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1)

合集下载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本讲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解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专业应用模型。

第三讲新型有机(类)肥料习题要点:新型有机(类)肥料的范畴,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新型有机(类)肥料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与土传病害防控;生物有机液体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与深层发酵,特征性碳氮源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固体二次发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拮抗病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促生微生物有机肥料、溶磷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硅酸盐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使用效果,掌握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与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流程。

第四讲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进展习题要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如何协调?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怎样控制流域水环境污染? 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有哪些研究进展?本章重点、难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进展和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讲养分高效管理习题要点:着重介绍养分资源管理的内容、高效利用的原理、实践与示范。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管理过程中的土壤养分释放机制与植物对养分的生物学潜力。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范围农业养分资源管理的现状、限制因素等第六讲习题要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国际前沿与研究热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学。

本讲重点、难点:全球变化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基本过程、与温室气体等全球变化的关联性,国际研究前沿及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第七讲因为与冉伟老师的重合,我的导论课改为: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本章重点:讨论对土壤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用的最新进展,阐述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全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1)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1)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1)
一、植物生长与施肥管理
1.1 植物对环境的响应
•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及吸收方式
1.2 施肥原理与方法
•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料的特点与应用
•施肥的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农田水资源管理
2.1 农田灌溉与排水
•不同灌溉制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2.2 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肥一体化管理的优势与方法
•水资源管理中的节水措施
三、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3.1 农田生态系统构建
•多样性种植、轮作休耕等措施的生态效益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3.2 农药与农田环境安全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与风险
•生物防治在农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4.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方法
•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实践
4.2 农业生物能源
•农业废弃物、粮食作物秸秆等生物能源利用技术
•农业生物能源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五、农业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5.1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活动对水质、土壤的影响
•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与政策措施
5.2 农田生态修复
•湿地恢复、土壤污染治理、植物修复等方法
•农田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综合练习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
以上为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1)的内容,请考生按要求认真复习和准备,祝您取得优异成绩!。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035课程名称:农业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30学时学分:1.5适用对象: 非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态二、课程简介主要介绍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非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重点掌握水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使学生毕业后可承担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 环境2) 农业环境3) 农业环境保护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环境保护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三)课后练习了解广东省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结合课堂讨论。

第二章水环境保护(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水污染指标2. 了解水污染评价3. 了解水污染治理4. 了解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水污染指标2)水污染统计3)水污染评价4)水污染治理5)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污染指标、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广东省水污染与农业的情况。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1)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1)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是—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经济学与技术学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课程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强,课程内容涵盖了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复杂内容。

二是交叉性强,既从经济学的角度去阐释农业资源的利用原那么、方式、途径和效果,又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三是实用性强,无论是资源有效利用还是环境保护,都有实践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技术,能够“学以致用〞。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必考的专业根底课程,属于学位课。

其任务在于培养考生的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战略高度弄清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从实际操作上学会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学习本课程的作用是掌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根本理论与方法,科学地管理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

〔三〕本课程的根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根底理论和农业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根底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农业资源的利用原那么、方式、途径和效果,从技术的角度去把握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环境保护的根本知识与技术。

应考者学习时应把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与各种农业资源的具体利用方式和原那么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资源有限性、稀缺性观念,从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开展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每—个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都必须为此奉献力量。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各种资源的特征特性、分布规律、开发利用方式与原那么、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内容,难点在可持续开展理论、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环境质量评价等内容。

考生对这些内容应给予足够重视。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农学概论〞的后续课程,建议考生在学完上述课程之后再学习本课程,这样才能加深对课程中某些内容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农村环境保护复习资料汇总

农村环境保护复习资料汇总

农村环境保护资料整理【填空】1.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

2.农业环境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3.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其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和聚落环境。

4.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镇环境等。

5.自然资源的分类是资源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

6.自然资源按其存在形态可分成原生性自然资源和次生性自然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又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类。

7.自然资源按开发利用可分为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

8.农业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9.循环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其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

10.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11.循环经济有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12.我国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有三:洪水泛滥、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13.据对监测结果分析,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二是滥伐、滥挖、滥采,三是滥垦,四是滥用水资源。

14.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5.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有后2章)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有后2章)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农业环境学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农业环境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农业环境学领域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系统地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其他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对策。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农业环境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各种污染物对农业环境影响的基本规律;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通过组织一些教学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章、序讲授时数实验课时数其它共计时数——————————————————————————————————————————一 2 2二 4 3 7三 3 3四 3 2 5五 4 2 6六 3 3七 2 3 5八 3 3九 2 2——————————————————————————————————————————共计 30 10 40 ——————————————————————————————————————————六、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一、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二、农业环境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产生及发展二、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第三节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农业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二、臭氧层破坏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酸雨问题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第四节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及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农业环境科学及其主要研究任务三、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及习题: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的定义;什么叫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现在哪些方面?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农业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章生态学(4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二、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三、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定义二、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三、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重点及习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是什么?什么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标志主要有哪些?简述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定义?什么叫生物多样性?简述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室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规律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植物对环境要求的特点,研究如何采用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控工程技术与设施,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1. 了解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 设施光环境及其调控(1)掌握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以及功能,四种太阳辐射的单位及其特点。

(2)掌握设施光环境特点。

(3)掌握设施光环境的影响因素(4)掌握设施光量、光谱、光周期调控的方法。

(5)掌握人工光源的要求及常见人工的种类和特点。

3. 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1)掌握设施热环境的变化特征。

(2)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

(3)掌握设施保温的主要技术措施。

(4)掌握设施加温主要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5)掌握设施降温的方式与设备。

4. 设施水环境及调控(1)掌握设施内水环境的特点。

(2)掌握设施湿度对设施作物的影响及其调控方式。

(3)掌握设施灌溉系统的组成。

(4)掌握设施内各种灌溉系统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5)了解设施灌溉系统主要的设备特点。

5. 设施气体环境及其调控(1)了解设施内主要的有害气体的来源及其减除方法。

(2)掌握设施内CO2的变化特点(3)掌握设施内CO2的增加的方法,CO2施肥的技术要点。

(4)掌握设施内气体流动环境对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控。

6. 设施土壤环境及调控(1)了解设施内土壤环境的特征。

(2)掌握设施内土壤环境的调控与控制。

7. 设施环境自动控制系统(1)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掌握自动控制的分类以及设施内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

(3)掌握设施内传感器的分类及传感器的种类。

(4)了解设施内主要的几种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5)掌握草莓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设施作物栽培学》一、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作物的范畴,以及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掌握设施环境条件与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联系;掌握设施作物栽培制度以及繁殖与育苗技术;掌握主要设施蔬菜、设施花卉、设施果树的栽培技术。

农业基础知识自学考试大纲

农业基础知识自学考试大纲

农业基础知识(9231)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业基础知识是一门农业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条件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涉及的学科较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知识面较广;只能按照学科学习的顺序来阐明各学科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掌握各学科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各学科基本理论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作物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中灵活地应用相关的知识。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综合各章节的基本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灵活地应用。

农业基础知识是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在掌握这门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和掌握其它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以及农业法律法规的制定。

对自学者要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应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目的是检测课程应考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植物学、土壤与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保护、作物栽培、育种和良种繁育、农产品贮藏保鲜、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法规和市场营销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能将其灵活地应用到作物生产实践中。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实质上是植物学、土壤与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保护、作物栽培、育种和良种繁育、农产品贮藏保鲜、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法规和市场营销等多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综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尽快领会和掌握农作物育种学、农作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内容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是: 1. 植物形态构造及生理基础知识, 2.土壤与肥料的基础知识,3. 作物的良种繁育,4.气象和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农作物的栽培管理,6.农产品的加工、贮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自学考试大纲、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经济学与技术学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课程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强,课程内容涵盖了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复杂内容。

二是交叉性强,既从经济学的角度去阐释农业资源的利用原则、方式、途径和效果,又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办法。

三是实用性强,无论是资源有效利用还是环境保护,都有实践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技术,能够“学以致用”。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必考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学位课。

其任务在于培养考生的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战略高度弄清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从实际操作上学会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学习本课程的作用是掌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科学地管理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农业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农业资源的利用原则、方式、途径和效果,从技术的角度去把握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应考者学习时应把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与各种农业资源的具体利用方式和原则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资源有限性、稀缺性观念,从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都必须为此贡献力量。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各种资源的特征特性、分布规律、开发利用方式与原则、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内容,难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环境质量评价等内容。

考生对这些内容应给予足够重视。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农学概论”的后续课程,建议考生在学完上述课程之后再学习本课程,这样才能加深对课程中某些内容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4、熟练掌握: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二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学习重点: 资源的内涵2、一般了解:3、一般掌握: 第一章绪资源的分类方法及其类型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资源的基本特性4、熟练掌握: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资源的概念和类别第二节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第三节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三)考核知识点资源的概念2、资源的分类方法及其类别 3、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四)考核要求1识记:资源,农业资源系统,农业自然再生产, 2、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源的论述。

和联系。

资源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资源分类的主要依据。

农业经济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别 农业资源地域差异性形成的原因。

农业资源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含义。

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与多功用性。

4、综合应用:论述合理利用资源与提高农业“三效益”的统一关系。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学习重点: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发展对策2、一般了解: 可持续发展思想3、一般掌握: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业持续发展模式(三)考核知识点1、 识记:可持续发展,持续农业。

2、 领会: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分析。

资源与环境空间上的并存关系。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中 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战略目标。

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资源与环境转化的层次性。

分析 环境的变化趋势。

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四项原则。

4、综合应用:论述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阐述我国发展持续 农业的战略措施。

第三章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与评价(一)学习目的与要求4、熟练掌握:(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 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原则及内容第三节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2、资源与环境的依存转化关系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持续农业 5、(四)考核要求21世纪我国人口、资源、1、学习重点: 农业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含义与内容2、 般了解: 开展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3、 般掌握: 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程序和原则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2、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原则 3、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内容 4、 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程序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方法 5、(四)考核要求1识记:农业资源综合考察,农业资源经济评价,农业资源综合评价,资源质量评 价。

2、领会: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系统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动态 性原则。

主导因素与限制因素的意义。

两阶段法、平行法、系统工程评价法、地图法的 含义。

资源定性分析及其指标;资源定量分析及其指标。

3、简单应用:说明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的具体内容。

工作程序。

4、综合应用: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工作程序的各步骤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四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4、熟练掌握:生态农业的特征和主要类型。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资源开发及其战略问题第二节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第三节 农业资源的区域开发第四节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模式一一生态农业(三)考核知识点资源开发与战略性资源1、 识记:资源开发,战略性资源,资源开发战略,资源综合开发,生态农业。

2、 领会:战略资源与优势资源的关系;资源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资源开发的战略 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对策;部门理论和梯度推进理论;区域划分的意义; 区域划分的依据;我国十大农业区域的自然特点;生态农业的特征。

农业资源综合考察与评价1、学习重点: 农业资源开发的意义和综合开发的战略2、一般了解: 态农业的意义。

资源开发及资源开发战略的含义和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生3、 般掌握: 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划分的依据和结果。

2、资源开发战略 3、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4、5、 区域发展理论 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划分生态农业(四)考核要求6、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当代的战略性资源及其发展方向。

说明资源开发战略的研究 方法。

分析资源综合开发的理由和原因。

分析节约资源的主要途径。

举例说明生态农业 的主要类型。

(4)综合应用:联系实际论述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简单应用:根据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说明它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农用土地中各种类型土地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

土地资源价值评价(货币评价)的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4、综合应用:论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战略措施。

阐述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途径。

第五章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学习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土地资源的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管 理。

2、一般了解:3、一般掌握: 土地资源的性质、特点,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关系。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原则。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4、熟练掌握: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概念、功能和特性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分类与评价第三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的管理(三)考核知识点1、土地资源的概念、功能和特性 2、 土地资源的分类3、土地资源的评价 4、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管理 5、(四)考核要求1、2、 要类型。

要问题。

识记: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管理。

领会:土地资源的六大特性。

土地资源的分类。

水域包括的范围。

特殊用地的主 土地资源价值评价(货币评价)的依据。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和利用中的主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3、4、熟练掌握:(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水资源的概念、特性及功能第二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第三节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三)考核知识点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功能1识记:水资源,节水灌溉农业。

2、领会:水资源的来源。

水资源的存在形式。

我国水资源的五大特点,水资源与人 类的关系。

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对农业用水的影响。

科技发展水平对农业用水的影响。

3、简单应用:说明水资源的两大功能。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其利弊。

分析影 响农业用水的五大因素。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水资源的原则。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主要途径。

4、综合应用: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意义和作用。

第七章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4、熟练掌握:(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气候资源的概念和作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学习重点: 2、一般了解: 3、一般掌握: 第六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含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水资源的特性和作用。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和措施。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3、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4、农业用水的影响因素及合理利用原则 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的途径 5、(四)考核要求阐述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 1学习重点: 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

2、一般了解: 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3、一般掌握: 气候资源的概念、特性。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节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第三节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三)考核知识点1、 识记:气候,气象,太阳辐射,生理辐射,日照百分率。

2、 领会:气候资源的基本特性。

气候资源在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光能生产潜 力、农业指标温度、日照时数的含义。

我国各种农业指标温度起止期和持续期的分布规 律。

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基本过程及成绩。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第八章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学习重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般了解:生物资源的概念和基本特性,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产资源、野生 生物资源与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关系。

4、熟练掌握: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生物资源的概念与特性第二节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 草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四节水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五节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三)考核知识点1、生物资源的概念与特性2、森林资源的基本知识3、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1、气候资源的概念和特性 2、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 3、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现状 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战略措施 (四)考核要求4、3、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调控、改良农田小气候的作用及主要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