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标本管理制度

标本管理制度

标本管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标本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保护标本的采集、保存、利用和管理,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提高标本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制度旨在确保标本管理工作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适合范围本制度适合于所有需要采集、保存、利用和管理标本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科研机构、教育机构、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等。

三、主要内容1. 标本采集1.1 标本采集应遵循科学、合法、伦理的原则,尊重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使用规范。

1.2 标本采集应由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采集方法应符合科学研究的需要,并尽量减少对生物个体的伤害。

1.3 采集地点和时间应详细记录,采集过程中应注明采集人员、采集目的和采集方式等信息。

2. 标本保存2.1 标本应妥善保存,确保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保存条件应符合标本所属物种的保存要求,并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

2.2 标本保存的设施和设备应具备相应的防潮、防虫、防火和防盗措施,保存环境应定期监测和维护。

2.3 标本保存期限应根据标本的特性和用途确定,并及时进行标本的维护、修复和更新。

3. 标本利用3.1 标本的利用应符合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需要,以推动科学进步和知识传播为目的。

3.2 标本的利用应遵循合法、伦理和安全的原则,不得用于非法活动和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

3.3 标本的利用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请和审批,并记录标本的利用情况,包括使用者、用途和使用时间等信息。

4. 标本管理4.1 标本管理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确保标本的安全和有效管理。

4.2 标本管理应定期进行标本清点、检查和鉴定,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3 标本管理应建立相应的档案和数据库,记录标本的基本信息、采集信息、保存信息和利用信息等,以便于标本的追溯和查询。

四、责任和监督1. 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本制度的要求执行标本管理工作,确保标本的合法、规范和安全管理。

手术室标本管理规章制度(6篇)

手术室标本管理规章制度(6篇)

手术室标本管理规章制度1、手术切下的标本必须(无论大小)都必须做病理检查,不能随意丢弃。

2、术毕手术医师应正确、详细填写病理申请单。

3、器械护士在台上应将切下组织标本妥善放好,术毕与巡回护士合作,将标本放置于标本袋中,由巡回护士询问手术医师后填写标本袋标签,包括:姓名、性别、科室、床号、住院号、标本名称。

4、检查无误后由器械护士送至标本间,将组织标本浸入____%甲醛中,立即将标本袋封口。

检查标本袋完好不漏水,将标本袋与相对应的病理申请单共同放入容器内。

器械护士按标本袋上标签将病理登记在标本登记本上并签名。

5、送检护士在送标本时,清点无误后送往病理科。

病理科接收人核查,无误后在标本登记本上签名。

6、手术中需快速冰冻者,事先由手术科室根据手术填写病理申请单,提前交到病理科,取下组织后立即送检,结果由病理科通知。

应由本台手术的巡回护士接听病理科____结果。

7、手术期间需要做细菌培养、抹片者应事先开好化验单,标本取下后立即送检。

8、如有违反规定者,按性质、后果、责任到人,器械护士____%责任,巡回护士____%责任。

手术室标本管理规章制度(2)1. 手术室标本管理规章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手术室标本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手术的成功。

2. 手术室标本的管理责任由手术室的负责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

3. 手术室标本管理的流程包括标本的采集、标识、保存、交接和报告等环节。

4. 标本的采集应由专业训练有经验的护士负责,在手术室内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5. 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标识,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采集时间等信息,并将标识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记录表中。

6. 标本应当迅速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中间不得中断或延误,以免对标本质量造成影响。

7. 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应妥善保护,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震动或震荡等因素对标本质量的影响。

8. 在手术室交接班时,应进行标本的交接确认,包括标本的数量和质量,交接记录应详细并签字确认。

标本采集管理制度(5篇)

标本采集管理制度(5篇)

标本采集管理制度一、目的:确保实验室标本的安全、有效,保证检验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

三、内容:1、标本的采集1)、血液标本的采集:静脉采血时,除卧床病人,采血时一般取坐位,成人多用肘前静脉,肥胖者可用腕背静脉,婴幼儿常用颈静脉,偶用前囟静脉。

静脉采血用止血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分钟,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正在静脉输液者应停止输液三分钟,从未输液的另一侧或输液部位以下的部位采血。

血清(浆)标本的收集各室应根据所检验项目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标本收集管,并确定采血量。

动脉采血一般由临床科室护士采集。

2)、尿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由患者或护理人员按医嘱留取。

取样时应注意明确标记,避免污染,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洁净专用尿杯收集尿样。

中段尿、导管尿等特殊尿样的采集一般由医护人员行相关操作留取标本。

3)、粪便标本的采集由患者留取后收集于合格的一次性洁净专用粪杯送检。

应取新鲜标本,选取异常成分的粪便,如含有黏液、脓、血等病变成分的标本,外观无异常的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取3~5g及时送检。

4)、阴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一般由妇科医师采集。

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前____小时应避免性生活、盆浴。

应于各种治疗、检查前采集标本,避免阴道冲洗或上药,被检者在采样前____小时不能排尿。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用阴道扩张器暴露宫颈,采样前,用棉拭子将宫颈口过多的分泌物轻轻搽拭干净。

更换棉拭子,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棉拭子伸到宫颈管内0.5·2cm,稍用力转动两周,以取得分泌物及脱落细胞。

5)、痰标本的采集嘱病人先行清水反复漱口,并指导或辅助病人深咳嗽,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送检。

一般应采集清晨第一次咳出的痰液,采样时应收集带血丝部分或有干酪样颗粒的部分。

痰液极少者可用45’C____%NaCl溶液雾化吸入导痰。

痰液收集于一次性洁净专用痰杯内及时送检。

6)、其他标本的采集脑脊液、胸腹水及支气管灌洗液等其他标本由临床医师按相应操作采集。

标本管理制度

标本管理制度

标本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标本管理制度是指对于各类标本进行规范管理的一套制度和流程。

它对于保证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标本采集、储存、运输、处理和销毁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标本管理制度。

一、标本采集1.1 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标本采集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制定采集计划,明确采集目的和方法;准备必要的采集工具和消毒用品;了解标本的特性和采集要求等。

1.2 采集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包括正确识别和标记标本,遵循采集方法和步骤,保证采集的标本质量和完整性;遵守消毒和防护要求,确保采集过程的安全性。

1.3 采集后的处理措施采集完标本后,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包括正确储存标本,避免交叉污染和损坏;填写标本信息,确保标本的溯源和追踪;及时处理采集后的废弃物,保证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二、标本储存2.1 储存环境的要求标本储存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不同标本的特性和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标本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2.2 标本储存容器的选择选择适合的标本储存容器也是标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容器应具备防潮、防尘、防震、防腐蚀等功能,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容器应能方便标本的取用和管理。

2.3 标本储存记录的管理储存标本时,需要建立相应的记录管理系统。

包括标本的入库登记、出库记录、存放位置和状态的跟踪等。

通过记录管理,可以实现对标本的追踪和监控,提高标本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三、标本运输3.1 运输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标本运输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制定运输计划,明确运输方式和路线;选择适当的运输容器和包装材料;了解标本的特性和运输要求等。

3.2 运输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包括正确识别和标记标本,遵循运输方法和要求,保证标本的安全和完整性;遵守运输条件和规定,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标本管理制度

标本管理制度

标本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标本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管理标本的采集、保存、使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保护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标本的采集、保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符合科学研究的要求,维护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促进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2. 范围:适合于所有涉及标本采集、保存、使用和处置的科研工作。

三、标本采集1. 标本采集计划: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制定标本采集计划,明确采集的物种、数量、时间、地点等信息。

2. 采集方法: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采集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3. 采集记录:采集人员应详细记录采集信息,包括采集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物种特征等,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四、标本保存1. 标本分类和编号: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和编号,建立标本库存档案,便于管理和查询。

2. 标本处理: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适当处理,如清洗、干燥、脱水等,确保标本的保存质量。

3. 标本存储条件:根据标本的性质和要求,确定适当的存储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确保标本的长期保存。

4. 标本保管:建立标本保管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标本的保管和管理,确保标本的安全和完整。

五、标本使用1. 标本借用:标本的借用需经过书面申请,包括借用目的、使用期限、使用方式等,经批准后方可借用。

2. 标本使用记录:借用人员应详细记录标本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用途、使用结果等,确保标本的使用可追溯。

3. 标本归还:借用期限到期后,借用人员应及时归还标本,并经过检查确认标本的完好无损。

六、标本处置1. 标本销毁:标本的销毁需经过书面申请,包括销毁原因、销毁方式等,经批准后方可进行销毁,销毁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

2. 标本转让:标本的转让需经过书面协议,明确转让双方的权益和责任,确保标本的合法转让和使用。

3. 标本捐赠:标本的捐赠需经过书面协议,明确捐赠双方的权益和责任,确保标本的合法使用和保护。

标本管理制度及流程

标本管理制度及流程

标本管理制度及流程目录一、标本管理制度概述 (2)1. 标本管理的重要性和目的 (3)2. 适用范围及对象 (4)3. 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5)二、标本管理流程 (6)1. 标本接收与登记 (7)1.1 标本接收流程 (8)1.2 登记内容与方法 (9)2. 标本分类与存放 (10)2.1 标本分类原则 (11)2.2 存放区域与设施 (13)3. 标本检测与分析 (13)3.1 检测流程 (15)3.2 分析方法与要求 (16)4. 标本处置与销毁 (17)4.1 处置原则 (18)4.2 销毁流程与方法 (19)三、标本管理规范与要求 (20)1. 标本采集规范 (21)2. 标本运输与保存规范 (22)3. 标本操作规范 (23)四、标本管理监督与评估 (24)1. 监督机制建立 (25)2. 定期评估与改进 (26)五、相关记录与文档管理 (27)1. 记录内容 (28)2. 文档管理要求与流程 (29)六、培训与宣传 (30)1. 培训内容与形式 (30)2. 宣传措施与建议 (31)七、应急预案与处置措施 (32)1. 标本管理异常情况应急预案 (33)2. 处置措施与流程 (34)八、持续改进计划 (35)一、标本管理制度概述本标本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加强医院内标本的管理,确保标本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处理和送检等环节的工作人员。

合法性原则:标本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处理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

科学性原则:标本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处理应遵循科学原理,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安全性。

规范性原则:标本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处理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标本管理制度,监督和指导标本管理工作。

医务部门:负责组织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和处理的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标本安全管理制度

标本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标本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防止标本的遗失、损坏和污染,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各类标本,包括生物标本、病理标本、微生物标本等。

第三条标本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原则。

第二章标本采集与保存第四条标本采集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

第五条标本采集后,应及时进行标记,包括标本编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等信息。

第六条标本保存应选择适宜的环境,确保标本不发生变质、损坏或污染。

第七条标本保存应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存放,如生物标本、病理标本、微生物标本等,并定期检查保存条件。

第八条标本保存应使用专用容器,并做好密封、防潮、防尘、防虫等工作。

第三章标本使用与维护第九条标本使用前,应进行核对,确保标本信息准确无误。

第十条标本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对标本造成损害。

第十一条使用后的标本应及时清洗、消毒,并放回原位,保持标本的清洁和卫生。

第十二条定期对标本进行维护,包括清洁、整理、检查保存条件等。

第四章标本安全与责任第十三条标本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标本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第十四条标本管理人员应做好标本的登记、统计和管理工作,确保标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五条标本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标本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十六条对违反本制度,导致标本遗失、损坏或污染的责任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由本单位标本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标本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一、标本采集与保存细则1. 生物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放入专用容器中,用冰袋或冷藏保存,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后续处理。

2. 病理标本:采集后应立即用福尔马林固定,并放入专用容器中,标明相关信息。

3. 微生物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放入专用容器中,用75%酒精消毒,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

标本采集管理制度(4篇)

标本采集管理制度(4篇)

标本采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规范标本采集工作,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标本采集的人员。

第三条标本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安全和隐私权;2.对标本进行正确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处理;3.确保标本采集的质量和准确性;4.合理使用标本。

第四条标本采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培训。

第五条标本采集工作应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

第六条标本采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

第七条标本采集应记录相关的信息。

第八条标本采集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九条标本采集人员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第二章标本采集的管理流程第十条标本采集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确定标本采集的目的和范围;2.制定标本采集计划;3.组织实施标本采集;4.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处理和保存;5.准备标本采集报告。

第十一条标本采集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标本采集的目的、范围和标准;2.标本采集的方法和工具;3.标本采集的时间和地点;4.标本采集的人员配备;5.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标本采集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1.采样前应仔细阅读标本采集说明书,并了解相关的流程和要求;2.采样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3.采样前应对工具和容器进行消毒和清洁;4.采样时应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确保采样量足够;5.采样后应及时将标本放入合适的容器中,并进行适当的保存和运输。

第十三条标本采集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标本采集的目的和范围;2.标本采集的时间和地点;3.标本采集的方法和工具;4.标本采集的人员配备;5.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

第三章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第十四条标本采集应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质量控制和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并进行培训和指导。

第十六条标本采集人员应严格遵守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标本采集人员应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

第十八条质量控制和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和评估标本采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管理制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临床检验中心标本管理制度为规范实验样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以保证原始标本在采集、接收及保存过程中方法适当,原始标本中待测成分不受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1.范围
适用于科室所有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

2.职责
2.1 、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标本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2.2、检验人员负责各自检测标本的管理和标本采集手册的编制。

3、工作程序
3.1、编制标本采集手册
3.1.1、由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组织实验室成员编制各自实验室的标本采集手册,标本采集手册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室能够提供的使用检测项目目录;(2)、所有检测项目的临床适用范围;(3)、采集标本前给患者提供的指导书;(4)、患者的准备;(5)、原始标本的惟一标识;(6)、采集原始标本的方法;(7)、标本收集容器及所需添加剂;(8)、标本的类型;(9)、所需标本量;(10)、标本应该在何时采集;(11)、运送标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2)、实验室所需患者的临床资料;(13)、标本采集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签名;(14)、标本采集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15)、标本存放的条件和时限;(16)、标本的另外适用检测项目。

3.1.2、质量管理小组对标本采集手册的内容进行审查,如发现不合格内容,可责令实验室负责人修改。

3.1.3、由质量主管征求患者和临床医护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经科主任批准,分发给各标本采集部门和个人。

3.1.4、标本采集手册应作为科室文件,遵循《文件控制程序》,由质
量管理小组保存。

3.1.5、质量管理小组应就标本采集手册内容定期征求患者和临床医护部门的意见,并对标本采集手册内容进行审查。

3.2、标本的接受
各专业实验室指派专人接收送达各自实验室的标本,并登记入《标本接收记录》,记录由实验室负责人保存。

登记的内容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就诊科室、门诊号或住院号、特殊编码、标本类型、待检项目、采集时间、标本合格与否、标本接收时间、标本接收者。

3.3、标本的拒收
3.3.1、下列情况,应对标本进行拒收
①、标本量过多或过少;
②、标本经肉眼观察已不适合检验或变质;
③、标本未在规定时间限内送达;
④、溶血标本;
⑤、未标记采集时间的标本;
⑥、缺令惟一识别码的标本;
3.3.2、标本接收者将拒收标本登记入《实验室日志》,记录由实验室负责人保存。

记录内容至少包括:应记录标本惟一标识,患者惟一标识,科别,标本送检人姓名,标本采集时间,不合格原因及性状描述,识别者签名及时间。

3.3.3、标本接收者立即通知标本采集部门,共同商榷标本的处置。

如标本采集特别困难,患者与标本采集部门或个人均书面同意使用本标本进行检测,各实验室可进行检测,并在结果报告单中加以说明。

3.4、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标本的处理
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标本,其处理原则同4.3.2,4.3.3记录见《实验室日志》。

3.5、检测报告发出后发现不合格标本的处理遵循《不合格项控制程序》
3.6、急诊标本的处理
实验室以急诊标本优先处理为原则。

3.7、标本的处理
标本处理严格按各检测项目的作业指导书执行。

3.8、检测后标本的处理
3.8.1、各实验室制定各标本的保存时限。

如果患者或临床医护部门认为检测结果有差错存在,可在标本保存时限内申请复查;超过时限,实验室拒绝复查。

3.8.2、超过保存时限的标本可通过安全方式销毁。

3.9、标本与检验申请单不符,应形成记录应记录标本惟一标识、标本采集时间、标本接收人及时间、检验申请单惟一标识、申请者姓名。

4、记录
4.1、《标本接收记录》
4.2、《实验室日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