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车百年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的火车发展史

中国的火车发展史

中国火车发展史
(1956 --------201源自)第一阶段:蒸汽机车• 解放型蒸汽机车。12干线货运/ 小运转,1952年生产,累计455 台,已基本退役。 • 胜利型蒸汽机车。41干线客运, 1956年生产,总生产151台,现 已基本退役! • 前进型蒸汽机车。2 干线客/货 运,1956年生产,总生产4714 台,现已基本退役!
第三阶段:电力机车
• 韶山1型电力机车。 客/货运,1980年生产,累计生 产826台(1999年止),部分仍 在服役中。 • 韶山3型电力机车 客/货运,1980年生产,正在服 役中。 • 韶山3B型电力机车。 客/货运,1992年生产,累计生 产577台(截至1999年),仍在 服役中。 • 韶山3BG型电力机车。 货运,2002年生产,正在服役中。
第二阶段:内燃机车
• 北京型内燃机车。
客运,1971年-1991年生产,部 分已退役。 • 简介:北京型内燃机车是北京二 七机车工厂1970年开始试制。北 京型机车有3个品种,一种就是4 轴单节型,这种单节的北京型机 车被车迷昵称为“小北京”。一 种就是8轴双节重联型,这种双 单节的北京型机车被车迷昵称为 “大北京”。北京型机车现在在 逐渐被淘汰。

中国内燃机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内燃机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内燃机车发展史简介内燃机车是指以燃烧内燃机提供动力的铁路机车。

它具有动力强、响应快、机动性好等优点,因此在铁路交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内燃机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3年,中国的内燃机车发展起步。

当时,四川川汉铁路开通,列车使用德国制造的包尔内燃机车担当起客货运输任务。

这是中国使用内燃机车进行运输的开始。

1912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了第一台内燃机车。

这台机车由邵同龙等人设计,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的一家窑瓷厂制造。

它的发动机模仿德国MAN公司的柴油机,工作效果较好,算得上是中国的首台内燃机车。

1921年,中国的内燃机车制造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时,湖北松滋机车车辆厂组织了制造一台内燃机车的实验,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这台机车的发动机是由中国工程师李祖庆根据英国乔姆森公司的柴油机设计制造的。

192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内燃机车首度投入商业运营。

这台机车由湖北松滋机车车辆厂制造,使用了李祖庆设计的柴油机。

这台机车在商业运营中稳定运行,为中国内燃机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27年,中国的内燃机车制造实现了新的突破。

湖北松滋机车车辆厂制造的柴油机车在贵州麻窝铅锌矿铁路进行了试验,并成功推出了重载运输服务。

这标志着中国内燃机车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

1930年代,中国内燃机车的生产逐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时,中国首台柴油机车产量达到了30辆。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机车都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其中既有湖北松滋机车车辆厂制造的,也有天津武清机车车辆厂制造的。

1940年代,中国内燃机车的制造量达到了规模化的水平。

当时,中国内燃机车的年产量已经达到400辆以上,并持续增长。

这些机车为中国铁路运输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持。

195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内燃机车技术。

当时,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了大量内燃机车,其中包括蒸汽机车改造的柴油机车和独立设计制造的柴油机车。

这些机车的投入使用,对中国内燃机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联帮助过中国电机车发展史

苏联帮助过中国电机车发展史

苏联帮助过中国电机车发展史一、第一阶段仿制阶段1930—1968年为中国电力机车仿制阶段。

1930年代,在东北的煤矿和部分工厂已开始使用电力机车,主要是从欧洲和日本进口的。

1956年,中国政府提出: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研制使用电力机车。

特别是1957年以后,参照苏联H60型电力机车,制造6Y1型电力机车,初期以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湘潭电机厂、湘潭牵引电气设备研究所为主开发试制。

1958年1月,中国电力机车考察团赴苏联,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以H60型电力机车为原型,进行国产6Y1型电力机车的技术设计。

同年6月电力机车考察团完成技术设计及相关制造技术考察,全部回国。

此后,由湘潭电机厂、湘潭牵引电气研究所和株洲厂等单位人员组成国产电力机车联合设计处,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全面施工设计。

1958年底仓促仿制出第一台电力机车。

1959年以后,逐渐过渡到以铁道部的株洲厂、株洲所为主。

1959—1960年间,在湘潭电机厂的大力帮助下,在苏联电力机车制造专家的指导下,株洲厂、湘潭所和株洲所等厂所联合对6Y1型机车进行了多次试验,做了很多改进。

1962—1967年间,针对6Y1型机车运行出现的问题,借鉴法国6Y2型机车技术,先后又进行了30余项重大改进。

到1968年,6Y1型改名为韶山1型电力机车,成为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开始小批生产。

从6Y1型到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成功,是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集全中国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力量,协同作战、鼎力相助的结果。

6Y1型机车性能上相当于苏联1950年代的产品。

造成中国电力机车10多年徘徊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苏联H60型电力机车不是成熟的产品,设计上存在着固有的缺点;中国选择的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供电制比较先进,但电力机车技术难度大;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电机电器制造水平较低,应用于电力机车这个特殊场所尚没有经验;中国又是第一次设计制造干线大功率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缺乏人才和经验;1959年以后,6Y1型机车的继续试验改进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主改为以铁道部为主,由于铁道部的工厂和研究所主要对蒸汽机车制造修理有经验,对电机、电器缺乏人才和经验,工程技术人员大多从蒸汽机车修理转行过来,到1959年才有几位电力机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第一章:机车的引入和早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随着铁路的兴起,中国开始引进机车技术。

1896年,中国首个铁路机车厂——沈阳机车修造厂在辽宁省沈阳市建成,成为中国机车制造的起点。

沈阳机车修造厂最初引进了德国的机车技术,并开始组装和修造机车。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沈阳机车修造厂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机车制造的重要基地。

20世纪初,中国又陆续引进了英、美、法等国的机车技术。

1907年,中国首条全国性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中国的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中国开始加大对机车制造的投入。

1919年,中国第一家国有机车制造厂——汉阳机车厂在湖北省武汉市成立,开始批量生产国产机车。

此后,中国机车制造业在国内逐渐崭露头角。

第二章:机车工业的发展与自主创新(20世纪20年代-50年代)20世纪2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逐渐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开始进行自主创新。

1921年,沈阳机车修造厂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自制机车——“神头号”,标志着中国机车制造业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时代。

此后,中国机车制造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开始生产更多自主研发的机车产品。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面临着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挑战,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机车制造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然坚持生产,为战争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机车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车工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工业部门之一。

1951年,中国第一条全国性电气化铁路——沈阳到本溪铁路正式通车,为中国机车电气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953年,中国机车制造业实现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开始批量生产电力机车。

第三章:机车工业的现代化转型(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机车制造业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

机车发展史

机车发展史
比牛车还慢后来尽管人们对蒸汽车进行了改进但是由于它有着先天不足的弱点例如车上装的那又大又重的蒸汽机既要经常停下来添煤加水操作很不方便又大量排出浓烟和蒸汽而且还占了车上很大地方装运不了多少货物所以人们逐渐对它失望起来
时代的动力
——机车发展史
苗毅斐2010074102
序章
火车和所有其他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问世的。 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源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急需一种比 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 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大得多,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有些人就想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代替人力或者畜力来使车辆前进。这种大胆 设想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实现。当时,欧洲各国的军队为了满足作战需要,纷纷采 用口径和射程越来越大的大炮。由于炮的重量不断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 保证大炮能及时跟随部队作战。法国一位名叫居尼奥的炮兵军官,针对这一问题 就研制成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汽车”来牵拉,从而开辟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 车辆蓬勃发展的道路,也为火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我们从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机有一个大锅炉,装在车架的前端。在锅 炉下面烧着煤火,用来将锅炉里面的水加热成蒸汽。由锅炉上的一根管子将蒸汽 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气很大,便推着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动, 而活塞通过连杆和曲轴与前轮连在一起,于是随着曲轴的转动,车轮就跟着转起 来,从而使车子前进了。 此后不久,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车子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如英 国1804年制成的蒸汽机车。不过,它的模样和先前不大一样了:有的将锅炉移到 车子的中间,并罩上罩子,两头还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后部,而在 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车厢,等等。蒸汽车有点近代车的气派了。
中国机车发展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电力机车)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电力机车)

中国电力机车发展过程简介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始于1958年。

当时的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在协助湘潭电机产制造工矿电力机车的同时,设计并研制电力机车。

1958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研制成功,命名为6Y1型。

1968年,经过对6Y1型近10年的研究改进,将引燃管整流改为大功率半导体整流,试制出韶山1型,代号SS1。

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88年止,共生产826台。

机车持续功率3780KW,最高速度90KM/H,车长19400mm。

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研制出SS2。

株洲电力机车工厂1978年研制出SS3型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1989年批量生产至今。

株洲电力机车厂于2002年制造的SS3B型12轴重载货运电力机车。

株洲电力机车厂1984年研制的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

SS4改是在SS4、SS5和SS6电力机车的基础上,吸收8K机车技术改进的。

SS5型电力机车生产了2台,为准高速试制的样车。

SS6型机车持续功率4800KW,最大速度100KM/H,长20200mm,是国际招标的中标机车。

SS7型电力机车由大同电力机车厂生产,填补了国内小曲线区段客货运电力机车的空白。

大同生产的SS7B型重载货运电力机车大同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成都机车车辆厂联合研制的SS7D型客运电力机车。

SS7E型电力机车,用于客运。

曾创造中国机车第一速的SS8行客运电力机车,由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

SS9型干线客运电力机车,持续功率4800KW,最大速度170KM/H。

1971年引进的罗马尼亚的6G型电力机车。

1988年从苏联进口的8G型电力机车。

1996年株洲电力机车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台交流传动机车。

2000年株洲制造的DJ型交流传动客运机车,具有节能、通讯干扰小,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全寿命成本低等特点,最高速度220KM/H。

DJ1型货运电力机车,株洲厂和西门子联合研制,采用欧洲标准,生产了20台(40节)。

中国机车的发展史分解

中国机车的发展史分解
调车/小运转,2001年生产,正在服役中。
16
第二阶段:内燃机车
东风7D型内燃机车。
干线客/货运,1995年生产,累计生产527台,正在服役中。
东风7G型内燃机车。
调车/小运转,2003年生产,正在服役中。
东风8B型内燃机车。
干线货运,中国主力货运机车,1997年生产,正在服役。
东风8B型――戚墅堰厂
北京型内燃机车
客运,1971年-1991年生产,部分已退役。 北 京型内燃机车是北京二七机车工厂1970年开始试 制,1975年批量生产的四轴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 燃机车。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 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北京型机 车有3个品种,一种就是4轴单节型,这种单节的 北京型机车被车迷昵称为“小北京”。一种就是 8轴双节重联型,这种双单节的北京型机车被车 迷昵称为“大北京”。北京型机车现在在逐渐被 淘汰。但其依然为中国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款液 力传动型机车。一种是北京6001型 轴式D-D 产 量:一台 不久便拆解改造成两台“小北京”。
5
第一阶段:蒸汽机车
和平型蒸汽机车
代号HP的和平型,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蒸 汽机车。轴式为1-5-1,机车与煤水车全长26023毫米 (联挂4轴煤水车)、29180毫米(联挂6轴煤水车),机车空 重 119.29吨,轮周功率2191.8千瓦,构造时速80公里 厂小时。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于1956年制造出第一台,以 后有多家工厂生产此型机车,1964年后由大同机车工厂 独家生产。 1966年车名改为"反帝"型,1971年定名为 前迸型,代号QJ,取自"革命是人类历史前迸的火车头" 这句名言。至1988年12月停产止,全国共生产包括和平、 反帝、前进3种名称的此种机车4714台(其中9台为宽轨), 接近全国制造的各种蒸汽机车总数的一半。此种机车配 属全国当时的8个铁路局,共100多个机务段及路外40余 个单位。

中国机车的发展道路

中国机车的发展道路

民营企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 业在中国机车行业中逐渐崭露 头角,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 要力量。
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 度和创新能力,能够快速适应 市场需求变化,推出更具竞争 力的产品。
民营企业还通过与国有企业和 国际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自 身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国际合作企业的发展
详细描述
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于1958年研制成功,经过多年的技术积 累和不断创新,中国电力机车在功率、速度、载重等方面均 取得了显著突破。目前,中国电力机车已经广泛应用于铁路 运输,并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内燃机车的引进
总结词
中国内燃机车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实现了内 燃机车的国产化。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环保要求
03
提高机车行业的环保标准,推动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
少环境污染。
国际合作的加强
技术引进
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机车技术和设备,提高国内企业 的技术水平。
出口市场开拓
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推动中国机车产品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市 场份额。
跨国合作
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跨国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技术, 实现互利共赢。
客户的需求。
中国机车企业还应积极开拓国际 市场,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04
中国机车行业的未来展望
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制造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机车 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化运营
通过智能化管理和调度,提高机 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运
营成本。
智能化服务
财政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瑞士进口的机车有1939年 制造的Consolidation型(团结 式)米轨机车等。
建设型干线货运蒸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车
人民型蒸汽机车
1956年9月,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台蒸 汽机车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定名为和平
型。
1958年,济南机车厂设计并制造了跃进型调车用蒸 汽机车,代号YJ。
东风3型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韶山5型准高速电力机车,代号SS5。为准高 速铁路试制的样车。
期间,我国也从国外购买了不少型号的电力机车,主 要有1971年罗马尼亚制造的6G型。
中国机车百年发展史
(英国人彼得·克拉什提供的金达与“中国火箭 号”合影的照片。)
美国造 1907年生产的PLl颇勒1型
机车为日本造 1937年生产
机车为日本造 1929年生产
从德国进口的机车有1910年制造
从俄国进口的机车有1909年制造的8-wheel Switcher型 (八轮式)机车等。 (八轮式)机车等。
1988年从苏联进口的8G型。
DJ1型机车为株洲电力机车厂与西门子公司的合资公 司采用欧洲标准为中国制造的新型货运电力机车,已 生产出的20台(40节)机车最大速度120km/h。
“蓝箭”交流传动 高速电动车组是为 满足广深线“小编 组、高密度、高速 度”的公交化客运 要求,由株洲电力 机车厂、株洲电力 机车研究所、长春 客车厂和广铁集团 于2000年共同研制 的新一代交流传动 高速电动旅客列车 组。基本编组定员 为421人,连挂编 组定员约800人。 最大速度220km/h。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