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复习资料

训诂复习资料训诂复习资料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训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训诂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献的分类古代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子集、集部等,其中经典是最重要的一类文献。
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文献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方法1. 语义分析: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找出其本义和引申义,从而理解文献中的意思。
2. 语法分析:通过对句子结构、词类、词序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3. 文字考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进行考证,找出其中的错误和变异,从而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推理分析:通过对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三、训诂的难点与应对方法1. 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内涵。
2. 古代文献中存在着许多生僻的字词和句式,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记忆,才能熟悉并理解其含义。
3.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错误和变异较多,需要通过文字考证的方法,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常常含有一定的隐晦性和多义性,需要通过推理分析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在面对这些难点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方法:1. 多读经典:通过多读经典,熟悉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特点,培养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
2. 多做习题:通过做一些训诂的习题,提高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古代文献的敏感度。
3. 参考训诂学资料:参考一些训诂学的资料,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姓名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_或_ 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清代_____ ;训诂之为学是由—《尔雅》_________ 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黄侃________ 。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______ 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______ 诗故训传 ________ 》;“训诂”复语在—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 _________ 解释具体义 ________________ ;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犹―”;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所以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声训___________ 。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声训 _______ ,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直训(语词式)____________ 。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训诂________ ;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 _________ 论其法式,明其义例 ______________ ,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鼻、足、至卜•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倒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对文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变文____________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 ___________ 变文_____ ;《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doc资料

2、谓 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 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
3、言、之言、之为言
“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 有“说明”的意思。
《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 痡矣,云何吁矣 。”
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 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7、疏、义、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
疏,又叫“义”、“义疏”、“正义”, 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 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 前人的注解作注。
8、章句
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 种注解书。
(二)释词用语类
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 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 意义的转变。
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 文)
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 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 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 义。
《说文》:“走,趋也。”
《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 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 别也。”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பைடு நூலகம்”
鄭箋曰:“硕,大也。”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 《尚书》:“乱而敬。”
《史记》:“治而敬。”
(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 同。
《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
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一、概述训诂学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解决古代文献在理解上的困难,从而正确地把握古代文献的内容和思想。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二、词义解释1、形声字:指以形旁和声旁合成的字,其中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2、会意字:指以两个或多个独体汉字组合而成的字,其中组合各成分的含义往往构成该字的整体含义。
3、指示字:指以象征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字。
4、假借字:指借用同音或近音字表示同一个词的字。
5、转注字:指具有相同部首和相同意义的字,可以互相转化使用。
6、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7、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包括平、上、去、入。
8、方言:指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9、雅言:指古代通用的标准语言,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10、古音:指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音韵、声调等方面。
11、今音:指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音韵、声调等方面。
12、韵部:指将相同或相似韵母的字归纳在一起,形成韵部。
13、平仄:指在诗词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声调划分为平、上、去三声和平、仄两类。
14、对仗:指在诗词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词语进行对称性搭配。
15、典故:指在诗词中引用的历史故事、传说等。
16、韵脚:指诗词中每句诗末尾的押韵字。
17、句式:指诗词中的句子结构形式。
18、辞格:指在诗词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自考复习资料财务管理学复习资料高三模拟试题文综政治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政治生活的观点,正确的是:A.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强调对人民负责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它赋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自治权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鼓励广大信教群众信仰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正确答案是:A.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集解——两种解释,一,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二、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3、音义——“音”指辨音,“义”指释义,音义指文字的读音和意义。
4、声训——一、.声威教化。
二、训诂学术语。
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汉刘熙《释名》为声训专书。
5 读破——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叫做读破。
6、读曰——又作“读为”,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要用于传注中,意思是改读为某字。
7、章句——解释 1.诗文的章节和句子。
2.剖章析句。
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
亦泛指书籍注释。
3.指文章﹑诗词。
8、《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
段玉裁,生于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卒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
宇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曾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南溪、富顺等县知县。
《说文解宇注》从乾隆庚子即公元1780年开始写作,成书于嘉庆戊辰年即公元1808年,时间长达近三十年,刊行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
9、《经义述文》——《经义述闻》是一部从经学、小学和校刊学角度研究《周易》、《尚书》、《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
其中约有一半是记述其父王念孙的关于经义的论说,故书名曰「经义述闻」,但也有不少是作者自己的见解。
本书大多为随经文所做的训诂和校勘。
综观《经义述闻》全书,其要在校正古书文字和阐释文字假借两方面。
历来学著对《经义述闻》评价甚高。
该书在训诂和校勘上的卓越成就使它在中国语言学史和清代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0、《文史》:近人章炳麟(太炎)撰,9卷。
该书是探索汉语同源字的专著认为《说文》中的“独体字”和“准独体字”分别为“初文”和“准初文”合计510字,即这些字是原始字,其他字由此演变而来。
11、《释名》:东汉刘熙作,《释名》仿照《尔雅》的体例,《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
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
】12、《诗集传》:简称《集传》,共20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南宋朱熹撰,一般认为,《诗集传》是全面批判《毛诗序》的。
13、《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是一部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字典。
所释经书为《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14种,按写作的时代顺序排列。
14、《毛诗故训》——传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
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
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
另外一家就是毛诗。
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
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
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
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
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
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所以《毛诗》就是《诗经》的《毛传》。
15、服虔《汉书音训》是颜师古《汉书叙例》中所述征引的唐以前二十三家旧注之一,早已亡佚。
《汉书音训》,释义正读,注音虽多用直音法,但少量反切,这些在考察反切的起源以及当时的语音系统方面,有很好参考价值。
16、《方言疏证》——清代为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正伪补漏,逐条疏证的第一个校本。
13卷,戴震撰(四库全书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扬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来有多种,经流传写刻,难免有些错漏。
戴震以《永乐大典》本跟明本校勘,并进一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注》的文字来和《永乐大典》本互相参订,共改正讹字281个,补脱字27个,删衍字17个。
辨析疑义,取证确凿。
19、《毛诗正义》:。
“正义”被称为“疏”,指在前人的注解上作注解。
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20、《经籍纂诂》: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
清代阮元撰集,臧镛堂、臧礼堂等纂校。
嘉庆三年(1798)刊行。
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
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106卷,别有补遗106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
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
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异体字不在内)。
古代的文字义训和在不同古书文句中的训解几乎都汇聚在一起了。
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至于《玉篇》、《广韵》、《集韵》等书也有字义训释,本书均不录,这是由于那些书中大部分的训解是根据前代经传子史的注释而来,本书已然具备,就不必重复。
本书由于成于众手,采录时不免有遗漏,而且也不无讹误,读者用时不能不检视所举的原书。
另一点是本书没有给字加注音,一字二音,四声不同的,在列举字义时有相混不清的。
21、《比雅》:清洪亮吉撰,《比雅》依照《尔雅》体例而作,搜录古书训诂集成一书。
原为遗稿,尚未编次就绪,后人依照《尔雅》编排,始于《释诂》,终于《释畜》,分为19类。
惟篇次和名目略有改变。
移《释天》、《释地》、《释山》、《释水》列于《释亲》之前;把《释亲》改称《释人》,并《释丘》于《释山》;又于《释水》之外别出《释舟》,包括《释车》。
原书因为未定稿,其中归类错乱之处也不少。
22、《一切经音义》玄应《一切经音义》是一部产生于唐代的以佛经写本中的词语为收录对象的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3、《曰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24、《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
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
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
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
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25、《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南朝顾野王撰,每字下不仅注明字义,而且举出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跟今本很不一样。
26、《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1898年,由于是开创之作,历来难读难用。
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27、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28、《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29、《说文解字》: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15篇,分列540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
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
30、右文说:以宋代王圣美为代表的一种对汉字音义关系的看法;“右文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汉字的认识,,即通常在形声字右侧的声符也表示意义,右文说注意到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也反映了一部分汉字的声符表意现象,有其可取之处;但右文说”以偏概全”没有摆脱字形的束缚,未能科学地解释音义关系问题。
31、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二、简答及论述题。
1、声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答:一,明通假;破假借以求其本字。
二,求语源;借音义关系来探索词语的来源,系统分析汉语词义。
三,考方言;保存古音资料。
2、注疏的内容有哪些?答:这个没找到答案,暂时用笔记(训诂或者古注内容)。
3、阐述《广雅疏证》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或价值?答: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解读《广雅疏证》的著作。
全书主体,包括“绪言”、上篇、下篇。
“绪言”主要从总体上介绍《广雅疏证》,上篇专讲证义,下篇分述校勘、纠谬和发明.王念孙的训诂学思想和训诂手段,乃至于其治学准则和品行操守,等等,在书中都有准确而深刻的揭示。
(参照训诂课本194)4、清代训诂有什么特点?▪答:清代是训诂实践的加深与训诂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
▪特点:(1)顾炎武与乾嘉学派的兴起:以“复古”为旗号,提倡汉学,主张经世致用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
(2)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从经传单字单义的训诂上升到语言文字内部规律的系统探求,从而为近代中国语言文字学,特别是文献语义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考据,既求实,又创新,以经学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