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钙化的CT诊断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CT表现

额叶 蝶骨小翼 鞍背 桥脑
内听道 小脑半球
额叶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鞍上池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大脑镰
侧裂池 侧脑室颞角 桥脑 小脑半球
尾状核头部 侧裂池 豆状核 环池
枕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额叶白质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上失状窦
额叶
尾状核头部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四叠体池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可 见脑内小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MRI或PET可 见片状缺血区。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 软化。 脑血栓形成
临床常见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右 侧 颞 叶 梗 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左侧颞叶、基底节大面积脑软化灶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桥脑梗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T1WI
桥脑梗死
T2WI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颞部及鞍结节) 的血液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起于椎骨下动脉根部
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终 末支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颅脑部CT基础知识

颅脑部CT基础知识关键词:颅脑CT颅脑CT诊断第一节检查方法一、检查前准备1.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2.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
二、检查方法(一)横断扫描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
以听眦线(眼外眦至外耳孔的连线,也称为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若重点观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孔连线)或上眶耳线(眼眶上缘至外耳孔连线)为基线。
2.层厚、层间距为10mm。
3.常规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和摄片。
4.先平扫,根据描情况再作增强扫描。
(二)冠状扫描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
1.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扫侧位定位相,再定扫描基线应尽量与鞍底垂直,从后床突至前床突。
2.层厚、层间距为1~3mm。
3.直接作增强扫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可提高垂体与正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以更好显示垂体。
第二节正常CT表现一、平扫CT图像1.颅骨及含气空腔颅骨密度高,为高吸收结构,呈现高密度影,而含气空腔为低吸收区,呈现低密度影。
(1)颅底: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大孔、蝶窦、筛窦及乳突气房均可见到。
(2)颈静脉结节:在枕骨大孔上一层面,位于岩骨后缘的内后方,呈八字形高密度影。
(3)蝶骨小翼与岩骨:在横断层面上,于蝶鞍处呈X形交叉。
(4)蝶鞍:鞍背为横行高密度影,其前方为前床突,上层面可见后床突。
(5)颅盖骨:用骨窗可显示内外板及冠状缝和人字缝。
(6)额窦、蝶窦、筛窦与乳突气房皆呈低密度影。
2.含脑脊液腔(蛛网膜下腔)脑室、脑裂、脑池与脑沟等腔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区,CT值为0~22Hu。
脑脊液腔因年龄增长而扩大。
(1)枕大池:在小脑后方,有时枕大池较大。
(2)第四脑室:呈马蹄形,居后颅凹中线。
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与闭塞对确定幕下占位病变有很大帮助。
钙化灶诊断详述

钙化灶诊断详述*导读:钙化灶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B超或CT图像,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症状。
钙化灶的鉴别诊断:1、松果体钙化位于鞍背上端后上方约3cm处,后前位居中线。
成人显影率达40%,在10岁以下很少出现。
其位置较为恒定,是较好的定位标志。
2、大脑镰钙化正位上位于中线,呈带状或三角形,出现率约为10%。
3、床突间韧带钙化为蝶鞍前后床突间的韧带钙化,使蝶鞍呈“桥形”。
4、侧脑室脉络从钙化居中线2.5cm内不规则影,出现率低于0.5%。
其它少数情况下还可见到基底节区、小脑齿状核、颈内动脉虹吸段、小脑幕、岩床韧带以及硬脑膜的局限性钙化。
二、分类肝钙化灶随着B超和CT的普及,肝脏钙化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肝内钙化灶是否疾病,是否需要治疗一直是困扰广大群众的疑问,因此有必要了解肝内钙化灶的相关知识。
肝内钙化灶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出现率均等,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
形成肝内钙化灶的病变很多,包括①肝内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因素;②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③寄生虫感染;④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钙化;⑤先天发育形成,子宫内的胎儿有肝内钙化灶形成,常合并先天畸形,发现率为0.057%。
诊断和鉴别肝内钙化灶首选B超;CT分辨率高,显示钙化清晰,主要用于B超难于鉴别肝内钙化灶,尤其怀疑肝内转移瘤时。
多数肝内钙化灶是在正常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对于肝内单个或多个孤立无融合的钙化灶,无自觉症状和体征,肝脏大小和形态无异常者,可能与先天发育、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或损伤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某些病变,如肝内胆管结石、肝脓肿或肝脏创伤愈合后改变。
这类肝内钙化灶的B超图像特点是:呈“品字”或“等号”状分散的强回声,走行于胆管腔外,后方大多无声影或淡的声影,同时无肝内胆管扩张。
对这类肝内钙化不需治疗,为了慎重起见,对于这类钙化灶可以随访观察达2~3年,每3~6月复查B超检查。
颅内钙化讲解

颅内钙化
概论
钙化是颅脑CT和MR检查的常见征象。 CT扫描对于颅内钙化的显示和确定明显 优于MR检查。钙化在CT平扫时呈很高 密度。平扫呈很高密度的其他病变还包 括急性出血和胶样囊肿,测量CT值超过 100Hu可以确定为钙化。颅内钙化原因 很多,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 性的。
CT值是表示该部分X线衰减的数据,以 hunsfiled即Hu为单位。物体的密度愈高则 CT值愈大,密度愈低则CT值愈小。扫描后, 可以随时对扫描野内任何部分加以测定, 同时在画面上显示出CT值数。例如水为0, 肺组织为-1000,而骨组织可高达+1000以 上。
二、病理性钙化
颅内病理性钙化可以是颅内病变的一种 主要表现或伴随征象,也可以是颅内病 变转归和痊愈的结果。发现颅内钙化通 常比较容易,但确定钙化的病变性质, 尤其是确定病理钙化的原因有时比较困 难。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在分 析钙化原因时可将其分为五种情况来考 虑:
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是颅 内感染性病变钙化的特点,除感染性病变 外,还应该考虑到结节性硬化。 2》脑实质内双侧片状、弥漫性钙化是代谢 疾病和内分泌疾病颅内钙化的特点。诊断 时还需考虑生理性钙化和家族性疾病引起 的钙化。
双侧基底节、 丘脑及额叶脑 实质内对称性、 弥漫性、斑片 状钙化。
头颅CT和MRI有什么不同

头颅CT和MRI有什么不同发表时间:2020-06-09T08:50:01.001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3期作者:赵德诚[导读] 头颅CT就是利用CT检查头部病变,包括外伤、炎症、肿瘤、血管病变、中毒、变性、代谢性疾病等(崇州二医院四川崇州611230)小区里王大妈前几天突发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紧急入院后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是脑梗塞,医生建议再进行MRI检查。
王大妈家人产生疑问:头颅CT和MRI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检查方法更好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头颅CT?头颅CT就是利用CT检查头部病变,包括外伤、炎症、肿瘤、血管病变、中毒、变性、代谢性疾病等。
头颅CT检查时,患者通常选择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最后行横断位扫描。
扫描时以听眦线或听眉线为基准,两侧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
一般情况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疾病采用5mm薄层扫描。
此外,冠状位扫描也比较常用,是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层厚一般为2-3mm。
鞍区、颞叶、小脑幕交界处,以及大脑半球凸面病变,均要冠状位扫描,更好地显示出病灶特点。
总结起来,头颅CT可以诊断的疾病有:颅内低压综合征、脑梗死、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多房棘球蚴病、小儿外部性脑积水、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
2.什么是颅脑MRI?颅脑MRI就是对脑部进行MRI检查,观察脑部有无病变,明确疾病是否是脑结构改变引起的。
正常脑组织MRI成像可见灰质、白质的界限清楚,T1WI上白质信号高、灰质信号低;T2WI上灰质信号高、白质信号低;脑叶、脑沟、脑裂、脑池、脑室的形态自然,没有变形、增大、缩小等情况,中线结构居中。
颅脑MRI检查时,是利用外磁场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成像,高能磁场对人体是无害的。
总结起来,颅脑MRI可以诊断的疾病有:痴呆、分水岭区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多系统萎缩、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Machado-Joseph病、肺炎球菌脑膜炎、小儿原发性脑干损伤等。
CT对颅内钙化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据C T所见 ,全 部病 例 按病理 学 分为 两组 :第 一组 2 7 例 ,为肿瘤性钙化 ;第二组 1 ,为非 肿瘤性 钙化 。具 体 8例 分析如下 :颅咽管 瘤 6例 ,瘤壁 薄壳 状钙 化 4例 ,瘤 内斑 块状 2例 ;星 形 细胞 瘤 5例 ,均 为瘤 壁 或瘤 内点状 钙 化 ; 少突胶质细胞瘤 4例 ,均为瘤 内条带状 钙化 ;脑膜瘤 6例 , 瘤内砂砾状钙 化 4例 ,边 缘弧 形钙 化 1例 ,瘤体 大部 分钙 化 1例 ;脊索 瘤 3例 ,均为瘤 内多发 点状 钙化 ;松 果 体生 殖 细 胞 瘤 2例 ,均 为 瘤 内 孤 立 小 圆 形 钙 化 ; 转 移 瘤 1例 , 为皮 、髓 质交 界 区散 在 多 发 类 圆 形 钙 化 ; 结 核 病 4例 ,脑 池内散在 小结 节状 钙化 3例 ,脑实质散 在斑点状 钙化 1 ; 例 脑囊虫病 4例 ,大 脑半 球多 发 圆形 点 状钙 化 3例 ,基底 节 区点 状 钙 化 l ;结 节 性 硬 化 3例 ,室 管 膜 下 结 节 样 钙 化 1 例 例 ,侧脑室周 围结节样钙化 2例 ;甲状旁腺 功能低 下 3例 , 表现为颅 内多 发对 称 性钙 化 ,其 中基 底 节 区、丘脑 3例 , 小脑齿状核 2例 ,大脑灰 白质交 界 区 1 ;血 管 畸形 2例 , 例 为皮质下多个点 状钙 化 ;脑颜 面血 管瘤病 1 ,为大 脑半 例 球脑 回状 钙化 ;硬膜 外血 肿 1例 ,为皮 层外 弧形线 条 状钙 化。从 以上病 例分 析 ,肿瘤 性钙化 占 6 % ,常见 于颅 咽管 0 瘤 ,星形 细胞 瘤 ,少 突胶质 细胞 瘤 ,脑 膜瘤 等 ;非 肿瘤 性 钙化 占4 % ,以脑囊 虫病 ,结节性 硬化 ,结核 病 ,甲状 旁 0 腺功 能低下等 良性病变 为主。不同的病变在 c T表现上 有其 定 的钙 化 特 征 。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脑包虫病
脑包虫病以在脑实质里形成巨大囊肿为特征, 囊壁可出现壳状钙化完整或不完整,或囊壁 出现结节样钙化,囊壁钙化的出现,有助于 与囊壁无钙化的脑内囊性病变区别,如神经 上皮囊肿、病
脑肺吸虫病晚期,病灶区可出现钙化,且常 为蛋壳样钙化,以多发壳样钙化聚集在一起 最为典型。
.
.
2.脉络膜丛钙化: 主要见于侧脑室三角区,钙化呈圆形或不规 则形,多数情况下脉络膜丛钙化为双侧对称 性。
.
.
3.大脑镰钙化: 多呈沿大脑镰走行的线状,也可局部钙化较 著,呈梭形或球形,少数可呈大脑镰多发结 节状钙化。
.
.
4.基底节钙化:
40岁以上正常人中,颅脑CT扫描时发现基底节钙化 也很正常,通常双侧比较对称,但也可不对称,以 苍白球钙化最为常见。
.
.
2.脑囊虫病
慢性期脑囊虫死亡以后,囊液逐渐被吸收, 囊虫被机化,最后出现钙化,脑囊虫病引起 的钙化除符合颅内感染性疾病多发、散在、 结节样钙化的一般特征外,钙化通常较小, 较圆,且大小均匀,数目视原囊虫病灶多少 而异,少者单发或仅数个,多者可弥漫性分 布于整个脑实质。
.
.
3.脑结核病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后期,约半数在靠近颅底部鞍区 附近出现散在钙化斑点,这种钙化灶的发现是其与 其他细菌性脑膜炎区别的主要依据。 脑内结核瘤 早期,中心干酪样坏死区可出现斑点状 钙化,增强扫描时周围呈环形强化,再加上中心点 状高密度钙化,构成典型的结核瘤的“靶样征”, 是识别结核瘤的重要证据;晚期,整个结核瘤可出 现钙化,呈结节状,也可仅其壁部分出现钙化,呈 断续之环状或碎之蛋壳状。
颅内钙化的CT表现
-------来源于丁香园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放射科 仇俊华
.
钙化是颅内最常见的征象之一
钙化是颅脑CT和MRI检查的常见征象
CT扫描对颅内钙化的显示和确定明显优于 MRI检查
CT值超过100HU可以确定为钙化
.
一、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颅内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之一。
注:(1)、钙化的松果体是否偏离中线,明显偏 离中线时应仔细观察有无早期松果体区肿瘤。 (2)、松果体团块太大,直径超过10mm时,应怀 疑松果体区肿瘤。 (3)、10岁以下儿童出现松果体钙化时,应警惕 有松果体区肿瘤存在。
.
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钙化通常位于脑室周 围;弓形体原虫感染引起的钙化长靠外围, 可以散在分布于脑实质;疱疹病毒感染出现 钙化可很晚,于3岁后出现;弓形体感染常常 同时引起导水管狭窄。
.
TORCH综合症应于结节性硬化区别:
两者相似之处包括:临床均表现有智力障碍; CT均表现为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 钙化均可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室管膜下。但 结节性硬化患者多同时有皮肤皮脂腺瘤存在, 或其他部位同时有肿瘤存在,如视网膜错构 瘤、肾脏错构瘤、肝脾血管瘤等,一般不合 并脑发育畸形。
.
.
2.假性或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组织对甲状旁腺激素无反应,导致低钙血症时称假 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化检查示血钙降低;假假 性甲状旁腺功能降低,仅肾小管和骨骼对甲状旁腺 激素有反应,临床化验检查血钙、血磷正常。 假性或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常发生于儿童和青 少年,脑内钙化与甲状旁腺功能降低者相似,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及生化检查。
.
.
Ⅱ、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
很多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可引起钙、 磷代谢异常,所以可以表现有颅内钙化,其 钙化特点是双侧、片状、弥漫性分布,确定 是那一种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需要 临床有关生化检查。
.
1.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绝大多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在甲状腺或甲状旁 腺手术后,临床和体征与低血钾有关,主要表现有 癫痫发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定向障碍、白内 障、皮肤粗糙。生化检查特点:血清钙降低,血清 磷增高。 90%以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表现有脑实质内多 发钙化,常弥漫性分布于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 核、大脑半球皮层下及皮髓交界区,双侧分布,通 常比较对称,呈斑片状、条状、月牙状或点状。
.
Ⅰ、感染性疾病:
很少感染性疾病可出现钙化或痊愈后表现为 钙化。总的来说颅内感染性疾病钙化的影像 学表现特点是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 钙化,但也可出现其他形态的钙化。
.
1.TORCH综合症
TORCH综合症实际上是病毒或原虫感染脑组织引 起脑炎。主要发生于胚胎期或分娩过程中,故又称 先天性宫内感染或先天性TORCH 感染。(TORCH 是几种引起脑组织感染致病原英文字头的缩写,包 括弓形体原虫和其他感染因素如风疹病毒、巨细胞 病毒和疱疹病毒)疱疹病毒是胎儿期脑炎最常见的 原因。 CT扫描时,TORCH综合症主要为脑实质内多发散 在的结节样钙化。
.
.
3.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常表现有硬脑膜广泛钙化,如大脑镰、小脑 幕等。基底节区及其他脑实质内也可以同时 出现钙化,常较对称,诊断需要结合临床, 本病主要表现有无力、易疲乏、肾绞痛、腹 痛、关节痛、便秘,生化检查血清钙升高。
注:如果基底节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警惕病理性钙化, 基底节病理性钙化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应仔 细询问有无癫痫等相关临床症状或进行有关钙、磷代谢和内 分泌方面的临床生化检查。
.
.
5.小脑齿状核钙化:意义同基底节钙化。
.
二、病理性钙化
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在分析钙化原因时可将分为五种情况来考 虑: (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是颅内感染性病变钙化的特 点,除感染性疾病外,还应该考虑到结节性硬化。 (2)、脑实质内双侧、片状、弥漫性钙化是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 病颅内钙化的特点(诊断时还需要考虑生理性钙化和家族性疾病引起的 钙化,如Fahr’s综合症、恶病质综合症等)。 (3)、条样、脑回样、铁轨样、圆点状钙化是血管性疾病钙化的特点, 包括动静脉畸形、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等。 (4)、脑肿瘤钙化:绝大多数表现为肿瘤内部分钙化,其特点为异常 密度或信号的肿瘤背景下有各种形态、程度和范围的钙化存在。少数肿 瘤可完全钙化主要见于脑膜瘤。 (5)、其他没有特点的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