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练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之《为学》

初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之《为学》

初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之《为学》1.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________2.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逮:________3. 旦旦而学之旦旦:学:________4. 久而不怠焉久:怠:________5. 迄乎成迄:成:________6. 吾资之聪,倍人也聪:________倍:________7. 屏弃而不用屏:________ 屏弃:________8.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道:___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9.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10. 蜀之鄙有二僧鄙:________11.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于:________12.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________ 何如:________13. 子何恃而往子:恃:________14. 吾一瓶一钵足矣足:________15.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下:________ 犹:________16. 越明年越:________17. 贫者自南海还还:________18. 富者有惭色惭色:________19. 西蜀之去南海去:________20.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________21.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________ 哉:________22. 自败者也败:________23. 自力者也力:________24. 下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请标明它们所指的人称:①吾________②汝________③其________④余________⑤尔________⑥之________1. 吾欲之南海,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 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 吾一瓶一钵足矣。

六年级(上)同步练习(《为学》)

六年级(上)同步练习(《为学》)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喜”,这些话语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即学生答: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师: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本周学习了一篇文言篇目《为学》集》等。

《为学》选自《白鹤堂集》,原名《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是彭端淑为勉励他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

这篇文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你还有哪些问题与疑惑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将收获与疑惑写在学案上;在新课辅导版块,略讲已理解的知识点,详讲疑惑处)新课辅导(走进《为学》)(20分钟)为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六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北师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

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

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1]对照译文,我能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谏:________②三旦:________③善哉:________[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

我得天天照管他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

《为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为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为学》中考试题及答案文章内容完全是有关中考《为学》的考试题及答案,根据题目要求,我将按照考试题的格式进行书写:选择题:1. 以下哪个选项最能概括“为学”的核心主题?A. 学以致用B. 无止境的学习C. 学无止境D.持续不断的学习答案:C. 学无止境2. “为学”强调的是什么?A. 知识的积累B. 学以致用的能力C. 学习的目的D. 持续学习的动力答案:B. 学以致用的能力3. “为学”中的“学”指的是?A. 传统的学校教育B. 传授知识的方式C. 持续学习的态度D. 教育的目标答案:C. 持续学习的态度填空题:4. “为学”的核心理念是“学无止境,为学悦己”,表明了持续学习对个人的自我____________和自我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超越,实现5. “为学”强调学以致用,在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_________能力。

答案:创新解答题:6. 请简述“为学”的核心理念及其对个人的意义。

答案:“为学”强调持续学习的态度,认为学习永无止境。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持续学习能够让个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

同时,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能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各种情境,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7. “为学”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是否相符?请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答案:是的,“为学”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高度相符。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学习持续性成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必备能力。

持续学习不仅能使个人不被淘汰,还能拓宽个人的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另外,学以致用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让个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挑战,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通过以上考试题及答案来回答了《为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的要求。

这些题目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展现,考查了对于《为学》核心理念的理解和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____________ (2)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____ (3)温公尝言____________ (4)众兄弟既成诵____________[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______,谈谈你的体会?______2. 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注音打上“√”。

弓缴(zhuó jiǎo)为是其智弗若与(yǔ yú)?[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俱学:__________ 非然: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公》)
(1)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是知也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死而后已
⑥其恕乎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从《论语》十则中选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出理由。
(1) 答案:通悦,愉快 传:传授 这 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停止 那
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解析:考查了思维拓展。不自相矛盾,言之成理即可,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
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 量。
(4) 答案: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解析: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楚人的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 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1) 答案:心志,情志 像大山一样高峻
解析:略 (2) 答案:A
F C B E D 解析:略 (3) 答案:A C 解析:略 (4) 答案: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能真 正懂得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钟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后世人们把真正了解 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解析:略

巍巍乎若太山 空类2
••
(2)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 文中的 空类2 与 空类2 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 空类2 ,伯牙鼓琴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 空类2 ;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 空类2 。锺子期死,伯牙 空类2 。 (3) 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 ) A.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 流水高山心自知。 (4) 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

三年级数学下册《思维训练拓展练习题》含答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思维训练拓展练习题》含答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思维训练拓展练习题》含答案一、我会填。

1、早晨当你面向太阳时,前面是(),右面是()。

2、我每天早上8:00上班,下午5:00下班,中午休息1小时,我一天工作()小时。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一棵大树高6 ()4、2平方米=()平方分米 4平方千米=()公顷5、比较大小。

3.12厘米○3.13厘米6. ▲=●+●+●,▲+●=40则●=(),▲=()二、我会判断。

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小明说“我是1994年2月29日出生的”。

()3、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不一定是闰年。

()5、3角是0.33元。

()三、我会选。

1、下午面对太阳,你的影子在()方。

①西②南③东④北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64平方分米,它的边长是()分米。

①8 ②16 ③323、三(1)班有40名同学,25名同学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23名同学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了的有()人。

①8 ②15 ③174、下面的年份中, ()是闰年。

①2007年②2000年③2009年5、下午3时40分,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为()。

①3:40 ②14:40 ③15:40四、我会算。

1、直接写出得数。

720÷9= 900÷9= 320÷8=40×11=50×20=35×10=20×60=4.3-2.6=0.9+2.7=2、估算。

78÷4≈249÷5≈83×9≈71×8≈3、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7×21= 49×15= 29×35=* 67÷4= * 506÷3= * 159÷9=五.解决问题。

1、一本故事会105页,我一个星期看完,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2、一个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面积是多大呢?3、一本童话故事书8.80元,一本动脑筋9.99元,100元钱买这两本书够吗?4、一只啄木鸟3天能吃930只害虫。

《为学》练习题

《为学》练习题

《为学》练习题一.请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________2. 蜀之鄙有二僧之:________鄙:________3.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________4.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________ 何如:________5. 子何恃而往子:________ 恃:________6.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________足:________7.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犹:________8. 越明年越:________9.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________ 还:________10. 富者有惭色惭色:________11. 西蜀之去南海之:________去:________12.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________13.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________ 哉: ________三、翻译句子。

1.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练习题
一、填空:
1、《为学》选自《白鹤堂文稿》, 原题_ 《为学一首示子侄》_,作者___彭端淑__,字__乐斋_ ,__清__代__文学_家,“为学”即__求学、做学问_的意思。

2、《为学》是一篇___议论_文,写法是_类比说理__,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其作用是_说明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_。

二、加点字:
1、鄙:边远的地方
2、为:做
3、恃(shi):凭借,倚仗
4、钵(bo):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5、买:雇舟:船
6、越:到了明年:第二年
7、以:把,拿,将 8、顾:还,反而
9、焉: 10、哉:吗
11、语:告诉 12、何如:怎么样
13、犹:还 14、之:到
15、惭色:惭愧的神色 16、去:距离
四、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

富者想“__数年来买舟而下。

”,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___一瓶一钵_”,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2、本文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___人之为学“贵在立志,
事在人为”的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_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3、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阐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提出论点_____。

4、文中有两个“子何恃而往”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第一个“子何恃而往”,是一般疑问句,可译为“您靠什么去呢”.
第二个“子何恃而往”,是反问句 ,反问中带否定,就是您靠这些东西是去不了南海的__。

6、“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表现穷和尚__对物质条件要求极地_;“足”体现出穷和尚__战胜困难的信心__。

整句话则表现了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_。

7、“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_富和尚原以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到了南海,让富和尚倍感惭愧。

8、作者分别举“穷和尚”、“富和尚”的例子,以_对比_的手法来写他们实现理想的不同条件和结果,强调说明了_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和坚定的信念,事在人为__这一道理。

9、本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__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_而写的。

文章侧重于讲述_做学问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做__的道理。

以___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__难和易之间的辩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