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诗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部分面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把握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古诗的情境。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
2.参考资料:关于古诗的背景资料、作者的生平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
学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互相交流。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内容和意境。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感悟其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表达对古诗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1古诗三首》的教科书内容。
2.课堂教学随堂练习。
3.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热身•让学生回想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导入新知•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梳理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分段解析《将进酒》的句子,解释生僻词语。
4. 听读训练•让学生听朗读《将进酒》并模仿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2. 引入新诗•介绍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并进行整体阅读。
3. 细节理解•带领学生解读《静夜思》中的具体情感和意象,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美。
4. 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加深对《静夜思》的理解。
第三课时1. 复习巩固•带领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风格和意境,进行自由创作。
3.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六、课后反馈•让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填写学习反馈表,反映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七、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本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师姓名
美景
单位
XX小学
填写时间
2021年2月17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教材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难点名称
在拓展阅读中积累古诗,培养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从古诗中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课外收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哪些古诗适合自己的认知程度,是学生不好把握的。让学生有兴趣的读,是学生比较难做的。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有限,在课外积累古诗上缺少方向性。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相关联的诗,对比学习,图文结合,了解诗的内容,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通过看图想诗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导入:今天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到一起学习呢? 2.回顾总结三首诗的内容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就是人们常说诗中有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配乐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进入诗词的意境。
-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精讲精练,深入理解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帮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早发白帝城》三首古诗词,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汇。
2.学生能够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并领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3.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尚需加强。
2.学生在诗词创作背景、诗人情感把握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登鹳雀楼》中的壮阔景象以及《早发白帝城》中的旅途感慨。
2.诗词中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3.学生在创意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其中的精彩句子或整首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来领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感受爱国情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 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三首古诗时,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
这包括让学生不仅掌握字面的意思,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讲述背景故事、介绍诗人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三首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们将逐一解析三首古诗的主旨。
在解析过程中,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氛围。
分析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主旨和意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以及不同诗歌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交流。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牧童》教案1.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
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牧童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卧月-----明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舟过安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2.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用具课件4.标签舟过安仁教学过程一.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板书舟过安仁无雨张伞----不是这头.是使风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1.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3.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4. 标签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