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检人群听力筛查专家共识
耳鼻喉科相关团体标准指南专家共识

耳鼻喉科相关团体标准指南专家共识The field of otolaryngology, also known as ear, nose, and throat (ENT) medicine, is a diverse and rapidly evolving specialty tha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medical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head and neck. 耳鼻喉科,又称耳鼻喉医学,是一个多样性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领域,涵盖了与头颈部相关的各种医学状况。
Otolaryngologists are trained to diagnose and manage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including hearing loss, sinus infections, tonsillitis, and much more. 耳鼻喉科医生接受过相关培训,能够诊断和处理多种疾病,包括听力丧失、鼻窦感染、扁桃体炎等等。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care for patients, it is essential for otolaryngologists to adhere to established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s developed by expert groups within the field. 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最高水平的护理,耳鼻喉科医生必须遵循由该领域内的专家团体制定的标准指南和共识声明。
These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s provid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arious ENTconditions, and help to standardize care practices across different healthcare settings. 这些指南和共识声明为各种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于证据的建议,并帮助标准化了不同医疗体系中的护理实践。
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

3、体检时间:最好选择在生日前后进行健康体检,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疾病。
参考内容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健康,健康体检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 要部分。本次演示旨在提供一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共识,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 中国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及最新研究成果。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的重要性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是指一系列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检查项目。这些项目能 够检测出早期疾病、预防疾病发生、及时治疗潜在问题,从而有效降低患病风 险。此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还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为医生提供更多关于患 者病情的资料,制定更精确的治疗计划。
二、背景与意义
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儿童健康保健需求日 益增长的背景下制定的。其意义在于为儿童健康体检提供科学、规范、全面的 指导,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的发生发展。
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1、儿童健康体检的必要性:儿童健康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疾病,提供及 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6、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儿童健康体检相 关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工作,探索更为科学、高效、安全的健康检查方法和技术 手段,不断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五、结论
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完善的儿童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优化体检流程, 加强质量控制以及强化家庭-社区合作等措施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我国儿童 健康体检工作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2、儿童健康体检的时间间隔:专家建议,儿童应当在出生后1个月、3个月、6 个月、9个月、1岁、2岁、3岁、4岁、5岁、6岁进行健康体检。在上述时间点, 可以对儿童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牙齿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标准(一)

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标准(一)
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标准
背景介绍
•职业病体检是保障员工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听力是重要的身体指标之一,特别适用于某些职业群体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意义
•提前发现职业性听力损失
•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职业性暴露
•保障员工听力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标准
1.语言听阈测试
–利用标准的听阈测定方法,测定被检人的听力阈值
–测试不同频率的声音,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
–根据听力阈值评估听力损失程度
2.高频听阈测试
–高频听阈测试用于发现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损失
–主要测试被检人对高频声音的听觉敏感度
3.儿童语言听阈测试
–适用于儿童职业病体检,测试儿童的听力阈值
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操作步骤
1.确定测试场所
–测试场所需要保证安静和隔音,以避免干扰
–需要恰当的设备和工具进行测试
2.标准化测试方法
–执行听力测试需要遵循一定的测试流程和步骤
–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资质认证才能进行测试
3.记录和分析结果
–将测试结果记录下来,包括不同频率的听阈值
–根据评估标准,分析测试结果,判断听力健康状况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注意事项
•必须采取合理的办法避免记录失真和误诊
•测试过程中要保证被检人的舒适度和合作度
•遵循个人隐私保护的原则,保证测试过程的机密性
结论
•职业病体检听力的标准是保障员工听力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标准化的测试流程和方法,可以提早发现职业性听力损失•进行职业病体检听力测试是保障员工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
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pdf

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一、儿童健康体检的定义和重要性儿童健康体检是对儿童进行定期、系统的健康检查和评估的过程,旨在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童健康体检对于保障儿童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生长发育评估是儿童健康体检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以及生长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通过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可以及时发现生长迟缓、肥胖等生长发育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儿童营养状况评估儿童营养状况评估是健康体检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儿童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营养摄入状况等进行了解和分析,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发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营养建议。
四、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儿童心理行为评估包括智力、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评估,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进行。
评估结果可以为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依据,如智力发育迟缓、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
五、儿童常见疾病的筛查儿童常见疾病筛查是对儿童进行一系列常见疾病的检查,如贫血、视力异常、听力障碍、龋齿等。
通过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和干预这些疾病,避免病情加重或产生并发症。
六、儿童疫苗接种的指导儿童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健康体检时应对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解和指导,确保儿童按照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相应的疫苗。
七、儿童伤害预防与控制儿童伤害是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健康体检时应关注儿童的伤害预防和控制,对家庭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建议,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风险。
八、儿童保健教育与指导儿童保健教育是健康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儿童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同时,应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九、儿童健康体检的频率与时机儿童健康体检的频率和时机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生长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听力筛查通过标准

听力筛查通过标准力损失及耳聋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是全球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残疾,其负面影响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的前列。
针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听力损失发生率上升的趋势,在体检机构中对体检人群进行初级听力检查(audiometry)是非常必要的。
但迄今为止,大多数体检机构并没有开展听力检查,或者检查不规范。
为此经专家讨论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适用于成年健康体检人群。
必要性、目的和意义(略)听力损失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根据听觉系统受损的部位,听力损失大体可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三类。
传导性听力损失的部位主要在外耳和中耳。
任何阻止声能量传入内耳的因素,如中耳炎、耳硬化症、鼓室硬化症、听小骨中断、鼓膜穿孔、鼓膜萎缩、外耳道闭锁或耵聍栓塞等都可造成传导性听力损失。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部位主要在内耳、听神经和听中枢。
老化、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感染、气压伤、梅尼埃病、血管病变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其主要病因。
遗传也是常见的原因。
混合性则前两者兼有之。
从事健康体检听力筛查的人员,应了解以上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并通过问诊从以下危险因素中排查出听力损失的高风险人群,在听力筛查时予以重点关注。
01先天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先天性原因多导致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听力损失,也可有迟发性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可由遗传性因素和非遗传性因素导致,非遗传性因素主要包括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某些并发症,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不当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甙类、细胞毒性药物、抗疟药和利尿剂等),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
02后天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后天性原因可能导致在任何年龄发生听力损失。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损失风险增高;(2)环境因素:如职业噪声、环境噪声以及娱乐噪声;(3)感染:如脑膜炎、麻疹和腮腺炎等传染病、中耳炎等;(4)耳毒性药物;(5)外伤;(6)代谢因素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等。
听力筛查工作制度

听力筛查工作制度1.听力筛查专职人员应对院内出生后三天的高危室及母婴同室的新生儿进行常规筛查,不得疏漏。
2.筛查前做好准备,包括对新生儿家长的解释,以便取得协作。
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操作常规进行操作。
4.测试结束应及时出报告并存入病历。
5.保持安静环境,确保测试正确。
对第一次测试未能通过者应通知家属复查并督促复查。
6.做好仪器的使用记录,及时检修。
7.做好筛查结果登记,协助随访。
健康教育工作制度1、定期深入组、户开展健康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进行疾病防治知识宣传;2、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教育课堂);3、开展健康教育固定宣传栏建设,定期更换宣传内容;4、结合卫生主题宣传日,实施专项健康教育活动;5、针对急、慢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主要场所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6、开展不同人群健康教育调研和监测,推进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和评价工作;7、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保健科主任职责1、负责指导全乡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科研、教学、技术培训及业务理论提高工作。
2、参加并指导科承担的各项项目工作,定期对项目工作进行评估,解决项目开展中的疑难问题。
3、指导本科医务人员做好各项保健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三基训练。
4、安排并担任教学及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5、定期参加专科门诊工作。
6、常入基层保健机构指导业务工作开展。
7、积极总结经验指导保健工作,开展新技术,研究和解决专业工作中的新方法与疑难问题。
8、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常规。
9、运用预防保健医学理论,安排、审查指导全科的科研工作计划,实施。
儿童保健医师工作职责1、在科主任和主管医师指导下,参加本专业业务技术工作。
2、担任妇女儿童保健普通门诊和专业门诊工作。
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记录,并收集整理资料。
3、对妇女儿童进行正常体检、咨询、评价和指导工作。
4、参加基层保健指导工作,解决基层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
体检报告听力

岗前职业体检听力要求相关问答1.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答:包括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工作效率,其中主要损害听觉系统。
2. 职业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答:gbz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观察对象:双耳高频(3000 hz、4000 hz、6000 hz)平均听阈≥40db 诊断分级:轻度噪声聋:26db~40db 中度噪声聋:41db~55db重度噪声聋:≥56db处理原则:1) 观察对象不需要调离噪声工作场所,但同时患有耳鸣者例外。
2) 轻度、中度、重度聋患者均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3) 重度噪声聋患者应佩戴助听器(56db)。
4) 对噪声敏感者(即上岗前体检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一年。
高频段3000、4000、6000任一频率,任一耳听阈达到65db)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
3. 岗前职业入职体检听力筛查主要法规依据?答:法规依据包括:《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9号令《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4. 职业听力筛查方法?答:纯音气导听阈测试(电测听检查),至少应测试受试者双耳对500赫兹、1000赫兹、2000赫兹、3000赫兹、4000赫兹、6000赫兹的纯音恰能听到的最轻声音的分贝(db)。
5. 申华及朗盛台橡需要实施岗前职业听力筛查的作业有哪些?答:噪声作业、压力容器作业、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包括成品课叉车作业、总务课/厂务课司机驾驶作业),故申华成品课、生产课、公用课及总务课司机岗位拟新入职人员,朗盛台橡生产课、厂务课司机岗位拟新入职人员均安排职业电测听入职筛查。
6. 各种作业电测听筛查最低要求?1) 噪声作业入职听力筛查职业禁忌症:a) 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 hz、1000 hz和2000 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 db);b) 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c) 双耳高频(3000 hz、4000 hz、6000 hz)平均听阈≥40 db;2) 压力容器作业入职听力筛查职业禁忌症:双耳语频平均听力损失>25 db;3) 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入职听力筛查职业禁忌症:双耳语频纯音气导平均听阈>30db;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因个体基因对噪声的易感性不同、个体年龄相关的听觉衰退程度不同、个体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既往有基础听力损伤的患者在噪声作业环境中出现职业性听力损伤概率更高。
2023前驱期AD简易筛查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2023前驱期AD简易筛直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总结引言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有983万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3877万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AD患者增速加快,疾病负担不容忽视。
目前的国际趋势是将诊断与干预的窗口前移,即关注AD痴呆前阶段,前驱期AD(pAD)的诊断与干预是目前临床与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在pAD阶段,临床症状尚不严重,但神经病理改变已经开始形成,在此阶段及时干预有可能终止或减缓进展到痴呆阶段,本文将针对《前驱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简易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以下简称〃共识”)相关内容进行分享。
一、神经心理评估有助于识别pAD的认知量表主要包括:传统神经心理测试、元认知评估、电子版认知评估,以及数字化行为评估。
(-)传统神经心理测验传统神经心理测验是临床诊断的核心依据,如:辅助识别痴呆可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识别MCI可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或基础量表(MoCA或MoCA-B)、Addenbrooke认知功能检查量表第3版(ACE-DI)。
区分不同认知领域损害的评估,如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1T)、Boston 命名测验(BNT)、词语流畅性测验(VFT)、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DMT),连线测验(TMT),分别反映记忆、语言、注意和执行功能损害。
近年来用于反映脑AB沉积程度的评估,如视觉短时记忆捆绑测验(VSTMBT)与1OeWenStein-ACeVede)语义干扰学习测验(1ASSI-1)o(二)元认知评估1 .自评差异患者回顾或预测性地评估他们在不同神经心理学测试中的表现并与实际得分进行比较,用得分差来表示元认知的水平。
常见的元记忆评估使用语义或情景记忆任务相结合的方法,如知道感觉判断(FoK)、学习判断(JO1s)和自信度评价(DoC)。
2 .自评他评差异患者和照顾者独立评估患者在某项功能上的水平,并以患者和照顾者之间评分的差异作为衡量患者元认知的标准,如日常认知功能问卷(ECog)、病感缺失测量工具和记忆自我觉察量表(MARS)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体检人群听力筛查专家共识听力损失及耳聋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是全球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残疾,其负面影响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的前列[1,2,3]。
听力损失又是一种不被注意、易受忽视的"无形残疾" ,且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职业噪声污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而日渐升高。
降低听力损失危害的关键是落实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在基本卫生保健层面上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方能切实保护各国民众听力,降低未来聋病治疗费用,大大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听力损失的预防与康复,1998年发布文件,将每年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 ,唤醒公众关注听力健康、关爱听障群体。
其影响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于2015年被WHO接纳为"世界听力日(World Hearing Day,WHD)" 。
WHO 2015年在我国南京召开的全球防聋合作中心战略计划会议发布了《WHO预防聋和听力损失计划2015—2017》,号召成员国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有二、三级医疗机构支撑的听力损失防治链,为"世上不再有可以预防的听力损失患者"的憧憬而切实做些事情。
对于听力损失,"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与康复"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针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听力损失发生率上升的趋势,在体检机构中对体检人群进行初级听力检查(audiometry)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2014年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已将听力检查列入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4],但迄今为止,大多数体检机构并没有开展听力检查,或者检查不规范。
为此经专家讨论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适用于成年健康体检人群。
一、必要性、目的和意义据WHO 2012年发布的数据,全球有3.6亿人(占人口的5.3%)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3.28亿为成人,3 200万为儿童[5,6]。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约1/3为听力残疾[7,8],男性多于女性。
全球有11亿年轻人正面临由不安全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风险[9]。
据我国2006年残疾人口普查,全国约2 780万(2.11%)的人口罹患中度到极重度的听力损失。
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噪声防护缺失、城镇化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身心严重透支等因素,使得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在青年人群中有越来越高的趋势[10,11,12,13,14,15];同时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甚至"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age related hearing loss,ARHI)将取代职业性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而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发病因素[16]。
我国学者新近按照WHO方案在我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17],也支持WHO对全球情况的估计。
听力损失严重影响成年和老年听障者的人际交往,导致孤独、隔绝和挫折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听力损失不但影响个人,而且累及家庭和社会,已成为引起社会沉重负担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听力损失的防治是WHO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内容[18]。
2016年《柳叶刀》杂志刊载的近25年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中国研究人员公布的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性疾病,听力损失位列第2[19]。
听力筛查是及早发现和管理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
成人听力损失中有一半是可以预防的[18]。
通过对听力损失的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阻止或延缓其发生发展以及对认知、情感方面的负面影响。
2010年首届国际成人听力筛查大会之后,这一观念逐步得到国际听力学界的响应。
随着我国健康体检的广泛开展,听力筛查已经列入健康体检项目目录,现在亟需在全国健康体检中心采用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开展听力筛查。
考察各类听力测试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测试时间、受试者年龄及行为能力、检查者的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场地环境、测试费用等综合因素,我们认为纯音气导测听是一项相对准确、实用的健康体检听力筛查方法。
在体检机构开展听力检查的目的:(1)可以提高体检人群的爱耳护耳意识,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及时就医,可有效减轻甚至避免听力损失所带来的危害,减少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2)通过建立我国体检人群听力筛查与听力损失风险预防方法及路径,统一筛查技术和规范路径,解决听力筛查不规范、缺乏标准的现状,有望形成我国体检人群听力健康大数据,为国家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期望我国主要健康指标2030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鉴于听力损失高居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性疾病第2位的现实,在健康体检中实施规范的听力筛查,有助于提高国民听力损失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听力健康。
二、听力损失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根据听觉系统受损的部位,听力损失大体可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三类。
传导性听力损失的部位主要在外耳和中耳。
任何阻止声能量传入内耳的因素,如中耳炎、耳硬化症、鼓室硬化症、听小骨中断、鼓膜穿孔、鼓膜萎缩、外耳道闭锁或耵聍栓塞等都可造成传导性听力损失。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部位主要在内耳、听神经和听中枢。
老化、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感染、气压伤、梅尼埃病、血管病变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其主要病因。
遗传也是常见的原因。
混合性则前两者兼有之。
从事健康体检听力筛查的人员,应了解以上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并通过问诊从以下危险因素中排查出听力损失的高风险人群,在听力筛查时予以重点关注。
1.先天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先天性原因多导致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听力损失,也可有迟发性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可由遗传性因素和非遗传性因素导致,非遗传性因素主要包括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某些并发症,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不当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甙类、细胞毒性药物、抗疟药和利尿剂等),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
2.后天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后天性原因可能导致在任何年龄发生听力损失。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损失风险增高;(2)环境因素:如职业噪声、环境噪声以及娱乐噪声;(3)感染:如脑膜炎、麻疹和腮腺炎等传染病、中耳炎等;(4)耳毒性药物;(5)外伤;(6)代谢因素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等[20,21,22,23,24]。
三、体检听力筛查的方法及流程1.听力损失分级标准:听觉敏感度定量评估的主要方式是测定受试者刚好能听到的各频率纯音的最小声音,即纯音听阈。
听力损失的最显著表现是从听不到较小的声音到听力丧失。
听力损失分级标准见表1。
2.体检中的听力筛查方法:本共识建议的测听方法为采用符合国家标准GB/T 7341.1-2010的筛查型纯音听力计进行气导纯音听阈测试或气导纯音筛选测听法[26]。
筛查必须由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的合格人员实施。
听力筛查的纯音频率应至少包含500、1 000、2 000和4 000 Hz这四个言语频率。
以1 000和4 000 Hz频率为主进行的听力筛查,建议作为体检机构听力损失的初筛。
在没有条件建设隔声室或需要外出体检的情况下,采用耳罩式或插入式耳机以隔绝环境噪声,使用声级计对环境噪声水平进行监测。
环境噪声控制在45 dB (A)以下,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7]。
筛查仪器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定期校准。
接受听力筛查的体检者,应先接受耳鼻咽喉专科体检,再进行听力筛查。
测试前要向体检人员讲清楚如何对纯音测试声做出应答,耳机应由测试人员为其佩戴在正确的位置上,耳机的声孔应正对耳道入口。
不同年龄听力筛查通过标准见表2。
若任一侧耳的任一频率未能通过,则建议转诊到专科就诊。
通过体检听力筛查,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听力损失患者。
但这仅仅是听力保健环节的一环。
提高全民防聋意识,培训专业人员的听力学技能,加强政府相关机构的督导,将大大减少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家庭、社会负担。
1.结果解读:本共识建议方法为听力筛查而不是听力诊断,如果未能通过,说明体检者可能存在听力损失,如果通过,并不代表体检者听力完全正常,更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生听力损失。
2.健康教育:对人群进行听力健康教育,提高国人的听力保护意识。
尽量避免听力损失危险因素,减少在工作场所中和娱乐设施下噪声暴露的时间和强度,鼓励使用个人防护装置,比如耳塞、降噪耳机和头戴式耳机。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发现听力变化,及时就诊。
3.转诊建议:听力筛查未通过的体检者,都应进一步使用有效的评估手段进行听觉能力的整体评估,包括各种常规听力测试、职业必备的听力技能评估及评估问卷等。
并推荐到当地指定的耳鼻咽喉科或听力学中心进行听力学评估。
4.医学干预:对体检人群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是一完整的听力保健系统工程。
干预措施为最后环节,是显示听力障碍康复成效的关键。
干预包括:(1)医学干预:医师依据医学诊断,即听力损失的原因、程度及部位,确定适宜的治疗手段来恢复患者的听力。
(2)听力补偿:主要包括助听器选配和人工耳蜗植入等。
(3)听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患者选配助听器和(或)植入人工耳蜗实现听力补偿后,需进行听功能训练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
需要有医生、听力学家、言语-语言治疗师、特殊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参加。
与患者建立长期关系,以支持患者的听力、言语和语言的康复或重建,使听力障碍者回归主流社会。
5.数据监测:提高早期发现普通人群听力损失的能力,监测体检人群听力损失的变化趋势,全面掌握体检人群的听力健康信息,收集关于耳聋和听力损失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强有力的听力保健规划及相关耳聋防控政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将耳部和听力初级保健纳入国家初级卫生保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