是?ABCD对角线BD上的两点,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答案】BE=DF【解析】连接AC交BD于O,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推出OA=OC,OB=OD,求出OE=OF,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推出即可.解:添加的条件是BE=DF,理由是:连接AC交BD于O,∵平行四边形ABCD,∴OA=OC,OB=OD,∵BE=DF,∴OE=O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故答案为:BE=DF.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关键是添加一个适合的条件,能推出平行四边形AECF,答案不唯一,题型不错,难度也不大.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解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商水县期末年份:2016【例题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70°,∠C=40°,DE∥AB交BC于点E.若AD=5cm,BC=12cm,则CD的长是cm.【答案】7【解析】由在四边形ABCD中,AD∥BC,DE∥AB,可判定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即可求得CE的长,又由∠B=70°,∠C=40°,易判定△CDE是等腰三角形,继而求得答案.解:∵在四边形ABCD中,AD∥BC,DE∥AB,∴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BE=AD=5cm,∴CE=BC﹣BE=12﹣5=7(cm),∵∠DEC=∠B=70°,∠C=40°,∴∠CDE=180°﹣∠DEC﹣∠C=70°,∴CD=CE=7cm.故答案为:7.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证得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CDE是等腰三角形是关键.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句容市校级期中年份:2014【练习4.1】如图,?ABCD中,点E在CD的延长线上,AE∥BD,EC=4,则AB的长是.【答案】2【解析】可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四边形ABDE 是平行四边形,则AB=ED=DC=EC=2.解:如图,在?ABCD中,AB∥CD,且AB=CD.∵点E在CD的延长线上,∴AB∥ED.又∵AE∥BD,∴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AB=ED,∴AB=ED=DC=EC=2.故答案为:2.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及它的判定,是我们证明直线的平行、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若要证明两直线平行和两线段相等、两角相等,可考虑将要证的直线、线段、角、分别置于一个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的位置上,通过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达到上述目的.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襄州区期中年份:2018【例题5】已知在?ABCD中,∠BDA=90°,AC=10cm,BD=6cm,求AD的长.【答案】4cm【解析】在Rt△ADO中,求出OD、OA,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AC,OD=BD,∵AC=10cm,BD=6cm,∴OD=3cm,OA=5cm,∵∠BDA=90°,∴AD===4(cm).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基础题.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内乡县期中年份:2018【练习5.1】如图,已知AB∥DE,AB=DE,AF=DC,求证: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答案】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解析】可连接AE、DB、BE,BE交AD于点O,由线段之间的关系可得OF=OC,OB=OE,可证明其为平行四边形.证明:连接AE、DB、BE,BE交AD于点O,∵AB DE,∴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OB=OE,OA=OD,∵AF=DC,∴OF=OC,∴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呼应,每种方法都对应着一种性质,在应用时应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庆云县期末年份:2017【例题6】如图,E,F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两点,AD∥BC,DF∥BE,AE=CF.求证:(1)△AFD≌△CEB;(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答案】(1)△AFD≌△CEB;(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解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证得△AFD≌△CEB;(2)利用(1)中的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D=CB,则由“有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得结论.证明:(1)如图,∵AD∥BC,DF∥BE,∴∠1=∠2,∠3=∠4.又AE=CF,∴AE+EF=CF+EF,即AF=CE.在△AFD与△CEB中,,∴△AFD≌△CEB(ASA);(2)由(1)知,△AFD≌△CEB,则AD=CB.又∵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淮安区期末年份:2017【练习6.1】如图,E是?ABCD的边CD的中点,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ADE≌△FCE;(2)若AB⊥AF,BC=12,EF=6,求CD的长.【答案】(1)△ADE≌△FCE;(2)12【解析】(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D∥BC,AB∥CD,证出∠DAE=∠F,∠D=∠ECF,由AAS证明△ADE≌△FCE即可;(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E=EF=3,由平行线的性质证出∠AED=∠BAF=90°,由勾股定理求出DE,即可得出CD的长.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DAE=∠F,∠D=∠ECF,∵E是?ABCD的边CD的中点,∴DE=CE,在△ADE和△FCE中,,∴△ADE≌△FCE(AAS);(2)∵△ADE≌△FCE,∴AE=EF=6,∵AB∥CD,∴∠AED=∠BAF=90°,在?ABCD中,AD=BC=12,∴DE===6,∴CD=2DE=12.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7】如图所示,在△ABC中,点D在BC上且CD=CA,CF平分∠ACB,AE=EB,求证:EF=BD.【答案】EF=BD【解析】首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是AD中点,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EF=BD.证明:∵CD=CA,CF平分∠ACB,∴F是AD中点,∵AE=EB,∴E是AB中点,∴EF是△ABD的中位线,∴EF=BD.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教学建议: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邵阳县期中年份:2017【练习7.1】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且DE=BC.【答案】DE∥BC且DE=BC【解析】延长DE到Q,使DE=EQ,连接CQ,根据SAS证△ADE≌△CQE,推出AD=CQ,∠A=∠ACQ,推出平行四边形DQCB,得出DQ=BC,DQ∥BC,即可推出答案.证明:延长DE到Q,使DE=EQ,连接CQ,∵AE=EC,∠AED=∠CEQ,DE=EQ,∴△ADE≌△CQE,∴AD=CQ,∠A=∠ACQ,∴AB∥CQ,∵AD=BD,∴BD=CQ,∴四边形DBCQ是平行四边形,∴DQ=BC,DQ∥BC,∴DE∥BC,DE=BC.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证出四边形DQCB 是平行四边形是解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掌握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武安市期末年份:2016【练习7.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P是对角线BD的中点,M是DC的中点,N是AB的中点.求证:∠PMN=∠PNM.【答案】∠PMN=∠PNM【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PM= BC,PN=AD,然后求出PM=PN,再根据等边对等角证明即可.证明:∵P是对角线BD的中点,M是DC的中点,N是AB的中点,∴PM、PN分别是△BCD和△ABD的中位线,∴PM=BC,PN=AD,∵AD=BC,∴PM=PN,∴∠PMN=∠PNM.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熟记定理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地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天水期末年份:2015课后作业【作业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C=AD,若∠A=110°,则∠C= 度.【答案】110【解析】由AB=CD,BC=AD可以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求出∠C.解:∵AB=CD,BC=A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A=110°.故填空答案:110.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河北年份:2006【作业2】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B∥CD,且AB=CD,S△AOB=5,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答案】20【解析】先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得出对角线互相平分,然后得出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可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AB∥CD,且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S△AOD=S△COD=S△BOC=S△AOB=5,∴四边形ABCD的面积=4×5=20;故答案为:20.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7【作业3】已知如图所示,E、F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两点,AF=CE,DF=BE,DF∥BE.(1)求证:△AFD≌△CEB;(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AFD≌△CEB;(2)是【解析】(1)首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FA=∠BEC,再加上AF=CE,DF=BE 可利用SAS定理证明△AFD≌△CEB;(2)首先根据△AFD≌△CEB可得AD=BC,∠DAC=∠ECB,然后证明AD∥CB,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结论.(1)证明:∵DF∥BE,∴∠DFA=∠BEC,在△ADF和△CBE中,,∴△AFD≌△CEB(SAS);(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FD≌△CEB,∴AD=BC,∠DAC=∠ECB,∴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李沧区一模年份:2017【作业4】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1=∠2.(1)求证:DE=BF;(2)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答案】(1)DE=BF;(2)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解析】(1)通过全等三角形△CDE≌△ABF的对应边相等证得DE=BF;(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得结论.(1)证明: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CD∥AB,∴∠3=∠4,∵∠1=∠3+∠5,∠2=∠4+∠6,∠1=∠2∴∠5=∠6在△CDE与△ABF中,,∴△CDE≌△ABF(ASA),∴DE=BF;(2)证明:∵∠1=∠2,∴CE∥AF.又∵由(1)知,△CDE≌△ABF,∴CE═A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沈河区二模年份:2017 【作业5】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且DC=AC,CE⊥AD,垂足为E,点F是AB的中点.求证:EF∥BC.【答案】EF∥BC【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求出AE=ED,然后求出EF为△ABD的中位线,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证明.证明:∵AC=DC CE⊥AD,∴AE=ED,又∵F为AB中点,∴EF为△ABD中位线,∴EF∥BD,即EF∥BC.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简阳市模拟年份:2012。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知识总结(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知识总结(含答案)

1 第六章 平行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 平行四边形=底×高=ah
三、三角形的中位线
1、概念:连接三角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的中位线(共三条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四、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1、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n 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
n 0
18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E≌△CDE(SAS),
∴AE=CE;
(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DBC=45°,
(3)在(2)的条件下,若AB=8,AD=6,求EF的长.
10.已知,矩形 中, , 的垂直平分 线分别交 于点 ,垂足为 .
(1)如图1,连接 ,求证:四边形 为菱形;
(2)如图2,动点 分别从 两点同时出发,沿 和 各边匀速运动一周,即点 自 停止,点 自 停止.在运动过程中,
①已知点 的速度为每秒 ,点 的速度为每秒 ,运动时间为 秒,当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则 ____________.
6.感知:如图①,在正方形 中, 是 一点, 是 延长线上一点,且 ,求证: ;
拓展:在图①中,若 在 ,且 ,则 成立吗?为什么?
运用:如图②在四边形 中, , , , 是 上一点,且 , ,求 的长.
7.已知:在矩形ABCD中,点F为AD中点,点E为AB边上一点,连接CE、EF、CF,EF平分∠AEC.
(1)如图1,求证:CF⊥EF;
(2)如图2,延长CE、DA交于点K,过点F作FG∥AB交CE于点G若,点H为FG上一点,连接CH,若∠CHG=∠BCE,求证:CH=FK;
(3)如图3,过点H作HN⊥CH交AB于点N,若EN=11,FH-GH=1,求GK长.
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30,CD=10,F是BC的中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A向D运动,到D点后停止运动;Q沿着 路径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D点后停止运动.已知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停止后,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
【分析】
(1)证明四边形OCFD是平行四边形,得出OD=CF,证出OB=CF,再证明全等即可(2)证出四边形ABCD是矩形,由矩形的性质得出OC=OD,即可得出四边形OCFD为菱形.
【详解】
(1)证明:∵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
∴ ,
在 和 中, ,
∴ .
(3)在(2)的条件下,若OE= ,求CE的长.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ABC的顶点A(10,0)、C(2,4),点D是OA的中点,点P在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
(1)求点B的坐标;
(2)若点P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四边形PCDA是平行四边形时,求t的值;八年级初二数来自平行四边形(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一、解答题
1.如图,在矩形 中,点 是 上的一点(不与点 , 重合), 沿 折叠,得 ,点 的对称点为点 .
(1)当 时,点 会落在 上吗?请说明理由.
(2)设 ,且点 恰好落在 上.
①求证: .
②若 ,用等式表示 的关系.
2.如图,平行四边形 的对角线 交于点 ,分别过点 作 ,连接 交 于点 .
因为 ,
所以 .
因为 ,
所以 ,
所以 .
在 中, ,
所以 ,
所以 .
故答案为(1)不会,理由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和等边对等角,此题属于矩形的折叠问题类综合题,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做出示意图是本题的关键.
2.(1)见解析;(2)当 满足 时,四边形 为菱形,证明详见解析
(1)经过几秒,以A,Q,F,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经过几秒,以A,Q,F,P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的一半?
9.如图,矩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BD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分别交AB,CD于点E,F.
(1)求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2)若四边形DEBF是菱形,则需要增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试说明理由;
②若点 的运动路程分别为 (单位: ),已知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 与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解答题
1.(1)不会,理由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
【分析】
(1)根据 得到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 ,与已知矛盾;
(2)①根据 、 和BF=CD,利用AAS证得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1)求证: ;
(2)当 等于多少度时,四边形 为菱形?请说明理由.
3.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是对角线BD上的一点,连接AE,CE.
(1)求证:AE=CE;
(2)如图2,点P是边CD上的一点,且PE⊥BD于E,连接BP,O为BP的中点,连接EO.若∠PBC=30°,求∠POE的度数;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以得到OB=OE,∠OBE=∠OEB=15°,再利用外角和定理求得;
(3)连接OC,与(2)同理得到∠POC=60°,则△EOC为直接三角形,再应用勾股定理求得.
【详解】
证明:(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ADB=∠CDB=45°,
在△ADE和△CDE中,
②设 ,则可表示出AE和AB,然后根据等角对等边证得CE=CB,然后在 中应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详解】
(1) 由折叠知 ,
所以 .
若点 在 上,则 , ,
与 矛盾,
所以点 不会落在 上.
(2)①因为 ,则 ,
因为点 落在 上,
所以 ,
所以 .
因为 ,
所以 ,
所以 ,
所以 .
②若 ,则 .
设 ,则 .
(3)当△ODP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5.矩形ABCD中,AB=3,BC=4.点E,F在对角线AC上,点M,N分别在边AD,BC上.
(1)如图1,若AE=CF=1,M,N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MFN为矩形.
(2)如图2,若AE=CF=0.5, ,且四边形EMFN为矩形,求x的值.
(2)当 满足 时,四边形 为菱形.理由如下: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是矩形

∴ ,
∴四边形 为菱形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和菱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
3.(1)详见解析;(2)30°;(3)2
【分析】
(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D=CD,∠ADB=∠CDB=45°,进而判断△ADE≌△CDE得到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