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最新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最新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24、月亮上的踪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培育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课前朗读:这是一篇纪实报导。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切地记录了人类初次登月的全过程。

经过阅读,读者定能领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愉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慧才华的赞叹。

文章所记述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楚流利,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腾”,留给读者以无量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粗心义。

b5E2RGbCAP 预习检测1.解说词语抬头矗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谨小慎微:2、迅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

讲堂研究4、登月全过程能够分为几个阶段?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表示图,并简要说明。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次序来写的7.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露?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批的数字,时间精准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谈谈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11 、若是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觉?你会做些什么?睁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p1EanqFDPw12、经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取了哪些启迪?当堂检测(一)累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注音写出汉字。

( 1)áng()首矗立(2)轨道()(3)椭圆形()( 4)当心 yìyì()(5)铁锹()(6)狭zhǎi()2、解说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然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 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行即。

(2)迈开了人类研究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

24月亮上的足迹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

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真登上月球,又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1.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把握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

一、新课导入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

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

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1969年7月21日,这一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人类登上了月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观测.(cè)指令.(lìng)合算.(suàn)海域.(yù)畅.谈(chàng)着.陆(zhuó)2.请你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尽情地谈。

(畅谈)(2)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昂首挺立)(3)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遥遥在望)(4)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可望而不可即)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交流点拨】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写的。

2.完成下面表格,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无答案新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无答案新新人教

24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①速读课文,归纳文章要紧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探讨科学的爱好,养成自主探讨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适应,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学习方式1.朗诵法、默读法。

2.观看与联想。

3.图表归纳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相关知识介绍1.美国的登月打算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打算。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预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期意义的一项成绩。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终止,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令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

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3.这是一篇纪实报导。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进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进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和作者对人类伶俐才干的赞美。

文章所记表达预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份清楚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讲,是庞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一、自主学习1字词积存(1).给加点字注音.征程..()健.步()椭.圆()铁锹.()测.定()溅.落()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海域.()着.陆()狭小..()(2).依照词义写出词语。

:脚步快而有力。

:仰着头笔直地挺立着。

:尽情地谈。

:形容远远地能够看到。

:观看并测量。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比喻在历史进展进程中能够作为标志的大事。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2) 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重点难点: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难点)一、预习热身3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

4知识链接:A 美国的登月计划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B 阿姆斯特朗的故事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

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

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椭.圆()铁锹.()飞跃.()畅.谈()轨.道()海域.()燃料罐.()氢.气()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找出并勾画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在此基础上归纳登月全过程的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情?(按出现顺序依次写来)4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二、活动探究1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是人类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但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长大能为做出贡献。我们也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
《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学习
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能力
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1、解释词语并造句: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生活Biblioteka 知识积累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文体
知识
积累
1、说明文是以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服,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感,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喻,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打、作、下定义、分、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长超 1944年生,上海南汇人,研究员,九三学社会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了解背景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登上了月球。

3、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实报道(科普小品),是记叙文的一种,预习自测1、注音:可望不可即()小心翼翼()()一叶()孤舟2、解词:昂首挺立:里程碑: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

(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①②③④(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①②③④⑤⑥。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二、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拼音的写上汉字。

悬( )挂绕( )着铁锹( )溅( )落驾shǐ( )狭zhǎi( )huàn( )醒燃料ɡuàn(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
学科:语文教师:审核:语文组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学习课时】2 课时
【知识链接】
1、相关知识
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

她因偷吃了长生不老丹,才飞进了月宫,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2、作者介绍
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

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

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13册第19课。

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观测指令合算畅谈
神往里程碑昂首挺立
海域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给出成语
2.1、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2.2、一条孤独的小船,比喻孤零唯一()
2.3、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
2.4、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
2.5、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2.6、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二、整体感知
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宇航员登月的过程?
2、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秒?
四、研读句子
1、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个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个巨大的飞跃。

”这句话?
五、扩大积累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有哪些?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