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及颅脑肿瘤影像诊断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积液的性质不同,CT值也不同
• 血性积液,CT值最高,可达50HU左右; • 炎性渗出液,其内因含有一定量的蛋白,CT值可达20HU左右; • 脑脊液,CT值最低,在0-10HU之间。 • 在进行外伤性脑脊液鼻漏CT鉴别诊断时,最好
1. 选择薄层冠状面扫描技术进行测量,能最大程度的避 2. 免由前颅窝底骨质引起的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所造成的伪影。
后而遗漏其他损伤,颅脑损伤多为复合性损 伤。
• 急性硬膜下血肿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 连接薄弱,故与硬膜外血肿比较血肿范围广, 呈新月形。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以下间接征象有助于识 别: ①脑白质挤压征; ②脑室受压变形; ③中线结构移位; ④脑灰白质结合部与颅 骨内板距离增大。
•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 为低密度,可为新月 形或梭形。此期血肿 包膜形成,凝血块液 化,蛋白质分解,血 肿内渗透压增高,血 肿外液体渗入,血肿 逐渐膨胀而成梭形。 增强扫描时血肿壁强 化。血肿壁可钙化。 血肿可再次出血而呈 混杂密度。
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下新月密度增 高影,范围大而弥 漫,可跨越骨缝, 可合并有帽状腱膜 下积气。
根据《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试行) 》 之规定, 外伤性帽状腱膜下血肿为轻伤。
骨膜下血肿:出血于 骨膜与颅骨外板间, 头皮下紧贴颅外板的 新月形高密度结构, 范围小,不跨越颅缝, 占据1块颅骨。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头皮 损伤
颅骨 骨折
浅筋膜血肿
帽状腱膜下 血肿
骨膜下血肿 线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颅缝分离
脑膜
脑
损伤
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 脑轴索损伤
头皮损伤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颅脑CT、MRI诊断

4、脑水肿: 。血管通过透性增加,静脉回流障碍或组织代谢障 碍导致脑组织水份增加 。以脑白质为主,CT表现为肿瘤周围低密度。MRI 表现为肿瘤周围T1WI低、T1WI高信号。 。多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 。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部位有关 恶性程度高,脑内肿瘤,水肿范围大 。分度:≤2cm 1度 >1侧大脑半球 3度 > 2cm ,<1侧大脑半球 2度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三、正常颅脑CT表现
1 颅骨:高密度(额,颞,顶,枕) 2 脑灰质:呈均匀等密度 2 脑白质:呈略低密度 3 脑脊液:水样低密度(脑室及脑池) 4 空气:低密度(鼻窦,乳突气房) 5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局中 (大脑镰,三脑室,四脑室,矢状窦)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四、颅内肿瘤诊断
(一)颅内肿瘤基本影像表现 5、脑积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产生 大量液体形成交通性脑积水。 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 统扩大
四、颅内肿瘤:星形脑质细胞瘤
概述
. 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 17%, . 成人75%位于幕上,主要在额叶和 颞叶;儿童71%位于幕下,多数在 小脑半球内(80%)。
颅脑CT、MRI诊断
一、CT、MRI在颅脑的应用
颅内各种病变均适合于检查 1 颅内肿瘤 2 脑血管病 3 颅脑外伤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二、CT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制动,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基线:
常规横断面眶耳线或上眶耳线,平行颅底 冠状面与眶耳线垂直(垂体 颅底顶部病变) 3. 层厚/层距:一般10mm ,薄层扫描 ( 2~5mm) 4. 平扫: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医学影像诊断学:颅脑损伤

–双凸形硬膜下血肿
• 诊断价值比较
–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 优于CT
(二)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
• Overview:
–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 约占颅脑损伤的5%~6%,占
全部颅内血肿的50%~60%
– 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分为
冲位置 • 常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与病理 Clinic and Pathology
• 病理改变:局部水肿、坏死、液化和散在小出血灶
早期
数日内,出血、水肿、坏死
镜下:神经细胞变性消失,髓鞘崩解,星形细胞 变性
中期 晚期
数日至数周 修复:坏死组织液化;胶质细胞增生瘢痕形成;
肉芽组织形成;蛛网膜增厚粘连
• CT
– 颅内板下与脑表面间,薄的新月形低密度区 – 密度略高于或等于脑脊液 – 局部脑回轻度受压
• MRI
– 新月形 – 脑脊液信号
• 部分病例T1WI呈高信号,与蛋白含量增高有关
五、脑外伤后遗症 Brain Trauma sequela
• 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 • 脑萎缩(brain atrophy) • 脑穿通畸形囊肿(porencephaly cysts) • 脑积水(hydrocephalus) •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s )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二、脑挫裂伤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概述(Overview )
• 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 • 分为脑挫伤和脑裂伤 • 脑挫伤: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灶、脑水肿和脑肿胀 • 脑裂伤:脑及软脑膜血管血管断裂 • 由于旋转力作用所致,多发生于着力点附近,也可发生于对
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鉴别诊断] 外伤病史明确,一般不需与 其他病变鉴别。
左侧颞叶脑挫裂伤。 CT平扫示左侧颞叶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状不均匀混杂密影,
左颞骨骨折。左颞部 头皮血肿。
脑内血肿 (对冲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CT 扫描示双侧脑室后角、 纵裂、侧裂沟、鞍上 池及脑沟呈高密度影。
硬膜外血肿 (Extradural Hematoma)
硬膜外血肿的形态改变和CT相仿。血肿呈双凸 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 之间。
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急 性期,在T1加权像,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 在T2加权像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在亚急性和慢 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
此外,由于血肿占位效应,患侧脑皮质受压扭 曲,即脑回移位征。与颅骨内极距离增大,脑 表面(皮质)血管内移等提示脑外占位病变征 象,得出较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硬膜下血肿呈梭形高密 度鉴别。
急性硬膜外血肿。CT 扫描示左侧额骨内板 下梭形高密度灶,中 线结构右移。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MRI示T1加权(上图) 左额骨内板下梭形高 信号影。T2加权(下 图)病灶亦表现为高 信号影。
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
[病因病理]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 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1个 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 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临床表现]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 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 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 持续时间较长。
脑外伤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颅脑外伤的CT影像诊断

颅脑外伤的CT影像诊断作者:陈帅明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究颅脑外伤的CT影像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颅脑外伤患者行CT诊断的临床资料,总结颅脑外伤CT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
结果 124例颅脑外伤患者行CT诊断,多为颅内复合伤,表现为多种类、多部位损伤,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硬膜下积液、硬膜外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
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应首选CT影像诊断,临床医生可根据CT检测结果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积极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颅脑外伤;CT;影像诊断颅脑外伤是脑外科急诊常见疾病之一,该症多是由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该症病情复杂、变化快,易引起不良后果,临床及时检查诊断,有助于为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对颅脑外伤患者行CT检查有助于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颅脑外伤患者行CT诊断的临床资料,其宗旨为总结颅脑外伤CT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现将影像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男74例,女50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39.6±2.3岁;上后至首次CT检查时间1~20h,平均3h。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3例,跌倒伤15例,钝器打击伤21例,坠落伤18例,其他7例。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嗜睡、呕吐、颈抵抗、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烦躁不安等。
入院GCS评分:13~15分者59例,8~12分者41例,3~8分者24例。
1.2 CT检查方法使用CT机飞利浦MX-6000,以OM为基线,均仰卧于扫描台上,头颅连续平扫,连续扫描12层左右,扫描层厚7mm,层距7mm,矩阵512×512,每层扫描2.7s。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ppt
颅 内 动 脉 瘤 破 裂 平 扫 及 增 强 扫 描 F/6编5辑ppt
3D重建
编辑ppt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ppt
编辑ppt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先天发育 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 形态畸变。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次 为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皮质。也可见于侧脑 室、硬脑膜、软脑膜、脑干、小脑幕上占70~ 93%
发生于任何年龄,72%40岁前起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8.6%。
编辑ppt
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血管极 度扩张、扭曲,管壁薄,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 接相通。
血管造影表现 1、显示畸形血管。 2、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异常粗大伴局部循环加快。 3、盗血现象。 4、血肿的征象。
编辑ppt
编辑ppt
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可无异常;在颅内压 增高时可出现颅内钙斑的移位。
编辑ppt
2、CT表现:
①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内):表现为颅骨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跨越颅缝。50% 的病人可合并脑挫裂伤,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疝亦较常见。额底及颞底部的血肿因部分容 积效应而显示不满意,需作冠状或矢状扫描。
编辑ppt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编辑ppt
急性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术前和术后对比)
编辑ppt
②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向慢性发展的阶段,其形态 和密度呈多样性,可为新月形、半月形,高密 度、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个别)低密度。
编辑ppt
③慢性硬膜下血 肿(3周以后):慢 性期第一周多为混杂 密度、等密度。外伤 1—2月中期为双凸形 混杂密度、等密度。 两个月以后为新月形 低密度。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酮症酸中毒脑表现-DWI呈弥漫性高信号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010-7-27 女,6岁,乙脑
2011-2-24 2010-7-27
脑肿瘤诊断的思路
定位:轴内,轴外 定性:影像征象,临床信息(年龄,性别,症状,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 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检查前准备】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 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 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 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 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中回波有利于显示Cho代谢物
TE=135ms
TE=30ms
定位图
TE=30ms时,Cho/NAA=1.21; TE=135ms时,Cho/NAA=6.12。
增强T1WI+脂肪抑制
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可以 明确平扫高信号病灶是脂肪组 织(可被抑制呈低信号),还 是其它成像(仍呈高信号)。
多方位直接成像有 助于病灶准确定位 -MRI的优势之一
术后大体标本
病理结果: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术后组织切片图
M
RI
是
评
价
术后3个月复查 病灶已完全切除
脑 内 肿
左侧颞叶单发脑转移癌
男,67岁,记忆力减退1个月。
肺窗-横断面图像。
脑部发现转移 癌必需行肺部 CT检查。
同前病例, 左上肺癌伴 脑转移。
纵隔窗- 增强冠状 面重建图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