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辩证法选择题

合集下载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歪曲反映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EP[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EP[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答案】ABD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A.物质的本质是意识B.B.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C.物质范畴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D.物质范畴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答案】BCD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表现在(ABCE)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惟一对象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ACD2.ABCD3.CD4.AB5.ABD6.ACD7.ABCD8.ABCD5.金融资本是由()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7.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E)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夺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C.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府E.生产力高度发达8.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下列各项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有(ACDE)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底劳动生产率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

第七章练习题二、单选题9.地理环境A.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的性质D.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答案:D,10.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马原(辩证法)单选

马原(辩证法)单选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

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答案】D【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答案】A【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3马原选择题题库

2023马原选择题题库

2023马原选择题题库2023马原选择题题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

A. 辩证法B. 唯物论C. 唯心论D. 辩证唯物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

A. 实践B. 阶级斗争C. 社会主义D. 共产主义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

A. 哲学B. 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民主集中制D. 以上都是5.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

A. 实现共产主义B. 实现社会主义C. 实现资本主义D. 实现民主主义6.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

A. 自由B. 平等C. 公正D. 以上都是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 人民群众与压迫者的矛盾A. 实证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D. 唯心主义9.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决定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无关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强调()。

A. 生产资料公有制B. 阶级斗争C. 社会公平D. 以上都是11.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是()。

A.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B. 人民是历史的观察者C. 人民是历史的受害者D. 人民是历史的旁观者12.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

A.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B. 国家是人民的工具C. 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工具D. 国家是无产阶级的工具13.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点是()。

A. 国家至上B. 民族至上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世界一统1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

A. 历史是一种必然B. 历史是一种偶然C. 历史是一种选择D. 历史是一种幻觉A. 文化是上层建筑的反映B. 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C. 文化是人民的创造D. 文化是资产阶级的创造16.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是()。

马原选择题

马原选择题

马原选择题马克思选择1.可以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m’=m/v(m’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2.真理具有相对性3.平局利润的形成是---部门外之间的斗争。

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可变价值。

14.相信“意念移物”,或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是()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1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20.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2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A)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23.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D)A转移被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C创造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24.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25.在现代经济中,对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主要作用的是(D)A增加生产劳动者人数B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C增加劳动者的劳动强度D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27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值过程中(A)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28.使用价值是(D)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为(D)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30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31.下列资本中,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工人工资32.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A)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B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C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D国家政权成了上层建筑的核心3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C)A基本动力B最终动力C直接动力D唯一动力35.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先进思想思想理论的形成36.下列选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B)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38.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A出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39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D)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4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B)A精读马列原著B理论联系实际C熟记基本原理D深入调查研究41认识的本质是(C)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认识是主题的主观创造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D认识是主题的内心体验43.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A国家垄断了一切经济活动的资本主义B国家干预全部经济活动的资本主义C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D国家进行微观经济管理的资本主义45下列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不正确的是(D)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D使用价值反应人与人之前的关系46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123)①电磁场、引力场②阶级、国家、政党③生产力、生产关系④城市建设规划⑤国家的方针政策47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A)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经验论和唯理论48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A)A交换价值B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4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句名言强调的是(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理论认识毫无用处5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A.客观规律B.社会实践C.客观真理D.主观能动性51.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并构成生产关系基础52.当代中国人名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B)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C.彻底消灭剥削D.国家自行消亡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可以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最多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最少劳动时间66.商品的二因素是由(C)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局定的C.生存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67.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A )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无酬劳动D.抽象劳动68.马克思主义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来源创立了(A )A.剩余价值论B.劳动价值论C.商品再生产理论D.资本流通理论6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 )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70.国家岱庙的利益是(B )A.剥削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利益C.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D.基本阶级的利益71.“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C)A.人的意识受先天影响B.客观事物为人的意识所决定的C.人的意识具有谷关差异性D.人意识活动不能准确认识客观世界72.把真理归结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观点,其性质是(B)A.历史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C.相对主义的D.多元论的7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含义在于( 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无处不在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D.事物之间各个要素都是相互依存的74.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 )观点A.唯物论B.唯心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75.“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马原 选择题

马原 选择题

C.私有制度的存在 D.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着矛盾
E.唯心主义观点有其正确的内容
8.黑格尔说:如果一个化学家取一块肉放在他的蒸馏器上,加以多方面的割裂分解,于是
告诉人们说这块肉是由氧、炭、氢等元素所构成。可见这些抽象的元素已经不再是肉了。
"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ABDE )
A.整体由部分构成 B.整体具有各个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旧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B )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离开了整体的部分不再具有在整体中的性质和作用
E.各个部分必须按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具有新的性质和作用的整体
9.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CDE )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必然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D.是否承认偶然性
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两种说法,( D)
A.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B.都是辩证法观点
C.前者是相对主义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9.认识主体是指(C )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10.客体指(C)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 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KA[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KA[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正确答案】C3.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正确答案】BCD4.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说明(ABCD)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5.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6.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二、单选题7.只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正确答案:A,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正确答案:A,9.牛顿认为,空间是容纳物体的容器,这种观点A.是认为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的辩证法观点B.是认为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C.是认为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D.是认为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B,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1)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其答案选择题(part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

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马克思、爱因斯坦B.牛顿、爱因斯坦C.马克思、牛顿D.达尔文、牛顿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反杜林论》D.《国家与革命》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反杜林论》D.《国家与革命》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7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

(C)A.整体和部分 B.对立和统一C.联系和发展 D.共性和个性7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

(B)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前者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而后者却认为“自然界无飞跃”D.前者强调发展就是“扬弃”,而后者却主张“打倒一切”7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论断的含义是,……。

(C)A.变化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化,没有不变C.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74.“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观点是……。

(A)A.辩证法 B.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75.“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体现的是……的观点。

(C)A.绝对主义 B.机械主义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76.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A.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所固有的D.从生活中学习来的7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7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不断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79.“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该是……。

(D)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所有的事物相联系B.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某一个事物相联系C.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所有其他的事物相联系D.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某一些其他的事物相联系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生的。

(D)A.随时都会 B.纯粹偶然地C.不可避免地要 D.在一定条件下8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的观点。

(B)A.形而上学 B.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C.唯心主义 D.诡辩论82.“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这是一种……的观点。

(B)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8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思维方式的特点。

(B)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84.“此亦是彼,彼亦是此”的观点是……。

(D)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辩证法 D.相对主义85.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指……。

(D)A.对同一个命题的内容既加以肯定又加以否定B.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对立性C.任何事物内部或两个事物之间的势不两立D.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8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D)A.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C.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调和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共同作用87.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的关系。

(D)A.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B.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C.本原和派生 D.绝对和相对88.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8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指的是……的转化(B)A.由偶然向必然 B.向自己对立面C.由简单向复杂 D.由原因向结果(90)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90.我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对“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是它忽略了事物内部矛盾的……。

(D)A.同一性 B.斗争性C.普遍性 D.特殊性9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说法,体现了矛盾的……。

(D)A.对立性 B.偶然性C.普遍性 D.特殊性9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样做在哲学上所依据的是关于……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B)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B.内因和外因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3.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它割裂了……的关系。

(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9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思想方法在理论上依据的是关于矛盾……的原理。

(D)A.同一性 B.斗争性C.普遍性D.特殊性95.“质”与“属性”的区别就在于,质是……的。

(C)A.客观的,属性是主观B.永恒不变的,属性是不断变化C.内在的,属性是外在D.绝对的,属性是相对96.“质”和“量”的区别就在于,质是……的。

(C)A.客观的,量是主观B.不变的,量是变化C.内在的,量是外在D.绝对的,量是相对97.中国古人所讲的“防微杜渐”的道理,今天从哲学上看,其理论根据就是关于……规律的原理。

(B)A.对立统一 B.质量互变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轮回9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也就是说:……的。

(A)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D.量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9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

(A)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D.量变依赖于质变10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说明了……的道理。

(A)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D.量变依赖于质变101.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10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的原理。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B.量和质相统一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103.从哲学上看,事物变化的状态只有……种。

(C)A.四 B.三 C.二 D.一104.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变形式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就属于“非爆发式飞跃”的一种。

(D)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禾苗生长 C.天体陨落D.人猿揖别10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的哲学原理(A)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B.在质变形式中包含有“非爆发式飞跃”C.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D.质变将导致新的量变发生106.辩证的否定,是……否定。

(A)A.事物内在的自我 B.对旧事物绝对的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D.改变事物外在形式的107.作为辩证否定的“扬弃”,是……。

(C)A.既保留又继承 B.完全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108)“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的观点。

(A)A.唯物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108.“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第三个阶段上重复第一个阶段上的某些特征,这就形成了……的发展道路。

(C)A.向对立面转化 B.“一张一弛”C.螺旋式上升 D.封闭式循环109.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特点,体现了……规律的力量和作(C)A.机械决定论 B.质量互变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轮回报应110.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A.上升性 B.重复性C.回复性 D.循环性111.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

(C)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11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的。

(A)A.前进上升 B.周而复始循环C.直线式连续发展 D.不可预测113.下列现象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C)A.认识—实践—再认识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C.生产—消费—再生产D.冰—水—水蒸汽114.下列过程不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D)A.团结—批评—团结B.实践—认识—实践C.消费—生产—消费D.麦种—植株—麦种115.对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这样做从理论上讲是符合关于……规律的原理的。

(C)A.对立统一 B.质量互变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联系116.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论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D)A.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B.循序渐进,集腋成裘C.彻底推翻旧制度、旧秩序,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D.对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11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C)A.昼夜更替 B.寒来暑往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118.白天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属于……的联系。

(A)A.必然性 B.因果性C.直接性 D.间接性119.和“现象”不同,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指……。

(D)A.我们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可以感知得到的东西B.我们只有通过想象、顿悟和灵感才可以捕捉得到的东西C.深藏于事物内部而不外露的“自在之物”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120.所谓“假象”,就是指那些……。

(D)A.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关联的现象B.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觉和幻觉C.隐藏在事物的内部而未曾暴露出来的偶然性D.以歪曲的方式去表征事物本质的现象121.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D)A.偶然性 B.必然性C.现实性 D.可能性122.偶然性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B)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不起作用D.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123.一切都是必然的,世界上没有偶然性,这种观点属于……。

(C)A.诡辩论 B.非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 D.不可知论124.“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25.在工作和生活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 B质和量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26.“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