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历史上古代人们五种起名方法
古人取名技巧

古人取名技巧
古人取名的技巧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巧:
1. 节令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节令或结合花卉取名,如春花、夏雨、秋分、冬梅等。
2. 地名法:根据孩子的祖籍或出生地取名,如沈申(上海)、王渝根等。
3. 盼子法:夫妻无子,从外地或外姓抱养一个孩子,为孩子取名“来宝”、“招弟”等。
4. 体重法:孩子出生时体重特别,以体重作为小名,如“九斤老太”。
5. 排行法:兄弟双名,其上字或下一个字相同,叫做排行,如阮小二、阮小五等。
6. 五行法:根据五行缺行取名,以期达到五行平衡,如金娜、木森、水萍、火凤等。
7. 特征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特殊外貌或性情取名,如郑大目、阮小腰等。
8. 贱名法:百姓为让孩子好养活,给孩子取较卑贱的名字,如狗蛋、铁蛋等。
9. 吉兆法:父母希望孩子有吉祥的征兆取名,如阮文祥、阮文魁等。
10. 排行法:兄弟双名,其上字或下一个字相同,叫做排行,如阮小二、阮
小五等。
11. 寄托法:把对孩子的期望寄托在名字中,如陈建国、李卫华等。
12. 抱子法:无子的人从外地或外姓抱养一个孩子,为孩子取名“来宝”、“招弟”等。
13. 体重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体重给孩子取名,如九斤老太。
14. 五行法:根据五行缺行取名,以期达到五行平衡,如金娜、木森、水萍、火凤等。
15. 特征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特殊外貌或性情取名,如郑大目、阮小腰等。
这些技巧中有些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有些则是民间习俗的体现。
无论是哪种技巧,都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
古人字号的取法

古人字号的取法
1、以居住地环境自号: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自号且乐道人。
2、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是也;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还有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中国古代起名之道

中国古代起名之道古人起名时,希望通过名字传达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西周和东周时代,人们已经在起名方法E总结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两。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的嫡长子出生后,曾问名于大夫申孺。
申孺以为起名有五法六忌。
五法是:信法,按出生时的实际情况起名;义法,以祥瑞起名;象法,以身体某部位像自然界某物起名;假法,借万物之名起名;类法,以和其父相类相关的事起名。
六忌是:不可用本国国名;不可用本国职官名;不可用本国山川名;不可用某种疾病名;不可用牲畜名;不可用礼器和货币名。
申编的五法六忌,作为比较系统的起名之道,代表了当时鲁国学人对姓名文化的研究成果。
中国幅员,“阔,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实践中的起名之道远远不止这五法,更不尽为六忌所限。
古人起名的范式大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强调道德规范。
中国人在起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常以强调道德规范与建功立业的字人名,如以“德”起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朱德等;以“仁”起名者有曹仁、耿庆仁、王守仁、李宗仁等;以“义”起名者有李义府、李义山、刘义隆、刘义庆等;以“忠”起名者如杨国忠、韩世忠、张献忠等;以“孝”起名者有郭奉孝、方孝孺等;以“信”起名者有韩信、李信等;以“谦”起名者有吕祖谦、于谦等。
其二,祈福。
选择表示吉祥、福禄和预兆事业发达的字起名。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的,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古人在起名字时具有强烈情绪意义,借助起名表达对优裕生活和高贵地位的祈求,或者抒发起名者的情感,如李广利、刘传富、李开富、罗福寿、范新科、李福厚、唐殿魁、黄知榜、李秉贵、钱运高、孙寿康、孙元发等。
其三,尊古敬宗。
古人起名时也“信而好古”,表达出对古代文化制度和人物的敬仰,其具体方式是在名字前加上如希、尊、学、宗、敬等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曹子舆,字希孟,此名来源于对孟子的景仰(孟子名柯字子舆);吴中旦,字希周,此名因仰慕周公旦而起;范学朱,字用晦,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字用晦而来。
古人的取名方法

古人的取名方法自然界万物皆有其名。
在我国,汉字有优美的形体和丰富的寓意,各种生物、动物和植物等许多物景都有一个优美动听的名称,而且,历代风俗中还有以物比人的习惯,这些无疑为我们给孩子起名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古往今来,人们以“玉”入名者甚多。
《诗·秦风,小戎》中说:“温其如玉”。
后来孔颖将“玉”的美德归纳为:仁、知、义、礼、信。
他在《聘义》中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初坠,礼也;孕尹旁达,信也。
”战国朝代的诗人宋玉、东汉末年起义领袖李玉、宋朝女英雄梁红玉、明开国大将蓝玉、女贼秦良玉、明末抗清大帅左良玉、请保和殿大学士、军队大臣张适玉等人,皆以“玉”为名。
今天,“玉”多用为女名,盖取其“洁白无瑕”之意。
其他如瑛、瑚、琚、瑶、琼等字,古为男名用,今也多入女名。
另外,古今男女皆有以“蝉”入名的,因为人们认为蝉有五德:文、清、廉、俭、信。
陆云在《寒蝉赋序》中说“冠首以绣,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康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也。
”可见,以物入名,皆据物的性质,寓以思想含义,因此这种起名方法古往今来绵延不绝。
即使今天,新生儿以物为名的随处可见。
凡男子以物为名,多用山、涛、海、峰等壮景,虎、豹、彪、龙等猛兽,松、柏、杉、桦等坚木,剑、戈、书、链等器具,以示男性之刚阳。
凡女子以物为名,多用珍、珊、琼、瑶等珠宝、凤、燕、梅、兰等花鸟,云、月、雪、霞等景象,环、佩、钏、钗等首饰,裳、绣、绮、缦等服装,艳、彩、翠、红等颜色以示女性之柔媚。
用于男性的植物类中以树木名和农作物名借来作名字的也不少见。
在树木名中,松、柏、杨、椿、桐、梓、楠、柳、榕、杉、竹等都常被人们用作名字,其中较著名的例子有东汉水利家许杨、南宋画家林椿、清朝道教首领刘松、清初名儒李柏、清末大臣徐桐、清朝医学家章楠、香港企业家曾宪梓,等等。
以农作物中的麦、粟、谷、禾、稼、瓜、藕、葵等作为名字的也不乏其人,如南宋有画家赵葵,清代有学者六谷、诗人曹禾,当代有作家杨麦、教授金粟等。
古人命名的5种方法

古人命名通常遵循五种方法,即信、义、象、假、类。
1. 信:指以个人出生时带来的特殊标记或现象为名,如胎记、手掌纹路或出生日期等。
例如,唐叔虞因手掌有“虞”字形的纹路而得名。
2. 义:指用祥瑞的文字来命名,表达美好的寓意或愿望。
比如周文王的名“昌”和周武王的名“发”,都寓含着兴盛和发展的意义。
3. 象:指根据人的外貌特征或与自然物象相似的特质来命名。
孔子名为“丘”,据说是因为其头顶形似土丘。
4. 假:指借助万物之名来寄托某种意义或品质。
例如春秋时期的宋昭公和晋国的公孙杵臼,他们的名字取自杵臼的坚固之意;孔子将其子命名为“鲤”,可能寓意鲤鱼跃龙门。
5. 类:指取名时参照父亲或祖先的名字,形成类似或相关联的名字。
如鲁桓公和太子同日出生,因此太子被命名为“同”。
综上所述,这五种命名方法体现了古人在取名时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除了名字本身,古人还有字、号等其他称谓,如别号通常是自己取的,用来表达个人的某种志趣或品德。
古人取名字的方法

古人取名字的方法
古时候取名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人们认为个人命运与名字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审慎选择。
以下是古人取名字的方法:
1. 宗族姓氏命名法:古代中国人主要使用姓氏命名法,这些姓氏通常与祖先和家族相联系。
例如,姓“李”的人可以取名字叫李某某。
2. 用带梓子的名字:古代中国人常使用带梓子的名字,这种名字通常包含三个字,中间一个字是“梓”,前后两个字又各有意义。
例如杜梓煌、谢梓洪等。
3. 取意象征吉祥的名字:古代中国人常取意象征吉祥的名字,比如“吉祥如意”、“飞龙在天”等。
4. 取和别人不同的名字:为了避免取相同的名字与他人混淆,古人会取与别人不同的名字。
5. 取与生肖相配合的名字:古代中国人常取与自己生肖相配合的名字,如属鼠的人取名为“小鼠”、“鼠仙”等。
6. 取与时刻相配合的名字:古代中国人会根据季节、时间和出生地点等因素,取与之相配合的名字,如冬荷、秋兰等。
总之,古代中国人取名字时非常重视意义和文化内涵,希望通过名字预示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因此取名字的时候必须非常慎重。
古时候取名字的说法

古时候取名字的说法在古时候啊,取名字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就像烹饪一道绝世佳肴,每一个步骤都饱含深意。
古人们取名字,往往会从家族的字辈里找灵感。
这字辈啊,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线,把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串起来。
你想啊,大家都遵循着这个字辈来取名,一报名字,就知道是不是同宗同源的亲人,多有趣啊。
比如说,有的家族字辈是“仁、义、礼、智、信”,那这一辈是“仁”字辈的孩子,名字里可能就会带上这个字,什么“仁轩”“仁翰”之类的,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有家族传承的感觉?这就好比是大树的枝干,字辈是那主干,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枝干上的分支,虽然各自生长,但根源相同。
再说说古人取名还特别讲究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啊,就是金、木、水、火、土,就像五种神秘的力量,在名字里相互作用。
要是孩子命中缺木,那取名的时候可能就会带上很多木字旁的字,像“松”“柏”“林”,这就像是给孩子的生命补上了缺失的那一块拼图。
这难道不像是园丁根据土地的情况来选择种植的植物吗?土地缺肥,那就施肥;孩子五行缺木,那就补木。
而且古人还会把五行的相生关系用在名字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循环往复,寓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这取名就像是在编织一个美好的命运之网啊。
古人还常常从诗词典籍里找名字。
那些诗词就像是一座宝藏,里面的字词都是闪闪发光的宝石。
“男楚辞,女诗经”,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说法。
男孩子从楚辞里取名,那名字就像楚辞里的诗篇一样,充满了豪迈和浪漫。
像“正则”“灵均”这样的名字,就出自楚辞,一听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女孩子从诗经里取名,那名字就像诗经里的女子一样,温柔而美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是取名叫“窈窕”那肯定不合适,但是从里面找个“薇”字,取名“采薇”,就有一种田园的清新之感。
这就像是从一幅美丽的画卷里截取了最动人的一角,然后赋予孩子这个独特的美。
另外啊,古人取名也会根据出生的季节或者地点。
春天出生的孩子,名字里可能就会有“春”字或者象征春天的字词,像“晓春”“绿柳”,这就像是把春天的生机和希望都融入到了孩子的名字里。
古代宝宝取名的方法

古代宝宝取名的方法1.偏旁取义法这种方法利用“何”字的字形.取边旁“可”字的多种义项来为人取名。
这是何姓人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他姓所求之不得,因而也是何姓人独特的起名技巧。
如何可人、何可意、何可心、何可大、何可久、何可中、何可喜、何可敬、何可观等等。
2.姓名回读法这种取名方法是由何字自身的请间义决定的,如:何奈可、何之为、何之若、何余奈、何斯奈、何其奈、何者知、何也让、何也退等,都可名前姓后倒着读,而妙趣横生。
3.姓名互训法这首先要联系到“何”字意义的源头。
甲骨文中,“何”为人肩扛戈的形状.因此,“何”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
我国最早的权成字书《说文解字》解释是:何,僧也。
从人、可声。
偷、掩相通,现在简化作“担”。
后来又有了其它引申义.按“何”字的原义取名,诸如何循、何愉偷、何担等都是愈义相通的姓和名.“何”字后来又引申为任、承受、担任、当等义,还与“易”、“奚”、“胡”、“孰”等洁间辞相通,所以姓名相互解释、注释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比如何任也、何负荷、何当、何承天、何亦孰、何孰也、何亦易、何亦奚等等。
4.谐音取义法“何”、“和”谐音,利用这一特点取名.别有一番情趣,是何姓取名技巧的又一大特色。
如取名为何谨,即温和谨恢。
何谐、何穆、何谐音等名字也有此类意义。
何玉璞、何玉壁与“和氏璧”相关联.何勉.有“和睦勤勉”之意.何为贵,则出自《论语·学而》“札之用,和为贵”。
何姓,作为中华姓族中的映袂大姓之一,仅仅简介如上是无法概括其取名技巧的全部内容的.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作一个大致的概说,难免挂一瀚万、辫谬盛出.更详细更具体的问题.只有待来日再作深入的探讨了。
5.姓名连义法古今都有这种取名的方法。
清代有画家、崖州知州、海盐人何其伟,诗人、地理学家、石屏人何其英,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等。
“何其”二字相连,愈为“何等”、“多么”,他们三人的姓名的意义分别是何等伟岸、何等英俊、何等芬芳,或者是多么伟岸、多么英俊、多么芬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谈历史上古代人们五种起名方法
古时候人们都是怎么给出生的孩子起名的呢?下面我们看看历
史上鲁国大夫对起名方法的理解。
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九月,其夫人文姜生下长子姬同,鲁国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庆祝仪式。
在行礼之前,桓公向博学的申繻请教给自己的嫡长子,未来的鲁国国君取什么名字。
申繻答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
这是目前所见的关于中国古人取名的第一次总结。
名字的种类有五:
◆所谓信,就是初生时所带来的特殊标记。
比如身上的胎记,手掌的特殊纹路,乃至特殊的日子,等等。
比如唐叔虞,其手掌纹路有字形曰虞,故名之曰虞;鲁季友出生,其手掌纹路有字曰友,故名之曰友。
诸如此类。
◆所谓义,就是以祥瑞之字名之。
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皆此类也。
◆所谓象,就是以相似之物名之。
如孔子名丘,据说是因为“生而首上于顶”(史记孔子世家),脑门比较高相关土丘,故名之曰
丘。
◆所谓假,就是以万物之名假托之意。
如春秋时很多人名曰杵臼(宋昭公,晋之公孙杵臼),就是取杵臼之坚实不坏之意;孔子名其子曰鲤,亦此类也(似取鲤鱼跃龙门之意)。
◆所谓类,就是取和其父亲类似的名字。
如鲁桓公和其太子同日而生,故名之曰同。
另外申繻还说,取名字有一定的忌讳回避原则,最好不要以大的,重要的事物来命名。
因为依照周人风俗,对神的名字是要避讳的,所以国君之类的重要人物死后为神,将进入祖庙接受祭祀,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
所以用国命名就会废除国名,用官命名就会更改官职之名,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之名,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
比如晋僖侯名司徒,故僖侯之后晋国就不再置司徒之官;宋武公名司空,他死后宋国就废掉了司空之官;鲁献公姬具,鲁武公姬敖死后,具山,敖山(都在鲁国境内,在今山东省蒙阴县)也得跟着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