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计的标定方法

合集下载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实验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实验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实验简介热敏电阻温度计是一种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它利用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实现温度的测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目的通过设计热敏电阻温度计的实验,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 了解热敏电阻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热敏电阻的测量方法和电路连接; 3. 学会使用热敏电阻测量温度。

实验器材和材料下面是进行热敏电阻温度计设计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1. 热敏电阻 2. 连接线3. 变阻器 4. 示波器 5. 温度源 6. 温度计(参考)实验步骤步骤一:热敏电阻的特性测试1.连接热敏电阻和示波器:将热敏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示波器的输入端口。

2.设置示波器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刻度,使得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热敏电阻的电阻变化。

3.通过改变温度源的温度,观察示波器上显示的电阻变化情况。

4.记录不同温度下的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并绘制温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曲线。

步骤二:热敏电阻的电路连接1.根据热敏电阻的数据手册,确定热敏电阻的额定电阻值和温度系数。

2.选择合适的电阻和电路连接方式,以便实现温度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

3.进行电路连接,并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的电阻值,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误。

步骤三:热敏电阻温度计的标定1.使用温度计准确测量一个已知温度,例如室温。

2.将已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电阻值测量结果和温度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得到电阻值和温度的对应关系。

3.根据已知温度和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得到热敏电阻的标定曲线。

步骤四:热敏电阻温度计的实际温度测量1.使用标定曲线,根据热敏电阻的电阻值计算出实际温度。

2.将热敏电阻的电阻值连接到电路中,通过电路输出的电压或电流来测量实际温度。

结论通过实验设计和实施,我们成功地制作了一个热敏电阻温度计,并了解了热敏电阻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我们还学会了热敏电阻的测量方法和电路连接,并掌握了使用热敏电阻进行温度测量的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温度测量和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体温表校准流程

体温表校准流程

体温表校准流程
1.在使用新体温计前或定期消毒体温计后应对体温计进行核对,以检查其准确性。

2.方法: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试好的40℃以下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视。

凡误差在0.2℃以上或玻璃管有裂隙者,不能再使用,合格体温计用纱布擦干,放入容器内备用。

水银体温计消毒方法
将体温计先浸泡于消毒液容器内,5分钟后取出,冲洗;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容器内30分钟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在清洁盒内备用。

热电偶温度计的制作与标定

热电偶温度计的制作与标定

实验 热电偶温度计的制作与标定一. 实验目的1. 了解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2. 学会热电偶温度计的制作与校正方法 3. 掌握电位差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热电偶原理将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如果两接点的温度不同,由于金属的热电效应,在回路中就会产生一个与温差有关的电动势,称为温差电势。

在回路中串接一毫伏表,就能粗略地测出温差电势值。

如下图:温差电势的大小只与两个接点的温差有关,与导线的长短粗细和导线本身的温度分布无关。

这样一对导线的组合就称热电偶温度计。

简称热电偶。

实验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温差电势E 与两接点的温度T 0, T 存在着函数关系E=F(T 0 , T), 如果一个接点T 0(通常指冷端)的温度保持不变,则温差电势就只与另一个接点T (通常指热端)的温度有关,即E=F(T) ,当测得温差电势后,即可求出另一个接点(热端)的温度。

为了增加温差电势,提高测量精度,可将几个热电偶串联成热电堆,如下图:热端(测量点) 冷端(参考点) 热端(测量点) 冷端(参考点)热电偶示意图热电堆示意图2、热电偶的标定将热电偶作为温度计,必须先将热电偶的温差电势与温度值T之间的关系进行标定。

一般不用内插式计算,而是用实验方法,用表格或T-E(或E-T)特性曲线形式表示。

标定方法,一般采用:○1固定点法,即测量已知沸点或熔点温度的标准物质在沸点或熔点时的温差电势值。

○2标准热电偶法,将待标热电偶与标准热电偶一起置于恒温介质中,逐点改变恒温介质的温度,待热电偶处于热平衡状态下测出每一点的温差电势。

热电偶的T-E特性曲线如下图:3、热电偶的分类热电偶的种类繁多,各有其优缺点。

可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型号的热电偶。

目前我国已经标准化的常用商品热电偶,有以下几种直流电位差计1台恒温水浴1套隔离变压器(1KV A 30V公用)2台钢丝钳 1 把绝缘套管2根电偶丝公用硼砂公用硅油公用四.实验步骤1.热电偶的制作按实验要求,截取两根适当长度的电偶丝,消除两端的氧化膜,套上绝缘套管,用钢丝钳将两根偶丝的端部胶合在一起。

实验一 AD590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定标1

实验一 AD590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定标1

第五章 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 AD590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定标
【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的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温度特性的测量方法。

2、掌握数字温度计的设计和调试技巧。

【实验仪器】
热学综合实验平台、加热井、AD590传感器、AD590数字温度计设计实验模板。

【实验原理】
1.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
AD590是一种电流型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

其输出电流大小与温度成正比。

它的线性度极好,AD590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适用范围为-55~150℃,灵敏度为1μA/K 。

它具有高准确
图1-1
度、动态电阻大、响应速度快、线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

AD590是一个二端器件,电路符号如图1-1所示。

AD590等效于一个高阻抗的恒流源,其输出阻抗>10MΩ,能大大减小因电源电压变动而产生的测温误差。

AD590的工作电压为+4~+30V ,测温范围是-55~150℃。

对应于热力学温度T ,每变化1K ,输出电流变化1μA 。

其输出电流I 0(μA)与热力学温度T (K )严格成正比。

其电流灵敏度表达式为: ln8eR 3k T I (1-1) 式(1-1)中k 、e 分别为波尔兹曼常数和电子电量,R 是内部集成化电阻。

将k/e=0.0862mV/K,R=538Ω代入(1)中得到:
I =1.000uA/K T (1-2)。

温度计的标定方法

温度计的标定方法

•温度标准到底是如何定出来的,虽然我们有几个固定的温度点,但是温度点之外的如何标定呢?温标现代统计力学虽然建立了温度和分子动能之间的函数关系,但由于目前尚难以直接测量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因而只能利用一些物质的某些物性(诸如尺寸、密度、硬度、弹性模量、辐射强度等)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量来对温度进行间接测量。

为了保证温度量值的准确和利于传递,需要建立一个衡量温度的统一标准尺度,即温标。

随着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温标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的渐进过程。

从早期建立的一些经验温标,发展为后来的理想热力学温标和绝对气体温标。

到现今使用具有较高精度的国际实用温标,其间经历了几百年时间。

1.经验温标根据某些物质体积膨胀与温度的关系,用实验方法或经验公式所确定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

(1)华氏温标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

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

(2)摄氏温标1740年瑞典人摄氏(Celsius)提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的冰点规定为0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

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来对玻璃水银温度计进行分度。

两点间作100等分,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

记作1℃。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T ℉ = 1.8t℃ + 32式中 T——华氏温度值;t2.热力学温标1848年由开尔文(Ketvin)提出的以卡诺循环(Carnot cycle)为基础建立的热力学温标,是一种理想而不能真正实现的理论温标,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单位之一。

该温标为了在分度上和摄氏温标相一致,把理想气体压力为零时对应的温度——绝对零度(是在实验中无法达到的理论温度,而低于0 K的温度不可能存在)与水的三相点温度分为273.16份,每份为1 K (Kelvin) 。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与标定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与标定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与标定一、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1.电阻温度计包括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温度计,本实验要求利用半导体材料制备的热敏电阻设计出能够测量常温的温度计,测温范围“实验室室温-75℃”2.对温度计进行定标,绘制T-I(温度-电流)定标曲线。

3.用标定后的温度计,测量人体手心的温度,并与标准温度计所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二、实验前应考虑并回答的问题1. 金属、半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大致有怎么样的规律?2. 金属或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是线性的吗?3. 传感器为什么要定标?4. 非平衡电桥有什么用途?三、实验室可以提供的主要仪器1. 负温度系数半导体热敏电阻一支[25℃时电阻约5KΩ,B值3950/℃]2. 可调温压电源、微安表、万用表(不能当电压表用)。

3. 电加热水壶、金属水杯。

4. 玻璃温度计一支(0~100℃,准确度1℃)。

5. 电阻箱3个、塑料清洗瓶1个、开关和导线等。

四、实验设计报告和实验报告的要求(1). 实验设计报告的要求:1.实验目的;2.实验仪器[含仪器参数];3.实验原理[热敏电阻、非平衡电桥测温原理,有电流-电阻关系公式,实验设计思路解释];4. 电路中仪器的可调物理量数值预先选定和计算[电桥上三个电阻阻值、电源总电压等],5. 实验步骤[结合预先选择和计算的的数据,准确写出“把电阻箱阻值调到xxΩ,电源电压调到x.xxV”],6. 数据表[结合测量量和自变量,此外,电路中所用仪器的数值量都要记录;7. 实验注意事项。

(2) 实验报告的要求:在实验设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实验中测量到的数据,完成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总结和感受。

五、实验原理:1. 半导体热敏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典型特性可分为三种类型: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 )和特定温度下电阻值发生突变电阻器(CTR )。

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迅速下降,这是因为热敏电阻由一些金属氧化物如Fe 3O 4、MgCr 2O 4等半导体制成,在这些半导体内部,自由电子数目随温度的升高增加得很快,导电能力很快增强;虽然原子振动也会加剧并阻碍电子的运动,但这种作用对导电性能的影响远小于电子被释放而改变导电性能的作用,所以温度上升会使电阻值迅速下降。

温度计标定记录

温度计标定记录

温度计标定记录
1. 标定目的
本次标定旨在检查和确认温度计的精确度和准确性,以确保其在工作过程中提供可靠的温度测量结果。

2. 标定时间和地点
- 标定时间:20XX年X月X日
- 标定地点:实验室设备室
3. 标定仪器和材料
- 标定仪器:标准温度计、被测温度计
- 材料:冰水、沸水
4. 标定步骤及结果
步骤一:准备
1. 准备被测温度计和标准温度计,并确保两者处于室温下。

2. 准备冰水和沸水材料。

步骤二:进行标定
1. 将被测温度计插入冰水中,等待其稳定。

2. 同时将标准温度计插入冰水中,等待其稳定。

3. 比较两个温度计的读数,记录下它们之间的差异。

4. 将被测温度计插入沸水中,等待其稳定。

5. 同时将标准温度计插入沸水中,等待其稳定。

6. 比较两个温度计的读数,记录下它们之间的差异。

步骤三:结果分析
根据步骤二中记录的数据,计算被测温度计与标准温度计之间的偏差值。

如果偏差值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通常为±0.5°C),则认为被测温度计符合标定要求;如果偏差值超出可接受误差范围,则认为被测温度计不符合标定要求。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标定结果,被测温度计与标准温度计之间的偏差值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因此认为被测温度计符合标定要求。

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定期进行标定验证,以确保温度计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签名
- 负责人:(您的姓名)
- 日期:20XX年X月X日。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标定与校准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标定与校准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标定与校准方法在物理实验中,标定和校准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它们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物理实验技术中的标定和校准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标定方法标定是为了确定仪器或设备的读数与其所测量量之间的关系,它是实验结果正确解读的基础。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标定方法:1. 线性标定线性标定是指通过一系列已知标准物质的测量数据,拟合出一个线性方程,将读数与所测量的物理量建立起关联。

线性标定广泛应用于电子秤、温度计等设备的标定。

2. 非线性标定非线性标定适用于一些非线性关系的测量。

例如,在光谱仪的标定中,光谱强度与波长之间往往存在非线性关系。

通过一系列已知波长下的强度测量值,可以建立非线性标定曲线,从而获得测量结果。

3. 校准标定校准标定是通过与已知准确数值参考设备进行比对,纠正仪器误差和仪器漂移等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

在物理实验中,例如使用标准电阻箱对电阻表进行校准,从而保证电阻测量的准确性。

二、校准方法校准是指通过与已知准确数值进行比对,对仪器或设备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准确度要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校准方法:1. 零位校准零位校准是指调整仪器的初始读数为零。

例如,在压力传感器的校准中,需要将其置于无压状态,对初始读数进行校准,从而消除传感器自身的误差。

2. 整体校准整体校准是指对整个仪器或设备进行调整,使其整体读数偏移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例如,在温度控制仪的校准中,通过调整温度控制器的初始设置,使其读数与已知准确温度一致。

3. 线性校准线性校准是指调整仪器的线性系数,使其读数与实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线性关系。

例如,在光密度计的校准中,通过调整光密度计的增益和偏移量,使其读数与已知光强度之间能够建立线性关系。

三、应用举例标定和校准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广泛,以下是几个实际应用的举例:1. GPS定位仪的标定与校准GPS定位仪需要通过标定和校准来确保其定位准确度。

通过使用已知经纬度的位置作为参考点,对GPS定位仪的读数进行校准,从而提高其定位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标准到底是如何定出来的,虽然我们有几个固定的温度点,但是温度点之外的如何标定呢?温标现代统计力学虽然建立了温度和分子动能之间的函数关系,但由于目前尚难以直接测量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因而只能利用一些物质的某些物性(诸如尺寸、密度、硬度、弹性模量、辐射强度等)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量来对温度进行间接测量。

为了保证温度量值的准确和利于传递,需要建立一个衡量温度的统一标准尺度,即温标。

随着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温标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的渐进过程。

从早期建立的一些经验温标,发展为后来的理想热力学温标和绝对气体温标。

到现今使用具有较高精度的国际实用温标,其间经历了几百年时间。

1.经验温标根据某些物质体积膨胀与温度的关系,用实验方法或经验公式所确定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

(1)华氏温标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

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

(2)摄氏温标1740年瑞典人摄氏(Celsius)提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的冰点规定为0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

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来对玻璃水银温度计进行分度。

两点间作100等分,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

记作1℃。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T ℉ = 1.8t℃ + 32式中 T——华氏温度值;t2.热力学温标1848年由开尔文(Ketvin)提出的以卡诺循环(Carnot cycle)为基础建立的热力学温标,是一种理想而不能真正实现的理论温标,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单位之一。

该温标为了在分度上和摄氏温标相一致,把理想气体压力为零时对应的温度——绝对零度(是在实验中无法达到的理论温度,而低于0 K的温度不可能存在)与水的三相点温度分为273.16份,每份为1 K (Kelvin) 。

热力学温度的单位为“K”。

3.绝对气体温标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入手,来复现热力学温标叫绝对气体温标。

由波义耳定律:PV=RT式中 P——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V——该气体的体积;R——普适常数;T——热力学温度。

当气体的体积为恒定(定容)时,其压强就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这样就有:T2/T1=P2/P1这种比值关系与开尔文(Ketvin)提出、确定的热力学温标的比值关系完全类似。

因此若选用同一固定点(水的三相点)来作参考点,则两种温标在数值上将完全相同。

理想气体仅是一种数学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故只能用真实气体来制作气体温度计。

由于在用气体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对其读数进行许多修正(诸如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之偏差修正,容器的膨胀系数修正,又需依据许多高精度、高难度的精确测量;因此直接用气体温度计来统一国际温标,不仅技术上难度很大、很复杂,而且操作非常繁杂、困难;因而在各国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导致产生和建立了协议性的国际实用温标。

国际实用温标和国际温标经国际协议产生的国际实用温标,其指导思想是要它尽可能地接近热力学温标,复现精度要高,且使用于复现温标的标准温度计,制作较容易,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从而使各国均能以很高的准确度复现该温标,保证国际上温度量值的统一。

第一个国际温标是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的国际实用温标。

此后在1948、1960、1968年经多次修订,形成了近20多年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际实用温标称为(IPTS一68)。

1989年7月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新的国际温标,简称ITS一90。

为和IPTS一68温标相区别,用表示ITS一90温标。

ITS一90基本内容为:(1)重申国际实用温标单位仍为K,1 K等于水的三相点时温度值的 1/273.16;(2)把水的三相点时温度值定义为0.01℃(摄氏度),同时相应把绝对零度修订为-273.15℃;这样国际摄氏温度(℃)和国际实用温度(K)在实际应用中,为书写方便,通常直接用分别代表和;(3)规定把整个温标分成4个温区,其相应的标准仪器如下;①0.65—5.0K,用3He和4He蒸汽温度计;②3.0—24.5561K,用3He和4He定容气体温度计;③13.803K—961.78℃,用铂电阻温度计;④961.78℃以上,用光学或光电高温计;(4)新确认和规定17个固定点温度值以及借助依据这些固定点和规定的内插公式分度的标准仪器来实现整个热力学温标。

标定对温度计的标定,有标准值法和标准表法两种方法。

标准值法就是用适当的方法建立起一系列国际温标定义的固定温度点(恒温)作标准值,把被标定温度计(或传感器)依次置于这些标准温度值之下,记录下温度计的相应示值(或传感器的输出),并根据国际温标规定的内插公式对温度计(传感器)的分度进行对比记录,从而完成对温度计的标定;被定后的温度计可作为标准温度计来测温度。

更为一般和常用的另一种标定方法是把被标定温度计(传感器)与已被标定好的更高一级精度的温度计(传感器),紧靠在一起,共同置于可调节的恒温槽中,分别把槽温调节到所选择的若干温度点,比较和记录两者的读数,获得一系列对应差值,经多次升温,降温、重复测试,若这些差值稳定,则把记录下的这些差值作为被标定温度计的修正量,就成了对被标定温度计的标定。

世界各国根据国际温标规定建立自己国家的标准,并定期和国际标准相对比,以保证其精度和可靠性。

我国的国家温度标准保存在中国计量科学院。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计量部门的温度标准定期进行下级与上一级标准对比(修正)、标定,据此进行温度标准的传递,从而保证温度标准的准确与统一。

补充一下:17个国际统一固定点温度值:氦蒸气压点 3-5K平衡氢三相点13.8033K平衡氢(或氦)蒸气压点~17K平衡氢(或氦)蒸气压点~20.3K氖三相点24.5561K氧三相点54.3584K汞三相点234.3156K水三相点273.16K镓熔点 302.9146K铟凝固点429.7485k锡凝固点505.078k锌凝固点692.677K铝凝固点 933.473k银凝固点1234.93k金凝固点1337.33k铜凝固点1357.77K∙添加评论(0)∙vzjpbrlkl| 2009-10-18 16:59:27∙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温度标准到底是如何定出来的,虽然我们有几个固定的温度点,但是温度点之外的如何标定呢?温标现代统计力学虽然建立了温度和分子动能之间的函数关系,但由于目前尚难以直接测量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因而只能利用一些物质的某些物性(诸如尺寸、密度、硬度、弹性模量、辐射强度等)随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量来对温度进行间接测量。

为了保证温度量值的准确和利于传递,需要建立一个衡量温度的统一标准尺度,即温标。

随着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温标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的渐进过程。

从早期建立的一些经验温标,发展为后来的理想热力学温标和绝对气体温标。

到现今使用具有较高精度的国际实用温标,其间经历了几百年时间。

1.经验温标根据某些物质体积膨胀与温度的关系,用实验方法或经验公式所确定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

(1)华氏温标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

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点为32℉,沸点为212℉。

(2)摄氏温标1740年瑞典人摄氏(Celsius)提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的冰点规定为0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

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来对玻璃水银温度计进行分度。

两点间作100等分,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

记作1℃。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T ℉ = 1.8t℃ + 32式中 T——华氏温度值;t2.热力学温标1848年由开尔文(Ketvin)提出的以卡诺循环(Carnot cycle)为基础建立的热力学温标,是一种理想而不能真正实现的理论温标,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单位之一。

该温标为了在分度上和摄氏温标相一致,把理想气体压力为零时对应的温度——绝对零度(是在实验中无法达到的理论温度,而低于0 K的温度不可能存在)与水的三相点温度分为273.16份,每份为1 K (Kelvin) 。

热力学温度的单位为“K”。

3.绝对气体温标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入手,来复现热力学温标叫绝对气体温标。

由波义耳定律:PV=RT式中 P——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V——该气体的体积;R——普适常数;T——热力学温度。

当气体的体积为恒定(定容)时,其压强就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这样就有:T2/T1=P2/P1这种比值关系与开尔文(Ketvin)提出、确定的热力学温标的比值关系完全类似。

因此若选用同一固定点(水的三相点)来作参考点,则两种温标在数值上将完全相同。

理想气体仅是一种数学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故只能用真实气体来制作气体温度计。

由于在用气体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对其读数进行许多修正(诸如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之偏差修正,容器的膨胀系数修正,又需依据许多高精度、高难度的精确测量;因此直接用气体温度计来统一国际温标,不仅技术上难度很大、很复杂,而且操作非常繁杂、困难;因而在各国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导致产生和建立了协议性的国际实用温标。

国际实用温标和国际温标经国际协议产生的国际实用温标,其指导思想是要它尽可能地接近热力学温标,复现精度要高,且使用于复现温标的标准温度计,制作较容易,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从而使各国均能以很高的准确度复现该温标,保证国际上温度量值的统一。

第一个国际温标是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的国际实用温标。

此后在1948、1960、1968年经多次修订,形成了近20多年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际实用温标称为(IPTS一68)。

1989年7月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新的国际温标,简称ITS一90。

为和IPTS一68温标相区别,用表示ITS一90温标。

ITS一90基本内容为:(1)重申国际实用温标单位仍为K,1 K等于水的三相点时温度值的 1/273.16;(2)把水的三相点时温度值定义为0.01℃(摄氏度),同时相应把绝对零度修订为-273.15℃;这样国际摄氏温度(℃)和国际实用温度(K)在实际应用中,为书写方便,通常直接用分别代表和;(3)规定把整个温标分成4个温区,其相应的标准仪器如下;①0.65—5.0K,用3He和4He蒸汽温度计;②3.0—24.5561K,用3He和4He定容气体温度计;③13.803K—961.78℃,用铂电阻温度计;④961.78℃以上,用光学或光电高温计;(4)新确认和规定17个固定点温度值以及借助依据这些固定点和规定的内插公式分度的标准仪器来实现整个热力学温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