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调度全解析

合集下载

摄像技术 场面调度

摄像技术  场面调度

电影场面调度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 电影场面调度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 行动路线及摄像机的机位、拍摄角度、 行动路线及摄像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 摄距离和运动方式, 摄距离和运动方式,包括演员调度和镜头 调度两个方面。 调度两个方面。
电视场面调度包括人物调度和镜头调 度两个方面, 度两个方面,借助于摄像机镜头所包涵的 画面范围、摄像机机位、 画面范围、摄像机机位、角度和运动方式 等,对画框内所要表现的对象加以调度和 拍摄。 拍摄。
二、与舞台场面调度相比,影视场面调度的 与舞台场面调度相比, 特点: 特点: 1、影视场面调度克服了舞台调度视点固定、 、影视场面调度克服了舞台调度视点固定、 视距不变的局限, 视距不变的局限,利用镜头调度可以引导 观众从不同距离、 观众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和不同视野去 观看画面中的形象和内容。 观看画面中的形象和内容。 2、舞台场面调度仅限于舞台空间,影视场面 、舞台场面调度仅限于舞台空间, 调度则是面向广阔的现实生活。 调度则是面向广阔的现实生活。 3、与舞台场面调度的观赏时的选择性相比, 、与舞台场面调度的观赏时的选择性相比, 影视场面调度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强制性。 影视场面调度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强制性。
1、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 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分别处于 两个被摄人物的背后,靠近关系线, 两个被摄人物的背后,靠近关系线,向里 把两人拍入画面。 把两人拍入画面。
优点: 优点: (1)底边上的两个机位所拍得的画面中,两 )底边上的两个机位所拍得的画面中, 个人物可以互为前景和后景, 个人物可以互为前景和后景,一个靠近摄 像机,另一个稍远离摄像机, 像机,另一个稍远离摄像机,使得构图具 有明显的透视效果。 有明显的透视效果。 (2)两个被摄人物一个面向摄像机,另一个 )两个被摄人物一个面向摄像机, 则背向摄像机,面向观众的人物能受到充 则背向摄像机, 分地突出和注意。 分地突出和注意。如背向观众的被摄人物 稍稍拍虚一些, 稍稍拍虚一些,将更有力地突出面向观众 的人物。 的人物。

场面调度全解析

场面调度全解析

场面调度全解析>>场面调度的概念什么是场面调度电影中的场面调度意指导演对画面的控制能力。

>>场面调度的内容场面调度包含的元素场面调度的主要内容>>场面调度的手法和风格三种主要的调度手法场面调度的两种风格>>场面调度之于导演导演在现场调度什么在片场,导演必须先作出两个决定:第一,摄影机放置在哪里;第二,演员在摄影机前如何运动。

>>实例分析《奇遇》中的调度要素分析巴士内景的横向调度什么是场面调度《骑士与女郎》中,暴风雨也成了电影调度的一部分场面调度的法文原文mise-en-scène,意为“将动作舞台化”,起先被应用到戏剧导演的实践中。

电影学者将这一词汇延伸到电影的导演上,意指导演对画面的控制能力。

因为原为戏剧的术语,因此场面调度包括了许多与舞台艺术相同的元素:场景、灯光、服装及肢体动作。

所谓场面的调度,就是指导演为摄影机安排场景,以利拍摄。

场面调度通常是经过设计的,但是也有导演不刻意去安排。

演员会在剧本之外即兴多说句台词,灯光的一点改变,也会改变整个戏剧效果。

《骑士与女郎》(She Wore a Yellow Ribbon)中的约翰·福特(John Ford)在马车要穿越整个山谷时,就恰当地运用了当时正要袭来的暴风雨,天空的强烈变化增加了整场戏的力量。

虽然约翰·福特并没有预期到或控制暴风雨,但它已成为这部电影场面调度的一部分,很幸运地加强了这部电影的戏剧效果。

让·雷诺阿(Jean Renoir)、罗伯特·奥尔特曼(Robert Altman)和其他导演,都让演员即兴演出,让整部电影的场面调度更即兴,也更不可预期。

场面调度包含的元素场面调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事实上包括了四个不同的形式元素:1、动作的安排2、布景与道具3、构图方式4、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系统化的场面调度分析包括以下十五种元素:1、对比最强的区域:观众的眼睛最先注意到什么?为什么?2、灯光风格:是高调还是低调?高反差?或综合?3、镜头与摄影机距离: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多远?4、镜头角度:是仰角、俯角还是水平视线?5、色彩:主色是什么?有无对比色?色彩有何象征意义?6、镜片、滤镜、底片:被摄物是否要扭曲?7、对比次强的区域:在眼睛看到画面中对比最强的区域后,会停留在哪里?8、密度:景框中有多少视觉元素?僵硬灰白?一般?充满细节?9、构图:二维空间如何分割及组织?10、形式:开放或封闭?11、景框:紧或松?角色的活动方式是怎样的?12、景深:影像包含多少平面?前景、背景和主体的关系如何?13、演员的位置:演员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中间?上方?边缘?为什么?14、表演的位置:角色要如何面对摄影机?15、距离的关系:角色之间的距离如何?场面调度的主要内容场面调度是在银幕上创造电影形像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的统一处理,该词来自法文mise-en-scène,原指在戏剧舞台上处理演员表演活动位置的一种技巧。

第一节 场面调度

第一节 场面调度

第三章电影的艺术
第一节场面调度
一、什么是场面调度:
导演一词来自拉丁文的REGRE,意为指挥。

在导演拍电影所进行的各种指挥中,场面调度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指挥。

场面调度在法语中是Mise-cn-scene,意指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

这个词开始是从舞台剧那里借用过来的。

在电影中,是指导演的一种安排。

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拍摄基础,通过调动景物的设置、演员的表演和摄影机的运动拍摄出富于动态的和造型效果的电影画面。

二、场面调度和时空形式:
电影场面调度的复杂性表现在多种元素的共同起作用之上。

它与舞台调度最大的不同在于引进了摄影机的运动。

基本的调度方式有三种:(1)、摄影机不动,调度演员;(2)、演员不动,调度摄影机;(3)、演员和摄影机同时调度。

三、场面调度的艺术:
分析一个场面的调度有两个基本的步骤:其一,首先注意导演是怎样来发掘和利用一个场景的空间。

这就必须研究场面中不同的景次与景区之间的关系。

电影的画面可以根据情况垂直地划分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景区,也可以根据空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几个的景次。

摄影机和演员在不同的景区或景次中的运动就是导演的场面调度。

其次,在把握了导演对场景空间的发掘和利用之后,正因为场面调度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造型的手段,所以更进一步就要去分析如此的调度方式对影片在艺术表现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场面调度的艺术是不能离开影片的叙事系统,不能离开对事件和人物的分析的。

影视空间原理的场面调度

影视空间原理的场面调度

影视空间原理的场面调度
影视空间原理是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的空间元素在编排和安排上的原理。

场面调度是指影视作品中不同场景的安排和组织。

影视空间原理的场面调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层次感:根据剧情需要和表现手法,合理安排场景的层次感,使得画面有前后关系、空间深度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2. 空间对称:通过对称的空间布局,增加画面的美感和稳定感。

例如,在对话场景中,可以通过左右对称的布局安排演员的位置,形成画面的平衡感。

3. 空间转折:通过调整空间的转折角度和位置,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例如,在追逐场景中,可以通过调整镜头的角度和位置来展现不同的追逐动态,增加紧张感和刺激感。

4. 空间灯光:通过灯光的调整和使用,突出场景的主题和情绪。

灯光的明暗、色彩等可以直接影响观众的感知和情绪,因此在场面调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空间深度感:通过合理运用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布置和运动,营造空间的深度感。

合理使用景深的操作,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增加观众的沉浸感。

总之,影视空间原理的场面调度是为了在视觉上更好地呈现故事情节,并引导观
众的注意力,营造出更真实、更有张力的视觉体验。

《罗拉快跑》的场面调度读解

《罗拉快跑》的场面调度读解

《罗拉快跑》的场面调度读解摘要:电影中的场面调度,是镜头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影片《罗拉快跑》中,多种场面调度方式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影片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场面调度《罗拉快跑》角色调度镜头调度一、场面调度的涵义和内容场面调度这个词,源自于法文的“mise-en-scene”,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

起初这个词只用于舞台剧方面,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活动的位置变化所作的处理,是舞台排练和演出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导演为了把剧本的思想内容、环境氛围、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以及节奏等,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运用场面调度方法,传达给观众的一种独特的语言。

由于影视创作和戏剧创作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运用到影视创作中。

在电影创作中,场面调度是指导演对银幕空间内各种有意义的元素的组织和安排。

影视中的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

演员调度主要指导演对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在剧中的行为、所处位置、运动方向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互相交流时所发生的动作与位置的变化和调整;镜头调度即摄像机的调度,它是指导演运用摄像机的移动或角度、焦距的变化,如通过推、拉、摇、移、升降等不同运动方式或长短焦距的变化,来获得不同景别和构图的画面,以展示人物的运动,渲染环境氛围,或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展现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演员在镜头中出于情绪需要处在固定位置,而导演又想表现出演员内心不平静的心情,此时就必须借助于镜头调度来完成创作。

二、影片《罗拉快跑》中的场面调度分析影片《罗拉快跑》1988年由著名导演汤姆提克威创作的一部著名的优秀作品,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引发了诸多探讨和研究。

整部影片被分成三个段落,分别展现了罗拉为了拯救男友曼尼而进行的三次奔跑,下面我们从场面调度的角度来对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进行读解。

相信看过《罗拉快跑》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罗拉在片中奋力奔跑的样子。

第七讲 场面调度文字版

第七讲 场面调度文字版

二 场面调度中的轴线原则
1、轴线是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 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2、电视中的轴线分为三种:方向轴线、关系轴 线、运动轴线。
方向轴线பைடு நூலகம்
处于相对静止的人物视线方向构成的轴线。
关系轴线
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假设连接线。
运动轴线
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运动轨迹构成的轴线。
• 优点:可以保证关系和方向都正确 • 缺点:机位选择余地小
处理双轴线办法之二: 以关系轴为主
汽车行进中的正副驾驶员
三 场面调度的三角形原理
对两个主体的拍摄,通常会采取这样几个方法:
大三角形布局
8
9
1
2
3
10 4
11 5 6
7
多个主体:
三个以上主体,每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条 轴线。 拍摄总方向一般能确定在每两条轴线的夹 角之内
总结 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的含义 场面调度的轴线规律 场面调度的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
4、场面调度中如何合理越轴
摄像机运动,机位跨过轴线,在同一镜头内实现越 轴过度;
越过关系轴线:
利用拍摄对象运动路线的改变,在同一镜头内实现越轴 越过运动轴线:
在越轴的两镜头之间插入中性镜头过渡
利用场景中不属于这一轴线的某一角色
A
3 B
2
C 31
1
汽车行进中的正副驾驶员
处理双轴线办法之一: 在两条轴线的夹角范围内拍摄。
3、轴线原则
同一场景中拍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只能 在轴线一侧180°之内调度机位。
越过这条轴线所拍的镜头,将破坏空间统一 感,造成跳轴或越轴现象。
后期编辑时,也要正确把握轴线,校对拍摄 时的跳轴错误。

场面调度全解析

场面调度全解析

场面调度全解析场面调度是指在各种活动、演出、赛事等场合中,为了使整个过程有序、流畅地进行而进行的人员、物资、设备等资源的组织和安排工作。

场面调度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和观众的体验。

本文将对场面调度进行全面解析,介绍其重要性、流程、策略及常见问题等方面内容。

一、场面调度的重要性场面调度在各种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场面调度能够确保整个活动过程的有序进行。

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安排,避免了人员、物资等资源的混乱和浪费,保证了活动实施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场面调度能够提升观众的体验。

通过精心的布局和设置,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活动,获得更好的视听效果,提高了观众对活动的满意度。

再次,场面调度还能为组织者提供可视化的管理手段。

通过对各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监控,组织者可以实时了解整个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对活动的控制力。

二、场面调度的流程场面调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制定调度计划、资源分配、布局设计、人员安排、执行监控和问题处理。

1. 制定调度计划:在活动开始前,需要根据活动的性质和要求,制定具体的调度计划。

调度计划应包括资源需求、时间安排、场地布置等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项指标和目标。

2. 资源分配:根据调度计划,将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资源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等方面,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优先级进行分配,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3. 布局设计:根据活动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场地的布局设计。

布局应考虑到观众的视线、安全通道、表演区域等因素,使整个场地能够满足活动的要求,并提供良好的观赏环境。

4. 人员安排:根据活动的规模和内容,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人员安排应考虑到人员的技能、经验和适应能力,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高效、顺利地完成。

5. 执行监控: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任务进行监控和控制。

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场面调度1

场面调度1

揭示人物关系:互不相识, 但主人公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倾倒。
近景:刻画人物面部,凸显 人物性格 :主人公神经质, 敏感,古怪。 小全景:故事的地点,时间, 人物一目了然。
全景:曲线构图,烘托出人物对理想的一种追求,这种取景在视觉上有运动感, 渲染了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内心对爱的渴望。
场面调度: 灯光 出场节奏
1.摄像头的数量 2.摄像头的位置
远处 3
1
主人公
2
主人公嗅到了女子的体香,通 过特写男主角面部表情,着重 表现他对气味的痴迷,进一步 表现了人物性格。
暗示人物心理: 主人公对爱的渴望。
眼睛嘴唇大特写,有种神秘的 气息,这种局部特写,多用来 表现人物心理变化,这里体现 了女子轮廓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面调度全解析>>场面调度的概念 什么是场面调度 电影中的场面调度意指导演对画面的控制能力。

>>场面调度的内容 场面调度包含的元素 场面调度的主要内容>>场面调度的手法和风格 三种主要的调度手法 场面调度的两种风格>>场面调度之于导演 导演在现场调度什么 在片场,导演必须先作出两个决定: 第一,摄影机放置在哪里; 第二,演员在摄影机前如何运动。

>>实例分析 《奇遇》中的调度要素分析 巴士内景的横向调度什么是场面调度《骑士与女郎》中,暴风雨也成了电影调度的一部分场面调度的法文原文mise-en-scène,意为“将动作舞台化”,起先被应用到戏剧导演的实践中。

电影学者将这一词汇延伸到电影的导演上,意指导演对画面的控制能力。

因为原为戏剧的术语,因此场面调度包括了许多与舞台艺术相同的元素:场景、灯光、服装及肢体动作。

所谓场面的调度,就是指导演为摄影机安排场景,以利拍摄。

场面调度通常是经过设计的,但是也有导演不刻意去安排。

演员会在剧本之外即兴多说句台词,灯光的一点改变,也会改变整个戏剧效果。

《骑士与女郎》(She Wore a Yellow Ribbon)中的约翰·福特(John Ford)在马车要穿越整个山谷时,就恰当地运用了当时正要袭来的暴风雨,天空的强烈变化增加了整场戏的力量。

虽然约翰·福特并没有预期到或控制暴风雨,但它已成为这部电影场面调度的一部分,很幸运地加强了这部电影的戏剧效果。

让·雷诺阿(Jean Renoir)、罗伯特·奥尔特曼(Robert Altman)和其他导演,都让演员即兴演出,让整部电影的场面调度更即兴,也更不可预期。

场面调度包含的元素场面调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事实上包括了四个不同的形式元素:1、 动作的安排2、 布景与道具3、 构图方式4、 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系统化的场面调度分析包括以下十五种元素:1、 对比最强的区域:观众的眼睛最先注意到什么?为什么?2、 灯光风格:是高调还是低调?高反差?或综合?3、 镜头与摄影机距离: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多远?4、 镜头角度:是仰角、俯角还是水平视线?5、 色彩:主色是什么?有无对比色?色彩有何象征意义?6、 镜片、滤镜、底片:被摄物是否要扭曲?7、 对比次强的区域:在眼睛看到画面中对比最强的区域后,会停留在哪里?8、 密度:景框中有多少视觉元素?僵硬灰白?一般?充满细节?9、 构图:二维空间如何分割及组织?10、 形式:开放或封闭?11、 景框:紧或松?角色的活动方式是怎样的?12、 景深:影像包含多少平面?前景、背景和主体的关系如何?13、 演员的位置:演员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中间?上方?边缘?为什么?14、 表演的位置:角色要如何面对摄影机?15、 距离的关系:角色之间的距离如何?场面调度的主要内容场面调度是在银幕上创造电影形像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的统一处理,该词来自法文mise-en-scène,原指在戏剧舞台上处理演员表演活动位置的一种技巧。

场面调度被引用到电影艺术创作中来,其内容和性质与舞台上的不同,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调度(或称镜头调度)。

构思和运用电影场面调度,须以电影剧本,即剧本提供的剧情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为依据。

导演、演员、摄影师等须在剧本提供的人物动作、场景视觉角度等基础上,结合实际拍摄条件,进行场面调度的设计。

利用场面调度,可以在银幕上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渲染场面气氛,交代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

场面调度对电影形像的造型处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演员调度横向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的左方或右方作横向运动。

正向或背向调度:演员正向或背向镜头运动。

斜向调度:演员向镜头的斜角方向作正向或背向运动。

向上或向下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上方或下方作反方向运动。

斜向上或斜向下调度:演员在镜头画面中向斜角方向作上升或下降运动。

环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作环形运动或围绕镜头位置作环形运动。

无定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作自由运动。

导演选用演员调度形式的着眼点,不只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上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性格,遵循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摄影机调度摄影机调度的运动形式有推、拉、摇、跟、移、升、降。

以镜头位置分,有正拍、反拍、侧拍等形式;以镜头角度分,有平拍、仰拍、俯拍、升降拍及旋转拍等形式。

一般来讲,若干衔接镜头,用同一个运动形式拍摄,会给人流畅的感觉,用忽而仰,忽而俯的角度拍摄,会给人强烈的对立感觉。

>>场面调度的手法和风格三种主要的调度手法电影的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

为了使电影形像的造型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处理电影场面调度时,可以从剧情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手法:纵深调度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使镜头位置作纵深方向(推或拉)的运动。

比如将摄影机摆在十字路口中心,拍一演员从北街由远而近冲向镜头跑来,尔后又拐向西街由近而远背向镜头跑去的镜头;或者跟拍一演员从一个房间走到房子深处另外几个房间的镜头。

这种调度可以利用透视关系的多样变化,使人物和景物的形态获得强烈的造型表现力,加强电影形像的三度空间感。

重复调度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重复出现。

虽然镜头调度有些变动,但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重复出现。

虽然演员调度有些变动,但相同或相似的镜头调度重复出现。

在一部影片中,这种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重复出现,会引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在比较之中,领会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涵义,从而增强剧情的感人力量。

比如,一场戏是刚结完婚的妻子在村口一棵榕树下送别丈夫上前线作战。

另一场戏是数年后,同在这棵榕树下,妻子迎接丈夫立功凯旋归来。

如果将这两场戏用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加以处理,当观众第二次看到时,势必会联想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境,从而对这一对夫妻的离别和重逢有更深的感受。

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

若再配以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的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采。

场面调度的两种风格下意识里,我们认为电影是“刻意安排”的,突发新闻或者纪录片是“随意抓拍”的。

换一句话说,前者是“表演”,后者是“纪实”;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如果认识到,这些都是影像的外在表现方式,就像人的外衣,是一种包装,那么电影可以披上“纪实”的外衣,纪录片也可以穿上“表演”的戏装。

那么,用术语来讲,这是一种视觉元素的调度,导演对影像的表现,采用“开放”的形式还是“封闭”的形式等等,都可以涵盖在场面调度这个范畴里。

场面调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事实上包括了四个不同的形式元素:1、 动作的安排2、 布景与道具3、 构图方式4、 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希区柯克自认为是形式主义者,擅长以极精确的方式计算,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他相信木有经过设计的现实是凌乱且不具有意义的:“我从不依场景地形,而依银幕上的地理需要而设计。

”他认为演员身边的空间必须依逐个镜头的需要而安排。

“我只想该如何像填画布一样,将空白银幕填满。

这就是为什么我画分镜头表及道具安排的草图给摄影师。

”演员们常抱怨,希区柯克不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所有的细节都被导演精心安排好了。

当然,与希区柯克不同的导演有时则故意避免如此安排场面调度,而尽量以开放的形式来安排外景戏,使画面看起来像是一个记录片段,是不经意间拍摄下来的,使得电影看起来有一种写实、即兴的味道。

开放与封闭形式在风格上各趋极端,技巧重心亦不同,对现实的态度更迥异。

这两个名词亦与写实、形式主义相关。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导演偏爱开放的形式,而形式主义导演倾向于封闭的形式。

从风格上来讲,开放的形式含蓄而内敛,封闭的形式较自觉和明星。

写实导演倾向于开放形式,企图借所拍的片段暗示整个外在的现实,其设计和构图一般较为随意而不正式(《小武》应该是一个很写实的例子)。

开放形式受纪录片美学影响,其影像似乎是捕捉而非安排的。

过度的均衡和仔细的对称都被舍弃,强调其亲切自然的效果。

开放形式的静照很少图像化或人工艺术化。

反之,它们代表现实中被冻结的一刻。

从视觉设计来说,开放形式强调非正式、不突兀的构图,影像结构似乎不明朗,组织似乎较散漫,人与物也好像不是故意安排的。

封闭的形式则强调形式和设计,大部分因素都经过构图的精心安排,而视觉重量的平衡也都经过仔细设计。

开放形式运用不自觉的简单技巧,导演重视现实的纪实性、熟悉和亲切的层面。

有时他会用即兴情况造成自然而直接的效果,这种效果在紧密控制状态下是较难捕捉的。

封闭的形式强调陌生的事物,影像富于质感的对比和逼人的视觉效果。

由于其场面调度经过准确的控制和风格化处理,影像会显得人工化,离现实较远。

封闭形式的视觉信息较多,远比肤浅的现实主义还多。

开放形式重真实而舍弃形式美感,封闭形式则为美感而牺牲表现的真实(最典型的可能是张艺谋老人家了,从《秋菊打官司》到《英雄》,恰是一个从现实主义到表现主义、从重真实到重美感的转变)。

两者对构图的观点也不同。

开放形式较不重框架观念,暗示景框外仍有很多现实未纳入,强调空间意义是连续的,导演也好用“摇镜头”横过场景。

镜头往往显得过窄,不能囊括所有现实,许多角色也如画家德加斯一向喜欢用开放形式画的人物一样,有一半被切于框架外,以暗示框架外延续的空间。

封闭形式的镜头有如一个完整的小天地,所有的信息都被仔细安排于景框中。

空间似乎封闭完整,景框外的因素并不重要,至少在个别镜头的本质上,它和前后的时空关系是疏离的。

由开放形式的电影中取下的宣传照往往在艺术感上乏善可陈,其影像的美感通常稍纵即逝,似乎是从不经意的现实中取下的片段(电影杂志中的照片常用封闭形式的宣传照,因为它们较具美感,较有构图感)。

开放形式影像的美感更难捕捉。

追求的是一种偶然、刹那的真实。

开放形式也喜欢视觉上的暧昧性,影像的神秘不明正是其魅力所在。

开放形式电影的摄影机一般会被戏剧所引导。

比如娄烨的《苏州河》要求摄影机尽忠职守地追随演员。

剪接也似乎没有什么章法。

但我们似乎都在等待一种机缘巧合,似乎即将发生的才是重要的。

有时,这种看似“简单”的效果恰恰是经过苦心经营才造成的。

封闭形式电影的摄影机却像在期待戏剧性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