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 考试重点
酶工程考试复习重点

盐析结晶 有机溶剂结晶 透析平衡结晶 等电点结晶
17. 酶干燥的主要方法?
在固体酶制剂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酶的稳定性,便于保存、运输和使用,一般都必须进行干燥。常用的干燥方法有: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气流干燥、吸附干燥
18. 试述酶分子修饰的方法和意义。
酶固定化:借助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于水不溶性载体上的过程,称为酶与细胞固定化
固定化酶: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称为固定化酶
固定化菌体: 固定于载体上的菌体或菌体碎片, 称为固定化菌体,它是固定化酶的一种形式
包埋法: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于各种多孔载体中,使酶固定化的方法,称为包埋法。
酶活力:即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通常以测出的酶促反应速度表示
酶活力单位:在标准条件下(25 ℃ ,最适pH和最适底物浓度)一分钟内催化1微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1 IU= 1 mol / min
比活力:表示酶的纯度和活力高低,是酶纯度的一个指标。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mg)酶蛋白或RNA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
12 酶提取的主要方法?
酶的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或溶液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或溶液中的过程。也称为酶的抽提。盐溶液提取 用于提取在低浓度盐溶液中溶解度较大的酶.酸溶液提取 用于提取在稀酸溶液中溶解度大且稳定性好的酶碱溶液提取 用于提取那些与脂质结合牢固或含有较多非极性基团的酶
一、基本概念
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催化体内99%以上的反应;核酸:ribozyme,小于1%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随着酶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酶的应用推广使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交叉科学技术。
酶工程重点

酶工程考点一、名词解释1.酶工程:把酶学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技术及基因重组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应用技术,主要研究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以及在工农业、医药卫生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应用的一门技术。
2.酶的转换数: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酶分子中每个活性中心或每个分子酶所能转化的底物分子数,单位为min-,是酶催化效率的一个指标。
3.酶的发酵生产:为了经济有效利用细胞所生产特定酶,通过人工操作控制,利用细胞(包括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大规模发酵生产人们多需要的酶的技术过程。
4.酶的比活力: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蛋白质或RNA所拥有的酶活力单位数:酶的比活力=酶的活力单位数(U)/酶蛋白质量(mg)。
5.酶的总活力:6.酶反应动力学:酶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反应速度规律以及各种因素对酶反应速度影响的科学。
7.2-DE(双向电泳):又称二维电泳,是将等点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鉴定技术。
8.HPLC(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9.诱导物:诱发诱导酶合成的物质称为诱导物。
10.固定化细胞: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细胞(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限制或定位在特定的空间区域,作为可重复使用的生物催化剂而加以利用,这些细胞称为固定化细胞。
11.细胞包埋法:将细胞包埋在多孔载体内部而制成固定化细胞的方法。
12.酶的包埋法:将酶分子截留在具有特定网状结构载体中的一种固定化方法。
13.酶活的国际单位:在标准条件下(25℃、最适pH、最适底物浓度)下,酶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转化或催化1μmol底物产生多需要的酶量定义为一个国际单位(U)二、简答题1.目前世界上七大高新技术?答: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酶工程-考试重点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名词解释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加入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进行的现象酶生物合成的反馈阻遏作用:又称产物阻遏作用,是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使该酶的生物合成受到阻遏的现象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是指某些物质(主要是指葡萄糖和其他容易利用的碳源等)经过分解代谢产生的物质阻遏某些酶(主要是诱导酶)生物合成的现象判断组成酶or诱导酶受什么阻遏固定化细胞:又称为固定化活细胞或固定化增殖细胞,指采用各种方法固定在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的细胞固定化原生质体:是指固定在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新陈代谢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除去细胞壁后由细胞膜及包内物质组成的微球体。
原生质体由于除去细胞壁这一扩散屏障,有利于胞内物质透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可以用于胞内酶等胞内产物的生产。
问答题何为细胞产酶动力学,简述其动力学模型产酶动力学主要研究发酵过程中细胞产酶速率以及各种因素对产酶速率的影响规律,主要为宏观产酶动力学。
根据细胞产酶模式的不同,产酶速率和细胞生长速率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1)同步合成型的酶:其产酶与细胞生长欧联,在平衡期产酶速率为零,即非生长偶联的比产酶速率β=0 方程: dE /dt=αμX2)中期合成型的酶:在培养液中有阻遏物存在,α=0,无酶产生。
在此阶段的产酶动力学方程与同步合成型相同3)滞后合成型:其合成模式为非生长偶联行,生长偶联的比产酶系数α=0 方程: dE/dt=βX4)延续合成型的酶:在细胞生长期和平衡期均可以产酶,产酶速率是生长偶联与非生长偶联产酶速率之和(最理想状态)方程: dE /dt=αμX+βX受mRNA抑制的模型:1)、2)原核生物中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主要是转录水平的调节,与酶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有4种:调节基因、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
结构基因与操纵基因、启动基因一起组成操纵子。
原核生物中有两种类型操纵子:诱导性,如乳糖操纵子;阻遏型操纵子,如色氨酸操纵子。
酶工程考试复习重点

酶工程考试复习重点复习重点:第六章酶与细胞的固定化选择:1. 固定化酶稳定性升高表现在(ABCD)A.固定化增加了酶的耐热性B.固定化增大了酶对变性剂、抑制剂的抵抗能力C.固定化减轻了蛋白酶的破坏作用D.固定化可以增强贮存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2. 固定化酶的方法有(ABCD)A. 吸附法B.包埋法C.结合法D.交联法3. 用带负电荷的载体制备固定化酶后,酶的最适pH(A)A.向碱性一侧移动B.向酸性一侧移动C.不改变D.不确定4.用带正电荷的载体制备固定化酶后,酶的最适pH (B)。
A.向碱性一侧移动B.向酸性一侧移动C.不改变D.不确定5. 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为碱性物质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 (B)A.比游离酶的最适pH高一些B.比游离酶的最适pH低一些C.与游离酶的最适pH相同D.随机变化6.氨基酰化酶可以催化(C)A.D,L-氨基酸生成D-氨基酸和L-氨基酸B. D,L-乙酰氨基酸水解生成D,L-氨基酸C. L-乙酰氨基酸水解生成L-氨基酸D. D-乙酰氨基酸水解生成D-氨基酸7.下列几种方法中,不属于固定化细胞的方法有:(A )。
A. 结合法B.吸附法C.包埋法D.直接固定法填空:1.用带负电荷的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其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高,用带正电荷的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其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低,用不带电荷的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其最适pH与游离酶的最适pH相同。
2.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为酸性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高,产物为碱性时,固定化酶的最适pH比游离酶的最适pH低,产物为中性时,最适pH不变。
3.借助双功能试剂或多功能试剂使酶分子之间发生交联作用,制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交联法。
名词解释:1.固定化酶:被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上的、并且保留了它们的催化活力,可以反复、连续使用的酶。
2.物理吸附法:通过载体表面和酶分子表面之间的氢键、疏水键和π-电子亲和力等物理作用力,将酶固定于不溶性载体的方法,称为物理吸附法,简称吸附法。
酶工程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酶: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按照分子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的不同,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酶可以分为蛋白类酶(protein enzyme)和核酸类酶◆酶工程: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锁与钥匙学说:底物结构必须与酶活性部位的结构非常互补,就像锁与钥匙一样,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这个学说可以解释酶的绝对专一性,但是不能解释酶的相对专一性。
◆诱导契合理论: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构并不与底物分子的结构互补,但活性中心有一定的柔性,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遇时可以诱导酶蛋白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使活性中心的各个结合基团与催化基团达到对底物结构正确的空间排布与定向,从而使酶与底物互补结合,产生酶-底物复合物,并使底物发生化学反应◆中间产物学说:酶首先与底物结合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转变成酶-过渡态中间物复合物,然后,生成酶-产物复合物,最后从酶分子上释放产物,从而大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分子由基态转变为过渡态即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Km 值是当酶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竞争性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阻止底物与酶的结合。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
随着底物浓度增加,酶的抑制作用减弱。
Vm 不变,Km 增大◆非竞争性抑制:底物和抑制剂可以同时与酶结合,抑制剂结合于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两者没有竞争作用,但影响产物的释放,Vm 降低,Km 不变◆反竞争性抑制Vm 降低,Km 减小◆酶活力: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测定酶活力,实际上就是测定酶促反应进行的速度。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酶活力就越大;反之,速度越慢,酶活力就越小。
◆酶的比活力:每毫克酶蛋白(酶制剂)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称为酶的比活力,用U/mg 蛋白表示。
酶的比活力是酶制剂的一个纯度指标。
对同一种酶来说,比活力愈高,表明酶纯度愈高。
◆酶的生产方法:.提取分离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结构基因、操纵基因与启动基因一起组成操纵子,分为诱导型与阻遏型。
酶工程重点背!!!

1、问答:为什么说酶活性部位的柔性是其充分表现活性所必需的?答:1)、诱导契合:满足底物结合诱导的构象改变,以使酶活性部位的活性基团形成一定的空间取向,从而保持一个适应催化反应的空间微环境;2)、残基侧链活性基团的运动更加有利于酶催化的高效性;3)、很多酶的催化效率和底物专一性都受其他因素调节,这就要求酶的活性部位保持一定的柔性,使其局部环境受调节因素影响后能发生细微构象变化,从而调节酶的活性和底物专一性。
2、问答:辩证谈“酶的柔性和刚性是局部的,也是相对的”。
答:1)、对于局部柔性部位必须要由其刚性部分来支持;2)、酶分子既要有相对稳定的整体结构,又要有相对柔性的微环境状态。
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的独特酶分子结构,构成了酶催化反应高效性和可调节性的结构基础。
3、问答:如何理解“Km可了解酶的底物在体内具有的浓度水平”?答:由Km的式子(列出),一般来说作为酶的最适底物,其在体内的浓度水平应接近于它的Km值。
1)、若体内[S0] « Km,则V « Vmax,说明大部分的酶在体内是不起作用的,处于一种浪费的状态;2)、若体内[S0] » Km,则V≈Vmax,这种底物浓度会失去生理意义,也不符合实际。
4、区别可逆抑制和不可逆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方法:1)、方案一:取一定量I+E,预保温一段时间——取不同量混合液,测在固定体积反应体系中的初V。
1-未加抑制剂2-加入不可逆抑制剂3-加入可逆抑制剂当混合液加入底物时,对3而言,相当于将酶和抑制剂均稀释了,取出的混合液体积越小其被稀释的倍数也就越大,体系中抑制剂的浓度也就越小,相应的抑制作用就越弱。
(2-不可逆抑制剂仅降低酶浓度)2)、方案二:固定反应体系体积,加入一定量抑制剂——加不同浓度的酶——测酶活。
1-未加抑制剂2-加入不可逆抑制剂3-加入可逆抑制剂初速度对酶浓度作图,对2而言,当加入的是一定量不可逆抑制剂,那么一定量酶失活,只有加入的酶量大于不可逆抑制剂的量时才能表现出酶活力;对3而言,加入可逆抑制剂只是降低了反应速率,得斜率降低的直线。
酶工程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酶工程: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叫酶工程。
2.酶: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3.酶的分类:①蛋白类酶(P酶)【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②核酸类酶(R酶):a 分子内催化R酶(自我剪切酶,自我剪接酶);b 分子间催化R酶(DNA剪切酶,RNA剪切酶,多肽剪切酶···)4.酶的命名:底物名称+催化反应的类型+酶。
如葡萄糖氧化酶。
5.酶活力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1min催化1umol(微摩尔)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
国际单位IU。
6.酶比活力:酶的比活力是酶纯度的一个指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mg)蛋白质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酶比活力=酶活力(单位)/mg(蛋白质或RNA)7.酶工程发展概况:1894年日本的高峰让吉从米曲霉中制备得到高峰淀粉酶,开创了近代酶的生产和应用的先例。
1949年微生物液体深层培养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细菌α-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现代酶制剂工业的序幕。
1960年,法国的雅各和莫诺德提出操纵子学说,为酶的生物合成提供了理论根据。
20世纪80年代的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为酶的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随着酶生产技术的发展,酶在医药、食品、工业、农业、能源、环保和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后产生酶固定化和分子修饰技术。
第二章酶生物合成的基本理论1.酶的生物合成:指细胞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转录:以DNA为模板,以核苷三磷酸为底物,在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生成RNA的过程。
转录分以下四步:㈠转录的起始:RNA的生物合成的起始位点是在DNA的启动基因(启动子)上。
识别启动基因的任务由σ因子完成。
σ因子的作用是转录的起始所必需,故又称为转录因子。
起始阶段的重要问题是RNA聚合酶与DNA的启动基因的相互作用。
㈡RNA链的延伸:核心酶沿着模板DNA移动,DNA的双链逐渐解旋,按照模板上的碱基序列,逐个加入与其互补的核苷三磷酸,聚合生成多聚核苷酸链。
酶工程考点

酶工程考点2021年酶工程复习要点(老师给)1.酶工程的发展历史;氨基酰化酶、青霉素酰化酶、葡萄糖异构酶、天冬氨酸酶等酶的应用;常见酶如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糖苷酶和果胶酶等的作用机理;酶的三大催化特性;a)氨基酰化酶:催化剂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
b)青霉素酰化酶:青霉素酰化酶,又称为青霉素酰胺酶或青霉素氨基水解酶。
该酶已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和半制备β-内酰胺类抗生素。
c)葡萄糖异构酶:用于淀粉酶生产,进行葡萄糖异构化反应。
生产果葡糖浆,以代替蔗糖。
d)天冬氨酸酶:催化富马酸和氨生成天冬氨酸。
e)蛋白酶:将蛋白质多肽链从中间阻断或从两端逐一水解,分解成氨基酸。
f)脂肪酶:水解酶类,能逐步的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g)纤维素酶:复合酶,水解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
h)糖苷酶:又称糖苷水解酶,就是所有可以水解糖苷键的酶类的总称。
i)果胶酶:就是指水解植物主要成分―果胶质的酶类。
j)酶的三大催化特性: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作用条件温和。
2.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理(主要就是原核生物):mRNA水平调节,操纵子概念;分解代谢(葡萄糖效应原理)、诱导Dozul(诱导物的种类)、新陈代谢产物Dozul;a)原核生物中酶合成的调节主要是转录水平的调节,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分解代谢物Dozul促进作用,酶制备的诱导促进作用和酶制备的意见反馈Dozul促进作用。
b)操纵子(operon)是一组功能上相关,受同一调控区控制的基因组成的一个遗传单位。
c)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葡萄糖效应):当葡萄糖作碳源时,葡萄糖的降解物对腺苷酸环化酶存有抑制作用,camp的浓度减少,引致cap-camp复合物增加,启动基因的适当位点没足够多的cap-camp复合物融合,rna聚合酶无法融合启动基因的适当位点,mRNA无法展开,酶的生物合成受制约。
d)酶合成的诱导作用是加入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名词解释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加入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进行的现象酶生物合成的反馈阻遏作用:又称产物阻遏作用,是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使该酶的生物合成受到阻遏的现象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是指某些物质(主要是指葡萄糖和其他容易利用的碳源等)经过分解代谢产生的物质阻遏某些酶(主要是诱导酶)生物合成的现象判断组成酶or诱导酶受什么阻遏固定化细胞:又称为固定化活细胞或固定化增殖细胞,指采用各种方法固定在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的细胞固定化原生质体:是指固定在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新陈代谢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除去细胞壁后由细胞膜及包内物质组成的微球体。
原生质体由于除去细胞壁这一扩散屏障,有利于胞内物质透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可以用于胞内酶等胞内产物的生产。
问答题何为细胞产酶动力学,简述其动力学模型产酶动力学主要研究发酵过程中细胞产酶速率以及各种因素对产酶速率的影响规律,主要为宏观产酶动力学。
根据细胞产酶模式的不同,产酶速率和细胞生长速率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1)同步合成型的酶:其产酶与细胞生长欧联,在平衡期产酶速率为零,即非生长偶联的比产酶速率β=0 方程: dE /dt=αμX2)中期合成型的酶:在培养液中有阻遏物存在,α=0,无酶产生。
在此阶段的产酶动力学方程与同步合成型相同3)滞后合成型:其合成模式为非生长偶联行,生长偶联的比产酶系数α=0 方程: dE/dt=βX4)延续合成型的酶:在细胞生长期和平衡期均可以产酶,产酶速率是生长偶联与非生长偶联产酶速率之和(最理想状态)方程: dE /dt=αμX+βX受mRNA抑制的模型:1)、2)原核生物中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主要是转录水平的调节,与酶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有4种:调节基因、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
结构基因与操纵基因、启动基因一起组成操纵子。
原核生物中有两种类型操纵子:诱导性,如乳糖操纵子;阻遏型操纵子,如色氨酸操纵子。
1、发酵工艺流程(了解,考点较少):细胞活化→细胞扩大培养→制作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分离纯化→酶2、发酵工艺条件的控制(1)培养基的配制调控碳源:提供碳素化合物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提供能量的能源氮源:向细胞提供氮元素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必不可缺的各种无机元素,并对细胞内外的pH,氧化还原单位和渗透压其调节作用生长因素:提供繁殖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各种氨基酸、嘌呤、嘧啶、生物素。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分;嘌呤、嘧啶是核酸和某些辅酶或辅基的组分,维生素主要起辅酶作用;动植物生长激素则分别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生长、分裂起调节作用(2)pH调节控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最适pH在中性或碱性范围(pH6.5-8.0)霉菌和酵母的最适生长pH为偏酸性(pH4-6)植物细胞生长的最适pH为5-6细胞发酵产酶的最适pH与生长最适pH往往有所不同。
细胞产酶的最适pH通常接近于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
Eg:发酵生产碱性蛋白酶的最适pH为碱性(pH8.5-9.0)生产中性蛋白酶的pH以中性或微酸性(ph6.0-7.0)为宜,而酸性条件(pH4-6)有利于酸性蛋白酶的产生。
(3)温度的调节控制有些细胞发酵产酶的最适温度与生长最适温度有所不同,而且往往低于生长最适温度。
这是由于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可以提高酶所对应的mRNA的稳定,增加酶生物合成的延续时间,从而提高酶的产量。
枯草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4-37度,黑曲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度(4)溶解氧的调节调控细胞的生长、繁殖和生物合成过程需要大量能量,必须获得充足的氧气,发酵过程中尽量控制溶氧速率等于或稍高于好氧速率。
3、提高酶产量的措施(1)添加诱导物(只针对诱导酶的发酵生产),可分为:酶的作用底物、酶的反应产物、酶作用底物的类似物(异丙基-β-硫代半乳糖苷IPTG、蔗糖甘油单棕榈酸酯)(2)控制阻遏物的浓度是解除阻遏提高酶产量的有效措施解除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方法:①控制可利用的碳源浓度②添加一定量的环腺苷酸cAMP解除受代谢途径末端产物阻遏的方法:①控制末端产物的浓度的方法②对于非营养缺陷性菌株,可通过添加末端产物类似物的方法减少或者解除阻遏作用(3)添加便面活性剂:有离子型(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一般不能在酶的发酵生产中添加培养基中)和非离子型(常用)(4)添加产酶促进剂综合分析题:试通过所给实验现象,分析酶生物合成调控的特点(不知道怎么答。
)第四章1、细胞破碎的方法:指的是借助于一定孔径的高分子薄膜,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特性的物质颗粒或分子进行分离的技术。
在酶生产中的应用:加压膜分离 1)微滤在酶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微滤除去酶液中含有的微生物细胞等。
2)超滤是借助于超滤膜将不同大小的物质颗粒或分子分离的技术,主要用于分离病毒和各种生物大分子。
不仅用于酶的分离纯化,同时还能达到酶液浓缩的目的,特别适用于液体酶制剂的生产。
3)反渗透主要用于分离各种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无离子水的制备、海水淡化等方面也广泛应用。
5、层析分离方法凝胶电泳的分类及其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7、离心分离: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的技术过程。
1)差速离心适用于大小和密度相差较大的颗粒 2)密度梯度离心使沉降系数比较接近的物质得以分离 3)等密度梯度离心名词解释:沉淀分离: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或添加某种物质,使酶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沉淀析出,与其他溶质分离的过程。
凝胶层析:是指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流动相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凝胶电泳:是以各种具有网状结构的多孔凝胶作为支持体的电泳技术。
双水相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
超临界萃取:是利用欲分离物质与杂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萃取技术。
(最常用的的超临界流体是co2)反胶束: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集体。
电泳:带点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本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过程。
层析分离: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使各组分以不同比例分布在两项中结晶是纯化分离的一种手段等电点聚焦电泳的目的是,测定酶的等电点及酶和其他蛋白质的分离第五章酶分子修饰第五章酶分子修饰名词解释:1.酶分子修饰: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分子修饰。
2.大分子结合修饰:采用水溶性大分子与酶的侧链基团共价结合,使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的方法。
3.肽链有限水解修饰:在肽链的限定位点进行水解,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某些精细的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的方法。
4.核苷酸剪切修饰:将酶分子肽链上的某一个氨基酸置换成另一个氨基酸,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的修饰方法。
问答题:试述酶分子修饰的作用。
通过酶分子修饰,可以使酶分子结构发生某些合理的改变,就有可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强酶的稳定性、降低或消除酶的抗原性、改变酶的底物专一性等。
同时通过酶分子修饰,研究和了解酶分子中主链、侧链、组成单位、金属离子和各种物理因素对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结构与催化特性之间的关系,所以,酶分子修饰在酶学和酶工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例说明肽链有限水解修饰和核苷酸剪切修饰。
一肽链有限水解修饰:①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的蛋白酶对某些酶原进行肽链有限水解修饰,从而显示出酶的催化活性或提高酶活力。
例如,胰蛋白酶原本来没有催化活性,当受到胰蛋白酶或肠激酶的修饰作用,从N端去一个六肽后,就显示胰蛋白酶的催化功能。
②有些酶的活性较低,通过酶分子主链修饰可以显著提高酶的催化活性。
例如,天冬氨酸酶通过胰蛋白酶修饰,从其羧基末端切除1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可以使天冬氨酸的催化效率提高5倍左右。
③采用适当的方法使酶分子的肽链在特定的位点断裂,其分子质量减少,就可以在基本保持酶活性的同时使酶的抗原性降低或消失。
例如,酵母的喜春化酶经肽链有限水解,除去由1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段后,酶活性仍然可以保持,抗原性却显著降低。
④酶蛋白的肽链有限水解修饰通常使用某些专一性较高的蛋白酶或肽酶作为修饰剂。
有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使酶的主链部分水解,而达到修饰目的,例如,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经过EDTA处理后,再通过纯水或稀盐缓冲液透析,部分水解,得到仍然具有蛋白酶活性的小分子肽段,将其用作消炎剂使用时,不产生抗原性,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核苷酸链剪切修饰作用:某些RNA分子原本不具有催化活性,经过适当的修饰作用,在适当位置去除一部分核苷酸残基后,可以显示酶的催化活性,称为一种核酸类酶eg:四膜虫26SrRNA前体经过自我剪接作用形成成熟的26SrRNA,同时生成由414个核苷酸(nt)组成的线性间隔系列LIVS。
LIVS的5’端切除15nt后环化,开环后进行第二次环化,有失去4nt,最后开环得到一个在5’端失去19个核苷酸残基的多功能核酸类酶L-19IVS1、酶分子修饰作用: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强酶的稳定性、降低或消除酶的抗原性、改变酶的专一性、研究和了解酶分子中主链、侧链、组成单位、金属离子和各种物理因素对酶分子空间构像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结构与催化特性之间的关系2、金属离子置换修饰的方法:酶的分离纯化、除去原有的金属离子、加入置换离子作用:①阐明金属离子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②提高酶的催化效率、③增强酶的稳定性、④改变酶的动力学特性3、大分子结合修饰主要过程:修饰剂的选择→修饰剂的活化(常用大分子修饰剂:MPEG单氧基聚乙二醇)→修饰→分离作用:①提高酶的催化效率②增强酶的稳定性③降低或消除酶蛋白的抗原性(聚乙二醇)4、侧链基团修饰方法:氨基修饰、羧基修饰、巯基修饰、胍基修饰、酚基修饰、咪唑基修饰、吲哚基修饰、分子内交联修饰5、物理修饰:通过各种物理方法使酶分子的空间构像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的方法6、氨基酸置换修饰的作用:①通过修饰可以提高酶的催化效率②增强酶的稳定性③使酶的专一性发生改变第六章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名词解释1、酶的固定化:采用各种方法,将酶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制备成固定化酶的过程2、固定化酶:指固定在一定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3、固定化细胞:指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细胞4、酶传感器:是由固定化酶与能量转化器密切结合而成的传感装置,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5、原生质体:微生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后得到的由细胞膜包裹的细胞叫原生质体6、原生质体固定化:通过包埋固定化等方法,将原生质体固定在载体上制备固定化原生质体的过程叫原生质体的固定化7、固定化原生质体: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新陈代谢的原生质体填空+判断1、固定化酶的应用答:固定化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氨基酰化酶,用来拆分DL-乙酰氨基酸,连续生产L-氨基酸②葡萄糖异构酶,催化葡萄糖异构化生成果糖,用于连续生产果葡糖浆③天冬氨酰,将延胡索酸转化生产L-天冬氨酸④青霉素酰化酶,用于制造各种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⑤β-半乳糖苷酶,水解乳中存在的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用于制造低级乳糖固定化酶在酶传感器方面的应用:酶电极是由固定化酶与各种电极密切结合的传感装置2、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特点:①保持了细胞的完整结构和天然状态,可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②保持了细胞内原有的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