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前准备】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循环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导入1、导语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

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

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2、出示学习目标①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②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自学质疑: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把握文章大意。

a.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b.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①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②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②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教学方法1.师生间和同学间的讨论式多向交流2.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3.(开放式)探究法教学准备1了解月球及宇宙知识;做好课件并搜集与太空相关的网站。

2.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并上网查询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

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二、检测预习字词检测:1、解释词义观测可望而不可即惊心动魄里程碑昂首挺立指令遥遥在望故障海域一叶孤舟2、比较字形:遐想闻名遐尔瑕疵应接不暇3、区分词义:合算核算三、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本1、根据预习,归纳文本主题词:明确:登月里程碑梦想成真2、请快速浏览课文,在感受人类登上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感悟人类寻梦之旅,1)把握故事梗概,讨论完成2)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要注意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明确: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一句话: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提问: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明确:──时间要素(二)把握登月全过程要求:登上月球又是多么庞大而又细微的工作,作者却能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讲述得清清楚楚。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概括文章内容和赏析词句是两个必考点,赋分较多,审题无障碍,作答时有难度,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和答题要求的语言风格作答。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个高频考点,但是关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的写作方法这个考点还未出现。

猜想未来中考的出题方向依然会沿袭这几年的出题思路,重视这三个中考考点的考查。

3、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4、学情分析很久以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今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篇科普文章非常好奇,有极大的学习热情。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个一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课堂归纳: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无比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当堂训练:一: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二: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5单元 24月亮上的足迹1
教学课题总课时: 2 第 1 课时教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
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
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

那么,你们
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
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
的《月亮上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字词检查,注音写字,理解重点词
的意思。

畅谈(chàng tán):尽情地谈。

神往(shén wǎng):心里向往。

里程碑(lǐchéng bēi):比喻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
大事。

认真聆听诗词并欣赏与天气有
关的图片,明确今天的学习任
务。

完成预习作业,按要求扫清读
书的障碍。

利用字词典准确的把握字词的
读音。

自己查词典积累重点的词语,
对于词义重点的理解加以运
用。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
况,巩固字词
知识。

训练朗读能力
3分钟
6分钟
10分钟。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

24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仰头望月,我们会想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李白;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会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天空中的月亮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想。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一、检查预习
注音
遐.()想摄.()像二、问题导学。

快速阅读课文
本文所叙之事是
登月的全过程
①升空准备(
②飞向月球(
③登月成功(
④返回地球(三、当堂达标
从登月准备、
按事情发展的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驾驶着题目为《我驾飞船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19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要求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2、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用案人自主创新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等,你能说出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吗?例如: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二、检查预习1、听写下列字词:指令合算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2、解释下列词语: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明确: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思考深度和创新思维。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意性。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月亮上的足迹》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宇宙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人类在月亮上留下了什么足迹吗?这次探索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展示一些关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宇宙探索的魅力。
简短介绍人类登月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学生需要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6.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学生需要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对人类文明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的探索等。
7.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心。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情境模拟: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宇航员的访谈视频和模拟登月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的真实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互动式学习: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表现得更加积极。
3.跨学科整合:我将语文和科学知识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了解了科学知识,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使学生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月亮上的足迹》《月亮上的足迹》是人教课标版教材第五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知识有关,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本课所讲的内容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过程,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到2003年我国将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再到今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每一次的发射都激发着每位中国人的爱国之心,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习这节课,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在条理,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

初一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缺点是思考不够深入。

针对这个特点,上课多加方法上的引导。

另外,现在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普遍较强。

针对这个特点,课前可以布置,查阅人类探索宇宙足迹的资料。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赏析生动的语言。

一课时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速读法。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达到知识互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

4.拓展延伸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第一课时一、导入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上的脚印》
教育方针:
常识与技术:
1、练习学生快速阅览,挑选信息的才能,并精确全面地归纳课文内容关键。

2、学习本文按时刻次序,清楚明白地叙说工作产生进程的写作办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常识。

进程与办法:
1、培育言语表达才能,培育幻想才能,培育探求不知道国际的爱好。

2、丰厚常识,进步阅览才能和收集信息才能。

情感、情绪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触科学技术的魅力,从课文延伸到祖国的航天成果,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育关键:
归纳登月各阶段内容关键,了解人类榜首次登上月球的巨大豪举。

教育难点:
快速阅览,在规则时刻内读完全文,并能精确全面地归纳课文关键。

了解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教育课时:1课时
教育内容与进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同学们,“月亮”,一个奥妙而又夸姣的名词。

古往今来,那一轮明月引起了多少人的遥想!关于它,其他不说,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永存的诗歌,同学们必定知道不少吧!是啊,这个美丽的星球,没有一天不在吸引着咱们去探求它的奥妙。

在月亮上留下人类的脚印,是多少代人的愿望啊。

教师出示:月亮上的脚印
这个标题,放在一百多年前来看,咱们都会觉着是一篇科幻著作,但是今日,咱们知道,这个美丽的梦,总算成为了实际。

1969年7月21日,人类的脚印榜首次踏上了月球。

这是人类一起的自豪!
二、速读文本,全体感知
同学们速读课文,全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考虑如下问题:
1、字音
海域(yù)可望而不可即(jí)椭(tuǒ)圆铁锹(qiāo)
2、解说下列词语:
(1)畅谈:纵情地谈。

(2)里程碑:比方在前史开展进程中能够作为标志的大事。

(3)俯首耸立:仰着头垂直地立着。

(4)遥遥在望:描述远远地能够看到。

(5)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挨近。

即:接近、触摸。

3、感知内容,本文首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言语归纳。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
尔德林登月的全进程。

4、文章记叙的是人类榜首次登上月球的这件事,那它是
按什么次序来记叙的?
时刻次序。

快速阅览文章,找出表明时刻的词语,并找出该时刻所对应的工作,依照表格的方式进行填写。

时间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进"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榜首级火箭掉落,火箭持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发动作业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上呼叫,飞船减速,预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清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翻开舱门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脱离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清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
登月全进程能够分为:登月预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5、文章是完整地叙说了整个登月的进程,但工作非常多并且琐碎,咱们能不能用咱们自己的言语归纳文章的内容?
(先叫一名学生归纳,在剖析他的归纳中指出应怎样归纳文章内容。


发问:归纳内容时有些当地有必要留意。

当然要学会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那咱们说说文中哪些内容是不能省掉的?(黑板板书)
归纳时留意:有必要告知清楚时刻、人物、地址、工作的原因、通过、成果。

明晰: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1日成功抵达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在完结具有前史含义的使命后,飞船成功回来地球。

6、咱们说这次登月是具有前史含义的,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提醒登月含义?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腾跃。


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指点:“一小步”指宇航员从登月舱跨到月球外表的一小步,但这是人类向太空范畴迈出的重要一步,人类开端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晰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巨大腾跃,所以是人类的一大步。

三、研读课文,探求关键
1、宇航员从登月到归航阅历了多长时刻?登月全进程是
按什么次序来写的?
人类榜首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依照时刻的先后次序来写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宇航员登月收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建立纪念碑;设备
摄像机;设备太阳风测定设备、激光仪、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人类登月有什么含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提醒?
课文最终一段提醒了其巨大含义。

四、质疑研讨,拓宽延伸
1、幻想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
2、科学家为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幻想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归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太空”,
这样做适宜吗?
5、如果有一天你有时机代表国家登上月球,登上月球后,你会做哪些工作?
6、假定你有时机代表国家登上月球,要在月球上建立一座纪念碑,你会在碑上写上什么话?(50字以内)
教师引导:
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芜现象;科学家收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使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有失重、头晕、吐逆、晕厥等;太空废物也是人类的一大危险。

五、讲堂小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成?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豪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

这次登月已有四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现在仍无法登上月球。

但随着我国“神州十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愿咱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做出奉献。

咱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方案提前成功。

本文依照工作开展的时刻次序来记叙,条理非常明晰,记叙的要素告知得一望而知,且言语平实、精确,表现了新闻报道的精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安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结《基础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