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篇一: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篇二:文言文阅读(师旷论学等)(一)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文章点评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
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
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象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象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
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
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
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
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
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岳珍)注释词语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文言文师旷论学的翻译】文言文师旷论学翻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文言文师旷论学的翻译】文言文师旷论学翻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题目:文言文师旷论学翻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解答: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虽然仍旧有学习的愿望,但恐怕年纪太大,来不及了.”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着蜡烛学习呢?”晋平公气道:“哪里有做臣子的胆敢戏弄主公的?” 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下哪里敢戏弄主公呢?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时候好学,就好像初生的太阳(比喻有朝气、有活力);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像正午的阳光(正午阳光最强烈,这里比喻壮年时的状态最适合学习);老年人好学,就好像夜晚蜡烛的光亮’,尽管蜡烛的光亮很微弱,但是您觉得跟摸黑行路比起来,那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听罢说道:“您说得很对!”楼主可以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两个人物,首先是晋平公,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姓姬,名彪,纵观其执政生涯,应该是一位颇为悲情的人物,经历了晋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在其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发动了对楚国的军事战争,史称“湛阪之战”,该战役是晋楚80余年争霸的收官之战,晋国直接进攻楚国的属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后,双方都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十余年中都未在发生大的战争.前期的晋平公治国颇有方略,善于任用贤臣,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祈黄羊(分别举荐自己的仇人和儿子做官)等.但是在执政后期,却惑于美色,且身边多为佞臣,以致于外交内政连连失利,对外则以前被晋国控制的小国纷纷投靠楚国,使晋国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对内也渐渐失去控制力,导致赵、魏、韩、中行、智等公卿大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在晋平公死后数年发生了三家分晋.师旷是春秋时著名的乐师.史籍记载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就像在本文中自称“盲臣”).他身居晋国的大夫,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
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炳,光明,显明。
④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⑤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师旷论学的原文及注释

师旷论学的原文及注释师旷论学的原文及注释一、师旷论学的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二、师旷论学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害怕。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喜欢。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三、师旷论学翻译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炳,光明,显明。
④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⑤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
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
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师旷论学小古文拼音版

师旷论学小古文拼音版师旷论学小古文拼音版如下:shī kuàng lùn xué师旷论学jìn píng gōng wèn yú shī kuàng yuē :“ wú nián qī shí ,yù xué ,kǒng yǐ mù yǐ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shī kuàng yuē :“ hé bù bǐng zhú hū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píng gōng yuē :“ ān yǒu wèi rén chén ér xì qí jūnhū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shī kuàng yuē :“ máng chén ān gǎn xì qí jūn ? chén wén zhī :shǎo ér hào xué ,rú rì chū zhī yáng ; zhuàng ér hào xué ,rú rì zhōng zhī guāng ; lǎo ér hào xué ,rúbǐng zhú zhī míng 。
bǐng zhú zhī míng ,shú yǔ mèi xíng hū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
原文
《说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作者是西汉时人刘向。
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对。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为什么
6.炳烛:点燃烛。
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点。
7.安:怎么
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光:这里指阳光。
13.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4.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生的太阳.
18.日中之光:正午太阳的阳光.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
只要有目标,有恒心。
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
【问题】
1.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
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3.有哪些反问句?
“何不炳烛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孰与昧行乎?”
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字面意义:赞许。
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
“少”、“壮”、“老”分别指什么?
指:少年、壮年、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