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东方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中国东方文学史,历来都令人印象深刻。

脉络悠久、精彩纷呈,毫不虚言。

它凝聚了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和传递文学艺术之美的非凡使命,激发了智者品读其中的深刻智慧,触动了大众的心灵。

它的前世今生,把本立之年代展现给我们,彰显了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东方文学史包含了以下几大时期:
1. 古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以诗歌和散
文为主,文学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2. 中世纪: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文学时期,以诗歌、散文、书信、小说为主。

著名作家有苏轼、苏辙、欧阳修等。

3. 明朝:明代文学延续了宋代的遗产,也加入了社会思潮,以翰林派
为主。

著名作家有唐寅,蒲松龄等。

4. 清朝:清代开始普及书法,传统文学也得到了发展。

著名作家有曹
雪芹、纪晓岚等。

5. 现代:现代文学影响了政治,新的思潮开始流行,著名作家有茅盾、老舍等。

以上就是东方文学史的简介,它展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进步
及其影响。

东方文学详解

东方文学详解

梵天(创造神) 毗湿奴(护持神)
2、史诗时期文学
罗 摩 衍 那
3、古典时期文学
• 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 首陀罗迦的戏剧《小泥车》 • 迦梨陀婆的抒情长诗《云使》和诗剧《沙恭
达罗》
《沙恭达罗》 剧照——
中古日本文学(公元7世纪中叶——1867年
明治维新前)
• 中古日本文学分为四个时期:奈良时期、 平安时期、镰仓室町时期和江户时期。
• 1、奈良时期(公元710—794)《万叶集》 • 2、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物语文学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源氏物语》 • 3、镰仓室町时期(1186—1336) • 4、江户时期(1603—1867)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一、情节结构
•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 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 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 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 君(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 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4 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 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
中古阿拉伯文学
• 蒙昧时期(475— 622):“悬诗”
• 伊斯兰时期(622— 750)
• 哈里发统治时期 (630—661): 《古兰经》
• 阿拔斯时期(750— 1258) :《一千零 一夜》 《卡里莱和 笛木乃》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 故事来源:一是波 斯和印度故事;二 是伊拉克,即以巴 格达为中心的阿拔 斯王朝时期流行的 故事;三是埃及麦 马立克王朝 (1250—1517)时 期流行的故事 。
情节结构
• 一、框架结构。出于艺术整体上的需要, 《一千零一夜》虚构了《国王山鲁亚尔及其 兄弟的故事》作为这部民间故事集的“楔 子”,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包孕结构。即框架 式结构,最早源于印度古代民间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所采用的“连串插入式”框架结 构。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差异,使东方文学和艺术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文学和艺术的独特之处,也是众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印度、阿拉伯和伊朗等国家。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根基在于《易经》、《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起始点。

其中,诗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历经数个朝代,从战国时期开始收集和整理,其中涉及到更早时代的文化遗产。

诗歌中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成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经典。

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些基础上,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风格。

汉赋、古文观止、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风貌。

在印度,古代的梵文文学,也是印度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它们的创作与传承,始于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作品,成为印度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宝库。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除了民间传说和官方文艺作品外,还包括了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日本的漫画、印度的宫廷诗歌等,都是文学的重要分支。

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也是一个跨越多个时期的演化过程。

古代东方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和文化,以各种材料制作出的艺术品,也都带有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了陶器、瓷器、文房四宝等,这些作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审美价值。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山东的孔庙、云南的大理图书馆等,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性建筑。

日本的浮世绘、韩国的陶瓷、泰国的佛教艺术等,也都成为东方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作品。

艺术品的缔造者,都具有高度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天赋。

他们的运用、表达和创新,推动了东方文化和艺术在历史中的发展。

结语古代东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成就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学第一章总论(一)东方和东方文学概念阐释: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Asi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

但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及后来逐渐形成的“东方学”(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标志着东方文学(Oriental Literature)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的诞生。

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称为亚非文学。

(二)古代东方文学的历史背景、时间范围、思想基础:东方古代文学是指原始氏族社会至奴隶社会的文学;时间为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思想基础是原始宗教神学。

(三)古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1)古老性: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所以,东方拥有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如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等。

(2)多源性: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明显不同。

(3)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第二章古代埃及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和文化简况自己的宗教信仰(多神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圣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重大成就,使它们重见天日。

二、古埃及主要文学成就(一)神话。

主要神祇故事简介:太阳神拉(Ra)、冥神奥西里斯(Osiris)、伊“圣书”——美丽的古埃及文字(二)传记文学。

主要内容是颂扬王公贵族和上层英雄人物,表现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哲学。

东方文学史(一)

东方文学史(一)
:统一国家尚未形成‘每个部落集 团、每个地区或每个城邦都有自己崇拜的 神。由于这些民族文明起步最早,处于此 阶段想象与概括的能力都不强,神话中神 的形象往往是某种自然想象的人格化,而 且大多与原始的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且 有很大程度的自然物特征,人兽同体的神 大量存在。神性也有较大局限。他们都有 确定的名分职责,在特定领域内具有神功 神力。而非全知全能。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太阳神崇拜的神话在古埃及神话中占重 要地位 太阳神被称作拉神或阿蒙神(又译阿通 、阿顿) 太阳神崇拜 拉神的神话: 反映了古埃 及氏族社会的人们对开天辟地和创造人 类的理解,传说在清浊部分洪荒时代, 诞生了混沌神努,她是远古的水。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奥西里斯是尼罗河水复涨复落,植物荣枯有序 的人格化象征。以此推衍开去,古埃及人认为 人的死亡也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并没有真正 结束,既可复活,也可进入他界。 这个神话还表明了埃及人已建立起人间、天堂 和地狱的三层宗教宇宙观,并由此生发出善恶 有报的道德观。 此神话中古埃及人对冥王奥西里斯的崇拜,是 死者崇拜的一种突出反映。而此神话的广泛流 传又逐渐强化了死者崇拜。死者崇拜既是埃及 宗教的基础,又是埃及神话的基本母题之一。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奥西里斯 神礼赞:丰收的保护神,他向大地一样平卧着, 禾苗植根于他的身体上,祭司用甘露滋润他身体。 荣耀归于奥西里斯, 永无穷尽的王子, 你经过千百万年直入永恒; 以南北为冠冕, 众神和众人的主人, 携带了慈悲和权威的王杖。 啊,王中的王,王子中的王子, 世界重又回春,由于你的热情; 昔是与将是都成为你的扈从, 你将满意地安息于隐秘的山顶。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

论东方文学发展史摘要: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那么,东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东方各族的审美文化特征又有哪些,这些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东方各国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关键字:东方文学发展史审美文化特征一、东方文学的概念“东方”是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16、17世纪欧洲人开始系统的对亚洲和北非洲的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东方文学即“亚非文学”,它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是表征整个东方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东方文学的发展史和世界其他文学一样,东方文学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东方文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上古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现代东方文。

现就其发展概述、特征和具体国家的表现作如下阐述。

(一)上古东方文学上古东方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属于黎明期,其范畴是一个包含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它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一时期。

在这期间,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特殊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互相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

众多东方诸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埃及、印度、巴比伦、希伯来和中国。

在东方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发展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因此,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

简明东方文学史

简明东方文学史

《简明东方文学史》孟昭毅、李跃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1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

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

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

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

上古东方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

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

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

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

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

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

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

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

东方文学史八

东方文学史八

受到封建道德和宗教意识的束缚。作品中 的人物或以经商活动来改变低下的社会地 位,或追求放肆的情爱和生活享受以冲破 传统的禁欲主义,或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 以冲破封建的门第等级观念,或讽刺调侃 达官贵人来表现他们对统治者的蔑视和愤 恨。
第三编第二章东方市井文学 不过,市民文学的这种反封建带有很大的 本能性和盲目性。它没有提出全面打破封 建桎梏的要求,只把追求物质利益,追求 官能享受,追求个人幸福作为最终目的。 这种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有助于我们理解, 为什么东方各国的市民阶级没有像西方那 样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而被封建阶 级浸淫和同化。
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阿拉伯的市井文学
由于阿拉伯半岛土地沙漠化,绝大部分地区不宜务农,又因为地处亚非欧三洲 交汇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所以阿拉伯人自古以来便有以经商为生 的生活传统。统一的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又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和条件,使阿拉伯商业到了公元10世纪 达到全盛状态。当时的阿拔斯王朝各地 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
第三编第二章东方市井文学
东方市井文学的基本主题是反封建。和西
方不同,东方市井文学的反封建的矛头主 要不是指向宗教教权,而是指向封建等级、 封建特权、封建伦理道德。由于东方各国 的城市中几乎不存在西方那样的市民自治 城市,城市只不过是封建官衙的所在地和 军事重镇。因此市民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 阶级,而只是依附于封建肌体上的非独立 阶层。
后人补的开头讲到故事的缘起:一位王子
和九个公子征伐世界,中途失散,后来相 聚时各人叙述自己的奇遇。这些奇遇,主 要是‚艳遇‛,不外是与公主私自成婚, 与他人之妻通奸,或用盗窃、骑术娶了公 主等等。《十公子传》是一部市井生活大 观,对情爱的描写类似中国的‚狎邪小说‛ 和日本市井小说中的‚好色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东方文学史》孟昭毅、李跃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1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

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

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

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

上古东方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

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

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

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

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

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

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

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3页。

这个“更高的所有者”就是专制君主,P5他才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

这成为专制主义的基础,灌溉性农业和战争需要也成为专制主义的重要条件。

形成的文学的特点:首先,天人合一的宇宙现。

古代东方民族认为个体与本体、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统一的,人要设法获得这种统一,将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印度则为“梵我合一”,阿拉伯则是“亲近真主”。

封闭的农业社会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土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东方文化的基础。

它是人合于天,而非天合于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人的实践层次上又成为东方的人生观。

它要求“顺天以和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舍弃自我,超越有限的个体和有限的现实,追求永恒和无限本体,实现内在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成为东方最高的人生境界。

其次,思维方式的内倾化与直觉化。

由于简单重复的生产,闭塞的社会环境和专制政治下的等级身份束缚,个人在外部世界发展的机会很少,对外在客观世界相对淡漠,收回目光转向内心,内省人的存在本质,形成东方思维的内倾化。

这种内倾又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表现。

东方民族一般不像西方民族那样以科学理性来认识和思考对象,而是强调直观、内省和神秘的个人体验。

东方的这种直觉化思维往往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佛教的“悟”、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智”、老庄的“静观玄览”,都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

再次,人际关系的伦理化、等级化。

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追求“和谐”。

为达到社会的和谐,以维持共同体的长期延续,因而有各种各样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规范,按各人的位置和身份规定其等级,人人在伦理化的等级范围内生存活动。

当个体与群体矛盾时,要求牺牲个体以维护群体。

最后,生活方式的克俭无争。

前述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落实到具体的生活方式上就是克俭无争。

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要求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克制过分的欲念,顺乎天理,达到心物合一、空灵无我的境界。

东方民族少自我中心、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和过分的物质享受追求。

第五,和谐、温雅、恬静的整体艺术风格。

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

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

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

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

上古的东方民族在大自然的庇护下生存,人们崇敬大自然,不是希冀征服、改造自然,而是渴求与之同一,这种自然观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中庸、恬静和温婉的艺术风格。

简明东方文学史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

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

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

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

P1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对东、西方社会历史现实进行广泛的考察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对东方古代经济基础一般特征的概括。

亚细亚生产方式既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也不同于拉丁日耳曼封建制,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

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

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

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

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

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

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

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3页。

这个“更高的所有者”就是专制君主,P5他才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

这成为专制主义的基础,灌溉性农业和战争需要也成为专制主义的重要条件。

在这样的经济、政治背景下,古代东方文化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天人合一的宇宙现。

古代东方民族认为个体与本体、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统一的,人要设法获得这种统一,将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印度则为“梵我合一”,阿拉伯则是“亲近真主”。

封闭的农业社会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土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东方文化的基础。

它是人合于天,而非天合于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人的实践层次上又成为东方的人生观。

它要求“顺天以和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舍弃自我,超越有限的个体和有限的现实,追求永恒和无限本体,实现内在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成为东方最高的人生境界。

其次,思维方式的内倾化与直觉化。

由于简单重复的生产,闭塞的社会环境和专制政治下的等级身份束缚,个人在外部世界发展的机会很少,对外在客观世界相对淡漠,收回目光转向内心,内省人的存在本质,形成东方思维的内倾化。

这种内倾又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表现。

东方民族一般不像西方民族那样以科学理性来认识和思考对象,而是强调直观、内省和神秘的个人体验。

东方的这种直觉化思维往往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佛教的“悟”、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智”、老庄的“静观玄览”,都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

再次,人际关系的伦理化、等级化。

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追求“和谐”。

为达到社会的和谐,以维持共同体的长期延续,因而有各种各样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规范,按各人的位置和身份规定其等级,人人在伦理化的等级范围内生存活动。

当个体与群体矛盾时,要求牺牲个体以维护群体。

最后,生活方式的克俭无争。

前述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落实到具体的生活方式上就是克俭无争。

讲求个人的自我修养,要求个人内省以明心见性,克制过分的欲念,顺乎天理,达到心物合一、空灵无我的境界。

东方民族少自我中心、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和过分的物质享受追求。

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用“东方精神”加以概括。

这是东方古代社会基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文化一致性。

这种文化的一致性成为东方文学统一性的文化心理基础,即东方文学的文化潜质。

“东方精神”作为传统,也深深烙印在东方的近现代文学之中。

近现代的东方大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文化上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对抗也有交融。

从总体趋势看,西方文化对传统东方文化有力的撞击和多方面的渗透,促使东方传统文化转型变革。

但东方传统始终是东方文化的内核。

P6第五,和谐、温雅、恬静的整体艺术风格。

东方文学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缺少西方文学中灵与肉的剧烈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紧张和无法解脱的痛苦,而是平静、优雅、中和、肃穆。

和谐美是东方审美理想的核心。

在文学领域,要求情感表达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隐晦,切忌直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东方叙事文学的基本情节,也成为叙事文学的结构框架,往往是大团圆结局。

人物形象也多属平和、中庸一类,难以听到怪异极端的“不和谐音”。

中古的东方文学形成了三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西亚、北非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是中国文化向周围的日本、朝鲜、越南辐射,以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和册封为表现形式。

南亚、东南亚文化圈是印度文化向周围的南亚、东南亚各国扩散而形成,以佛教、印度教的信仰为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