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
颅脑损伤患者183例的CT诊断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一 般 资 料 : 顾 性 分 析 颅 脑 外 伤 患 者 13例 , 性 . 回 8 男 12 , 性 7 1例 女 1例 , 龄 8个 月 至 7 年 9岁 , 均 3 平 6岁 。 在
1 3 中交 通 事 故 伤 16例 , 落 伤 8例 , 伤 1 8例 3 坠 跌 3例 , 伤 砸
质 损 伤 对 预 后 常 起 主 要 作 用 ] 。根 据 发 病 时 间可 分 为 原 发 性 损 伤 和继 发 性 损 伤 _ 。 由于 C 检 查 具 有 方 便 、 捷 、 2 ] T 快 敏 感 性 高 的特 点 , 而且 近 年 来 颅 脑 损 伤 的 诊 断 速 度 和 确 诊 率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以探 讨 颅 脑 损 伤 的 C T征 象 , 临 床 诊 治 为
提供依据 。
2 4 脑 损 伤 :0 . 1 3例 , 中脑 内血 肿 1 例 , T表 现 为 脑 内 其 1 C
圆 形 、 规 则 形 高 密 度 影 , 界 清 楚 、 利 , 径 在 2c 以 不 边 锐 直 m 上 , 围有 一 圈低 密 度 水 肿 带 环 绕 , 占位 效 应 ( 2例 为 周 有 有 迟 发脑 内 血 肿 , 次 C 检查 正 常 或 有 脑 挫 裂 伤 , 首 T 由于 临床 症 状 加 重 或 经 治 疗 症 状 无 改 善 而 复 查 C 脑 内 出 现 新 的 T, 血 肿 )有 2 破 入 脑 室 系 统 , T 表 现 为 脑 室 内 高 密 度 影 ; , 例 C
1 2 检 查 方 法 : 有 病 例 均 由 G 公 司 生 产 的 S tc10 . 所 E ee 6 0
型 C 机 进 行 扫 描 , 规 轴 位 扫 描 以 听 眦 线 为 基 线 向 上 连 T 常
颅脑损伤 诊断标准

颅脑损伤诊断标准1. 引言1.1 背景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外科急症,它通常由头部遭受外力或运动而引起,导致颅内结构受到损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因颅脑损伤而导致死亡或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提高其预后和生存率。
颅脑损伤的确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等多方面信息来进行综合判断。
准确的诊断是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
建立科学的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介绍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颅脑损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也将探讨当前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系统整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全面地介绍颅脑损伤的诊断流程和标准,为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旨在强调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性,促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进步,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促进医学发展和患者健康。
2. 正文2.1 临床表现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可以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而有所不同。
轻度颅脑损伤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记忆力减退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短暂的意识丧失或精神恍惚。
受损者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易疲倦等行为改变。
中度颅脑损伤的表现可能更为严重,例如昏迷时间较长、意识障碍更显著、精神状态改变更为明显。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
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它们能够提供对颅脑结构和功能的详细展示,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和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
我们来看一下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比于CT,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包括脑组织、血管、神经等。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MRI能够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的脑出血、颅内血肿、脑干损伤等损伤情况,提供更详细、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MRI还能够通过功能性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提供被损伤脑区的功能状态和代谢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预测康复情况。
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软组织损伤的敏感性较高,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全面的诊断信息,对于复杂和严重的颅脑损伤有重要帮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来获取人体结构影像的检查技术。
相比于MRI,CT对于颅骨和颅内出血的显示效果更好,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挫伤等损伤情况。
而且CT检查速度快,成本低,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紧急诊断十分适用。
CT还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提供对颅内血管病变和血管损伤的显示,有助于评估患者颅内损伤的程度和严重性。
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颅骨和颅内出血的敏感性较高,检查速度快,适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紧急诊断。
虽然MRI和CT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额骨多发骨折并额窦积血
中颅窝底及右颞骨骨折
右侧颅骨多发骨折
左顶骨凹陷性骨折
右冠状缝分离病右顶骨骨折
二、脑挫裂伤
脑挫伤(contusion of brain)是脑外伤所 致的皮层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脑水肿 和脑肿胀。
脑裂伤(laceration of brain) 是外伤所致 的脑与软脑膜的血管断裂。 由于两者多同时发生,且影像学上不易 区别,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除上述外,于脑白质和/或灰白 质交界区、胼胝体等处见散在小 出血性病灶
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 Normal
诊断:
出血性弥漫 性轴索损伤
车祸伤后昏 迷2小时
MRI:
弥漫性脑水肿:长T1、长T2信号 弥漫性白质损伤:灶状长T1、长T2信
号,可无出血灶
对无出血的弥漫性脑损伤MRI优于CT,尤 其是DWI更敏感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一、颅骨骨折
颅盖骨折 颅底骨折
线形骨折 凹陷骨折 粉碎骨折 颅缝分离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影像学表现:
X线: 1、颅骨上线状低密度影 2、切线位骨折片凹陷 3、碎裂成多块
骨折线
影像学表现:
CT: 1、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 2、颅缝分离 3、颅底骨折 4、合并颅内脑挫裂伤、血肿 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左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血肿、额骨左侧粉碎性骨折
MRI:
早期: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 信号改变,有占位征象
后期:长T1、长T2信号,脑萎缩, 胶质增生
急性期首选CT,亚急性期以后以MRI为 优
双侧额叶、右侧颞叶脑挫裂伤CT和MRI对比
右侧额 叶、颞 叶脑挫 裂伤
(早期)
右侧额叶 脑挫裂伤
(中期)
医学影像诊断学:颅脑损伤

–双凸形硬膜下血肿
• 诊断价值比较
–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 优于CT
(二)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
• Overview:
–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 约占颅脑损伤的5%~6%,占
全部颅内血肿的50%~60%
– 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分为
冲位置 • 常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与病理 Clinic and Pathology
• 病理改变:局部水肿、坏死、液化和散在小出血灶
早期
数日内,出血、水肿、坏死
镜下:神经细胞变性消失,髓鞘崩解,星形细胞 变性
中期 晚期
数日至数周 修复:坏死组织液化;胶质细胞增生瘢痕形成;
肉芽组织形成;蛛网膜增厚粘连
• CT
– 颅内板下与脑表面间,薄的新月形低密度区 – 密度略高于或等于脑脊液 – 局部脑回轻度受压
• MRI
– 新月形 – 脑脊液信号
• 部分病例T1WI呈高信号,与蛋白含量增高有关
五、脑外伤后遗症 Brain Trauma sequela
• 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 • 脑萎缩(brain atrophy) • 脑穿通畸形囊肿(porencephaly cysts) • 脑积水(hydrocephalus) •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s )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二、脑挫裂伤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概述(Overview )
• 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 • 分为脑挫伤和脑裂伤 • 脑挫伤: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灶、脑水肿和脑肿胀 • 脑裂伤:脑及软脑膜血管血管断裂 • 由于旋转力作用所致,多发生于着力点附近,也可发生于对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由于高速车祸、跌倒、运动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头部创伤,导致颅内损伤和脑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准确并快速的诊断对患者的救治和康复非常重要。
在诊断过程中,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为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文将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谈谈核磁共振(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MRI是一种高清晰度的影像检查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对于脑损伤的检测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MRI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各种类型的损伤,包括脑出血、脑挫裂伤、脑水肿等,对于诊断颅内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具有很好的帮助。
MRI还可对脑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通过血液灌注和代谢情况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损伤后的脑组织功能状态,这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制定非常有帮助。
MRI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我们来看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CT是一种常规的头部影像学检查手段,它能够快速地获取头部颅内的X光断层图像,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初步筛查和快速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T能够清晰显示颅内的出血状况、颅骨骨折、脑组织挫裂伤等情况,能够迅速判断颅内是否存在严重的损伤,对于及时救治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具有快速和简便的特点,能够在急诊情况下进行快速检查,对于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CT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对比MRI和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可以发现两者各有优势。
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内各种类型的损伤,对于精细诊断和脑功能状态评估有着很高的价值。
而CT则具有快速和简便的优势,能够在急诊情况下迅速获取头部影像并指导应急救治,对于紧急情况下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急性颅脑损伤(ACI)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外力作用于脑部,引起的一种以脑功能障碍和颅内损伤为特征的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ACI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乎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情况。
在ACI的诊断中,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它们不仅对ACI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MRI和CT在ACI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MRI和CT影像学检查的原理和特点。
MRI是利用人体内水分子具有的磁共振信号来获得图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它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软组织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软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很高的敏感性。
而CT是通过X射线的吸收能力来制作断层图像,它对于颅骨的损伤和出血等病变有很高的分辨率,尤其在急诊情况下,CT能够快速获取颅内出血和颅骨骨折的信息,对于ACI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MRI和CT对于ACI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
在MRI中,其高对比分辨率和多种成像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尤其是对于脑干、小脑和脑膜瘤等部位的损伤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而在CT中,其快速成像和清晰的颅骨显示特点,使得它在颅骨骨折和出血等急诊情况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RI和CT在对比剂和成像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显示血管和灌注情况,对于ACI伴随的脑缺血和脑梗死等病变也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MRI和CT也在ACI的鉴别诊断方面各有所长。
在MRI中,由于其高对比成像和多种序列的显示特点,可以更好地显示慢性颅内血肿、脑积水和脑膜炎等疾病,有助于与ACI进行鉴别诊断。
而在CT中,其对于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的显示效果更好,对于外伤性ACI和急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MRI和CT在ACI诊断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颅脑外伤CT诊断

机理
概述
分类
概述
分类
原发性颅脑损伤:伤后即出现的损伤
头皮撕裂和血肿、颅骨骨折或颅缝分离、 脑外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 膜下腔出血)、脑内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皮质/脑深部灰质及脑干的挫裂伤、脑室/脉 络丛出血、颅内血肿)
继发性颅脑损伤:伤后逐渐发生的损伤
脑疝、外伤性脑缺血、弥漫性脑水肿、 脑肿胀、缺氧性损伤
均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CT值8~30HU 病变广泛者有占位效应:脑室变小、局部脑沟、
脑池变浅 儿童外伤后,少数病例CT显示基底节区低密度灶,
可能与水肿或缺血有关,可逆或不可逆
脑水肿与脑肿胀
如在外伤病人,临床有明显颅压高的 表现,CT或MRI显示脑室系统较小与年龄 不匹配,即使脑质密度/信号无明显减低, 也应当考虑脑水肿或脑肿胀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三、颅内血肿
按部位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按病程和时间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硬膜外血肿
头部受直接外力,致颅骨骨折或变形、脑膜血管 破裂,血液进入内板与硬膜之间潜在的硬膜外间 隙形成血肿
多位于颞顶区,常为脑膜中动脉出血 硬膜与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围较局限,呈双凸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天)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2周)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月余)
左颞顶区急性硬膜外血肿并颅骨骨折
硬膜下血肿
外伤致静脉窦或窦旁桥静脉或皮质小血管破裂,血 液流入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
好发在大脑半球表面,范围均较广泛 多并发严重脑挫裂伤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3天以内)、亚急性(4天~3
周)、慢性(3周以上) 在临床,有1/3病人无明确外伤史,就诊时即已进
入亚急性或慢性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外伤的并发症
3、颈内动脉海 绵窦瘘:多因颅 底损伤且伴颅底 骨折所致。CT增 强扫描显示海绵 窦增宽、眼静脉 和/或其他回流 于海绵窦的静脉 增粗。
颅脑外伤的并发症 4、脑积 水:交通 性脑积水 CT表现为 脑室系统 对称性扩 大,脑沟 池正常或 变浅。
梗阻性脑 积水,CT 表现梗阻 点以上脑 室扩大。
颅骨凹陷性骨折
颅骨骨折 颅底骨折的间接CT征象为颅内积气、窦腔积液。
额窦和筛窦积液常见于前颅窝骨折,蝶窦积液常见于 中颅窝骨折,乳突气房积液常见于后颅窝骨折。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的特点:
1 )出血急, 80% 以上为急性; 2 )血肿较为局限,常不跨越 颅缝,但矢状窦破裂的血肿 可跨中线; 3)局部脑组织受 压明显,而中线结构移位相 对较轻; 4 )常有骨折并存, 70% 以上因颞骨骨折脑膜中动 脉及分支破裂所致;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比较血肿范围广,呈新月形。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以下间接征象有助 于识别: ①脑白质挤压征;
②脑室系统受压变 形;
③脑中线结构移位;
④脑灰白质结合部 与颅骨内板距离增 大。
双侧等密度慢性SDH,容易漏诊
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来源 :软脑膜和皮层血 管的破裂出血或脑内血肿的破入,出血来源 处往往积血较多。弥散快,2-3天CT即可阴性。
脑积水的判断
正常成人双侧脑室前角尖端之间的最大距离平均为35mm,大于 45mm为扩大;三脑室宽度平均为4mm,超过6mm为扩大;四脑室 平均宽度为11mm,超过20mm为异常。 还要判断:脑室额角、三脑室是否圆钝?颞角是否明显出现?脑室 隐窝是否消失?是否存在间质性脑水肿?脑室大小与蛛网膜下腔大 小的比例等。
帽状腱膜下血肿: 出血于帽状腱膜下 间隙,出血范围较 广泛;
头皮血肿
骨膜下血肿:出血于 骨膜与颅骨外板间, 分为出血期、机化期 和骨化期,后一期表 现为颅骨外板上局限 性骨性隆起,勿误认 为骨瘤。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的直接CT征象是骨折线、骨缝分离
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成人颅缝1.5mm以上, 儿童颅缝2mm以上。
外伤性 迟发性 颅内血 肿 :指 伤后即 刻未发 生颅内 出血, 而发生 于伤后 数小时 甚至数 天的血 肿。
双额开颅术后右侧顶枕部迟发EDH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在颅 脑外伤中,由于脑灰白 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引 起的弥漫性神经轴索损 伤。常表现为弥漫性脑 肿胀和散在小挫裂伤 灶,,常位于中央或周 边的灰白质交界处、脑 白质、基底节区、 髕 胝 体和大脑脚处。挫裂伤 灶也可很少甚至没有, 仅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CT检查诊断困难,MRI检 查有助于诊断。
颅脑外伤的后遗症
1 、脑软化:常见于 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 后,也可见于外伤性 梗塞后。CT表现为低 密度灶,临近脑沟池 增宽增深、脑室扩大。
颅脑外伤的后遗症
2、脑萎缩:严重颅 脑外伤后约30%可发 生脑萎缩,可为弥漫 性、单侧性和局限性。
颅脑外伤的后遗症
硬膜下水瘤:外伤引起蛛网膜 撕裂,形成活瓣,使脑脊液进 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 CT 表现 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水样低密 度灶。
颅脑外伤的并发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脑梗塞: 为颅脑外伤后 一周内最常见 的并发症,CT 表现为某血管 分布区边界不 清的低密度灶。 如为静脉窦损 伤后血栓形成, 则该静脉窦引 流区脑瘀血、 水肿,可伴局 灶性出血。
颅脑外伤的并发症
2、感染:常发生于 穿通性或开放性颅 脑外伤者,也可为 术后并发。CT表现 为脑组织低密度灶, 有轻度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可斑片状 强化,脓肿形成时 呈环形强化,占位 效应更加明显。
颅骨内板下方,呈梭形均 匀高密度影,边缘光滑锐 利,范围局限,可见骨折 和硬膜外积气。
硬膜外血肿
慢性硬膜外血肿:密度不均匀, 可为稍高密度、等密度、混杂密 度,血肿内缘包膜可强化。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 (≤3天)、亚急性(4天-3周)及 慢性(≥3周)。 急性硬膜下血肿:分为单纯型和复合 型。单纯型脑组织损伤不明显,常为 矢状窦旁桥静脉、皮层静脉或动脉损 伤所致,血肿常位于矢状窦旁区域。 复合型多与严重脑挫裂伤并存,脑组 织挫裂引起皮层静脉或动脉断裂,出 血破入硬膜下腔。
皮瓣下积液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注意点
1、颅盖骨骨折CT存在假阴性。儿童存在 非颅骨骨折性EDH,需注意复查。 2、颅脑外伤首选CT检查,怀疑DAI要行 MRI检查; 3、病情变化随时复查CT。
谢谢!
wzjys666@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挫 伤表现为脑内散 在出血灶,静脉 瘀血、脑水肿和 脑肿胀;如伴有 脑组织、脑膜或 血管撕裂则为脑 裂伤。CT表现为 大小不等的脑水 肿低密度灶,其 中散在斑点状出 血灶或血肿形成, 伴有占位效应。
脑内血肿
减速性颅脑损伤--对冲伤
减速性颅脑损伤--对冲伤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颅脑外伤的影像学诊断
急救中心.神经外科
王子敬
颅脑外伤的影像学诊断
1、头皮血肿 6、脑挫裂伤、ICH 2、颅骨骨折 7、迟发性颅内血肿 3、硬膜外血肿 8、弥漫性轴索损伤 4、硬膜下血肿 9、颅脑外伤的并发 5、蛛网膜下腔出血 症和后遗症
头皮血肿
头皮下血肿:应注 意头皮下血肿的局 部及其对冲部位可 能伴存的颅骨和脑 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