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李嘉诚辛酸的童年

合集下载

李嘉诚的故事-童年的理想

李嘉诚的故事-童年的理想

李嘉诚的故事-童年的理想(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李嘉诚的故事:童年的理想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李嘉诚的故事:童年的理想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李嘉诚生活在这种大的文化氛围之中,尽管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但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创业致富的传奇故事,虽说历经艰辛,但仍能构成潮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李嘉诚从小就酷爱读书,三岁就咏诗诵文,五岁开始上学。

据其堂兄李嘉智回忆说:“嘉诚从小就像个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子。

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不小。

”从教的父亲李云经从小就教育李嘉诚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气、有毅力。

他不仅仅教给嘉诚知识,更教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

对于这些,李嘉诚从小就铭刻于心,终身不曾忘却。

深受父亲的影响,李嘉诚也一心向学,如果不是风云突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路一直走下去。

同时,也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虽然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由于父亲早逝,家境陷入贫困,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从商。

李嘉诚后来回忆说,从商之初,他的理想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深受父亲的教诲,李嘉诚从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李云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尽管他很疼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知道,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他把自己心中的慈爱,转化成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

李云经喜欢带儿子去看海。

他认为,海的浩淼、海的雄壮,能够使孩子的心胸博大,让他的生命充满激情。

有一次,李云经领着小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

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

李嘉诚一边似懂非懂地听父亲讲述,一边用他大大乌黑发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蓝天下波光粼粼的大海,看着万吨巨轮。

他简直弄不懂这深深的水,怎么可能稳稳地浮着这么大的船,而且还是铁的,他太佩服船长了。

李嘉诚从贫困到富豪的奋斗之路

李嘉诚从贫困到富豪的奋斗之路

李嘉诚从贫困到富豪的奋斗之路李嘉诚,中国内地首富、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长,被誉为亚洲商界"超人"。

他的成功经历与深厚的商业智慧给了许多人启示,成为众多企业家和年轻人学习的对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李嘉诚从贫困到富豪的奋斗之路。

一、起步艰难,贫困家庭的童年李嘉诚于1928年在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出生,家境贫困。

他的父亲是一名小生意人,但因病丧生,使得家庭生计更加艰难。

在李嘉诚年幼时,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生活条件极度困苦。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嘉诚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奋的品质。

他从小学习努力,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贫穷的命运。

二、创业初期,一步登天的机遇李嘉诚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利用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多元化的契机,创办了长江实业集团。

他凭借自己的商业眼光和决策能力,成功地将长江实业集团打造成一个包括物流、能源、电信和零售等多个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李嘉诚曾说过:“每次有机会,都要尝试,不要害怕失败。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在商场上追求机遇,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与风险,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将机遇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锲而不舍,持续拓展战略版图李嘉诚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不断拓展长江实业集团的业务版图。

他在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成功,迅速推动了集团的国际化发展。

长江实业集团开始投资海外,进军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房地产市场。

李嘉诚深知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新业务领域,将公司的核心业务不断延伸。

例如,他在电信领域投资并收购了多家通信公司,使得长江实业集团在这一领域取得可观的成果。

四、智慧布局,长期稳定的投资策略李嘉诚智慧的投资决策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的走势,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他善于寻找低估值的资产,对于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长期投资。

与此同时,李嘉诚也不会轻易放弃,他对长期投资持有的信念让他在市场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镇定和冷静。

【名人故事】我慈善还没做够

【名人故事】我慈善还没做够

【名人故事】我慈善还没做够李嘉诚,生于1928年10月29日,是香港最富有的商人之一,拥有一个让人艳羡的商业帝国。

虽然他在商业界声名显赫,但他的慈善事业同样令人瞩目。

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上投入巨资,却始终觉得自己还没做够。

李嘉诚出生在广东佛山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咬牙努力,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工作,最终创办了多个成功的企业,并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的成功并没有使他忘记来自贫困背景的痛苦,也没有让他变得骄傲自满。

相反,他更加意识到财富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社会责任。

李嘉诚一直坚信,财富应该用来帮助他人,帮助社会。

他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慈善事业。

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了无数的教育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教育,并提供奖学金给优秀学生。

他还资助了许多医疗项目,包括兴建医院、设立医疗基金等,帮助了无数需要医疗救助的人们。

李嘉诚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从未停歇。

他把自己的慈善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使命,认为自己应该将财富花在刀刃上,用来改善社会。

他曾经说过:“我临终时,希望我的肉体活得干干净净、白龙马上天,唯有我的钱,即便是一分钱,也希望能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

”他非常注重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效益,对每一笔捐款都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钱能够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捐款之外,李嘉诚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并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呼吁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慈善事业。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榜样,激励更多的人善待他人,尤其是贫困和弱势群体。

尽管李嘉诚已经投入巨资,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还没做够。

在他看来,慈善事业永无止境,贫困和疾病问题仍然存在,仍然有人需要帮助。

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见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李嘉诚的慈善事业和商业帝国一样,都是他用勇气和智慧创造的成就。

虽然他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仍然坚持奔跑在慈善事业的路上,永不言退。

李嘉诚的慈善事业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成功并不仅仅是追求财富,更重要的是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李嘉诚事迹介绍

李嘉诚事迹介绍

以下是整理的《李嘉诚事迹介绍》,希望⼤家喜欢!李嘉诚,⼴东潮安⼈,1928年7⽉出⽣于⼴东潮洲市⼀个贫穷家庭,⽗亲为教师。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活。

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母⾛难,逃往⾹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庄静庵,可惜不久⽗亲因病去世。

⾝为长⼦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及不依赖别⼈,决定辍学,先在⼀家钟表公司打⼯,之后⼜到⼀塑胶⼚当推销员。

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 有⼀天,他翻阅英⽂版《塑胶》杂志,看到⼀则不太引⼈注意的⼩消息,说意⼤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

李嘉诚⽴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们对物质⽣活将有更⾼的要求,⽽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港和东南亚市场。

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

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长江”更成为世界上塑胶花⽣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

于是急流勇退,转投⽣产塑胶玩具。

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显⾝⼿,年产出⼝额达1000万美元,为⾹港塑胶玩具出⼝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明(即其舅⽗庄静庵之⼥)成婚,翌年⽣下长⼦李泽钜,次⼦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港发⽣了严重的银⾏信⽤危机,⼈⼼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

⾹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港更发⽣反英*,进⼀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港⼯商业的前景,认为⾹港这个商机⼗⾜的殖民地,不会久乱。

自强不息的名人传记400字左右

自强不息的名人传记400字左右

自强不息的名人传记400字左右李嘉诚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名人。

他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努力,自强不息地追求成功。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和榜样。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面对着生活的艰辛。

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铺,家境并不富裕。

在那个年代,机会有限,社会竞争激烈,但李嘉诚并没有放弃。

他从小就明白了自强不息的道理,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最终考上了大学。

毕业后,李嘉诚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顺利的。

1987年,李嘉诚创办的公司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几乎一夜之间陷入了破产的危机之中。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沮丧,相反,他选择了坚持。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使自己的企业重新站稳了脚跟,并迅速实现了复苏和发展。

李嘉诚的成功并非侥幸,而是源自他不懈的努力和对自己的认真负责。

他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勤奋的优秀品质,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榜样。

他的成功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让更多的人明白了自强不息的力量和意义。

在他的一生中,李嘉诚筚路蓝缕,不断追求成功。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商业家,更是一位不断自我提升的典范。

他深知人生不易,但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拼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嘉诚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强不息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只有不断自我超越,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

正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才让他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传奇。

李嘉诚的励志故事的启示

李嘉诚的励志故事的启示

李嘉诚的励志故事的启示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嘉诚的励志故事的启示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说起李嘉诚的励志故事,不得不说他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幼年时期的李嘉诚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

那时候中国处于艰难的抗战时期。

李嘉诚作为长子,在失去父亲之后,不得不中断学业,外出打工,担起家庭的重担,那时候他才14岁。

李嘉诚一开始在亲戚的钟表店当学徒,聪明的李嘉诚虽然年纪小,但是他懂得察言观色,待人接物,一言一行似乎超出了成年人的想象。

经过大约三年的磨炼,17岁的李嘉诚开始从事推销员的工作。

从此越做越顺,凭借自己坚强的性格,在推销员这个职业做的风生水起。

现在看来,当今很多杰出企业家都有从事过推销员的工作。

因为,推销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智商还需要高情商。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

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的励志故事,非常值得现在年轻人去思考,去学习。

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没有学习精神,不去积极主动拥抱变化,发现自己的不足,那么真的很容易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

在职场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需要随时充电,补充能量。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因为知识经济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

延伸阅读:李嘉诚的人物评价相比巨额慈善资产而言,李嘉诚对慈善事业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的培育、建立奉献文化,正如过去以华人首富激励并无形间为无数人改变命运提供精神支撑和经验参考一样,如今的李嘉诚更以华人首善鼓舞人们并无形间引领越来越多有力量的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时造福社会。

而这种精神层面近乎无远弗届的正能量影响,可以说才是李嘉诚对中华民族乃至更广世界的最大贡献。

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

李嘉诚的名人故事

李嘉诚的名人故事

李嘉诚的名人故事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

两年后,父亲病逝。

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

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

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 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

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 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如果说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做人方面更是成功的,这一切大家也都耳闻目睹了。

同样地,他在教育两个儿子方面更是如此,他常对儿子说: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在今天的李家,每逢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分别坐在李嘉诚的两旁,经常性地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活跃,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有趣话题,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富信则不然,她一声不吭地专心吃着饭。

无论工作有多忙碌,每逢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须在深水湾家或去外婆家吃上一顿团圆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很清淡。

这一习惯在李嘉诚创业之初到今天一直坚持着。

在众人的眼里,李嘉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业巨子,懂得如何赚大钱。

但在他的两个儿子的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上的追求,感觉很温馨。

李嘉诚的成功故事

李嘉诚的成功故事

李嘉诚的成功故事1:李嘉诚白幼丧父。

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她和所有善良的潮汕妇女一样,始终相信“善恶必有报应。

”有一次,小嘉诚犯了个小错,不想让母亲知道,担心会遭责骂,于是在母亲面前撒了谎。

因为心里有愧,小嘉诚显得神色惊慌,一下子就被母亲出来,立即询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只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犯的错误讲了出来。

一向和颜悦色的母亲突然便得非常严厉,小嘉诚吓得哭泣起来。

母亲气愤地对他说:“你犯了错,只要如实说出来,我都可以原谅你。

可你小小年纪竟然学会了撒谎,这还了得,将来长大了,还不知要做出什么样的坏事呢?这一点我是绝不能原谅你的。

”母亲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将小嘉诚拉到身旁,在他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几巴掌。

小嘉诚哭得更大声了。

母亲的眼神中含着不忍,却还是严厉地问道:“你以后还敢不敢撒谎骗人了?如果再犯,就打得更重。

”小嘉诚连连点头,抽泣着回答说:“我再也不敢撒谎了。

”这是幼小的小嘉诚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挨打的经历。

慈爱和蔼的母亲因为自己撒谎而大为生气,这一幕使得李嘉诚一生深记诚实,并以诚实作为自己的立世之根本。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时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

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他利用从意大利偷师学来的生产技术,提高了塑胶花的品质,一时间生意火爆。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应付订单的情况。

结果许多客户对低质量的产品要求退货。

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塑胶厂顿时陷入困境,濒临破产。

这天,母亲叫来李嘉诚:“儿啊,给妈妈泡一道功夫茶。

”李嘉诚依言泡好了茶。

母亲吩咐他坐下来,品了几口茶后,问:“你认识老家丌元寺法号叫元寂的那个住持吗?”未等他回答,母亲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

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

”李嘉诚静静地听着母亲说,并不捅话,只是给母亲满上一杯功夫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李嘉诚辛酸的童年
李嘉诚是一位华人企业家和慈善家,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前主席。


是全球最富有的华人之一,在世界富豪榜上长期排名前列。

然而,他的成功背后却隐藏着
一个辛酸的童年。

李嘉诚于1928年在广东广州出生。

他的父亲是一名贫苦渔民,生活十分艰辛。

李嘉诚年幼时,曾经在一次灾难中失去了家人,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到香港谋求生计。

当时的香港贫困严重,李嘉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帮忙做鞋子、送货等。

为了
省钱,他和其他工人一起住在一个狭小潮湿的房间里。

有时候他们甚至连食物都吃不饱,
只能填饱肚子。

在香港生活了几年后,李嘉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不
久后获得了一份合同,开始为纺织厂提供物流支持。

这份合同为他带来了相当的收入,让
他能够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

然而,李嘉诚的背景和种族歧视造成了许多问题。

香港当时存在着种族隔离和歧视,
华人难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位。

李嘉诚也受到了这种歧视,他的公司被刻意拒绝,他的长
期合同被迫取消。

但是,这种困境并没有让李嘉诚放弃。

他继续寻找商机,并在港口找到了更好的机会。

他开始进口电器和电线,做出了不错的利润。

还开始在香港购买土地,发展房地产。

他逐
渐成为港口物流、房地产、金融业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家,并于1987年创立了长江实业集团。

尽管他的童年十分艰辛,但李嘉诚从未放弃,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取得了成功。

除了取得商业成功外,李嘉诚还在各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慈善事业,为社区和全球各地的
贫困人群提供帮助。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慈善事业,李嘉诚都能够表现出其强大的毅力和
头脑,成为人们所敬仰的前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