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

艰苦行业、各类中小企业就业成为主旋律,基层就业和西部就业人数大幅增加;从就业地区看,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工作仍占大的比重,特别是呼、包、鄂三地,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丁龙召,2011);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流向基本以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为主,基本占到了一半,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除在四川和陕西居多外,其余省市相对较少。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比例较往年仍有上升,上述趋势已经开始出现放缓迹象,大学生向西部、东北省份流动开始增加,但中部地区变化不大,甚至略有降低近十五年来各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流向(孙祥,2011)。

4、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显着下降,待业比例大幅

度提高,这表明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正

在不断缩小,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率明显高于疆内院校(陈小昆,2006);大学生就业还面临“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与内地“回流西部”大学生的“挤出效应”(马静,2009);通过调查,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在东部地区工作,占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总数的30.0%,选择在中部地区工作的频占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总数的17.8%,有52.2%的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回西部工作(刘荣,2011)。

5、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从南、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南疆的就业比例高于北疆(陈小昆,2006);在回答哈萨克族大学生相比较于汉族大学生优势有哪些时,一部分哈族大学生表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表明哈萨克族大学生还面临着适应主流文化、克服语言障碍等特殊境况;调查发现,部分哈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期间,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目标感在回答关于“您是否愿意去南疆三地州或者偏远的一些乡、镇、村”这个问题时,有超过半数的52.3%的人表示愿意;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哈萨克斯坦移民政策的吸引,加上“本是同根生”的情感上的倾向性,致使部分哈族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去往哈萨克斯坦留学、打工甚至定居(阿依努·阿斯合别克,2011)。

简要述评: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倾向主要表现为“重东南、轻西北”,大量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看中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总体上和全国其他生源地学生的选择有趋同倾向,但纵观已有文献,不难发现,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并没有系统的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选择渐进式道路,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较快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拉开了距离。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状况是区域人才配置的反映,而人才配置状况和当地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投入程度有密切关联。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由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社会资本共同决定的,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大学生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互作用,促成了大学生最终的就业区域流向,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基础环境、用人单位、个人、家庭、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外在推力、内在动力(孙祥,2011);大学生对工作地区的期望从城乡分布来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回选择在城市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发展要远远快于农村。从地区分布来看,结果表明去东部地区就业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去中、西部就业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发展要快于中、西部,而选择在中、西部就业主要是大学生考虑到地缘关系(刘荣,2011)。

2、固定区域意识

各省、市、自治区及其所属的区域之间,其劳动力不得作横向流动,除特殊情况外,区域间人才流动只是一种相互借调。(胡金波,2001);纵观民族院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这是民族院校的性质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黄立峰,2003);受生源地域文化、民族信仰、家庭成分、择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留疆化趋势,加之人才竞争内地大于新疆、北疆大于南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回家乡就业意识强烈,南疆地区成为其首选(杨宝仁,王晶,2009)。

3、随着高校扩招进程的加速,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消息显示,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这就意味着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还未找到工作,而和2000年扩招前的107万应届毕业生相比较,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刘荣,2011)。

4、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目前我国作为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张微,2006),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层次和水平方面比较落后(颜海珍,2010),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罗海滨,2008);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现实一点的学生会选择欠发达的地区,但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