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

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

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

(一)Killip分级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Ⅰ级:无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尚无明显的心力衰竭。

Ⅱ级:肺部有啰音,但啰音的范围小于1/2肺野。

Ⅲ级:肺部有啰音,且啰音的范围大于1/2肺野。

Ⅳ级:心源性休克。

(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适用于除急性心梗以外的任何心脏病如慢性单纯性左心衰、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气短、疲乏或心悸、心绞痛。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气短、疲乏或心悸、心绞痛。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或家务活动)即可引起气短、疲乏或心悸、心绞痛。

Ⅳ级: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三)根据心衰发生发展阶段分级可分成A、B、C、D 四个阶段

阶段A:为前心衰阶段,包括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但目前尚无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

阶段B:为前临床心衰阶段,患者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如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瓣膜性心脏病、既往有心肌梗死史等。这一阶段相当于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或NYHA心功能Ⅰ级。

阶段C:为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或目前虽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或)体征,但以往曾因此治疗过。这一阶段包括NYHAⅡ、Ⅲ级和部分Ⅳ级心功能患者。

阶段D:为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如等待心脏移植),这一阶段患者预后极差

心衰与分级

LEARNING ISSUE -- 心衰与分级 1 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根据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 2 病因 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3 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或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 4 心衰常见分级方式 (一)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分级

1.急性心衰分级与死亡风险Killip分级:只适用于急性心梗的心衰(泵衰竭) Ⅰ级:无心衰征象,但PCW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升高,病死率0~5%。 Ⅱ级:轻至中度心衰,肺?音出现范围小于两肺野的50%,可出现第三心音、奔 马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病死率10%~20%。 Ⅲ级:重度心力衰竭,肺?音出现范围大于两肺的50%,可出现急性肺水肿,病死率35%~ 40%。 Ⅳ级:出现心源性休克,尿量少于每小时20ml,皮肤湿冷,呼吸加速,脉率大于100次/分,病死率85%~95%。 Ⅴ级:出现心源性休克及急性肺水肿,病死率极高。 2.Forrester急性心衰分级:也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发展而来,分为4级。Ⅰ级 的死亡率为 2.2%,Ⅱ级为10.1%,Ⅲ级为22.4%,Ⅳ级为55.5%。 3.“临床严重性”分级:根据末梢循环(灌注)和肺部听诊(充血的表现)进行临床严重性分级。患者分为Ⅰ级(A组)(皮肤干、温暖),Ⅱ级(B组)(皮肤湿、温暖),Ⅲ级(L 组)(皮肤干冷)和Ⅳ级(C组)(皮肤湿冷)。此分级已被心肌病研究证实有效,因此,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无论是住院或门诊患者。 (二)2005年ACC/AHA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2001年版和2005年新指南,从心衰的危险因素,易患人群,到难治性心衰,分 成A、B、C、D四个阶段。

心功能分级

判断标准: 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 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 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心力衰竭); 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国内医院在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目前国际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 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 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地体力活动受到轻度地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 晕厥.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 近乎晕厥. 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任 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六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尽可能快地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地距离.如<,为重度心功能不全;,为中度心功能不全;,为轻度心功能不全.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对年心功能分级地补充: 根据,运动负荷试验,,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级:无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级:有轻度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级:有中度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级:有重度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心脏学会()心衰分级新指南 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级:指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级:终末期心衰,需要特殊地治疗措施.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分级 评定方法 1.NYHA心功能Ⅰ~Ⅳ分级 1928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提出,几经更新,逐步完善,临床上沿用至今。该分级适用于单纯左心衰竭、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1)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2)Ⅱ级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3)Ⅲ级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4)Ⅳ级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 2.NYHA心功能A~D分级 为了对心功能分级进行补充,根据客观检查结果(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X线、心脏超声、放射学显像等)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进行第二类分级,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将此分级做了更新。 (1)A级心力衰竭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2)B级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3)C级过去或现在有心力衰竭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4)D级终末期心力衰竭,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3.Killip心功能分级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功能不全采用1967年Killip等提出的分级法(Killip分级)。 (1)Ⅰ级无心力衰竭,没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2)Ⅱ级有心力衰竭,肺部啰音范围<50%肺野,出现第三心音,

静脉压升高。 (3)Ⅲ级严重心力衰竭,肺部啰音范围>50%肺野。 (4)Ⅳ级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外周血管收缩的表现,如少尿、发绀和出汗。 4.Forrest心功能分级 1977年Forrest等提出了血流动力学的心功能分级,适用于应用心导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Ⅰ级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2)Ⅱ级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3)Ⅲ级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4)Ⅳ级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2003年国外学者根据末梢循环灌注及肺淤血情况对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临床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皮肤干、温暖),Ⅱ级(皮肤湿、温暖),Ⅲ级(皮肤干冷)和Ⅳ级(皮肤湿冷),此类分级是由Forrest心功能分级演变而来。 5.6分钟步行心功能分级 6分钟步行试验(6MWT)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生理状态下的心功能,是一种无创、简单、安全的临床试验,常用的分级方法为:I级(<300m);Ⅱ级(300~374.9m);Ⅲ级(375~449.9m);Ⅵ级(≥450m)。 6.Weber心功能分级 Weber KT等于20世纪80年代年提出了按照峰值摄氧量以及无氧阈水平进行心功能分级的新方法,评价结果较为客观,更有助于判定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对于生存期的预测更精确。 (1)A级无或轻度心功能损害,最大耗氧量>20ml/(kg·min),无氧阈>14ml/(kg·min),心脏指数峰值>8ml/(min·m2)。

心力衰竭分级标准

心力衰竭分级标准 根据对日常体力活动的耐受程度将心功能分为四级,分级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I级:平时有心脏病史,但一般活动不引起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 II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 山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低于平时一般活动量即可出现显著的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缓解。 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这种分级方案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缺点是仅凭病人的主观感受和(或)医生的主观评价,短时间内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病人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 6分钟步行试验 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项简单易行、可重复、安全方便的试验,用以评定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6min的步行距离,若6min步行距离V150m,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50m为中度;>45O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本试验以行走的方式检查易于被患者接受,除用以评价心脏的储备功能外,常用以评价心衰治疗的疗效。但也存在弊端,比如:对症状较轻的心力衰竭患者没有较高的区分度,作为一种运动试验,临床医生应用时需要严格把握禁忌症,对于症状过于重的患者不宜使用。 心功能分级是一种评估心功能受损程度的临床方法,心脏疾病患者按心功能状况分级可以大体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措施的选择、劳动能力的评定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可指导日常生活与康复治疗,有助于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临床上,心功能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4级,称为“纽约心功能I-IV级”,大多数人能根据这个分级标准来评价心功能状态,具体为: ・心功能I级(NYHA1级) 患者有心脏基础疾病,比如心肌梗死、富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简而言之,就是平时没啥症状,正常生活活动不受影响,但因为基础病的存在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心功能I1级(NYHAI1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休息可缓解。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器官对于心脏泵血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患者来说,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是一种症候群,疲劳、气短、心悸、体重减轻、肌肉松弛萎缩,整日卧床。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亦高,慢性心功能不全基本病因是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其诱因主要是: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器官对于心脏泵血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患者来说,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是一种症候群,疲劳、气短、心悸、体重减轻、肌肉松弛萎缩,整日卧床。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亦高,慢性心功能不全基本病因是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其诱因主要是: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

心功能分级

判断标准: ①心脏功能I级: 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 ②心功能II级(轻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I 。心力衰竭); ③心功能皿级(XX):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I。 心力衰竭); ④心功能W级(重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皿。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 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 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国内医院在 2002年9月至 2003 年9 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 I级心功能: BNP为152 士16x毫升; II级心功能: BNP为332 士25x毫升; 皿级心功能: BNP为590 士31x毫升; W级心功能: BNP为960 士34x毫升。 I 级: 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等症状。 I 级: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一般日常活动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等症状,休息后缓解cF8fL4。 皿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度日常的活动即可出现明显的心

心功能分级,你掌握多少

心功能分级,你掌握多少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室充盈与射血功能是心脏的主要功能,对心脏功能评估分级和分期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心功能评估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一、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1] 1928年,纽约心脏学会依据患者的症状与活动能力将心脏功能分为4级,并在随后对该分级方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是最早的心脏功能分级方法,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NYHA分级是根据患者体力活动所出现的症状而定,其优点是简易、无创、可重复,从而被广泛沿用至今。但是医生对心功能分级的判断过程中易受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自觉症状的感受,也易受到精神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个人主观性。因此,NYHA心脏功能分级在客观性、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功能分期[2]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

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Heart Failure Classification,简称NYHA分类)是用于评估心功能的一种标准。根据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症状程度,将心力衰竭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 第一级(NYHAI级):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没有症状,即使是高强度的活动也能够进行而不感到任何不适。这个级别的患者心功能正常。 第二级(NYHAII级):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会出现轻度症状,比如出 现气促、乏力或心慌等,但这些症状只会出现在较剧烈的活动时。平时的日常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 第三级(NYHAIII级):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会有明显的症状,即使是较轻度的活动也会导致气促、乏力或心慌等症状。这个级别的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会有一定的限制。 第四级(NYHAIV级):患者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出现症状,其症状可 能更加明显,如原来就有症状的患者,出现活动情况下,也有更加明显的症状。这个级别的患者在进行轻度活动时都会出现症状,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受到限制。 NYHA分类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 疗方案。通过分类评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NYHA分类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医生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 和检查结果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功能。例如,心脏B超、心电图、心肌酶标和心功能评估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是根据病人的自述和体检结果进行判断的,这是一个主观评估。因此,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患者需要尽量提供准确的症状描述,以便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 总之,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评估工具,通过对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症状程度的评估,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器官对于心脏泵血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患者来说,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是一种症候群,疲劳、气短、心悸、体重减轻、肌肉松弛萎缩,整日卧床。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亦高,慢性心功能不全基本病因是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其诱因主要是: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功能不全竭;按发生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