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诸葛亮故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故事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历史上备受赞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传奇故事,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一些故事吧。
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得人们的敬重。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策马出山,开始了他辅佐刘备的征程。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草船借箭。
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蜀汉军队面临着箭矢不足的困境。
诸葛亮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他命人在江边搭起草船,然后派人在船上挥舞旗帜,假装向曹魏军队投降。
曹魏军队见状,便射出大量箭矢。
蜀汉士兵趁机划船接箭,解决了箭矢不足的难题。
空城计。
曹魏大军攻打蜀汉,诸葛亮便实施了空城计。
他命人打开城门,然后自己坐在城楼上弹琴。
曹魏军队见状,以为蜀汉军队已经撤离,便大摇大摆地进入城内。
而此时,蜀汉军队却埋伏在城内各处,一
举歼灭了曹魏军队。
南中之役。
在南中之役中,蜀汉军队遭遇到了强大的南蛮部落的袭击。
诸
葛亮便亲自率领军队出征,他洞悉了南蛮部落的虚实,并用智谋打
败了南蛮的首领孟获。
最终,孟获向蜀汉投降,南中之役以蜀汉的
胜利告终。
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后世人
们学习的楷模。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
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一文库()〔《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28]▲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被誉为“卧龙”。
他在小说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
草船借箭:蜀汉与曹魏之间发生战争,诸葛亮为了解决箭矢不足的问题,派人在江边放了一些草船,让曹军误以为蜀军的兵力强大,于是曹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射箭,诸葛亮趁机派人将箭矢收集起来,解决了蜀军的箭矢不足的问题。
空城计:诸葛亮在汉中的城池中,只有几千兵力,而敌军有数万之众,诸葛亮为了迷惑敌军,派人将城门敞开,然后在城楼上挂起几面旗帜,让敌军以为城中有伏兵,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汉中得以保住。
诸葛亮火烧赤壁: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军和孙权的水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诸葛亮利用南风之势,发动了火攻,烧毁了曹军的船只,最终帮助孙权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的临终嘱托:在诸葛亮临终之际,他留下了“出师表的名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和热爱。
这些故事中,诸葛亮都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高超智谋和深刻的人文情怀,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这些故事也成为了文化和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启示和思考。
三国演义——诸葛亮

《三国演义》人物之诸葛亮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八阵图、孔明锁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诗《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亮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十四岁时,因家乡兵患频繁其兄诸葛瑾逃往江东,他也同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难,后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 7年),诸葛玄病故。
17岁的诸葛亮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隐居下来。
从此,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
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称为“卧龙”。
建安12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思贤若渴,经谋士徐庶推荐,冒严寒,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坦诚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汉室,统一国家。
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
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
从此,他登上政治舞台。
在长达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长驱直入,直指刘备。
在当阳的长阪坡大败刘备。
顺江而下,想一举扫平江东。
此时,孙权持观望态度,诸葛亮分析当时的严重形势,主张联孙抗曹,以成大业。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品质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品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品质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
他的品质包括忠诚、智慧、谦逊、勇敢和仁爱等多个方面。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展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
他对刘备言听计从,始终坚定地站在刘备一边,为他出谋划策,助其一臂之力。
在战场上,他更是舍命相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刘备和蜀国的安全着想。
他的忠诚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中,更体现在他对事业的全心投入和不懈努力上。
诸葛亮具备惊人的智慧。
他精通兵法、谋略,善于用计谋破敌,多次化解危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深谙人心,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因此能够做出明智而果断的决策。
在处理政务和军事上,他总能想到最为周全的方案,并且能够化解各种困难和挑战。
诸葛亮的谦逊也是他的一大品质。
尽管他才华横溢,智慧过人,却从不自诩,总是谦虚和谨慎。
他虚怀若谷,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心怀敬畏,尊重他人。
这种谦逊的态度使他成为众人敬仰的对象,也使他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达成共同目标。
诸葛亮还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在战场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畏惧敌人的强大,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之上。
无论是面对曹操的进攻还是其他困难,他都能勇敢地面对,从不退缩。
他的勇气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他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
诸葛亮的仁爱之心也是他的重要品质之一。
他心系百姓,励精图治,致力于改善民生,为百姓谋福祉。
他关爱士兵,体恤老弱,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尽其所能帮助他人。
他的仁爱之心让他成为众人的楷模,也让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展现出了多个优秀的品质,包括忠诚、智慧、谦逊、勇敢和仁爱等方面。
他的品质不仅让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让他成为后人钦佩的楷模。
诸葛亮的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传原文与解析【三国演义·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祖籍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智囊与战略家。
他以卓越的才智和深不可测的智谋,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让后人称之为“卧龙”。
诸葛亮的一生,史书载于《三国演义》一书中。
该书由明代罗贯中所著,是中国历史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罗贯中对诸葛亮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和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度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末年,天资聪慧,少时饱读诗书,精通经史兵法,被誉为“万历之师”,备受推崇。
他曾在桓帝末年任职中郎,但后来返回乡里,隐居于草庐中,致力于自学自研。
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卧龙凤雏之世”,象征着他的隐逸与潜心。
然而,魏国曹操的崛起和蜀汉刘备的登基,改变了诸葛亮的生活轨迹。
在刘备求贤若渴的姿态下,诸葛亮被招为重要谋士,辅佐刘备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诸葛亮以出众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在许多重要战役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凤鸣山草庐之主和南阳之战中,他制定精确的计划,为刘备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诸葛亮的杰出才能以及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掌握,成为刘备攻克蜀地的关键。
除了杰出的军事成就,诸葛亮还以其深沉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他对百姓大力救济,积极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环境。
他重视教育,提倡勤俭治国,为蜀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诸葛亮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对蜀汉的忠诚始终如一,但常常面对各种难题和困境。
他曾因为多次南巡,致使劳累过度,最终在五丈原病逝。
这一段历史情节被罗贯中镜头化,以展示诸葛亮的坚韧和奉献精神。
诸葛亮的一生被评价为“能治国安邦,定天下之术”的楷模。
他提出的观念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至今仍被人们所学习和推崇。
他的崇高品质和智慧,不仅仅是蜀汉时期的杰出代表,也奠定了中国古代智慧之文化的深厚基石。
【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最受欢迎和广泛阅读的作品之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大连大学高日晖诸葛亮的才智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忠诚、义气,勇敢,智慧,儒雅,最突出的特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智慧。
一、料事如神诸葛亮是个预言家吗?不是,虽然小说写了他能购通过观看天象知道人间的将要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情,但是,对于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变化来说,天象是表达不出来的。
首先,就是未出隆重而三分天下。
曹占天时,孙占地利,刘取人和。
第二个例子,就是刘备招亲。
刘备的甘夫人去世,周瑜设下一记,把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许配刘备,赚刘备入赘东吴,然后扣作人质,用刘备换荆州。
孔明将计就计,定下三条妙策,装在三个锦囊里,给了赵子龙,派随刘备前往江东。
第一个锦囊:拜见乔国老,把这事告诉他,五百个士兵披红挂彩,到城里采买猪羊果品,办喜事的东西。
结果,一,整个东吴都知道了这件事。
二,乔国老听说后马上进宫给吴国太贺喜,吴国太哪知道这事呀,什么?我女儿找刘备做上门女婿,我这岳母不知道?立刻把孙权叫来,一通大骂。
孙权就解释,说不是真的,为了骗刘备换荆州。
国太一听,更来气了。
“国太大怒,骂周瑜曰:‘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凭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甘露寺吴国太相中了刘备,孙权埋伏的刀斧手一怕赵云,二被赵云说破,被吴国太骂跑。
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入赘东吴。
周瑜得信,又生一记,用软刀子,把刘备软禁在东吴,好酒好菜招待,漂亮的宫殿,各种好玩的东西,音乐歌舞,分开他和关、张、诸葛亮,让他们各置一方,时间一长,彼此感情淡薄,就可以各个击破。
刘备果然不想回荆州了。
诸葛亮吩咐赵云,一到南徐,开第一锦囊;住到年终,开第二个。
赵云大开第二个锦囊一看:“原来如此神策!”赵云拜见刘备,说孔明来信了,曹操率五十万精兵杀奔荆州,请您回去。
孙夫人深明大义,约定和刘备不辞而别,前往荆州。
大年初一,假装到江边祭祖。
孙权派蒋钦、周泰追,周瑜事先埋伏徐盛、丁奉拦住,赵云急忙打开第三个锦囊,交给刘备。
原来第三个锦囊是让刘备向孙夫人说出实情,说我明知道周瑜孙权用的美人计,但是,我早就听说你有男子之胸襟,一定能够可怜我。
昨天我听说你哥哥要杀我,才要逃走。
现在我的命就你能救了,你要不救,“备请死在车前,以报夫人之德。
”孙夫人对丁奉、徐盛:“你二人欲造反耶!”“不是私奔”、“奉母命回荆州。
”前后三个月,发生的事,诸葛亮仅凭三个锦囊,就一切都搞定了,而且都在预料之中。
二、用兵如神诸葛亮博望坡第一次指挥作战便打了个胜仗。
此前,曹操问徐庶,“诸葛亮何人也”,“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
”曹操未见其实,自然将信将疑。
夏侯惇自恃甚高,根本就没把诸葛放在眼里,扬言“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
曹操也想借此试探诸葛亮,看看刘备的实力。
而刘备一方,关张二人对诸葛亮也没放在眼里,认为他那么年轻,能有什么才学?诸葛亮先分派关羽张飞各领人马埋伏在博望坡左右,敌人来了,关羽不要出击,放过去。
看见南面烧起火来,负责少敌人后面的粮草辎重。
张飞看见火起,负责烧博望城屯驻的粮草。
关平、刘封埋伏在博望坡后面,等敌人来好防火。
最后,赵云负责把敌人引进博望坡,只许败不许胜。
又分派刘备到博望坡下驻扎,敌人来了,弃营就跑,等看见大火,回军掩杀。
关羽问孔明:“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做何事?”“我只坐守县城。
”张飞大笑:“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大家只能听诸葛亮的命令,“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
”然后,诸葛亮命令孙乾、简雍安排庆喜的筵席,准备“功劳簿”。
这样安排弄得“玄德亦疑惑不定”。
恐怕西班牙足球队踢中国,也不敢先准备好庆功宴。
何况夏侯惇、于禁、李典领兵十万,诸葛亮手里只有几千人马,连刘备都得亲自上阵。
结果,夏侯惇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一战成名,众人皆服。
三、三寸不烂之舌诸葛亮是超级辩论家,舌辨之士。
在外交和政治斗争中,经常借助自己的论辩才华,以一张嘴,靠几句话,化敌为友,变凶为吉,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
最有名的当数舌战群儒。
当时的形势很紧急,曹操统一了北方,亲率五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和母亲蔡夫人投降了曹操,曹操又扩充了水陆军,所以总共是八十三万,号称百万。
一路追击刘备,并从今天的湖北沿长江两岸向下游水陆并进,寨栅联络三百余里。
刘备只有几千人马,带着几万百姓逃命。
曹操写信给孙权,假意要与他联手同伐刘备,永结盟好。
孙权内部分成主和和主战两派,孙权本人犹豫不决。
连刘抗曹,然后取西川,形成鼎足之势。
诸葛亮到东吴游说,比先辨倒孙权手下第一谋士张昭,他也是主和派的头。
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法。
说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做齐桓公的相,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攻克齐国70余城池。
你倒好,陪刘备一路逃跑,没有你刘备还有新野,你来了,连新野也没有了。
管仲、乐毅就这样吗?诸葛亮一笑,说“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诸葛亮先用治病的道理说明刘备在新野只是暂居,不是坐守,然后说,博望坡、白河两战,一次火,一次水,打得夏侯惇、曹仁肝胆俱裂,管、乐的军事才华也不过如此吧。
荆州本来刘表要送给刘备的,刘备大仁大义,不忍夺同宗的基业,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不知,所以,才会丢掉荆州、襄阳。
因为数十万百姓一定要跟着刘备,刘备宁死不丢百姓,一天才走十里,所以才有当阳之败。
何况,敌强我弱。
再者,胜负乃兵家常事,这次失败不代表以后次次失败,汉高祖曾经败给项羽,后来怎么样?还不是要靠韩信的良谋,韩信最后,诸葛亮讥讽张昭:“盖国家大计,是有主谋,非比夸变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说的张昭再也没一句话了。
接着,虞翻拿现在曹操百万大军压境考诸葛亮,你怎么对付?孔明避开百万这个数字,不谈量,而说质,先说曹操军队大部分来自袁绍和刘表,都是俘虏和降将降兵,乌合之众,百万也不足惧。
虞翻马上就说,那你们怎么兵败当阳,困在夏口,无计可施,跑我们这来求救?还说不惧曹操,这不是大言欺人吗?诸葛亮先说我们几千人在利害,他们百万人在无能,我们也不是人家的对手。
但是,刘皇叔没投降,而选择了抵抗,退守夏口,是等待机会。
紧接着,诸葛亮话锋一转,你们东吴利害呀,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险,怎么还有人要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这样比较而言,刘皇叔还真是不怕曹操。
接下来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先后发难,都被诸葛亮一一驳回。
最后,对付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孙权了。
诸葛亮认为对孙权只可激不可说,于是一改前面对那些东吴大臣的说法,处处说自己弱小,夸曹操强大,说曹操有一百五十万人马。
说我刚才说一百万,怕吓着你们东吴的人,故意往少了说。
孙权接着就问,既然曹操如此强大,那你看我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你看,刘皇叔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说打不过人家,你掂量掂量东吴的力量,能不能顶住曹操,如果能,那就早点和他断交。
如果不能,那就抓紧投降吧,情况紧急,晚了向投降都来不及。
孙权不高兴了,刘备怎么不投降?你让我投降?孔明就等这句话呢,刘皇叔帝王后裔,英才盖世,就是被曹操消灭,那是天意,怎么能丧失人格和尊严屈处人下呢?孙权勃然变色,转身就进里屋了。
虽然接下来,孙权听从了诸葛亮的劝说,决定连刘抗曹。
但是,张昭等人又来劝他降曹,孙权又有些犹豫。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的意见起决定作用了,那就是周瑜。
他是东吴的大都督,如果他主战,支持连刘抗曹,那么孙权就不会犹豫了。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赶快到鄱阳请周瑜。
周瑜本来就是主战的,他要看看东吴这些文武大臣都是什么态度,有的主降,有的主站,周瑜就是不表示自己的观点,对主降的,他说我也想投降,对主战的,他说我怎么能投降呢?诸葛亮和鲁肃来见周瑜,鲁肃先问周瑜的意见,周瑜说投降。
鲁肃急了,诸葛亮一旁冷笑。
瑜问何故,亮言笑鲁肃不识时务。
使劲夸曹操,天下谁不怕他,只有吕布、二袁、刘表敢和他对敌,怎么样?都被曹操灭了吧?刘皇叔和鲁肃一样,不识时务,弄到守着江夏小城,存亡不保。
周瑜将军说得对,投降的好处多呀,妻子儿女的命保住了,到曹操手下照样做官,富贵也保住了。
至于朝代变了,主公变了,都推到天命那里好了。
鲁肃气得,“儒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诸葛亮一点都不生气,说不愿意纳土献印,屈膝投降,好办,我一计,你们只需要派一个使臣,一只小船,带两个人送给曹操,我保证曹操百万之众卸甲卷旗而回。
这个关子卖打了。
周瑜坐不住了,问:“用何二人可退曹兵?”大小乔。
背诵曹植《铜雀台赋》。
假装不知道二乔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
结果周瑜说:“老贼欺吾太甚”“吾与老贼势不两立。
”“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曹操。
”本来孔明是说服东吴的和自己联合的,现在周瑜主动邀孔明和他联手,由被动一下子变为主动。
四、因人而异按每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分派任务。
智激老将黄忠,定军山一刀斩了夏侯渊。
七擒孟获,故意激赵云和魏延。
华容道派关羽。
对敌时,或外交中,跟对手打心理战,三气周瑜。
五、大智大勇空城计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量。
六、超人的本领观天象,预报天气,借东风,禳星。
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人多智慧多,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但是,换个角度,三个臭皮匠还是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毕竟是个诸葛亮,数量和质量就是这样的辩证关系。
诸葛亮的智慧是在时代累积中完成的,集中了中国人的智慧,更集中了中国人的理想,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民间百姓对智慧的崇拜,崇尚聪明才智,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道理的。
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人人都能像诸葛亮一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下)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一、忠君典范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职尽责、克尽职守,为人的本分和为臣者本分。
受命于危难之际,一生征战劳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义重如山1、人间正义,国家百姓大义。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纯粹为了实践道德层面的价值,报知遇之恩、忠于君主、实践承诺。
重然诺,轻死生。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三、儒将本色第38回:“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第52回:“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
”首先,以文臣的身份,行元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