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实验一卷积码

合集下载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一卷积码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一卷积码

实验二:卷积码一、实验仪器:PC两台、USRP两台二、实验目的:1、了解grc仿真中的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以及使用方法2、了解卷积码的基本原理3、了解GunRadio实现信道编码的方法4、了解不同SNR对于误码率的影响5、了解卷积码对误码率的影响6、了解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三、实验要求:1.了解Grc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的流程中信道编码部分使用卷积编码2.通过单机实验和GnuRadio+USRP的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3.搭建有信道编码与无信道编码的Grc仿真模型4.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5.比较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并且分析结果。

四、实验原理:卷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码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后的n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的k个信息有关,还与前面的N-1段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的码元个数为nN。

卷积码的纠错性能随N的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的增加而指数下降。

卷积码的纠错能力不仅与约束长度有关,还与采用的译码方式有关。

GRC提供译码方式是维特比译码,它是卷积码译码方式中非常经典的以及广泛使用的一种译码方式。

该实验可以考察编码前后数据有什么变化,译码后能不能恢复原来数据,通过Number Sink考察加噪声后误比特率怎么样,对性能有什么提高,并且划出BER图形。

下面为卷积码的一般流程:五、实验步骤及分析:1、单机实验:单机实验分成(2,1,3)码、无信道编码、(2,1,8)码三个部分进行。

(一)实验流程图:首先,我们利用(2,1,3)卷积码进行信道编码,用DPSK进行调制,来进行单机实验,最终设计的流程图和参数如下图所示:先是Vector Source,即信源,设置的数据是1,0,0,1,1。

然后是Throttle限流模块。

接下来是Packed to Unpacked模块,将pack成byte或short型的数据以unpacked型的数据输出。

【报告】卷积码实验报告

【报告】卷积码实验报告

【报告】卷积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卷积码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卷积码的编码与译码原理,掌握其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评估卷积码的纠错性能和对通信质量的改善效果。

二、实验原理(一)卷积码的基本概念卷积码是一种有记忆的非分组码,它将输入的信息序列经过特定的编码器生成输出的码序列。

卷积码的编码过程不仅取决于当前输入的信息位,还与之前的若干个信息位有关。

(二)编码原理卷积码的编码器通常由若干个移位寄存器和模 2 加法器组成。

输入的信息位在时钟的控制下依次进入移位寄存器,同时与寄存器中的内容进行模 2 加法运算,生成输出的编码位。

(三)译码原理卷积码的译码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维特比译码算法。

维特比译码算法基于最大似然准则,通过在码的网格图上寻找最有可能的路径来实现译码。

三、实验环境与设备本次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使用了以下软件和工具:1、 MATLAB 编程环境,用于实现卷积码的编码、传输和译码过程,并进行性能分析。

2、通信系统仿真工具,用于构建通信系统模型,模拟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四、实验步骤(一)编码实现1、在 MATLAB 中定义卷积码的编码器结构,包括移位寄存器的数量和连接方式,以及模 2 加法器的位置。

2、编写编码函数,输入信息序列,按照编码器的工作原理生成编码后的序列。

(二)信道传输1、模拟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设置不同的信噪比条件。

2、将编码后的序列通过信道传输,引入噪声干扰。

(三)译码实现1、使用维特比译码算法对接收序列进行译码。

2、编写译码函数,输入接收序列和信道参数,输出译码后的信息序列。

(四)性能评估1、计算误码率,即错误译码的比特数与总传输比特数的比值。

2、绘制误码率曲线,分析卷积码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纠错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不同卷积码参数对性能的影响1、改变卷积码的约束长度,观察其对纠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约束长度越长,卷积码的纠错能力越强,但编码效率会有所降低。

卷积码的原理及应用

卷积码的原理及应用

卷积码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卷积码是一种常用的错误控制编码方式,在通信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卷积码的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 卷积码的原理卷积码是一种线性时不变系统,它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卷积运算来生成输出数据。

卷积码由一个或多个卷积分支组成,每个卷积分支由一个或多个滞后元件和一个加法器组成。

具体而言,卷积码的编码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 输入数据经过滞后元件得到滞后数据; - 滞后数据与特定的系数进行加权求和; - 将加权求和得到的结果作为输出数据。

3. 卷积码的特点卷积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纠错能力强卷积码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它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和纠正一定数量的错误。

3.2 码长可变卷积码的码长可以通过增加滞后元件的数量来进行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传输需求。

3.3 时延小卷积码的编码过程只需要对滞后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因此具有较低的时延。

3.4 译码复杂度高卷积码的译码相对复杂,需要使用译码算法进行解码。

常用的译码算法包括Viterbi算法、BCJR算法等。

4. 卷积码的应用卷积码在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无线通信卷积码可以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以增强对信道噪声的容错能力。

4.2 数字视频传输在数字视频传输中,为了提高视频数据的传输质量,可以使用卷积码进行信道编码。

4.3 光纤通信卷积码也可以应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用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中,卷积码具有较小的时延和较强的纠错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5.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卷积码的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卷积码作为一种常用的错误控制编码方式,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和较小的时延,在无线通信、数字视频传输、光纤通信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卷积码实验报告

卷积码实验报告

卷积码实验报告篇一:卷积码实验报告实验五信道编解码()本章目标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调制解调的仿真过程掌握数字频带传输系统误码率仿真分析方法 5.1实验目的1. 使用MATLAB进行卷积码编/译码器的仿真。

2. 熟练掌握MATLAB软件、语句。

3. 了解卷积码编/译码器的原理、知识。

5.2实验要求1. 编写源程序、准备测试数据。

2. 在 MATLAB环境下完成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获得程序结果。

如果结果有误,应找出原因,并设法更正之。

5.3 实验原理(一)卷积码编码器 1. 连接表示卷积码由3个整数n,k,N描述。

k/n也表示编码效率(每编码比特所含的信N称为约束长度,息量);但n与线性分组码中的含义不同,不再表示分组或码子长度;表示在编码移位寄存器中k元组的级数。

卷积码不同于分组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编码器的记忆性,即卷积码编码过程中产生的n元组,不仅是当前输入k元组的函数,而且还是前面N?1个输入k元组的函数。

实际情况下,n和k经常取较小的值,而通过N的变化来控制编码的能力和复杂性。

下面以图1中的卷积码编码器为例介绍卷积码编码器。

该图表示一个约束长度K?3的(2,1)卷积译码器,模2加法器的数目为n?2,因此,编码效率k/n?1/2。

在每个输入比特时间上,1位信息比特移入寄存器最左端的一级,同时将寄存器中原有比特均右移一级,接着便交替采样两个模2加法器,得到的码元就是与该输入比特相对应的分支字。

对每一个输入信号比特都重复上述采样过程。

图1卷积码编码器(编码效率1/2,K?3)用于描述反馈移位寄存器实现循环码时所使用的生成多项式也可用户描述卷积码编码器的连接。

应用n个生成多项式描述编码的移位寄存器与模2加法器的连接方式,n个生成多项式分别对应n个模2加法器,每个生成多项式不超过K?1阶。

仍以图1中的编码器为例,用生成多项式g1(X)代表上方连接,g2(X)代表下方连接,则有:g1(X)?1?X?X2g2(X)?1?X2多项式中的最低阶项对应于寄存器的输入级。

通信电子中的卷积码编码技术

通信电子中的卷积码编码技术

通信电子中的卷积码编码技术在现代通信电子领域中,卷积码编码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卷积码指的是一种使用卷积器进行连续变换、生成码字的编码方式。

卷积码编码技术也是从编码原理中引出的一个名词。

卷积码编码技术由于其良好的纠错性能而在通信电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卷积码编码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通信电子中的应用。

一、卷积码编码技术的原理卷积码编码技术是一种结构复杂、计算量大、实现难度较高的编码技术。

它通过将输入的信息序列,经过移位和加权操作,得到输出的编码序列。

在卷积码编码技术中,使用的编码单元是卷积器。

卷积器由若干个存储器和一组权值系数构成。

卷积器的输入为一个长度为k的信息序列,输出为一个长度为n的编码序列。

卷积码编码过程中,首先将输入信息序列进行移位,然后将移位后的序列与卷积器进行卷积,得到输出的编码序列。

卷积码编码技术的核心在于卷积器的设计。

卷积器的设计决定了编码的性能、复杂度以及实现难度。

二、卷积码编码技术在通信电子中的应用1、无线通信中的卷积码编码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卷积码编码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以提高通信品质。

在这里,卷积码编码技术被用于进行信号的纠错,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在无线通信中,无线信道中常常会出现干扰和噪声,导致无线信号的丢失和错误。

使用卷积码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信道中的干扰和噪声,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此外,在无线通信中,常用的卷积码编码方式有卷积码和扩频码技术,它们通过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编码,以提高传输信号的速度和可靠性。

2、光纤通信中的卷积码编码技术在光纤通信中,卷积码编码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

在这里,卷积码编码技术被用于进行光信号的纠错,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在光纤通信中,光信号的传输距离十分长,常常会遇到光纤折射率不均匀导致的色散和失真。

使用卷积码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提高信号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

3、数字电视中的卷积码编码技术在数字电视领域中,卷积码编码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

通信理课程设计卷积编码

通信理课程设计卷积编码

通信理课程设计卷积编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卷积编码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数学表达和实现方法。

2. 学会分析卷积编码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其性能优势。

3. 了解卷积编码与其他编码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卷积编码进行通信系统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卷积编码电路的设计与搭建。

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卷积编码性能的能力,能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仿真验证。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通信问题中卷积编码相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在小组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关注通信领域的发展动态。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卷积编码的基本理论,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卷积编码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卷积编码的定义、特点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卷积编码”内容列举:卷积编码的定义、卷积编码的原理、卷积编码的应用。

2. 卷积编码的数学表达与实现方法:讲解卷积编码的数学模型、实现过程及其相关算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五节“卷积编码的数学描述与实现”内容列举:卷积编码的数学模型、卷积编码的算法、卷积编码的实现方法。

3. 卷积编码性能分析:分析卷积编码的误码性能,探讨不同编码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六节“卷积编码的性能分析”内容列举:卷积编码的误码性能、编码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性能仿真。

4. 卷积编码与其他编码技术的比较:对比卷积编码与分组编码、Turbo编码等编码技术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七节“卷积编码与其他编码技术的比较”内容列举:卷积编码与分组编码的比较、卷积编码与Turbo编码的比较、各种编码技术的应用场景。

卷积码文档

卷积码文档

卷积码引言卷积码是一种常用的纠错编码方法,经常用于数字通信中。

它是一种线性块码,通过将输入数据和码字的历史信息进行卷积操作,生成输出码字。

卷积码具有优秀的纠错性能和高效的解码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原理卷积码的编码过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移位寄存器和更新寄存器。

移位寄存器用于存储输入数据的历史信息,更新寄存器用于更新码字。

卷积码的编码可以用一个状态机来表示,状态机的每个状态对应于一个码字。

通过状态转移矩阵来描述状态之间的转移关系。

卷积码的具体编码步骤如下: 1. 将输入数据放入移位寄存器。

2. 根据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和更新寄存器的状态,计算输出码字。

3. 将输出码字发送给接收端。

卷积码的解码过程主要是一个估计问题,通过找到最有可能的原始输入数据来进行解码。

特点卷积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纠错能力强:卷积码通过引入冗余信息,即码字的历史信息,可以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中的错误。

不同的卷积码可以提供不同的纠错能力。

- 高效的解码算法:卷积码的解码算法相对简单,常用的解码算法有迭代译码算法和软判决译码算法。

这些算法能够以较低的复杂度实现可靠的解码。

- 码率灵活:卷积码的码率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常用的卷积码有1/2、1/3、2/3等码率,通过调整码率可以在保证一定的纠错性能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应用卷积码在数字通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以下方面:1. 移动通信: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卷积码常用于物理信道的编码和解码,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质量。

2. 数字广播:数字广播系统中,卷积码用于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传输,保证数据在无线环境下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 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系统中,卷积码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和媒体分发,确保数据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可靠传输。

结论卷积码是一种常用的纠错编码方法,具有优秀的纠错性能和高效的解码算法。

它在数字通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数字广播和卫星通信等领域。

无线光通信卷积交织与编码的实验及仿真研究

无线光通信卷积交织与编码的实验及仿真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第4期宋效正等:无线光通信卷积交织与编码的实验及仿真研究·15·也受限,我们研究将卷积交织结合(1/2,7)卷积编码的方案用于无线光通信系统。

卷积交织器【9】相对于块交织和随机交织器,所需的存储空间降低4倍,交织延迟也能降低一半;另外一般低信噪比时,卷积编码比同等复杂度的分组码有更好的性能。

为了方便对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相关的理论仿真研究,根据无线光信道的特征,地面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建模如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也完成了相应的外场无线光通信实验系统,以进一步检验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性能。

图2无线光通信系统模型3实验系统设计和研制无线光通信的实验系统装置如图3所示,发射和接收光学望远镜采用收发分离式,这样可以降低干扰;而且实验装置能够自由调节方位,通过一个单筒望远镜很容易实现光路对准;此外通信光机利用基座的重量和固定的三角支架降低周围环境抖动对光束的影响。

图3无线光通信实验系统装置外场无线光通信实验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4所示。

信源经过码率为l/2的卷积编码后,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34.368Mbi“s。

为了使衰落造成的突发错误离散化,通过合理控制eplc6FPGA的大容量双端口RAM的读写地址即可实现(16,4096)的Femoy型一J比特卷积交织设计。

交织后的二进制数据流,00K方式调制激光器,调制光束经过准直系统从光机的发射端输出,然后经远处角锥棱镜反射后,此光束再次进入光机的接收系统,接着完成光电检测、信号的时钟同步和数据判决等。

二卷卷发射进加帧积积———+光学—'制+头编———————+交填零系统流码织角维锥误棱特解帧时钟接收._镜码比.一交检._数据光学观译织测恢复系统测码图4外场无线光通信系统原理图为了保证接收端正确解比特交织和Viterbi译码,该系统采用了帧同步技术设训10J。

在进行比特卷积交织时,帧头和编码后的第一信息比特从交织器的第一行输出,直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卷积码
一、实验仪器:
PC两台、USRP两台
二、实验目的:
1、了解grc仿真中的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以及使用方法
2、了解卷积码的基本原理
3、了解GunRadio实现信道编码的方法
4、了解不同SNR对于误码率的影响
5、了解卷积码对误码率的影响
6、了解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
三、实验要求:
1.了解Grc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的流程中信道编码部分使用卷积编码
2.通过单机实验和GnuRadio+USRP的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搭建有信道编码与无信道编码的Grc仿真模型
4.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5.比较不同的卷积码对于误码率的影响,并且分析结果。

四、实验原理:
卷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码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后的n
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的k个信息有关,还与前面的N-1段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的码元个数为nN。

卷积码的纠错性能随N的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的增加而指数下降。

卷积码的纠错能力不仅与约束长度有关,还与采用的译码方式有关。

GRC提供译码方式是维特比译码,它是卷积码译码方式中非常经典的以及广泛使用的一种译码方式。

该实验可以考察编码前后数据有什么
变化,译码后能不能恢复原来数据,通过Number Sink考察加噪声后误比特率怎么样,对性能有什么提高,并且划出BER图形。

下面为卷积码的一般流程:
五、实验步骤及分析:
1、单机实验:
单机实验分成(2,1,3)码、无信道编码、(2,1,8)码三个部分进行。

(一)实验流程图:
首先,我们利用(2,1,3)卷积码进行信道编码,用DPSK进行调制,来进行单机实验,最终设计的流程图和参数如下图所示:
先是Vector Source,即信源,设置的数据是1,0,0,1,1。

然后是Throttle限流模块。

接下来是Packed to Unpacked模块,将pack成byte或short型的数据以unpacked型的数据输出。

然后就是卷积码编码模块,这里需要找到(2,1,3)卷积码在电脑中的位置,再将路径设置到这个模块相应的位置中。

接下来一个模块叫做Packet encoder,然后便是调制模块DPSK Mod,我们使用的便是DPSK调制。

在噪声模块中设置噪声的大小为0.31,这个数字不能太大,否则就会是解码完全错误,也不能太小,否则误比特率几乎一直为零。

下面模拟的就是接收端,首先是DPSK demod模块,相应于DPSK编码模块,这个模块进行解码。

Packet decoder相应于Packet encoder。

然后需要加上一个模块Chunks to Symbols,用于后面的映射。

接下来便是维特比译码模块,我们选择了一个将两个模块合二为一的模块,其中维度设置为1,映射与前一模块相同,路径与卷积码编码时路径相同。

然后是Unpacked to Packed,将unpacked 的数据(bit)以byte或short型的数据输出。

接下来就是将发送的数据输入到Error Rate的ref端,将解调译码之后的数据输入到in端,通过Error Rate模块进行误比特率的计算,并将结果存到一个file 中,设置好它的路径和名称用于后面画图使用。

最后一个模块是Number Sink,主要用于显示数据的具体数值,可用于计算误比特率时显示误比特率的时候等。

接下来我们去掉了卷积码编码和维特比译码的相关模块,观察其在无信道编码条件下的性能,流程图如下:
然后我们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将(2,1,3)卷积码编码换为(2,1,8)卷积码编码,观察其再这个状态下的性能,流程图除了路径部分其余与(2,1,3)码一致,这里不再画出。

(二)实验结果分析
首先我们对(2,1,3)卷积码编码和无信道编码时的状态进行了比较。

先在相应的窗口中输入如下的语句:
无信道编码
(2,1,3)卷积码编码
上面的一幅图即为无信道编码情况下的误比特率情况。

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卷积码编码在通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加入了更多的校验码,
卷积码编码后的n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的k个信息有关,还与前面的N-1段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的码元个数为nN。

而接收端采用了维特比译码的方式,无论是使用汉明距离还是欧式距离,都大大降低了误比特率,从而增加了译码的可靠性。

而我们的这一现象也验证了上面的理论。

也就是说信道编码在大部分信噪比的条件下有利于提高误比特率的性能,虽然其引入了一定的冗余。

接下来我们对(2,1,3)卷积码和(2,1,8)卷积码状态进行了比较。

还是通过输入上面相应的语句来进行画图。

得到的误比特率图形如下:
(2,1,8)卷积码
这幅图显示出的结果是(2,1,8)卷积码好一些,我们做了多次试验发现的.实际上,大部分的时间下(2,1,8)卷积码的误比特率性能要好一些,但是也不是绝对的。

在实际情况中,(2,1,8)卷积码在低信噪比的条件下误比特率性能要差于(2,1,3)码,高信噪比条件下则相反。

因为信道噪声的不断变化,导致信噪比的不断变化,所以在不同时间两种编码的性能是交错的。

2、双机实验:
(一)实验过程
2.1 以(2,1,3)卷积码为信道编码,用DBPSK进行调制。

实现框图:
(2,1,3)卷积码双机实验发送框图
流程图与上述单机实验类似,不同的是在信源后去掉Throttle模块,并且在发送之前要加上一个Multiply Const模块,用于信号放大,这里我们设置的是12k。

最后就是USRP Sink模块,我们设置的发送频率是2.45GHz,DAC内插的数值是128。

(2,1,3)卷积码双机实验接收框图
首先是USRP Source,ADC抽样的数值为64,接收频率为2.45GHz,下面的流程图与单机时是完全一致的。

运行结果:
下图为(2,1,3)卷积码双机实验发送端信源时域图以及信道前时域图。

下图为(2,1,3)卷积码双机实验接收端信宿图以及信号经过信道后的时域波形图
下图为双机实验接收端观察到的误码率数值。

2.2以(2,1,8)卷积码为信道编码,用DBPSK进行调制。

实现框图:
(2,1,8)卷积码双机实验发送框图
(2,1,8)卷积码双机实验接收框图
相对于(2,1,3)卷积码双机实验,同样只是码型及其路径选择的变化。

运行结果:
上图为(2,1,8)卷积码双机实验接收端信宿时域图以及信道后的时域图,并且给出了误码率大小,为0.202Unit,相对于双机实验中(2,1,3)码误码率减小了。

2.3无信道编码双机实验,同样用DBPSK进行调制。

实现框图:
与实验一调制实验相同,将调制方式改为DBPSK,并且信号源改为矢量源1,0,0,1,1,便于与上述有信道编码的相比较。

运行结果:
上图为无信道编码情况下,直接用DBPSK调制,得出的误码率,为0.5375Unit, (二)实验结果分析
首先是(2,1,3)信道编码和无信道编码条件下误比特率的比较:
可以显然见得得到的结论和上面单机实验是一样的,上面一条误比特率高的线为无信道编码条件下的误比特率性能,所以信道编码有利于改善误比特率性能。

其次是(2,1,3)码和(2,1,8)码误比特率的比较:
上面这幅图显示两种信道编码误比特率的性能随着时间的变化相互交错,同单机实验时的现象是一样的。

这里也是因为无线信道信噪比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分析同单机实验。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在单机实验的时需要在信源后面添加一个Throttle模块。

(2)卷积码设置时候的注意事项:
1.模块中Trellis Encoder&Trellis Viterbi Combo,前者是编码部分,后者是解码部分。

其中模块Trellis Viterbi Combo= Trellis Metrics+Trellis Viterbi (有顺序要求)。

2.Trellis Encoder&Trellis Viterbi Combo模块需要进行参数设置,两者都是需要设置下FSM Args的路径并且使用的必须是一个文件。

如图所示。

例如路径为:
"/GNURadio_SRC/gnuradio-3.2.2/gr-trellis/src/examples/fsm_files/awgn1o2_8 .fsm"
在路径两端必须加上双引号。

其中awgn1o2_4.fsm表示使用的(2,1,3)码,依次类推awgn1o2_128.fsm 表示使用的是(2,1,8)码。

3.解码前(也就是在模块Trellis Viterbi Combo前面)必须加上模块Chunks_to_Symbols 。

4.在编码前需要加入模块Packed to Unpacked,相应的在解码后需要加入模块Unpacked to packed。

(两个模块的设置必须一致)。

5.使用USRP sink 之前必须添加模块Multiply Con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