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中国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中国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近年来中国太湖频繁出现蓝藻水华,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了很大的
威胁。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很多学者对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太湖水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
活动和自然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太湖周边的人口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化学污染物、生活垃圾和废水排放。
这些垃圾和废水中包含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这些养分在水中会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质,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其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又加速了藻类生长的速度。
水华是以蓝藻为主的。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其存在形式通常是细胞在水体中聚集,形成大量类似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绿色细胞。
太湖的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非常高,对蓝藻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太湖蓝藻水华的形成还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在太湖生态系统中,夏季的气温和光照强度都非常高,这为蓝藻的生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
此外,太湖的水体水动力学也非常重要,由于太湖的面积较大,因此水流运动较慢,这为蓝藻在水体中停留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才
能真正达到发生水华的程度。
因此,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华问题,不仅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还需要综合考虑水文、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

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
水体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
天然富营养化是指湖泊营养物质的天然富集,需要千年甚至万年的演化过程。
据说当年诸葛亮的军队就是喝了兵士所说的“绿色的河水”,中毒而兵败川南。
有关研究认为,这种“绿色的河水”就是天然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暴发的河水,而目前出现的蓝藻暴发主要原因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在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地区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
因此放出恶魔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一是实施太湖应急治理,保障太湖饮用水源安全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大事。
今年是奥运之年,也是宏观经济调控任务非常艰巨的一年。
太湖供水是否安全,会不会引发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矛盾,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民生的高度和安全稳定的高度,来分解责任、落实具体措施。
二是严格控源截污,保障调水引流,是实现应急治理的关键措施。
2008年以来已累计调水12.97亿方,入湖达4.75亿方,有效加快了太湖水体交换。
为减少西岸劣质水流入望虞河,影响调水水质,沿线有关市(区)要采取最严格措施,明察暗访,从严执法,严格督查,严格追究。
三是科学调水引流,保障太湖防洪、防污两个“安全”是当前太湖流域水利工程调度的主要任务。
建立望虞河防洪、防污调度有效机制的关键措施在于:望虞河东岸必须严格按照省防指的调度指令分水,不得超计划用水;西岸沿江口门,应当按照省防指的调度指令,加强排降措施,降低西部河网的水位;两岸所有的船闸实行套闸运行;调控太浦闸的出流流量,加大梅梁湖泵站抽排流量,保障太湖进出流平衡。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太湖,这座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宁静湖泊,近年来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如藻类等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湖区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太湖流域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
夏季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水质逐渐恶化。
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度施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
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生植物繁殖失控。
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影响了饮用水的质量。
同时,富营养化还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太湖银鱼等濒临灭绝。
为了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太湖流域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了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并加强了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建立生态保护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组织志愿者清理湖边的垃圾,减少人为因素对太湖的破坏。
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如引进新技术改善水质、推广生态农业等。
通过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太湖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和努力解决。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和由此导致的蓝藻水华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过高,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导致蓝藻水华的大规模爆发。
本文将从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1.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量施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农田排水中的养分流失,都会导致养分进入水体,促进藻类的繁殖,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城市地表被水泥、沥青等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地下,而是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中,带走了许多污染物和养分。
此外,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污水处理不完善,进一步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3. 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养分,直接排入水体会造成水质恶化,为蓝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大量的蓝藻堆积在水体底部,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造成水中的生物缺氧,使得其他水生生物难以生存。
2. 毒素释放蓝藻水华中的一些藻类会产生毒素,如微囊藻会释放出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了受到污染的水产品或者饮用富营养化的水源,可能导致中毒事件。
3. 生态系统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大量的蓝藻抢夺了其他水生植物的养分和光合作用所需的阳光,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存活,这将进一步破坏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三、应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1. 农业减肥、减药农业减肥、减药对于减少养分进入水体具有重要作用。
精确施肥,控制农药使用量,合理选择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养分的过量流失。
2. 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排水系统,采用雨水收集、雨水渗透等措施,减少雨水直排入水体的数量,降低养分和污染物的流入。
加强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处理后的污水符合排放标准。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8)郑正(主持)——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近期加盟复旦:复旦环科的大气化学方向的前沿地位是不可争议的,但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加强才能使环境排名符合复旦的地位。
(以湖泊命名的研究所仅此一所)一、太湖饮水危机供水时太湖的主要功能。
梅梁湾---贡湖水厂取水口:2007年5月爆发蓝藻水华危机。
6月1日太湖站科研人员取样,有严重的腥臭味(蓝藻的氮磷含量高达40%),6月3日已经大大好转,但仍大大劣于湾中心地带。
——太湖蓝藻年年爆发,但近期威胁到了水厂的水质。
>> 具体表现:1.中心磷、叶绿素浓度持续增高2.持续时间长3.范围扩大4.水生植物大量死亡,于是生态系统状况的恶化【多年治理依然严重显示了其困难和复杂程度】>>蓝藻爆发的原因:1.气温和水温——全球变暖2.水位——单位水体光强大3.风向——三月初至五月末,西北风,有利于藻类在取水口堆积,为水质时间创造条件。
4.湖流——湾内向湖中心,利于取水口堆积。
容易把堆积在取水口沿岸腐烂的取水口沿岸正在腐烂的蓝藻水华冲向取水口。
二、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蓝藻水华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而最主要生态学体现。
>>中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中淡水湖(60%)和浅水湖泊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目前中营养和富营养的湖泊已经达到70%——严峻。
【2008年5月27日,在太湖宜兴湖岸出现黑水团】>>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底栖动物……——湖泊中搞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小鱼动物上升,浮游动物减少,导致了藻类水华的上升原因:1.人类活动:A工业化B工业化城市扩展与城市化(早期只考虑了防洪,以建造排水系统>> 滇池污水大多来自昆明)C农业生产方式强度——高度养料D渔业发展,湖岸围垦——滩地浅水区域,原本是缓冲地带E闸、坝、环湖大堤东城,降低了河湖水量减缓熟虑改变湿地,减小自净能力。
“蓝藻”与水体富营养化

“蓝藻”与水体富营养化
古老的单细胞藻类原核
生物,一般呈蓝绿色,
少数呈红色,在富营养
化超标的湖泊中,常于
夏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蓝藻污染直接影响水源地水体,加剧水质恶化,造成水体缺氧、腐臭。
“蓝藻”死亡后会产毒素,对人、畜均有很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太湖广阔湖区周边的凹槽水湾,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
无锡市城区水源地梅梁湖,正属于这类区域。
早在1991年,澳大利亚达令河系发生世界上有纪录以来最大规模的蓝藻污染,绵延l000公里以上,花费了上亿美元治理,仍收效甚微。
蓝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人,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
这些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
一般来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为20毫克/立方米和300毫克/立方米,就可以认为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
富营养化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导致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造成大量鱼类死亡。
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
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标的水,会中毒致病。
太湖蓝藻的起因和防治

太湖蓝藻的起因和防治太湖蓝藻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2007年太湖无锡水域的大规模蓝藻爆发却令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大幅上升。
那么,太湖蓝藻是缘何而起,又有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无锡展开了为期五天的调查。
首先,我们在无锡市水利局对蓝藻做了初步的了解。
蓝藻是一种含叶绿素的细菌,它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
具有极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繁殖能力,是湖泊水生态系统生物链上一个重要环节。
温度和水体富营养化都是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
蓝藻在条件充足的时候会大量繁殖,消耗掉湖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无法生存。
大面积的蓝藻会遮挡住射下水中的阳光,使水草也不能正常生长。
当蓝藻繁衍过多时,还会大面积的死亡、腐烂,进一步夺走水中的氧气,并放出一种毒素,剩余的有机物供蓝藻新一轮的生长。
且经生物实验,发现放出的毒素对生物的肝功能有较大影响。
蓝藻的过多繁殖还会造成自来水源遭严重污染,影响日常用水的供应。
据对无锡当地居民的询问,无锡在去年蓝藻大量爆发期间蓝藻平均厚度达到2~4厘米。
自来水呈绿色且伴有较强臭味,完全无法用于饮用、洗漱等。
在影响日常生活的同时,蓝藻的爆发也严重影响了无锡旅游业的正常经营。
大量腐烂且散发着臭气的蓝藻堆积在岸边,使太湖四周几乎所有景点都不得不暂停营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去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对此有详细的报道。
在蓝藻爆发的两方面原因中,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蓝藻繁殖的基础。
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营养元素的作用,磷的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
(贫营养湖与富营养湖之间的临界负荷量是:总磷为0.2~0.5克/(平方米*年),总氮为5~10克/(平方米*年))。
一旦水体中磷含量上升,蓝藻的爆发就已经拥有了物质基础,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
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中生物生长速度加快,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渐进退化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是由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人类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工业污染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在水体中迅速分解,并释放出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促进水体中的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会被雨水冲刷到水体中,这些物质在水中分解会增加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促进水体中藻类等生物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城市建设城市中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堆放会污染周围的水体,这些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二、自然因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水体过浅、水流缓慢,会导致富营养物质积聚在水体中,从而促进底栖生物的生长,进一步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导致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到水体中藻类等营养物质的分配和利用,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
三、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时,藻类等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形成所谓的蓝藻水华。
对于蓝藻水华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机制:1、温度高温和水体的热层化会导致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同时气压也会降低,从而促进了藻类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光照光照是藻类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水体光照充足的情况下,藻类等生物的生长速度会加快,容易形成蓝藻水华。
3、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蓝藻水华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会促进藻类等生物繁殖,从而导致蓝藻水华的形成。
4、水动力条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藻类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例如水体水流速度过慢会让藻类等生物更加容易生长繁殖,导致蓝藻水华的形成。
总之,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形成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控制工业污染、农业生产和城市污染,同时提高水体环境监测和水质治理能力,以有效预防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
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
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
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
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工业和生活
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磷指标的重要来源。
1.2环太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上农家肥不再被利用,农民的
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河道,不少农村河道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化粪池”和
农村垃圾的倾倒场所。
其次,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60%以上农药、化肥随农田排水排入河道水体。
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
的24.4kg增加到目前的66.7kg。
1.3气候变化及湖体水循环能力降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环太湖区域冬春季温度逐年上升,导致越冬藻类数量的提升和爆发性生长期的提前。
同时由于太湖流动缓慢、蒸发量大,降水补充少,水位下降,水循环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弱,从而促进了太湖蓝藻的爆发性。
2007年1-4月太湖水温高于正常年份,尤其是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维持在20℃以上,为藻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位相对较低,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m,比常年平均水位低5cm,单位水体光照强度较大,再加上整个太湖水温相对较高,促进了藻类生长;同时,2007年1-4月偏南风风向显著高于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区的藻类易于向梅梁湾聚集,加上
3-4月风速明显偏小,有利于微囊藻上浮形成水华。
因此,可以看出人为活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如大气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农田化肥使用过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体养殖等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使得藻类大量的繁殖,从而给湖泊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2、太湖蓝藻的爆发的危害
2.1蓝藻对水生生物有影响
蓝藻能释放生物毒素类次级代谢物, 含一定浓度藻毒素的水体可使鱼卵变异, 蚤类死亡, 鱼类行为及生长异常, 水华爆发也常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另外, 在
水生脊椎动物及无脊椎动物体内积累的藻毒素, 包括鱼、贝和浮游动物等, 有可
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危害人体健康。
2.2蓝藻对家畜及野生动物影响
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 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
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甚至死亡。
2.3蓝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们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闲和运动时, 皮肤接触含藻毒素水体可引起
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肤过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肠胃炎。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水体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
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
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
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
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
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而致使其不可再利用。
3、太湖蓝藻爆发的治理的方法
蓝藻治理是一个难题,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1生物治藻目前主要采用微生物防治、食藻生物、水生植物抑制等方法。
3.1.1 微生物治理
微生物对蓝藻水华的治理研究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溶解蓝藻。
溶藻微生物包括溶藻病毒、溶藻真菌和溶藻细菌。
溶藻真菌主要通过释放抗生素类的物质达到溶藻目的。
3.1.2 食藻生物防治
食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操纵理论在水体中引入合适的其它生物, 如鱼类、贝类等, 它们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从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
以放养滤食性鱼类直接控制蓝藻的生物操-纵技术已在国内外一些水体多次实践, 并证明是有效的, 如鲢鱼每生长1kg 体重可吃掉40-50 kg的蓝藻。
3.1.3 水生植物抑制
水生植物从营养竞争、沉降污泥和释放抑藻素三个方面来影响藻类的种群。
水生植物对营养盐与光照竞争上比藻类有优势, 从而能抑制藻类大量繁殖。
3.2 物理治藻
蓝藻爆发后, 可以用船把它捞出来。
还可以通过声波振动, 破坏蓝藻的细胞。
也有专家提出, 引水冲刷, 进行大换水, 清除或置换太湖中含氮和磷高的淤泥。
如此浩大的工程, 一是远距离调水, 可能会破坏上游的生态平衡, 影响国家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工程巨大, 耗费的时间较长投资巨大, 实施的难度太大。
3.3 化学治藻
目前治理蓝藻常用的药物杀灭方法是用硫酸铜法, 也可向局部水体投加丙玛三肽、钙化合物、铝化合物和改性粘土等。
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 除藻效果显著。
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具有致畸性, 并会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变异, 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 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
由于太湖是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 所以不能采用硫酸铜来治理蓝藻。
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要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应针对不同湖泊类型分析其造成富营养化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措施。
先从规划和管理入手,加强湖泊周边的生态建设,挖淤增容,提高其承载力;同时加强陆地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入水体,并控制网箱养殖,减少水体利用污染;一旦发生藻类的繁殖,就必须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加以消除,具体办法,必须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认真分析,在满足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加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