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第1-3章(2009)

合集下载

汉语修辞学复习重点

汉语修辞学复习重点

汉语修辞学复习重点第⼀章修辞学概说修辞研究的范围,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书⾯语修辞与⼝语修辞,表达⽅式与建构⽅式,积极修辞:刻意使⽤特殊的⽅法或形式(如修辞格),⽣动地表现个⼈的巧妙⽂思。

消极修辞:通过调整语⾳、字词、句式,以及表达的⽅式,从⽽使语⾔达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效果。

表达⽅式和建构⽅式修辞作为表达⽅式——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描绘事物,更好地表达感情的语⾔⽅式。

修辞作为建构⽅式是指——修辞作为⾔语⾏为,通过语⾔表达某种情绪、思想,进⽽影响⼈们的思维和⾏动。

修辞是这两个⽅⾯的统⼀体。

修辞作为建构⽅式语⾔建构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本⾝是有偏差的,或者只是强调了事物本来的⼀个⽅⾯。

语⾔是⼀种⾏为,⼀⽅⾯为了表达,另⼀⽅⾯为了影响、引导⼈们的思想和⾏为。

如何引导就是修辞策略的问题。

修辞——⼈们依据具体的⾔语环境,运⽤各种表现⼿段、⽅法,有意识、有⽬的地组织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种⾔语交际⾏为。

修辞的原则: 得体性是修辞的根本原则;美辞性是修辞的重要原则第⼆章语⾳修辞汉语语⾳的特点1、元⾳占优势,乐⾳多,响亮悦⽿。

(元⾳响亮、可以构成押韵。

)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四声分明。

(使语⾳抑扬有致,平仄相配。

)落花⼈独⽴,微⾬燕双飞。

3、汉语以单⾳节语素为主,⼀个字就是⼀个⾳节。

(汉语组合灵活,易于调配节奏。

)是惯⽤语、谚语等熟语。

第⼆节押韵和谐什么是押韵?——韵脚的韵腹、韵尾相同,贯⼝:整齐押韵、快速流畅的⼝语段⼦。

第三节双声叠韵和叠⾳⼀、双声叠韵⼆、叠⾳(叠字)叠⾳美在哪⾥?使表达更加形象⽣动使语⾳更加和谐流畅第四节讲究平仄平声长⽽扬,仄声短⽽抑,交错使⽤,声调错落有致,就会有抑扬顿挫的美感。

有时为了平仄和谐,可以适当改变词语的结构。

谐⾳就是对同⾳现象的利⽤。

利⽤同⾳词、近⾳词可达到巧妙的修辞效果三、近义词语的配合1、加强表意,同时起到⾳节匀整平稳的作⽤。

2、避免⾏⽂的单调重复,使之有变化性。

修辞学-第一章

修辞学-第一章

三、修辞与语境


(一)语境的性质和构成
1、语境的性质 语境是语言存在和使用的环境。从理论上说,尚未使 用时的静态语言单位所处的环境和语言在使用状态下 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有人主张把前者叫做语言环 境,后者叫做言语环境。严格的说,语言使用既离不 开言语环境,也与语言环境有联系,换言之,这里区 分的所谓言语语境实际上往往部分或全部地含括了语 言环境。如“含沙射影”是含沙的语言环境,但我们 说“你别在这里含沙了”的时候,“含沙射影”也是 它的言语环境的一部分。 修辞是语言运用活动,修辞的语境是言语环境。

虚拟原则是虚实这对哲学范畴在语言运用中 的具体体现,是能指(言语形式和语义内容 的结合体)和所指(思维对象)辩证关系的 实际需要。

实践虚拟原则的修辞策略有二:以实写 虚和以虚写实。 以实写虚:语言形式是合乎常规的,所 描述的内容却是虚假的。如:精细 以虚写实:语言搭配是超乎常规的(不 合语法、语义、事理等),所表现的内 容却是真实的。如:夸张、拟人、比喻


(四)替换原则


修辞主体应该利用符号之间存在的语用等价 关系(固有地的或潜在的)对某些言语单位 进行替换,以满足修辞的实际需要。 语用等价是指可以在特定语境中传达相同或 相近理性意义而在修辞功能上有差别的言语 同义形式所具有的一种关系。

替换的关键在于显现符号和潜在符号之间的 能指不同,所指相同;语义相同,语效不同。 修辞活动中用到的替换有两类:语言符号之 间的替换、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替 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修辞的特点

(一)修辞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思想内容和 言语形式的矛盾
语言的内容是语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 (书面语的形式); 修辞的内容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修辞的形 式是语言的运用形式。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文赋》) 言和意、辞和情之间的矛盾是普遍的、永恒的,语言 的痛苦是许多人人生最大的痛苦。(语言的痛苦实际 上就是修辞的痛苦)

修辞学知识要点汇总

修辞学知识要点汇总

一、第一章1:现代修辞的意义?(1)帮助我们说话更动人,写文章更优美。

(2)帮助我们欣赏别人的语辞,文辞。

(3)对一篇作品,不但知道它的文辞美,而且知道为什么美。

(4)帮助我们鉴赏作品,分析文章的措辞,造句技巧,认识语辞、文辞美在何处2:修辞的含义?(1)词性上有名词和动词之分。

(2)语用上指向修辞活动、修辞规律、修辞现象、修辞学科、修辞方式等方面。

(3)内容和形式上要求内容形式的统一(4)语体风格上,适用于不同语言风格的文体(5)现代修辞学中的修辞内涵。

3:刘勰的《文字雕龙》陈骙《文则》现代修辞建立的标志: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发表为标志。

4:修辞定义:修辞就是修文、修语词、也包括修词、修句和修段,是篇、章、句的系统。

5:什么是修辞学?(1)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修辞学与语法学,训诂学,文字学一样,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是指修辞学书籍和著作等,是指系统的理论和学术观点。

6: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音韵的配合,词语的配合,句式的选择,语篇、语体和语段贯穿了语境理论的始终。

二、第二章修辞和语境的关系1、论述语境赋予修辞确切的含义?p19-p24(1)语境可以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义。

例: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从前面的语言来看,这里的“豪杰”是原义的反语。

(2)语境可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3)语境可以赋予特定具体语言以感情色彩。

(4)语境可以排除歧义。

(5)语境可以创造条件,使词语活用或巧用。

(6)语境可以丰福词语的意义。

(7)语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使文章造成曲笔。

2:同义手段:是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表达效果相同或相近,但修辞效果不同的一组语言单位。

也称同一手段。

3: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语境是修辞的基础,帮助修辞的表达,同时也制约着修辞。

修辞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运用,同时它也创造或补充着语境。

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4:语境和修辞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英语修辞学

现代英语修辞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英语修辞学Moder n English Rhetor ic胡曙中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现代英语修辞学/胡曙中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ISBN7-81095-185-8Ⅰ.现…Ⅱ.胡…Ⅲ.英语修辞教材Ⅳ.H31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14498号早在1982年,我的导师杨小石先生有意要编一本适合我国英语专业使用的英语修辞学教材,为此,他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三位教师一起参加编写,我们商定了编写大纲,也作了具体的分工。

我当时只有35岁,对编写这么一本教材的困难程度并不清楚,但却凭着一股劲,居然勉强地完成了自己那一部分,但是由于他们未能完成自己的部分,我的那一部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那时到现在,时间过去了20多年。

在这20多年中,我读了一些书,作了一些研究,从《英汉修辞比较研究》、《美国新修辞学》到《英语修辞学》,我走了过来。

坦诚地说,前面走过的路不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但就在这步履艰难的过程中,我逐渐知道了什么是英语修辞,知道了如何来阐释和应用英语修辞。

现在奉献给大家的这本《现代英语修辞学》,承蒙教育部和有关专家的厚爱,被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我把这本书写成一本英语修辞学的入门书,是想回答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英语修辞学?”“英语修辞学是不是就是研究英语写作?”“英语修辞学是英语专业的课程,还是语言学的课程?”我希望我的这本书能较为满意地回答这些问题。

在这儿,我想概括一下本书的各章内容和目的:第0章导论解释英语修辞的种种意义,并说明本书的目的———对英语修辞现象的描述、应用和阐释第1章影响修辞活动的要素论述信息、使用场合、受话者之间的关系,说明语气如何反映其间的关系第2章词汇的修辞描述英语选字遣词的修辞规律及其应用第3章句子的修辞描述英语连词组句的修辞规律及其应用第4章 段落的修辞 描述英语段落构成的修辞规律及其应用第5章 语篇的修辞 描述英语语篇构成的修辞规律及其应用第6章 语篇的种类 描述语篇的种类及其特点第7章 语体 描述作为修辞活动综合体的语体特征第8章 修辞手段 描述修辞布局和辞格的规律第9章 理论阐释 简述主要的英语修辞理论第10章 传统与发展 回顾英语修辞学的传统,预测其发展本书主要适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

修辞学第1-3章(2009)

修辞学第1-3章(2009)

Chapter 2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 • • • • 1. Classical rhetoric 2.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 3.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 4. New Classical rhetoric 5. Contemporary rhetoric
2.1.2 Sophists and their practices
• Sophists undertook to provide a stock of arguments on any subject, to prove any position. • They wandered about Greece, gave lectures, took pupils, and entered into disputations.
2.1.3 Greek rhetoricians
• Protagoras (480 BC—410 BC), sophist
• the first Greek to earn mone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notorious for charging extremely high fees
2.1.1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 Athenians: believe in freedom, individuality, strive for excellence • Athens, Sparta: two well known city-states • In a city-state, all citizens were involved in politics, justice, military service, religious ceremonies,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athletics and artistic pursuits.

第一章 修 辞

第一章   修  辞

第一章修辞*一、¡°修辞¡±的含义◆一、“修辞”的含义◆二、修辞的特点◆三、修辞与语境◆四、修辞的原则◆第一章修辞✷一、“修辞”的含义✷(一)“修辞”的四种含义✷1、修辞行为✷2、修辞现象✷3、修辞方法✷4、修辞学✷(1)文理自然而又姿态横生,这个境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接近的,所以不是取消修辞,而是要用加倍的力气去修辞。

✷(2)要把修辞学推向前进,关键在于研究“消极修辞”,研究那些一开口说一动手写就会碰到的修辞现象,做出的成果必须对说和写(甚至在说写之前的思考中)有实际指导意义。

✷(3)说具体一点,修辞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原则、方法、规律和规则的总和。

✷(4)修辞就是使我们能够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语言有说服力的一种艺术或规范的科学。

(二)“修辞”溯源✷1、出处✷目前所见最早的修、辞连用:✷“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²乾²文言》)2、释义✷《说文》:修,饰也。

从彡(sān三),攸声。

✷段玉裁注:“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不加以缛采,不可谓之修。

”✷《说文》:辞,讼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²定声》:“按纷争、辩讼谓之辞。

”(本义:打官司的用语)✷段玉裁注:“积文字而成篇章,积词而成辞。

”(引申义:所有言辞)✷“修辞”连用的意思:✷一说修理文教:“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辞谓文教,诚则为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唐²孔颖达)✷一说修饰言辞:“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

”✷(宋²王应麟《困学记闻²易》)(三)几种修辞观✷1、修饰说✷“修辞就是修饰词语,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修辞学》,第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修辞学绪论

修辞学绪论
成长的过程同样值得期待。我们坚持,青年永远 是现在进行时,青年永远是新的。我们打造这样一个 翩翩少年,他有理性的心脏,先锋的思想,时尚的肢 体,自信的笑容。他们是理想中的社会新生力量!我 们烹饪了新闻、生活、观点、美丽的青春盛宴,只等 你来。
咚咚咚,楼板一阵闷响,两个 汉子走上楼来。这两人一个又高又 瘦,手里提着一杆哨棒;另一个却 是又矮又胖,手里提着两把铁锤。 二人落座,那矮胖子拍着桌子叫道: “店家!上酒!要好酒!有甚好吃 的也只管将来!”店小二见他二人 提着兵器,面相凶恶,不敢怠慢, 忙不迭上来服侍。
三、修辞与语言三要素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修 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 特点、规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效果。 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表示为:
语音 语义 第一平面
词汇 语法 第二平面
修辞 第三平面
她知道我们正打算报到。 她知道我们正打算报道。
刚才、钢材 攻克、功课 有利、有力 素材、塑材
不是所有修辞都一定要符合逻辑。 相反,有时,正因为“反逻辑”,而达 到某种修辞效果。例如:
“你很穷,穷得只剩下钱了”。 又如: “最熟悉的陌生人”。 再如: “与其短暂、苟且地活着,我宁愿 永存地死去。”
第三节
பைடு நூலகம்修辞与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平时我们说话写 文章总得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 地点、场合,一定的题旨、语言本身的 具体环境;而且它不能离开更不能超越 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所有这一切都 是语言环境。 下面举一些利用不同的语境来提高 语言表达效果的例子:
20世纪最后20年,进入繁荣阶段。 主要代表作有:
李维琦:《修辞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宗廷虎等:《修辞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倪宝元:《汉语修辞新篇章》商务印书馆1992 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出版社1993) 《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沈谦:《修辞学》(台湾空中大学1995)

第一章修辞学概论

第一章修辞学概论

现代俄语(修辞学)授课教案第一章 修辞学概论修辞学与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不同,它研究的不是语言系统的某一个层面,而是语言各个层面的语言手段的修辞色彩,以及如何根据言语目的、环境、对象选择使用恰当的语言手段,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

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而修辞学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

如:打招呼,问候时可以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最普通的问候语;Добрый день!比较郑重;Здоро́во!语气随便,俚语;Привет, приветик, салют!用于关系亲密的熟人之间,尤其是年轻人。

请人吃饭时,说Кушайте на здоровье!表示客气,说Ешьте口气随便。

人死了,一般说у́мер, 用скончался表示对死者的尊敬,подохнуть原来指牲畜的死亡,用来指人时比较粗鲁。

修辞学正是把语言中的各种同义现象作为修辞手段为研究。

一、什么是修辞“修辞”一词的运用十分灵活,有时指修辞活动、修辞规律,有时指修辞现象。

我国古代使用的“修辞”一词的含义与我们今天不同。

南朝(南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将修辞解释为“修饰文辞”,该书的书名中“文心”指文章的用心,即主要思想;“雕龙”则指文章雕刻龙纹般地精雕细刻,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其中列举了各种文体及常用的修辞手段。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修辞学研究范围扩大,现代修辞学突破了以往对“修辞”狭义的理解。

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20世纪30年代)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应该从广义上理解修辞:“修”指调整或适用,“辞”指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和适用语辞。

修辞的主旨是根据题旨(тема речи)和情境(ситуация речи)来调整言语,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题旨指的是言语内容,话题;情境指交际的言语环境,如时间、对象、地点等因素。

俄语中将修辞学用стили́стика来称名。

“Стилистика —— это наука о формах наилучшего употребления языка в различных сферах общения, в различных видах речев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二、修辞学研究的内容1、语言单位修辞学(стилистика языковых единиц),挖掘语言各层面语言单位的修辞色彩,研究同义的语音、词汇、语法手段,这也是是实践修辞学(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的主要研究内容,具有实践倾向和实用性质,指导学生的实际语言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Ancient Greece and democracy
• In 508 B.C., a new political organization Demokratia (democracy) and a Council of Five Hundred were created in Athens. All male citizens over 30 could serve for one year on the Council.
• Gorgias’ assertions: • 1. Nothing exists; • 2. If anything does exist, it cannot be known; • 3. If it can be known, the knowledge of it cannot be communicated. • Everything is an illusion, and language participates in this magical space.
2.1.3 Greek rhetoricians
• ―Rhetoric (form and eloquence) was impressive but did not tell people much.‖ • Only thought, truth, fact and wisdom were important.
2.1.1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 Athenians: believe in freedom, individuality, strive for excellence • Athens, Sparta: two well known city-states • In a city-state, all citizens were involved in politics, justice, military service, religious ceremonies,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athletics and artistic pursuits.
• Humanism, initiative, atheism
2.1.3 Greek rhetoricians
• Socrates
(469---399 BC), philosopher
• Most of our knowledge of him comes from the works of Plato • Socrates’ philosophical ideas: • (1) Do what one thinks is right even in the face of universal opposition; • (2) Pursue knowledge even when opposed.
1.2 Connotation
• rhetoric has taken on a positive, as well as a negative, meaning. • Positive: a commendable skill with words, ―Your article needs rhetoric.‖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Shakespeare, • Li Bai •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2.1.1 Ancient Greece and democracy
• Argue and debate were just common before any issue could be settled. • The rapid turnover in the Council ensured (1) a large number of Athenians held some political position in their lifetime; (2) the Assembly would contain a larger and more sophisticated membership.
1.2 Connotation
• Negative: a fraudulent practice to appeal to audience’s emotions or prejudice • ―Oh, that’s all rhetoric!‖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阳货 篇》 • 花言巧语,天花乱坠
1.4 Five assumptions
• 1. humane study and pragmatic art • 2. culturally determined, relating to more than one branch of knowledge • 3. use language to induce co-operation • 4. not all verbal communication aims to create an effect • 5. choices for both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2.1.3 Ancient Greek rhetoricians and their theories
• Corax (539—443 BC) and Tisias, his student, the first rhetoricians in history, composed the first written rhetoric. • Contribution: four logical parts of persuasion texts • introduction, explanation, argumentation and conclusion
2.1 Class)
• 2.1.1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 Ancient Greece: one of the greatest contributors to present-day civilization— democracy, philosophy, biology,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the theatre
• Nature of rhetoric: • Rhetoric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as an art. It is more about the Hows than about the Whats. • As it is an art, deceitful people use it to deceive, ethical people use it to make truth and justice prevail.
English Rhetoric
•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
--Julius Caesar •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above remark in the light of rhetoric.
1.1 Rhetoric and oratory
2.1.3 Greek rhetoricians
• ―Each man is the standard of what is true to himself, all truth is relative to the individual who holds it and can have no validity beyond him.‖ • Advocated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
• Unique method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 questioning people on the positions they asserted and working them through questions, proving that their original assertion was wrong.
2.1.3 Greek rhetoricians
• His three assertions: • (1)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 (2) he could make the ―worse (or weaker) argument appear the better (or stronger)‖; • (3) one could not tell if the gods existed or not.
2.1.3 Greek rhetoricians
• Advocated to take advantage of audience, right timing, knowing what to say and when. • Position: • Developed the skill of using language • Exerted special influence on oratory
2.1.2 Sophists and their practices
• They sought to dazzle by means of strange metaphors, by unusual figures of speech, and by being clever and smart (rather than earnest and truthful).
2.1.3 Greek rhetoricians
• Protagoras (480 BC—410 BC), sophist
• the first Greek to earn mone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notorious for charging extremely high fe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