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父爱之舟》说课稿(通用15篇)

《父爱之舟》说课稿《父爱之舟》说课稿(通用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爱之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父爱之舟》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几个场景,表达父亲了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
文章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浓烈,从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
二、说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
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体验生活中父亲的爱。
这样既解决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教法。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课件和点拨的方法来理解文本。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
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对于课文的理解。
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一、教材依据本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陈忠实的小说《百年孤独》之中。
此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多少代人的荣辱起伏。
本篇选段着重描写了主人公康乃馨与他的父母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爱的形式和表现方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形式。
2.学生能够分析文中描述的康乃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探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学生能够探讨文中爱的演变和变化,对比不同年龄段如何表达爱的方式。
4.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现方式。
2.探讨康乃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分析文中爱的演变和变化,对比不同年龄段如何表达爱的方式。
四、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活动内容:阅读小说《百年孤独》的第一章,并就文中康乃馨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活动步骤:1.分组阅读小说的第一章。
2.学生自由讨论康乃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归纳出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整合汇报内容,进行全班讨论。
活动二活动内容:分析小说选段中爱的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变化。
活动步骤:1.教师进行讲解,分析文中爱的演变和变化,以及不同年龄段如何表达爱的方式。
2.学生自由讨论,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描述,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整合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教学分享。
活动三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篇短文,描述学生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活动步骤:1.学生分组进行短文创作。
2.学生阅读和评论小组内其他成员的作品。
3.选择三篇作品,让小组进行评论和修改。
4.小组内选择最佳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和分享。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现方式,分析康乃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爱的演变和变化。
同时,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发扬了合作学习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共3篇

《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共3篇《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1《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尊敬的教师和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讲解北师大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父母的心》。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反映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
这个主题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启发同学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加强互相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家庭中的亲情。
一、课文内容简介《父母的心》讲述了一位邻居家的父亲因为女儿没有考取好的成绩而非常生气,甚至想要打女儿。
女儿伤心欲绝,甚至想着跳楼。
后来,女儿和母亲私下里谈话,才发现原来父亲当时候也非常爱自己,只是不能够像母亲那样表达出来。
孩子们应该用心去体会,给予理解和关心,而不是对父母的生气产生恐慌。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父母的心》这篇课文,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往往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但其实这是因为父母无法把自己的情感感受表达出来。
2.提高同学们的认知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理解和认知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情况。
3.提高表达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注意语法和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情感和语言。
教学的难点是让同学们感受到家庭关系和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讲述课文的主题。
2.学习词语和语言知识,并帮助同学们理解词汇和句子。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和谈论文中的主题。
学生需要在辩论中讨论课文的内涵和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爱以及如何理解这些爱。
4.编写一篇小作文,写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应该给予同学们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并检查文中的语法和拼写。
五、师生互动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2.教师导引学生探究语言表达。
3.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教师共同倾听同学们所说的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通用)

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受和需求。
倾听与理解
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 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给予 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 一,父母可以通过拥抱、亲吻、抚 摸等方式来增强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
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父母的期望和责任,理解父母的 辛苦和付出,从而培养孩子的感
父爱通常表现为深沉、严格和有距离 感,父亲通常会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和 期望,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母爱的特点 母爱通常表现为温柔、细致和无微不 至的关怀,母亲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 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 自信心和情感表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表达
父母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和支持,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
详细描述:学生观察并记录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分析爱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四:分享家庭中的爱的小故事
01
总结词:口头表达
02
详细描述:学生分享家庭中关于 爱的温馨小故事,提高口头表达 能力,增强家庭情感联系。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教学用具
黑板
用于书写重要知识点和总结。
投影仪
播放PPT和其他教学资料。
教学软件
提供在线测试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理解亲子之间的“爱的冲突”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八重奏:亲子之间”活动,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体会父母的关爱,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通过“探究园”中的“节日的礼物”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要爱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
教学重点体验父母的爱教学难点理解“爱的冲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问导入)老师:是谁赋予我们生命,是谁把我们抚养至今,是谁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是谁将我们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净,是谁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又是谁在我们每晚挑灯夜读时陪在我们身边?学生异口同声:父母活动一:爱的清单思考1: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教我们说话走路②为我们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质保障③为我们学习操心④教我们怎样做人┄┄思考2:将“爱的清单”另一半完成,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帮父母干家务等老师:世界上较伟大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故事)一、《天亮了》的创作背景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对父母为救自己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话中》莫南和妈妈的故事父母对我们的爱河我们对父母的爱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将是不平衡的,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活动二:观看书本“探究园”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冲突”老师:小时候,我们无论是衣食还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赖父母,那时候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
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中语⽂必修四《⽗母与孩⼦之间的爱》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是进⾏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步发展,⽽说课稿则是为进⾏说课准备的⽂稿。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语⽂必修四《⽗母与孩⼦之间的爱》说课稿,欢迎参考! ⾼中语⽂必修四《⽗母与孩⼦之间的爱》说课稿 各位评委、领导,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母与孩⼦之间的爱》 下⾯我从四个⽅⾯来说说。
⼀、说教材 《⽗母与孩⼦之间的爱》是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版语⽂必修四第三单元中的⼀篇。
本单元学习社会科学⽅⾯的杂⽂、随笔。
《⽗母与孩⼦之间的爱》属于伦理学⽅⾯的随笔。
从应⽤的⾓度来说,它其实是⼀篇议论⽂。
这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的“⾃然世界”,⽗亲是孩⼦的“思想世界”,孩⼦从对以母亲为中⼼的依附转到对以⽗亲为中⼼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中拥有⽗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章条理清晰,层层深⼊,阐明了⽗母与孩⼦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 1、从理性的⾼度认识⽗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成长的影响。
2、联系实际,理解⽗母对⾃⼰的爱,学会爱别⼈。
教学难点: 引导学⽣理解⽗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据此确定本课的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的⽣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成熟的⼼灵。
⼆、说教法 叶圣陶先⽣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陶⾏知先⽣说得更明⽩:“教师的责任不在教,⽽在教会学⽣学。
”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的学习欲望,然后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思考。
10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0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上册
一、教学内容简介
本节课讲述了父母多爱我,对孩子的爱包括什么,以及怎样回报父母等内容。
透过课程,引导学生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和关心,要珍惜和回报父母的爱。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包含的内容;
2.了解作为孩子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3.得到关于“感恩”与“孝心”的启示;
4.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关心家庭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家庭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三、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
通过问题、引入话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前一课习得的知识和观点的理解。
2. 新授课内容
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形式,展现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3. 讨论和思考
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父母对他们的爱,展开课堂讨论和思考。
4. 形成分类列表
以分类罗列的方式,提醒学生回报父母的爱应该如何去做。
5. 语文输入和实践输出
结合语文、音乐、美术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何为“感恩”与“孝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中,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爱包含了哪些具体方面;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深化学生对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意识。
五、教具准备
1.课件;
2.动画;
3.图片;
4.练习册。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内相关练习,形成“感恩”、“孝心”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了家庭,更清晰地认识到了父母的关爱之所在。
在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爱时,学生也愈加体现出对亲人的感恩和敬重之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父母之爱》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口语交际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从而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父母之爱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父母的感情深厚,但可能缺乏对父母之爱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需要老师通过教学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2.教学难点:学会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悟。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会如何表达对父母的关爱。
4.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之爱的真挚和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董玉珠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特点,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爱的理论观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从而锻炼判断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
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释的爱的本质及成熟的爱应具备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用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阐释的爱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引入。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讨论,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3、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搜集父母之爱的小事或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爱。
我们熟悉爱,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父爱、母爱、友爱等等,爱在我们心中,所以它属于情感范畴。
然而,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他就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罗姆,他在《爱的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父母与孩子的爱》,感受弗罗姆带给我们的那一份陌生的爱吧。
(二)朗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推荐10名同学读文章,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其他同学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读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据为第四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
第1~3段:“我”的爱的成长过程
第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与父爱)
第9~10段:总结全文,阐释成熟的爱
(分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
(三)具体分析:用问题理解课文中所阐释的观点:
问题1、一个人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
学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个阶段:婴儿、儿童、少年,进而概括出三个阶段爱的特点:“自恋阶段”、感到被人爱和感到爱别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