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立群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临床研究
分子靶向药物在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分子靶向药物在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季名扬;宫美丽【摘要】Molecular targeted drugs used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prolong patients’life,control the patients' condition. So,the clinical importance is improving,it need furth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odel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umor. This article at first analyzes the biolog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drug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ommo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attern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分子靶向药物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使用,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控制患者的病情,所以,在临床中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出适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模式。
本文首先分析靶向药物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深入分析临床中常见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模式,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30【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分子靶向药物;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作者】季名扬;宫美丽【作者单位】136201吉林省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136201吉林省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药也随之出现,治疗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进展期肿瘤的治疗模式逐渐从单纯的手术治疗向综合治疗模式转变,不仅有效提高了手术切除率,而且也改善了患者预后[1],分子靶向药物在综合治疗模式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缓解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病情,有效的延长总生存期。
靶向抑制VEGF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hl l r t f t , E F 是介导肿瘤新血管生成最 eago h a o V G ) i w c r
重要 的因 子…,与肺 癌 细 胞 增殖 、转 移 及预 后 密 切 相关 。而 VE GF在 正 常成人 组织 ( 伤 愈合 期与 女性 创 生理 期 除 外 ) 乎 无 表 达 。 因此 ,靶 向 VE 几 GF基 因 不 会对 正 常 组织 造成 损 伤 ,在 肿 瘤 治疗 中 发挥 重要
第2 卷 第2 1 期 2 0 4月 09年
生命科学
C i e eBu lt f f c e c s h n s l i o eS in e e n Li
VO . 1 NO 2 12 . . Ap . 2 0 r, 0 9
文章编号: 0 40 7 (0 90 —2 60 10 .3 42 0 )20 8 —5
血 管 通 透 因 子 ) B、 . . 、一 C、 D、一 E和 胎 盘 生 长 因
子( lc nag o h fco ,P GF 组 成 。它们 都是 pa e t r wt a tr I )
同源 二 聚体糖 蛋 白, 具有 相 似 的空 间结 构 , 其 同源 受 体 有 酪 氨 酸 激 酶 受 体 VEGF 1 R一 、VEGF 2、 R. VEGF 3等 多 种 类 型 。VEGF通 过 与 其 特 异 性 R. VEGF 结 合 , 引起 一 系 列 的信 号 转 导 ,释 放 多种 R 细 胞 因子 与 生长 因子 ,刺 激 血管 内皮细 胞 增殖 和 迁 移 ,促进 新血 管 、淋 巴管 生成 。VE F A、VE — G — GFB 和 P GF也 可 与 非酪 氨 酸 激 酶 受体 n u o i n 1 I e r pl . 和 i
晚期复发性宫颈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

恩曲替尼是2019年 F D A 批准的第一种选择性耙向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1 ,R 0 S 1 ) (—■种肉瘤致癌因子-受 体 酪 氨 酸 激 酶 编 码 基 因 )和 N T R K 融 合 的 治 疗 药 物 。 2 0 1 9 年 6 月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了恩曲替尼治疗成 人 实 体 瘤 和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C N S ) 转 移 瘤 的 积 极 研 究 结 果 ,该 结 果 来 源 于 名 为 ALKA3724)01、S T A R T R K - 1 和 S T A R T R K - 2 的 3 项临床 试 验 数 据 的 综 合 分 析 。最近文 献 8]对 上 述 3 项 临 床 试 验 数 据 进 行 汇 总 分 析 ,R 0 S 1 融 合 阳 性 (R0S1 + )患 者 中 ,发 生 C N S 转 移 患 者 的 0 R R 达 73_ 9 % ( 9 5 % C/: 51. 6%-89. 8 % ) , 无 进 展 生 存 期 (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 达 13. 6 个 月 ;未 发 生 C N S 转 移 患 者 的 0 R R 达 8 0 % ( 9 5 % ( :/: 6 1.4%9 2 . 3 % ) ,PFS 达 26. 3 个 月 。N T R K 融 合 阳 性 (N T R K + ) 患 者 中 ,发 生 C N S 转 移 患 者 的 0 R R 达 50. 0 % ( 9 5 % C/: 21. l%-78. 9 % ) ,PFS 达 7.7 个 月 ,O S 达 14.3 个 月 ;未 发生 C N S 转移患者的 0 R R 达 5 9 . 5 % ( 9 5 % ( :/:43.3%74. 4 % ) ,P F S 达12_ 0 个 月 ,0 S 达 20. 9 个 月 ,得 出 结 论 , 恩曲替尼用于N T R K 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进展或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_王汉萍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王汉萍张力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 北京 100730摘要 :肺癌居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 大部分患者发现即为晚期 , 早期患者术后也容易复发。
传统的化疗有效率低 , 靶向治疗对于敏感突变者疗效好 , 但远期耐药不可避免 ; 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lung cancer , NSCLC 的免疫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 有多种疫苗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其中针对Ⅲ B 、Ⅳ期的疫苗包括 L-BLP25、 Belagenpumatucel-L 、 EGF 疫苗、 TG4010、 Talactoferrin 、多肽疫苗等。
作为 NSCLC 术后辅助治疗的疫苗有人类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 -A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高度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 , CTLA-4抑制剂Ipilimumab 在鳞癌中显示了优势 , 其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PD-1/PD-L1在鳞癌方面虽有优势 , 但其安全性需要注意。
关键词 :肿瘤疫苗 ; 非小细胞肺癌 ; 免疫治疗 ; 临床试验中图分类号 :R734.2/R730.51文献标志码 :Adoi :10. 11877/j.issn. 1672-1535. 2014. 12. 03. 09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1]。
而肺癌中 NSCLC 占到 85%左右 , 其发病率高 , 且预后差 [2]。
而 NSCLC 患者中有 70%在诊断时已经为局部晚期或晚期 , 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 而可以手术治疗的早期 NSCLC 的术后复发率也在 30% 40%[3]。
对于局部晚期或晚期的患者 , 传统的一线铂类二联化疗有效率始终不能突破40%, 而且化疗相关副作用一直是令医生和患者头痛的问题。
近十年来 , 在NSCLC 治疗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最大进展 , 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 [4]和 EML4-ALK 融合基因抑制剂 [5]两种药物在存在相应突变的患者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 , 并被广泛使用 , 使得晚期 NSCLC 的中位生存时间得到显著提高。
IL-17A_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IL-17A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胡澳燕1,刘维英2,孙静梓1,鲍八虎1,陈国荣1,叶育才11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或发生转移,预后极差。
白细胞介素17A(IL-17A)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与NSCLC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IL-17A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参与肿瘤微环境变化和诱导上皮—间质转化等途径促进肺癌的发生发展,IL-17A有望成为NSCLC防治的新靶点。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A;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细胞迁移;肿瘤微环境;上皮—间质转化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8.024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8-0095-04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典型的炎症相关恶性肿瘤,许多炎症因子在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如白细胞介素(IL)-6、转化生长因子β、IL-10、IL-17A等。
其中,IL-17A是最受关注的促炎因子,IL-17A不仅是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标志性细胞因子,也可由CD8+ 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γδ 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IL-17细胞因子家族由IL-17A~F组成。
其中IL-17A与IL-17F为同种异构体,可形成同型或异源二聚体,共同结合于IL-17R起作用,导致[25]GRUNEBOOM A,HAWWARI I,WEIDNER D,et al. A net‐work of trans-cortical capillaries as mainstay for blood circulationin long bones[J]. Nature Metabolism, 2019,1(2):236-250.[26]项杰.胫骨横向骨搬移对糖尿病足患者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8.[27]HOCKING A M.The role of chemokines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 homing to wounds[J].Adv Wound Care (New Rochelle),2015,4(11):623-630.[28]PARK S R, KIM J W, JUN H S, et al. Stem cell secretome and its effect on cellular mechanisms relevant to wound healing[J].Mol Ther, 2018,26(2):606-617.[29]LIU Z, XU C, YU Y K, et al. Twenty years development of tibial cortex transverse transport surgery in PR China[J]. Orthop Surg,2022,14(6):1034-1048.[30]姜圣洁,花奇凯,陈炎,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后皮肤干细胞促进重度糖尿病足创面再生愈合的机制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21,27(5):444-447.[31]张定伟,黄俊琪,石波,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0,34(8):985-989.[32]贾中伟,余建平,苏云星,等.胫骨横向骨搬移结合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8,31(3):232-236.[33]陈文峰,李绪松,郑臣校,等.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重建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在糖尿病足保肢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3,46(8):754-757.[34]赵威,鲁志超,王新栋,等.介入联合胫骨横向搬移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9):809-814.[35]王斌,刘伟,宫中平,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血管条件及重建的探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0,34(12):1579-1584.[36]刘向东,游木荣,甘浩然,等.3D打印导板引导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J].江西医药,2018,53(12):1359-1361.[37]邱华骥,王清玉,余兰伟,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Ilizarov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Wagner 2-4级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对血清创面修复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6):537-542.[38]BERNSTEIN M,FRAGOMEN A T,SABHARWAL S,et al.Does integrated fixation provide benefi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posttraumatic tibial bone defects[J]. Clin Orthopaed Relat Res,2015,473(10):3143-3153.[39]常树森,杨尉,宋荷花,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3,37(11):1410-1417.[40]曾纳新,曹政,游艺,等.骨膜牵张技术治疗糖尿病足1例并文献复习[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9,47(5):558-560.[41]刘杰,花奇凯,李山郎,等.骨膜牵张技术用于糖尿病足治疗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结果验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32):5236-5241.(收稿日期:2023-11-20)95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与肿瘤的发展、转移密切相关。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靶向治疗现状及进展68页PPT

Avastin 7.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Avastin 1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Two-stage design – Initially, 210 patients were randomised to one of the three arms (1:1:1) – following assessment, 1:1 randomisation continues to the CG-alone plus one CG + Avastin arm – no crossover allowed
12
18
24
30
36
Months
Sandler A, NEJM 2019
Gemcitabine-cisplatin +/- Avastin in NSCLC: a phase III trial
CG alone 6
Previously untreated, stage IIIb,
IV or recurrent NSCLC (n=830)
OS 高加索人(n=945)
亚裔(n=121) 腺癌(n=412)
11.3月 10.5月 17.6月 12.0月
鳞癌(n=347)
10.2月
B组(CV) 10.1月 9.1月 20.4月 10.2月
8.9月
P 0.0441 0.0025 0.4992 0.0673
0.0567
结论:联合治疗对高加索人总生存期的改善优于亚洲人, 而且独立于组织学分型,不过亚洲人总生存期较长
EGFR-TKI与化疗药物联合存在某些共同获益人群 EGFR-TKI与化疗药物存在拮抗的作用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联合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与NP化疗方案,对照组单用NP化疗方案;1个周期后评价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
结果①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客观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受益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用药安全性高,近期疗效佳。
标签: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一直以来,肺癌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虽然新的化疗药物不断研发和应用于临床,但临床有效率均仅维持在30%左右,复发率较高[1]。
化疗耐药性高以及毒副作用难以避免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的难题。
近年来,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肺癌治疗的新方向,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
笔者旨在通过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靶向治疗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以观察其用药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自主意愿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1±10.8)岁,卡氏评分:60~70分29例,70分以上6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7±11.2)岁,卡氏评分:60~70分28例,70分以上7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病例纳入标准[2]:①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ⅢB-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②体力状况良好;③预计生存期至少3个月;④具备化疗指征。
病例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及心功能不全者;②精神障碍者;③临床资料不全或配合度较低者。
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上究 . 临 床 研
o a ge e fT r t d The a r py he Tr a m e fNo I i t e t nto n n- elLu g nc r l n Ca e
靶 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中的应用 进 展
天 津港 1 医 院 盏 京 艳 : 7
【 y r 1 L n epam ; a e d hrp ; rges Ke wo d u g o l sT r t e y Po rs n s g et a
月 是前世最要癌死之, Ⅱ +癌 目 全 界 主 的 症 因 一 巾
肺 癌 中 8 %. 5 0 8 % ̄ t 、 胞 肺 癌 ( 。 — H 细 n n
皮 生 长 因子 受体 、突 变 的基 因 、肿瘤 的功 能 蛋 白及 实 ,特 别 是 对 于 发 生E R突变 的肿 瘤 患 者 疗 效 更 GF 其 受 体 和相 应 的配 体 、 信号 传 导 通路 中 的特 定 酶 位 佳 。在 E F 突变 的患者 中 ,一 线E F —KI GR G RT s 治疗 的 。但 点 、以 及 与癌 细 胞 增 殖 、分 裂 、侵 袭和 转 移 相 关 的 疗 效 和 无病 进 展 生存 时 间 显著 优 于单 纯 化 疗 ] 基因口 】 年 来 ,分子 靶 向药物 治疗 肺癌 的研 究和 临 无突变 者 则相 反。 。近 床应 用方面 已取 得 了明显 的进展 ,现 总结 如下 。 吉 非替 尼为 首个 口服E F 酪氨酸 激酶 抑制 剂 , G R 于 2 0 年 5 被 美 国F 03 月 AD批 准 药 用于 治 疗 常 规 化 疗失 败 的晚 期非 小 细胞 肺癌 。Bi b u r a m等分 析2 0 n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njigian YY,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1;6(3):569-575
研究背景 MSKCC回顾性分析:2 年 OS 率
2年 OS 率在TKI 辅助治疗组 vs 对照组:96% vs 90%, HR=0.62
(0.26-1.51, p=0.296)
• 另有 35 例患者术后服用吉非替 尼或厄洛替尼的持续时间根据 医师建议的时间而各不相同
Janjigian YY,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1;6(3):569-575
研究背景 MSKCC回顾性分析:2 年 DFS率
2年 DFS 率在 TKI 辅助治疗 组 vs 对照组: 89% vs 72%, HR=0.53 (0.281.03, p=0.06)
(n=94)
厄洛替尼 150mg/d 最长连续服用2年
肿瘤复发
R
分层因素:吸烟状态、组织病理学、19/21外 显子突变类型
长春瑞滨 25mg d1,d8 顺铂 75mg d1
每3周一个周期,4个周期
肿瘤复发
主要终点:
2年无疾病生存率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 DFSR)
研究背景 MSKCC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特征
56 个患者术后接受 TKI 辅助治疗 111 个患者术后没有接受 TKI 辅助
治疗
TKI 辅助治疗组 I 期患者比例低于 对照组, III期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
组
• TKI 辅助治疗组的 TKI 的中位服 用时间是20个月
• 其中 21 例患者术前服用吉非替 尼 21 天,术后服用吉非替尼 2 年
次要终点:
➢DFS (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 ➢ OS (overall survival, OS); ➢安全性(NCI CTCAE 4.0版); ➢采用FACT-LC及LCSS量表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 ➢探索性分子标志物分析
两组中 70~90% 是 I ~ II 期的患者,这部分患者 治疗后 OS 会很长,所以 在术后2年两组还没有明 显差异,再延长随访时间
可能就有显著差异
Janjigian YY,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1;6(3):569-575
研究设计
• IIIA期 NSCLC • R0根治性切除术后 • EGFR 19 或 21 外显子突变 • ≧18岁, ≦75岁 • ECOG PS 0–1
术后辅助治疗
研究背景 OPTIMAL
未行化疗
IIIB/IV NSCLC EGFR 活化突变
(19外显子缺失或21号外显子 点突变)
ECOG PS 0–2
(n=165)
厄洛替尼 150mg/day
R
1:1
吉西他滨 (1000 mg/m2 d1,8) 卡铂 (AUC5 d1) 3周方案, 4个周期
receptor (EGFR) in exon 19 or 21
➢ 研究背景 ➢ 研究设计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入排标准 ➢ R0 切除标准
➢ 目前进展
方案介绍
研究背景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仅约1/3-1/4在初诊时可手术切除,可手术病例 包括Ⅰ期、Ⅱ期和部分可切除ⅢA期患者。
主要终点
➢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val (OS),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time to disease progression, duration of response, safety, HRQoL (FACT-L, LCSS), exploratory biomarker analyses
0.6
HR=0.164 (95% CI: 0.105–0.256)
0.4
Log-rank p<0.0001
PFS probability
0.2
0
0
5
10
15
20
25
30
Time (months)
Patients at risk
Tarceva 82
70
51
29
8
2
0
G/C
72
26
4
1
0
0
0
Zhou CC, et al. JCO, Vol 29, No 15_suppl (May 20 Supplement), 2011: 7520
评估厄洛替尼对比顺铂联合长春瑞滨(NP)方案用于伴有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 19或21外显子活化突变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及安全性 Ⅱ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ML 28280)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 trial of Erlotinib versus Vinorelbin plus Cisplat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in stage III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with activating mut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OPTIMAL: 进展期EGFR突变NSCLC中 Erlotinib 组的PFS显著优于化疗
1.0
Events, Median,
n
n (%) months 95% CI
0.8
Tarceva 82 58 (70.73) 13.7 10.58–15.28
G/C 72 64 (88.89) 4.6 4.21–5.42
示含铂辅助可能有效
2008年LACE荟萃分析 4584例患者显示,术后
化疗组OS获益 (HR=0.89,P=0.005),
5年生存提高5.4%。 2008年另一项研究 CALGB9633进一步证明 原发肿瘤直径≧4cm有 OS获益( HR=0.69,
P=0.043 )
BR19和 RADIANT相继开 展,靶向药物进入
• 术后辅助治疗发展史
单纯手术
环磷酰胺最早用于术后辅 助治疗
顺铂开始应用于术后辅助 治疗
靶向药物出现
1960及以前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未来
1995年非小细胞肺癌协
作组进行了一项包括 4767例患者的荟萃分析, 结果显示5年OS提高5%, 但O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HR=0.87, P=0.08),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