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头颅磁共振

头颅MRI扫描规范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一、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 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3) 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的T1WI,颅脑外伤患者加做SWI或者T2 herom 。
4) 扫描野(FOV):200-250m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 成像层厚:5-10mm。
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
7) 矩阵:128×256。
二、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3)垂体强化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
在第一次空扫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7次,用冠状面扫描。
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症】1、脑血管性病变。
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脑血管性病变术后或治疗后随访。
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性病变。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

脑膜瘤
总结词
脑膜瘤MR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详细描述
脑膜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多变,T1加权像上可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 像上可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可出现明显强化,边界清 晰。
垂体瘤
总结词
垂体瘤MRI表现为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详细描述
垂体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与胶质瘤相似,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 同样可出现强化,有助于与周围正常组织的鉴别。
增强扫描表现
2
增强扫描时,脑炎病灶可出现明显强化,提示炎症反应活跃
。
脑膜强化
脑炎患者常伴有脑膜强化,即脑膜在增强扫描时显示为高信 号。
脑膜炎
脑膜增厚
脑膜炎患者的MRI扫描可见脑膜增厚,呈线样或结节样强化。
脑池、脑沟变窄
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脑膜增厚,可引起脑池、脑沟变窄,影响脑脊液循环。
颅内压增高
脑膜炎患者常伴有颅内压增高,MRI表现为脑实质受压、脑室变窄或消失。
硬膜外血肿
MRI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双凸镜形异常信号,T1WI呈 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血肿内常有脂肪和蛋白质成分,因此MRI信号不均匀,可 出现分层现象。
04 颅内感染
脑炎
1 3
脑实质异常信号
脑炎患者MRI扫描时,可见脑实质内出现片状或斑片状异常 信号,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听神经鞘瘤
总结词
听神经鞘瘤MRI表现为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详细描述
听神经鞘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与胶质瘤和垂体瘤相似,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出现强化,有助于与其他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

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其危害性较大,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识别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是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以及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进行评估的。
根据评估结果,将颅脑损伤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颅脑损伤,即颅脑轻微震荡,通常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不伴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也通常是正常的。
这类损伤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在休息后可以逐渐康复。
中度颅脑损伤,通常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可能伴有一些轻度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一些异常。
这类损伤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观察。
重度颅脑损伤,是指严重的颅脑外伤,通常表现为昏迷状态,伴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也会显示明显的异常。
这类损伤需要紧急抢救和全面治疗,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在对颅脑损伤进行分级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包括意识清醒程度、定向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其次,对患者的瞳孔反应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存在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等异常情况。
最后,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检查,包括肢体活动、感觉、语言能力等方面。
总之,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对于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希望本文对于大家了解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有所帮助。
颅脑外伤CT与MRI影像对比研究

颅脑外伤CT与MRI影像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12-09-13T15:44:59.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周俊杰张亚林韩亮星罗伟房文皓[导读]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颅脑外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周俊杰张亚林韩亮星罗伟房文皓(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4 1 1 1 0 0 )【摘要】目的比较CT与MRI 检查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优势利弊。
方法对195例颅脑外伤患者,用自身对比的方法进行CT与MR I检查;分析两者的优缺点。
结果CT与MRI均存在假阴性问题,CT出现假阴性的机率明显高于MRI。
硬膜外血肿、脑室内积血CT与MRI显示无明显差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显示CT优于MRI,硬膜下出血、硬膜下积液、脑挫伤、轴索损伤显示MRI优于CT。
结论两种检查各有优缺点,综合两种方法对诊断有互补作用。
【关键词】脑外伤 CT MRI 对比【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013-02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颅脑外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C T作为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式,其作用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MRI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检查方式,由于检查费昂贵,成像时间较长,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仍相对有限。
笔者搜集了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一批临床资料完整且既行C T 又行MRI检查的颅脑外伤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195 例,男150 例,女45 例;年龄3~76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有113例患者经开颅手术治疗。
除3例患者仅行一次C T 检查外,其余患者均行两次以上CT检查, MRI 检查在患者伤情较稳定后进行,时间为伤后3~10d。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昏迷。
1.2 方法 C T 装置:采用荷兰P h i l i p s B r i l l i c a c e16层螺旋CT 机或美国GE B r i g h t s p e e d 1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基线为听眦线,层厚、层距为7.5mm。
头颅外伤CT检查小儿不必忌讳

头颅外伤CT检查小儿不必忌讳*导读:现在的孩子稍有磕磕碰碰,家长就会十分紧张,有时对医生的诊治也不放心,要求做影像学检查。
但是家长在面对检查方法时难免疑惑,究竟是CT还是核磁共振(简称MRI)作为首选呢?有家长认为,CT存在一定的射线,对孩子的发育有不利影响,而MRI虽然价格比CT昂贵,但不存在射线,对小儿更安全。
……现在的孩子稍有磕磕碰碰,家长就会十分紧张,有时对医生的诊治也不放心,要求做影像学检查。
但是家长在面对检查方法时难免疑惑,究竟是CT还是核磁共振(简称MRI)作为首选呢?有家长认为,CT存在一定的射线,对孩子的发育有不利影响,而MRI虽然价格比CT昂贵,但不存在射线,对小儿更安全。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对于急性头颅外伤而怀疑颅内出血的患儿,CT应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首先,CT对于急性出血较MRI更为敏感。
在急性出血24小时内,CT即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而MRI对于早期出血不敏感,往往需要3天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血部位信号强度的改变,这对于急性出血的早期治疗很不利。
其次,对于颅骨骨折,MRI显示远远不及CT敏感。
由于骨骼内含有大量钙质,而钙盐在CT上显示为高密度,但在MRI上,钙却显示为低信号,因此对于颅骨骨折,MRI显示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随着多层螺旋CT的问世,通过颅骨的三维重建,CT可以对怀疑有颅骨骨折的病人做进一步确诊。
另外,由于疼痛,外伤患儿往往不能配合检查,而MRI完成一次头颅扫描一般需要10到15分钟,噪声又很大,患儿通常需要服用镇静药睡着后,才能进行扫描,因此MRI不适合进行急诊检查。
而CT扫描只需10秒钟左右,基本没有噪声,扫描比MRI更简单方便。
当然,MRI也有许多优势。
在出血1周以上以及对于出血后脑组织的一些后遗症,比如脑软化、脑萎缩,MRI的显示更加清晰。
当孩子发生颅脑外伤后,如果没有明显的异常症状,如呕吐、烦躁、抽搐,先进行适当的观察。
如确实需要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在急性期内,一般首选CT,3天以后,可进一步做MRI检查。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颅脑外伤性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和MR在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中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CT和MR在诊断颅脑外伤性出血中各有优势和劣势,具体应用场景和诊断准确性有所差异。
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患者,根据具体临床病情和需要,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诊断策略。
本研究旨在探讨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以评估这两种影像学技术对于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的优劣势。
通过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策略,从而提高颅脑外伤性出血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基于对CT与MR检查的对比研究,指导医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检查选择及诊断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最终目的是全面了解CT与MR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独特优势及局限性,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CT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的应用CT检查可以快速获取横断面图像,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密度,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出血的类型和性质,例如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CT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出血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CT检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快速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性,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在急诊情况下,CT检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为急救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CT检查在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介绍CT和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影像检查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X射线进行多层次扫描,得到体内各部位的断面影像,广泛应用于检测颅脑、胸腹部、骨骼等部位的病变和异常。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则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扫描,其具有丰富的组织对比度和高分辨率优势,特别适用于软组织和血管成像。
本文就CT和MRI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CT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颅脑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脑膜瘤、脑出血、颅骨骨折等。
CT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利用CT能够快速得到颅脑各部位的精细图像,早期发现异常,有利于此后的治疗。
胸部影像学胸部CT检查适用于胸闷、咳嗽、咳痰、气促和咯血等症状的病人。
该检查有利于诊断各种肺疾病、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以及肺癌等。
此外,胸部CT检查也可用于检测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病变。
腹部影像学腹部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内脏器官的病变。
如肝癌、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疾病、肾病、肾结石、腹主动脉瘤等病症。
腹部CT检查可以检测和确定肿瘤的类型和位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化疗和手术等治疗方案。
骨骼影像学骨骼CT检查可用于检查创伤、骨折、关节疾病等。
骨骼CT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显示出骨骼的细微结构和受损情况。
MRI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MRI的神经系统成像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卒中、癫痫、脑外伤、脑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MRI图像具有极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因此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脊柱影像学脊柱MRI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诊断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炎、脊髓肿瘤等。
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结构,特别是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结构的详细图像。
肝脏影像学MRI是目前检测肝脏病变的最好方法之一,其结构与功能信息均可提供丰富的扫描内容。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ppt
颅 内 动 脉 瘤 破 裂 平 扫 及 增 强 扫 描 F/6编5辑ppt
3D重建
编辑ppt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ppt
编辑ppt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先天发育 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 形态畸变。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次 为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皮质。也可见于侧脑 室、硬脑膜、软脑膜、脑干、小脑幕上占70~ 93%
发生于任何年龄,72%40岁前起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8.6%。
编辑ppt
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血管极 度扩张、扭曲,管壁薄,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 接相通。
血管造影表现 1、显示畸形血管。 2、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异常粗大伴局部循环加快。 3、盗血现象。 4、血肿的征象。
编辑ppt
编辑ppt
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可无异常;在颅内压 增高时可出现颅内钙斑的移位。
编辑ppt
2、CT表现:
①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内):表现为颅骨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跨越颅缝。50% 的病人可合并脑挫裂伤,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疝亦较常见。额底及颞底部的血肿因部分容 积效应而显示不满意,需作冠状或矢状扫描。
编辑ppt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编辑ppt
急性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术前和术后对比)
编辑ppt
②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向慢性发展的阶段,其形态 和密度呈多样性,可为新月形、半月形,高密 度、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个别)低密度。
编辑ppt
③慢性硬膜下血 肿(3周以后):慢 性期第一周多为混杂 密度、等密度。外伤 1—2月中期为双凸形 混杂密度、等密度。 两个月以后为新月形 低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表,或梭形, 混杂密度或低密度影
MR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信号改变,随期岭而异,与脑内,EDH相 仿 急 性 : 完 整 的 RBC 中 全 有 去 氧 血 红 蛋 白 → T2 缩 短 →T2→低信号区 T1→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等信号 占位效应 亚急性:去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溶血 形成T1缩短→高信号 形成T2缩短→高信号(此在CT上为待密度) 慢性:早期慢性SDH同亚急性信号改变 中晚期→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化→血红素 T1→信号仍高于脑脊液 T2→高信号
⒊脑内血肿 脑内血肿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呈大30ml以上。血 肿多由脑挫伤出血或动、静脉破裂所致。 病理:常见于额叶、颞叶、顶枕叶,绝大多数 可被CT发现, 但 9% 的 病 人 为 迟 发 血 肿 , 往 往 见 于 受 伤 后 48~72h内
急性: ⑴脑内圆形或不规则形均高密度占位, CT值50~80Hu,灶周有低密度水肿带 ⑵有占位效应→脑疝,梗塞等 ⑶血肿→破入周围间隙中→铸型积血 ⑷骨折+脑挫伤+SHA ⑸急性血肿
CT ⑴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区,极少为半月形, 边界锐利,密度均 ⑵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 ⑶颅骨骨折 ⑷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 ⑸继发改变:脑疝,脑梗塞,脑水肿,脑积水
MR ⑴形态改变与CT相似,边锐利 ⑵急性期——T1 血肿呈等信号, 但见脑回移位,并见硬膜 T2---低信号灶
(3)亚急性期--T1、T2均呈高信号灶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周义成
颅脑外伤
(head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
概述:
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l trauma)是一种常 见的外伤,占全身各部分损伤总数的20%左 右,死亡率居首位。 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可立即挽救患者生命。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清楚明了,对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意义重 大,在平片、DSA、CT、MRI等技术中,因 CT具有普及性高、成像快等特点,应为首 选。。
C T+MR ⑴开始CT可为阴性 ⑵早期——斑片状低密度灶+小高密度出血灶 ⑶24~48小时上述改变最明显 ⑷迟发出血灶,灶周有水肿,脑回肿胀 ⑸随着时间推移——低密度灶+水肿 ⑹+C——病灶处可强化
⒊脑干挫伤 剪切伤 ⒊脑干挫伤 脑干背外处撞击小脑幕切迹 剪切伤
脑干背外处撞击小脑幕切迹
CT+MR ⑴通常为正常 ⑵小点状出血,位于导水管周围 ⑶深部灰质核团
⒋弥漫性脑肿胀 原因不明,是细胞内或细胞外 通常出现在外伤后,多可能定轴索损伤 较轻的一型,或其早期
CT+MR ⑴脑室缩小,或部分消失 ⑵脑沟裂小,消失 ⑶脑白质,灰质密度低
㈤颅内出血(intracranio-hemorrhage) ⒈硬膜外血肿 是指外伤后聚集于硬膜外腔的血肿 多伴有骨折和硬膜A撕裂 病理:头颅直接损伤,骨折,脑膜血管破裂, 血液流至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70~80%颞骨、 颅骨骨折→脑膜中A破裂,由于硬膜与颅骨粘连 紧密,出血局限,呈梭形
1.动静脉瘘 往往由穿通伤所致,常见有海绵窦,岩上窦, 动静脉瘘 颈内A-静脉,颈外动脉-静脉窦瘘等 海绵窦A-V瘘 CT: ⑴海绵窦扩大,密度增高 ⑵眼上V扩大,增粗 ⑶眼球突出 ⑷增强,动脉期血管窦,眼上V显影与颈动脉 密度一致
⑸偷漏征.大头脑中、前A不显影
颅脑解剖
一、原发性损伤 ㈠头皮血肿与撕裂伤 头部外伤一般均有头皮血肿及头皮肿胀,或 头皮裂伤,撕脱伤等,一般肉眼可以诊断,CT、 MR检查均可见局部头皮肿胀、出血。撕脱伤往 往在急救时可能已缝合止血。
CT: ⑴海绵窦扩大,密度增高 ⑵眼上V扩大,增粗 ⑶眼球突出 ⑷增强,动脉期血管窦,眼上V显影 与颈动脉密度一致 ⑸偷漏征——头脑、中、前A不显影 ⑹CTA、MRA、DSA可见颈内A——海绵窦 ——眼上V显影
㈥外伤性血管损伤 在闭合性脑外伤时,可出现血管断裂, 撕裂,夹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血栓, 静脉,静脉窦破裂出血,血栓等。
CT表现
⑸急、慢性脑内血肿 脑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均匀高密度区边清,灶周可有 水肿,有占位效应慢性期,血 肿不吸收,水肿、软化灶或囊 性病灶
MRI表现:
外伤性脑内血肿与高血压脑出血改变一样 急早性期:⑴占位效应 ⑵水肿——高信号 ⑶T1、T2等信号 急性期:同急早期,但T2信号降低,水肿信号极高 亚急性期:T1——高信号,中心可为等 T2——高信号 慢性:T1——高信号 T2——高信号+低信号边缘,水肿带消失
⑹CTA、MRA、DSA可见颈内A--海绵窦瘘 眼上V显影,增粗。
2.外伤性夹层动脉瘤 CT: ⑴颈动脉出现2种密度 可出现小月牙形稍高密度 ⑵供血区——脑梗塞 ⑶CTA、MRA——颈动脉血管变窄 夹层 ⑷DSA——血管狭窄,闭塞
颅脑外伤分类
一、原发性损伤 ㈠头皮血肿与撕裂伤
㈡骨膜下血肿 ㈢颅骨骨折 ㈣脑挫伤(Brain contusions) ㈤颅内出血(intracranio-hemorrhage)
(六)血管损伤
七)外伤性脑积水
颅脑外伤分类
(八)颅内异物
二、继发性损伤 (一)脑疝
(二)脑梗塞 (三)弥漫性脑水肿 (四)缺氧损伤 (五)后遗改变
脑出血
T1WI
T2WI
等、或低 高、或低
灶周水肿
无 有(高)
急性颅内出血 等信号 恶急性内出血 高信号 慢性 高Ⅰ
高Ⅰ与水肿之间见低信 号条,灶周低信号环
⒋混合性血肿 指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 硬膜下+脑内 硬膜外+硬膜下 硬膜外+脑血 或三种并存
⒌脑室内出血
⑴脑室内积血 可源自周围的出血破入脑室内 或室管膜出血破入脑室内 或脉络丛出血所致
㈡骨膜下血肿 成人较少见,多见于新生儿产伤后,头部局部 出现硬块,为骨膜下出血后很快出现局部肌化, 骨化形成。
X线: 外板处出现月牙形高密度灶 内可见骨小梁, 外为皮骨质。
CT:⒈颅骨外板见月牙形高密度, 边清 ⒉月牙影内可见骨小梁 及低 密度区
㈢颅骨骨折 ⒈线形骨折 X线+CT: ⑴骨折线僵硬,边缘锐利,无硬化边 ⑵与颅缝走行不一致,可穿越颅缝,涉及颅底 ⑶可并存颅内血肿 ⑷可并存CSF漏
⒉凹陷性骨折 颅骨局限性凹入颅内,内外板,当大于1cm时,需行 手术 CT+MR
⑴内外板见骨折线,骨窗
⑵内外板凹入颅内(骨窗) ⑶可同时伴有局部脑挫伤 ⑷颅内缝宽>3mm,其正常(1~2mm) ⑵两侧颅缝不对称,相差大于1mm ⑶可伴颅内出血
脑出血
T1WI
T2WI
等、或低
灶周水肿
无
急性颅内出血 等信号
恶急性内出血 高信号
慢性 高Ⅰ
高、或低
有(高)
高Ⅰ与水肿之间见低信
号条,灶周低信号环
⒉硬膜下血肿(SDH) SDH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常见。 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SDH。 病理:急性<3d发生,皮质撕裂,挫伤,所至的动 脉和静脉破裂,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 多呈新月形 亚急性 4d~2w,出血来源同急性,但出血较慢 慢性硬膜下血肿,>2w,只有轻微外伤,或无外伤史 血肿周边形成纤维膜,血肿液化—囊腔,血肿体积大 可呈双凸状
CT+MR: ⑴开始CT可正常 ⑵20%~50%有异常 脑干、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小出血灶,脑肿胀 ⑶复查时上述改变更明显 ⑷MR T1——改变不明显 T2——多灶性高信号灶(灰白质交界处) ⑸如出血明显 T1——有出血的信号改变 T2——年余后,有灶状低信号改变 脑萎缩
⒉脑皮质挫伤 在脑外伤中多见,外伤机理同前脑皮质表浅部 针尖大,线状出血。 部位:脑回→硬膜嵴,骨嵴处多见颞极,脑下表 面,侧颞皮质额极,脑回顶叶凸面。
慢性: 慢性SDH血肿的形态和密度随时间而异 1月:混杂密度,上方可见液平,下方为高密度月牙形 1~2月:血肿可呈梭形,低密度,脑回移位,占位较轻 >2月:低密度,CSF密度 月牙形——直到消失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薄层均匀高密度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高、低、等、混杂密度影
CT表现
急性: ⑴颅骨内板下月牙形高密度 ⑵少数血肿内有CSF进入→低密度 亚急性: ⑶血肿大,范围可广,可越过颅缝 ⑴新月形,月牙形 ⑷急性血肿常伴有脑挫伤,V窦撕裂 ⑵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混杂密度 ⑸占位效应明显,两侧都有血肿或 ⑶灰质内移,脑沟消失,脑室闭塞,移位 颅底血肿时,占位效应可不明显, ⑷可出现液平 需加冠扫 ⑸两侧等密度SDH,可无中线移位, 看脑回移位,必要时加增强,或调窗位
CT: ⑴脑沟、脑池内见线条状高密度 影,呈铸型 ⑵合并脑挫伤,脑出血 ⑶合并脑肿胀 ⑷可出现脑积水
⒎脉膜丛出血 较为少见,为脉膜丛挫伤所致 或为脉膜丛有血管畸形, 轻微损伤后可出血
CT: ⑴脑室内积血 ⑵脉络丛上呈高密度
(六)外伤性血管损伤
㈥外伤性动静脉瘘 往往由于穿通伤所致,常见有海绵窦, 岩上窦,动静脉瘘 颈内A—静脉,颈外动脉—静脉窦漏等 海绵窦A-V漏
亚急+慢性 ⑴小血肿吸收快→低密度(2~4w) ⑵周边吸收→溶冰状或溶血状 ⑶2~4周→血肿→等 ⑷>4周→血肿,低密度,甚干为囊腔,与脑室相通者→穿通畸形 ⑸+C时,可出现靶征中心仍为未吸收出血,周边有包膜形成→强化 形成囊肿,包膜内血管减少→不强化, 外伤后迟发血肿:48h内CT为阴性,迟发血肿预后差,因此在外伤 后CT为阴性者,应严密观察,并随访CT
⒋生长性骨折 发生在儿童时期线形骨折,由于硬膜撕裂,并 突于骨折线之间,影响骨折线愈合,随着年龄增 长,骨缺损增大,使软脑膜突于此骨缺口。 CT+MR: 骨缺损呈梭形 边缘有硬化 软脑膜或脑组织向缺损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