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餐桌礼仪与由来

合集下载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在20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

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

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

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

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

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

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加拿大餐桌礼仪加拿大(Canada)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其中,“三不”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情趣。

对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宴请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就有怠慢之嫌。

然而,在加拿大请客吃饭则都不设烟酒。

饮酒者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

在这些地方以外饮酒都是违法的。

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十分重视健康,甚至将禁烟禁酒的规则搬到了餐桌。

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特殊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宴会”吗?那就是因为菜肴烧得比较早,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凉菜。

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而中国人则有所不同,热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宴请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

通常是客人们手拿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和叉子,自己动手随意选取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和菜肴,然后自找地方用餐。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中西餐桌礼仪

中西餐桌礼仪

中西餐桌礼仪【荐】中西餐桌礼仪中西餐桌礼仪11、餐桌气氛上的比较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

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

中西方用餐礼仪的区别

中西方用餐礼仪的区别

!摘要. 本文经由过程对中国餐桌礼节和西方餐桌礼节进行比较, 旨在更深懂得餐桌礼节, 以便顺遂的实现跨文化外交. 【1 】!症结词. 餐桌礼节; 中西方差别一.媒介因为中西方所处的天然情况和劳动方法的不合, 使中西方在餐饮礼节方面有很多不同.我国的饮食文化积厚流光, 渊博精湛, 据文献记载: 至少在周代, 饮食礼节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美的轨制.这些礼节日臻成熟和完美, 它们在古代社会施展过重要的感化, 对现代社会依旧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节来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 在20 世纪, 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 餐桌礼节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细, 教诲礼节的著作亦纷纭面世.时至今日, 餐桌礼节还在欧洲国度持续传留下去.跟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 中国传统礼节也不竭受到西方礼节文化的冲击, 呵护中国传统礼节, 并与西方礼节进行有用地融会, 更有利于我们和西方列国的跨文化外交.二.中西餐桌礼节差别1.席位安插礼节( 1)中餐餐桌礼节.在中餐宴请运动中, 往往采取圆桌.不单是在不合地位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差别, 每张圆桌上的不合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构成的小型宴请平日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情势.当两桌横排时, 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 当两桌竖排时, 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构成的宴请除了留意#门面定位., # 以右为尊., # 以远为上.等规矩外, 还应统筹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平日, 距离主桌越近, 桌次越高; 距离主桌越远, 桌次越低.每张餐桌上排各位次的根本办法有以下五点: % 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 并在主桌就坐.主宾和副主宾分离坐在主人的右侧和左侧.& 举办多桌宴请时, 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地位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 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各桌次的尊卑, 应以与这桌主人的距离远最近定, 离主人近的地位比较尊贵.(与本桌主人的距离雷同的位次, 则以本桌主人面向为准, 主人座位右边的地位比较尊贵.) 假如主宾身份高于主人, 为暗示尊敬, 可以安插在主人位子上坐, 主人则坐在主宾的地位上.对于少于5 人的便餐, 位次的分列可以遵守四个原则: 右高左低; 中坐为尊; 面门为上; 灵巧安插.2.西餐餐桌礼节西餐中, 一般均运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下尊卑以距离主桌的地位远近而定, 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 在同一桌上, 越接近主人的地位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 英国式座位的次序是: 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 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 男主宾和女主宾分离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假如客人中没有主宾, 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纪最大的密斯安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 遵守密斯优先的原则.假如是男女二人进餐, 男士应请密斯坐在本身的右边, 还要留意不成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 若只有一个靠墙的地位, 应请密斯就坐, 男士坐在她的对面; 假如是两对夫妻就餐, 夫人们应坐在靠墙的地位上,师长教师们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 假如两位男士陪伴一位密斯进餐, 密斯应坐在两位男士的中心; 假如两位同性进餐, 靠墙的地位应让给个中的年长者.此外, 男士应当自动为密斯移动椅子让女生先坐.二.餐具的运用礼节1.中餐餐具的摆放和运用办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运用当中, 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洁的放在饭碗的右侧, 用餐后必定要整洁的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管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 都不要去舔; 和人攀谈时, 要临时放下筷子; 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 不克不及用筷子剔牙.挠痒或用来夹取食物以外的器械.( 2)勺子.勺子主如果用来喝汤的, 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外形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 不要过满, 省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本身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 要立刻食用或放在本身的碟子里, 假如取用的食物太烫, 可以先放到本身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万万不要用嘴去吹, 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 或重复吮吸.( 3)盘子.盘子重要用来盛食物的, 依据所盛食物的若干和外形不同而大小外形各别.稍渺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 一般放在碗的左边, 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用食碟时, 一次不要取过多的菜肴, 不要把多种菜肴放在一路, 以防它们互相串味.不吃的残渣.骨.刺应放在食盘的前端, 放的时刻不克不及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 要用筷子加放到碟子旁边.( 4)水杯.水杯重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 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来盛酒, 也不要倒扣水杯.别的, 喝进嘴里的器械不克不及再吐回水杯.( 5)餐巾.在用餐前, 比较讲求的餐厅或主人, 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是用来擦手的, 擦手后, 由办事员或主人拿走.有时刻, 在正式宴会停止前, 会上一块湿毛巾, 它是用来擦嘴的, 不克不及擦脸.抹汗. ( 6)牙签.剔牙时, 运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 剔出来的器械, 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进口, 也不要顺手乱弹, 随口乱吐.剔牙后, 不要长时光的叼着牙签.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运用办法( 1)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 左叉右刀, 刀尖向上, 刀口向内, 盘前横匙, 主食靠左, 餐具靠右, 其余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目与酒的种类相等, 摆法是从左到右, 依次摆烈性酒杯, 葡萄酒杯, 喷鼻槟酒杯, 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 假如在来宾尚未落坐前须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 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 切用时可以运用轨范方法, 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边切边用; 也可用英美式, 即右手拿刀, 左手拿叉, 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 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 2)餐具的运用办法.% 刀叉的运用原则: 运用刀叉进餐时, 刀用来切割食物, 叉用来送食物进口.运用刀时, 刀刃不成向外.并且不成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 另一端放在桌子上; 进餐中须要临时放下刀叉时, 应摆成# 八.字型, 分离放置餐盘边上, 刀刃朝向本身, 暗示还要继续吃; 用餐停止后, 将叉子的不和向上, 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 平息放置于餐盘上, 暗示用餐停止.谈话时有肢体说话或传菜时, 应将刀叉放下, 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舞.用完刀叉后, 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心,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 放置方法为刀口朝着本身, 叉口朝左, 以便于取走时的安然性.& 餐匙的运用原则: 平日, 餐匙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汤匙, 个头比较大, 被摆放在右侧最外端, 与刀并齐摆放; 一种是甜品匙, 个头比较小, 被横摆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当用汤匙合调味料时, 需右手拿汤匙, 左手拿叉.食物切好后, 在盘中大将食物与酱料一同舀起食用; 喝完汤之后, 应当把汤匙放在餐盘对面的一方.要留意餐匙绝对不克不及直接用来舀取任何主食或者菜肴, 已经开端运用的餐匙不克不及放回原处.. 酒杯的运用原则: 在西餐中, 吃不合的菜须要搭配不同的酒, 平日不合的酒杯用来喝不合的酒.在每位用餐者右边餐刀的上方, 会摆着三四只酒水杯.可一次由外侧向内侧运用, 一般喷鼻槟酒杯.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以及水杯是不成缺乏的.3.西餐上菜次序的差别中餐上菜次序是: 先上凉菜.饮料及酒, 后上热菜, 然后上主食, 最后上甜食和生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 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次序依旧保持传统, 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 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 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克不及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把大盘菜端上, 由各人自取; 二是由酒保托着菜盘一一给每位分让; 三是用小碟盛放, 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 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 每一次一道菜.西餐上菜程序平日是: 面包黄油+ 凉菜+ 汤+ 海鲜+ 主菜+ 甜点心+咖啡和生果.冷菜.汤, 同时就着面包吃.凉菜也叫开胃小菜, 作为第一道菜, 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4.用餐进程中应留意的礼节( 1 )餐桌上取食的礼节.中餐的取食原则: 菜品需由主宾先取; 取菜时, 不要取得太多; 邻座的男士可以替密斯办事.敬酒应以年纪大小.职务高下.宾主身份为序, 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应留意的事项:取菜时不要左顾右盼, 在公用的菜盘里挑挑拣拣; 多人一桌用餐, 取菜应留意互相礼让, 依次而行, 取用适量; 够不着的菜, 可以请人辅佐盛取, 切忌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进餐时不要打嗝, 吃面喝汤时也不要发出示歉意.西餐的取食原则: 进餐时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盘子的声音; 就餐时尽量少措辞, 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谈天时光; 喝汤时, 用汤勺从里向外舀, 不要发出声; 吃面包时, 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 然后用手撕成块吃; 吃意大利面时运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进口中, 假如不是条形的面, 直接用叉匙舀起来即可; 吃生果时不要拿着生果全部去咬, 应先用生果刀切成几瓣, 再用刀去失落皮.核, 用叉子叉着吃.应留意的事项:不要用本身的餐具为他人夹菜; 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体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 不克不及扔在地上或放在台布上, 而应当放在盘子的一角.( 2)餐桌上攀谈的礼节.中餐讲求热烈, 爱好边吃边聊.攀谈时注意几点: 讲话要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化.有学识.避隐私.避浅陋.避粗鄙.避讳讳, 不宜深谈对方不感兴致的话题, 攀谈中要神志专注, 用词委婉, 礼让对方.西方餐桌上以静为主, 进餐时与阁下客人攀谈, 但应避免大声说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攀谈, 阁下客人如不熟悉, 可选自我介绍, 他人讲话不成搭嘴插话.5.餐桌上退席的礼节中餐在宴会停止时, 只能由主人来示意宴会停止; 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 其它来宾才干散席; 主人应在门口为来宾送行; 客人应向主人申谢; 假如半途道别只需和主人打个召唤或向阁下来宾颔首示意即可.西餐在宴会停止时, 起首将腿上的餐巾拿起, 随便叠好, 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侧, 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 须等男.女主人退席后, 其他来宾方可退席.退席时, 应帮忙隔座长者或密斯拖沓座椅, 离别时应向主人申谢, 更为郑重时, 还可再以德律风或谢卡申谢.三.结语经由过程中西餐桌礼节的比较, 发明小我在用餐的仪态会对他人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影响.我国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衅, 无论在物资还是精力和文化方面, 都急切的须要一套完全合理的价值不雅进行同一, 只有懂得了中西礼节文化的差别, 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会, 方能树立合适我国当代社会的礼节文化系统和清除在跨文化外交中因为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会, 对我国文明的成长和在国外生计有必定的帮忙感化.。

中西餐礼仪的对比

中西餐礼仪的对比

中西餐礼仪的对比中西餐在用餐方面有着什么样的礼仪?之间的区别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中西餐礼仪的对比,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中餐桌文化在*,就餐前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

中式菜肴上菜的顺序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筷子是进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要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就*人而言,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

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

在座位排序方面,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

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

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

在*,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

总之,在*,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在*,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的隆重一些。

在餐桌话语上,*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

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之类的话。

(二)西餐桌文化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点心等。

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区别

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区别

西餐礼仪的起源在17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进餐。

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与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庐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被教导用餐时双手要放在桌上,但是英国人却被教导不吃东西时双手要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12世纪,当意大利文化影响到法国时,餐桌礼仪与菜单用语变得更为优雅与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纷纷问世,应邀做客赴宴会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请帖上如果有注明H.S.V.R(敬请赐复),务必函复是否接受邀请。

准时赴宴,不早到也不迟到。

被主人请入餐厅时,必须保持站立着,直到女主人坐下来以后才能就坐。

每道菜端上桌时,等待女主人示意才开始进食;用餐完毕,女主人站起来后,才可以离座。

除了面包以外,任何食物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指头碰触。

面包不可以用刀切割,必须用手撕下一块,涂抹奶油后送人口中。

切割食物时不可以发出声音,刀子始终不可以放入口中。

每道菜用完后,必须将刀叉整齐地摆在盘上,喝汤时,用汤匙往外舀,然后就着汤盆边缘喝汤,在法国不可以倾斜汤盆,在其它国家可以向外倾斜,方便舀汤。

古代希腊人待客时,在进入餐厅以前会先请客人更换凉鞋,让客人感到轻松舒适,主人也会把最好的座位留给陌生人。

而罗马人由于喜欢卧着进餐,不但餐前先沐浴,还换穿毛料的及膝长袍以方便躺卧。

罗马贵族喜欢在三面有躺椅的躺卧餐桌用餐,上菜时仆役的双脚随着音乐的节拍移动,先端给主人。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原因在《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中提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佛家则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圆融无碍”。

这就使得中国的餐桌礼仪有着“谦让”的意思。

与此相反的是,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恶感”的文化,他们信奉上帝创造了人。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十分明确,不允许互相干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餐桌礼仪比较概述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礼仪是一整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而餐桌礼仪,是指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行为举止,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

各国人们由于文化差异,所以餐桌礼仪在各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而随着世界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然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西餐桌礼仪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正文中国餐桌礼仪的由来和习俗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种传统餐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

清代西餐传入我国,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国的餐桌礼仪因而受到了其一定影响。

中西餐饮文化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

而餐桌礼仪则是用餐时非常重要的一项。

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餐,需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餐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用餐时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

例如:①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慰藉酒”需有七蝶菜肴。

②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则将来的配偶会是痘皮脸,也不尊重辛勤耕作的农夫。

③用饭后不能说“我吃完饭了”,这意味着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

④吃饭时要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的声音,这不单是不礼貌,并有乞丐之嫌。

⑤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饭碗的中央,因为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

⑥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饭碗像是要饭的。

⑦吃饭时手要扶碗,绝不许一只手在桌下。

西方餐桌礼仪西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刀叉的使用及餐具的多样。

一封正宗的西餐餐具共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远远多于中餐。

因而西餐有着细致而繁杂的各种礼仪规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中国和西方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多差异,并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一、中西座次安排比较中国:1、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2、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声响来,也不要起身走动。

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

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3、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西方: 1、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

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如果没有这项安排,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他夫妇则以对角入座。

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

2、入座原则是客人先入座,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座,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座,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座。

3、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差距总结1、餐桌类型的差异——方圆不同中:在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视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团圆之美,注重中庸之道,处事圆滑,灵活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圆桌最受欢迎。

西:在西方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个体,重视自由,崇尚竞争。

因此,西方人处事规范,原则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方桌最为常见。

2、差异的民族性格中国: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方: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

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中西上菜顺序比较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西餐的上菜顺序: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

冷菜和汤,同时就着面包吃。

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

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

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

甜食常有冰激凌、布丁等。

然后是咖啡或红茶。

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

差距总结中西方饮食的味养不同中: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味觉纳入了审美的范畴,甚至认为美感起源于味觉。

视、听、嗅、味、触五官感觉的整合与联觉所引起的审美愉快,广泛地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等各个领域。

味觉的审美功能已经在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灵与肉的结合上形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的饮食观念以“味”为核心。

这种味是由饮食的滋味和饮食的意味共同组成的复合味,其中,饮食的滋味是指食物的内在之味(味觉审美),饮食的意味是指食物的味外之味(心理审美)。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饮食在裹腹充饥之时,也是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

西:西方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养”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生物学过程。

西方人认为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在人的五官感觉中,视觉被认为最具认识作用,味觉仅因择食引起生理快感,仅能满足生理欲望,属于“享受的器官”,知识价值很低。

因此,在西方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对食物营养的追求远远超过了色香味形,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核心标准。

西方人通常认为饮食仅是生存手段,重视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应状况,而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三、中西方用餐餐具比较中国: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内。

西方: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

在正式的西餐餐具共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

摆放方法:垫盘剧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

差距总结1、原料选用的差异——主辅不同中: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

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淀粉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荤素搭配比较均衡,喜食果蔬,讲究杂食。

西: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

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偏好甜味,快餐发达。

2、切割工艺的差异——粗细不同中: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较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

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实用第一的特性。

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实用。

3、餐具使用上的差异中: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

西: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大约1 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

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

总结餐桌礼仪是一种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各种元素涌入中国,中国的传统餐桌礼仪也有了一些变化。

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西方文化的融汇。

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不仅可以防止失礼于人,还可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了解各地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