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线形骨折可是一条、多条锐利清晰的骨折线,以冲 击点为中心向外延伸。 儿童颅骨愈合能力较差,骨折时骨折线处硬脑膜撕 裂,蛛网膜进入骨折线内,形成活瓣作用,脑脊液 易流出而不易返回,形成局部液体潴留,加重对骨 折处的压迫,骨折缘逐渐吸收,骨折线不断扩大, 形成囊性脑膨出,为颅骨生长性骨折。
*需注意骨折线是否通过上矢状窦、横窦及脑膜血管沟, 是否通过鼻窦、中耳,是否通过神经管或孔
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高密 度区,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范围广,可跨越颅缝; 常伴脑挫伤,少数与硬膜外血肿并存; 占位效应较明显。 亚急性表现为稍高密度、等密度或双重密度。 慢性表现为新月形或梭形等密度、低密度影。CT 增强扫描可显示脑表面血管强化或血肿包膜强化 有助于亚急性、慢性血肿的显示,MRI有优势。
术后
女,44岁,车祸后5天
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指征: ①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颞部>20ml,需立刻开颅 手术清除血肿;②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颞部 <20ml,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 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可保守 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动 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颅高压 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 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迟发性血肿
硬膜下血肿
是指外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出血或 血肿,多见于冲击伤,着力点对侧的暴力冲击导 致皮层桥静脉撕裂、出血,形成血肿。由于蛛网 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泛,血肿可以跨颅缝, 但不跨越硬脑膜附着点,多为单侧,根据血肿形 成的时间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 性。急性和亚急性较多见,部分慢性血肿可以再 出血。急性发展迅速,颅内高压、脑疝表现出现 早。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
• 通常与旋转有关,损伤重
五、脑外伤继发性疾病
•脑疝 •外伤后继发性脑缺氧、缺血和梗死 •外伤后继发性脑内血肿 •外伤后感染 •外伤后继发性脑干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外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
超急性期硬膜外血肿CT可表现为等密度灶
额部硬膜外血 肿止于冠状缝
硬膜外血肿不跨颅缝
跨越中线的急性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可跨中线和天幕,但不跨颅缝
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SDH)
• 出血积聚于硬脑膜 和蛛网膜之间的硬 脑膜下腔内。
• 为对冲伤引起皮质 桥静脉撕裂、出血, 形成血肿。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 较广,形状多呈新月形。
脊柱作用于头部致脑损伤。 • 胸部挤压伤:胸内压↑→静脉压↑→脑
损伤。 • 挥鞭样损伤:脑干损伤多。
2019/11/13
5
颅脑外伤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
• 颅脑平片:显示颅骨骨折,诊断价值有限。 • CT:目前最常用,急诊首选CT检查,显示
颅内出血及骨折最佳。 • MRI:显示骨折不如CT,亚急性和慢性期
表现不成比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CT表现
• 部分病例首次CT扫描即见出 血;首次CT扫描阴性者,再 次扫描可显示点状出血灶, 应注重随访。
• 半球弥漫性脑水肿及脑肿胀, 胼胝体、第三脑室旁、中央 白质、脑干及小脑有点片状 出血。
• 大脑皮质、髓质交界部位出 现多发点状高密度灶,可结 合临床作出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 多有昏迷,单侧瞳孔散大等,昏迷可逐 渐加深或清醒后再昏迷,严重者可脑疝。
• 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 慢性者外伤史常较轻微,颅内压增高出
现较晚。 • 可伴有骨折,骨折多位于血肿对侧。 • 可合并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
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

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引言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或者内力作用后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病症。
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学技术能够直观地观察脑部损伤的位置、范围及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CT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CT扫描通过使用X射线束在不同的角度扫描头部,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扫描数据转化为图象。
CT图象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能够显示头部骨骼、脑组织、血管等结构。
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CT扫描可用于检测颅骨骨折、脑出血、脑水肿等。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一种病症。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和数量。
不同类型的颅骨骨折如线性骨折、粉碎性骨折、脑沟裂伤等,都能够在CT图象中得到准确的表现。
脑出血脑出血是颅脑损伤中危(wei)险性较高的一种病症。
CT扫描可以检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积血、脑实质内出血等不同类型的脑出血。
在CT图象中,脑出血通常呈高密度区,通过密度的变化可以评估出血的时间和程度。
脑水肿脑水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CT扫描可显示脑水肿引起的颅内结构移位、脑室扩张、脑沟变浅等异常表现。
根据CT图象的特征,可以判断脑水肿的程度和类型,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MRI扫描MRI(磁共振成像)是另一种常用于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的方法。
与CT扫描相比,MRI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脑部解剖信息,并且不需要使用X射线。
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MRI能够产生高对照度的图象,显示脑组织、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结构。
脑損傷顯像MRI扫描在诊断脑损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MRI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组织的损伤情况,如脑干、脑白质、脑室等结构的异常。
MRI图象的灰度值可提供关于脑损伤的详细信息,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结论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n图文

通过注射造影剂,对脑血管进行精确的成像,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影像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无创性血管功能评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学资料进行 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发展无创性技术,对脑血管功能进行 评估,为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虽然MRI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优于CT,但由于颅脑外伤后常常伴随颅内出血或水肿 等继发性改变,这些改变在MRI上呈现的信号变化较为复杂,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因此,在急性颅脑外伤的情况下,一般不推荐使用MRI进行诊断。
颅脑外伤的X线诊断
总结词
X线诊断在颅脑外伤的诊断中已经逐渐被淘汰,因为其分辨率较低,无法准确 显示颅脑内部的损伤。
颅脑外伤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
通过CT扫描,对颅脑血管进行无创性成像,有助于诊断颅内血管损伤和出血。
核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MRI技术对颅脑进行多序列、多参数成像,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颅脑外伤,尤其是脑震荡和脑挫伤 。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利用磁共振技术对脑血管进行无创性成像,能够检测脑血管狭窄、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等病变。
详细描述
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颅脑外伤的直接征象,同时还能显示脑水肿、颅内压增 高等继发性改变。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患者,C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 后。
颅脑外伤的MRI诊断
总结词
MRI诊断对于颅脑外伤的诊断价值有限,一般不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详细描述
传统的X线平片检查对于颅骨骨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颅内损伤的诊断 能力有限。由于X线诊断的局限性,现在已经被CT和MRI等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 手段所取代。
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梗阻性脑
积水,CT
表现梗阻
点以上脑
室扩大。
编辑版ppt
24
脑积水的判断
正常成人双侧脑室前角尖端之间的最大距离平均为35mm,大于
45mm为扩大;三脑室宽度平均为4mm,超过6mm为扩大;四脑室
平均宽度为11mm,超过20mm为异常。
还要判断:脑室额角、三脑室是否圆钝?颞角是否明显出现?脑室
隐窝是否消失?是否存在间质性脑水肿?脑室大小与蛛网膜下腔大
小的比例等。
编辑版ppt
25
编辑版ppt
26
颅脑外伤的后遗症
1、脑软化:常见于 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 后,也可见于外伤性 梗 塞 后 。 CT 表 现 为 低密度灶,临近脑沟 池增宽增深、脑室扩 大。
编辑版ppt
27
颅脑外伤的后遗症
2、脑萎缩:严重颅 脑外伤后约30%可 发生脑萎缩,可为弥 漫性、单侧性和局限 性。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源 :软脑膜和皮层血
管的破裂出血或脑内血肿的破入,出血来源
处往往积血较多。弥散快,2-3天CT即可阴
性。
编辑版ppt
14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挫
伤表现为脑内散
在出血灶,静脉
瘀血、脑水肿和
脑肿胀;如伴有
脑组织、脑膜或
血管撕裂则为脑
裂伤。CT表现为
大小不等的脑水
颅脑外伤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版ppt
1
颅脑外伤的影像学诊断
1、头皮血肿 2、颅骨骨折 3、硬膜外血肿 4、硬膜下血肿 5、蛛网膜下腔出血
6、脑挫裂伤、ICH 7、迟发性颅内血肿 8、弥漫性轴索损伤 9、颅脑外伤的并发
症和后遗症
脑外伤影像诊断

混合血肿
外伤后颅内同时存在两种或 两种以上血肿,硬膜下并硬外、 硬膜下并脑内血肿,或三种同时 存在
混合血肿诊断(血管)
血管表现复杂 有月牙形或镰形无血管区(硬下) 有骨折线穿越血管沟(硬外) 脑内占位征象
混合血肿诊断(CT MRI)
表现与单发血肿相似,容易诊断
多发血肿
颅脑外伤后颅内同一部位或不 同 部位有两处以上血肿,以脑内 血肿最常见
脑组织挫伤,脑缺氧,脑水肿脑室内压 力升高,脑室扩大
蛛网膜下腔出血,网膜纤维粘连脑脊液 吸收循环受阻
脑水肿压缩蛛网膜下腔 静脉窦回流受阻
脑积水
气 恼 造 影
颅
脑
无MRI
损
伤
MRI
CT
后
遗
症
血管损伤
血管造影
颅
脑
损 伤
急
疑脑干、胼胝体、颅底、脑白质损伤
MRI
优
性
选 检
颅 脑
颅内血肿合并症
头CT平扫
周边环行强化 血肿进一步吸收,内低密度,周围环
行强化 晚期: 形成囊肿,低密度,无强化
脑 内 血 肿
脑内血肿诊断 MRI
急性:血肿异常信号与脑外血肿相同, 血肿周围水肿,T1低信号,T2高信号, 血肿占位效应与CT相似
亚急性:血肿T1,T2均为高信号 慢性:血肿T2呈低信号
脑内血肿
脑内血肿
多发血肿诊断(CT MRI)
表现与单发血肿相似,多伴 脑挫伤,占位效应明显
脑室内血肿
外伤原发单纯脑室内出血罕 见,多为室管膜下静脉损伤。常 见深部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 膜下出血逆入第四脑室
脑室内血肿诊断
平片、血管造影诊断困难 CT、 MRI表现:
颅脑外伤的CT诊断-影像学课件

• 多发混合血肿,脑水肿,脑轴索断裂, 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颅底外伤。
• 少数血肿不均密度,系血块退缩血清混 合所致。
• 硬膜下血肿:依发生时间不同,可将它 分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
• 3天(急性)。 • 4天—3周(亚急性)。 • 大于3周(慢性)。
• 硬膜下水瘤:由于蛛网膜活瓣损伤,脑 脊液只能进入硬膜下腔而不能出来,或
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 阻塞。
• 脑挫裂伤:
• 指脑各颅骨内面撞击所致。常发生在着 力部位及其附近,亦可发生于对冲部位。
• 脑挫裂伤包括脑质表层或深层小出血灶, 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肿,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
• 颅骨骨折:CT检出率低于颅平片。但对 颅底骨折,内陷骨折,粉碎骨折等复杂 骨折,CT较平片优。
• 颅脑外伤后遗改变:脑软化,脑萎缩, 脑积水,脑穿通畸形,颅骨骨膜下血肿 钙化影。
颅脑外伤的CT诊断-影像学课件
• 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为头部外伤,原 发昏迷,中间意识清醒,继发昏迷。
• 直接着力点常有骨折,因硬膜动脉破裂, 亦可是损伤脑膜静脉,静脉窦或颅骨内 板板障静脉。
• 形态呈张力形,范围局限。大部分不超 出颅缝。
• CT平扫呈梭形或双凸透形状的高密度区, CT值约50-90HU。血肿边缘锐。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36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天)
编辑版ppt
37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2周)
编辑版ppt
38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月余)
编辑版ppt
39
左颞顶区急性硬膜外血肿并颅骨骨折
编辑版ppt
40
右颞区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早期)
编辑版ppt
41
右额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晚期
编辑版ppt
42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挤压伤—头部相对固定,两侧相对的 外力挤压
编辑版ppt
3
编辑版ppt
4
编辑版ppt
5
编辑版ppt
6
概述
间接暴力 挥鞭样损伤 颅颈连接处损伤 胸部挤压伤
机理
编辑版ppt
7
编辑版ppt
8
编辑版ppt
9
概述
分类
编辑版ppt
10
概述
分类
原发性颅脑损伤:伤后即出现的损伤
头皮撕裂和血肿、颅骨骨折或颅缝分离、脑外出血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皮质/脑深部灰质及 脑干的挫裂伤、脑室/脉络丛出血、颅内血肿)
CT和MRI 与其他原因脑内出编辑血版p相pt 同
52
左颞外伤性脑内血肿
编辑版ppt
53
右顶叶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编辑版ppt
54
四、硬膜下水瘤/积液
(subdural hygroma/ fluid accumulation)
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 脊液进入硬膜下间隙不能回流
分为急性、慢性,慢性常见 首选MRI或CT检查,平片无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2WI呈高信号。
外伤性颅内血肿
指外伤后引起颅内出血,血液聚集在颅 腔内达到一定的体积(幕上出血≥20ml , 幕下出血10≥ml),形成局限性占位病 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急性血肿、亚急性血肿、慢性血肿。
状,严重者脑疝死亡;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伤后即刻意识丧失,多数立即死亡, 部分患者持续昏迷,甚至成为植物人,
存活者常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CT表现
弥漫性脑水肿: 灰白质分界模糊,脑实质密度减
低,CT值<20HU; 脑室、脑池、脑沟变窄或消失。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胼胝体、第三脑室旁、中央白质、脑
临床表现
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 血管而出血; 多为急性或亚急性,伤后昏迷较深,持 续时间较长; 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 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 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
CT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双凸形或梭形边缘清楚的高 密度影,CT值40HU-100HU; 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 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 血,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 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
血肿占位效应:患侧脑皮质受压扭曲,即 脑回移位征,与颅骨内极距离增大;
脑表面血管内移等提示脑外占位病变征象。
亚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
主要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 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 部位以及对冲部位;
另一出血源于脑表面的桥静脉,此类血肿 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 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MR表现
随脑挫裂伤、脑出血和脑水肿而异; 点状出血与脑出血的信号变化一致; 脑水肿使T1弛豫时间和T2弛豫时间延长,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脑挫裂伤可以不留痕迹,也可以形成脑 软化灶,伴邻近部位脑萎缩。
脑 挫 伤 出 血
脑挫裂伤伴 脑内血肿
弥漫性脑损伤
病理
包括弥漫性脑水肿、弥漫性脑肿胀和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硬膜外血肿 (Extradural Hematoma)
病因病理
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常伴有骨折; 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 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 导静脉而导致血肿; 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 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 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 肉芽组织形成,l个月左右形成肉芽 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 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CT表现
脑挫裂伤的脑水肿区呈局限性的低密影, 边界模糊,数厘米至整个大脑或小脑; 小出血灶呈现为低密度区内散在性斑点 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 病变广泛可使病侧脑室受压向对侧移位。
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表现为大脑纵 裂、脑沟、脑池呈高密影;
并发急性脑内血肿呈边缘清楚圆形或不 规则形高密度影,CT值约50HU-90HU间, 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概况
颅脑损伤一般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 和颅内组织损伤; 近期可发生颅内血肿、脑水肿和脑疝; 远期可出现脑积水和脑萎缩; 急性颅脑外伤首选CT检查; 亚急性、慢性和脑干损伤选用MRI检查。
脑挫裂伤 (Laceration and Contusion
of brain)
病因病理
暴力打击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 可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也可发生在 对冲伤部位;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脑组织碎裂、坏死、 出血和水肿;
脑内血肿,可破入脑室形成脑室血肿, 使脑室呈现高密影或脑室铸型。
轻度脑挫裂伤、水肿和出血灶可逐渐吸 收消散,CT表现逐渐消失;
如坏死液化形成囊肿,则低密影长期存 在,边缘光滑整齐,CT值近脑脊液。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及血肿右颞叶脑内血肿 Nhomakorabea迟发性血肿
血 肿 吸 收 期
颅骨骨折
硬膜外血肿(肉芽包膜)
MRI表现
一般血肿较局限,不超越颅缝的界限; 硬膜外血肿的形态改变和CT相仿,呈 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 内板和脑表面之间;
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
急性期,血肿T1WI信号与脑实质相仿; T2WI血肿呈低信号;
亚急性和慢性期,T1WI、T2WI像均呈高 信号。
轻度仅皮质出现多灶点片状出血; 严重可使软脑膜撕裂,脑实质破损断裂, 并可损伤深及神经核团及脑室; 同时脑挫裂区周围常有脑水肿,还可发生 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伤后有明显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 碍,同时有神经损害体征及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剧烈头痛和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及 昏迷、瞳孔散大等; 部分出现持续昏迷,直至死亡。
血肿可见占位效应; 静脉源形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 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现为 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 少数病人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增强 后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 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骨窗位常可显示骨折。
急 性 硬 膜 外 血 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 外血肿
血肿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 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 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 脑膜粘着面并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 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
干及小脑可有点、片状出血,无中线 结构移位; 部分见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室内出血; 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水肿及脑肿胀 表现,灰白质分界模糊。
MRI表现
弥漫性脑水肿: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其他表现同CT表现。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如为非出血性,表现为脑白质、脑灰白 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及小脑散在、 分布不对称的点片状异常,T2WI呈高信 号,T1WI呈低或等信号。
弥漫性脑水肿指细胞外液增多;弥漫 性脑肿胀指细胞内液增多;两者临床 上难以区分,通称为脑水肿;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剪切伤) 病因:头部受到旋转暴力致大脑绕
中轴发生旋转运动; 病理: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胼
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处,弥漫性轴 索断裂、点片状出血和水肿。
临床表现
弥漫性脑水肿: 轻者无明显症状体征; 重者颅高压征、半身轻瘫与锥体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