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合集下载

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

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

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心内科是指对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目。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承担着泵血和输送氧气的重要功能。

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操作复杂,护理负担大,护理任务繁重。

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1. 护理操作失误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进行多种操作,如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输液、给药、换药等,这些操作都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细心的态度。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大意或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发生护理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 药物管理失误心内科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而且这些药物剂量较大、用药时间较长。

护理人员在给药时,如果不注意用药规范、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容易导致药物管理失误,对患者造成危害。

3. 感染控制不力心内科患者因病情复杂,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而且医院内环境复杂,护理操作繁琐,如果护理人员在感染控制上不够严格,很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

4. 沟通不畅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多变,需要及时、准确地沟通,包括与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沟通,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的沟通。

如果护理人员在沟通过程中存在不畅畅、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诊疗结果和护理质量。

5. 床边安全问题心内科患者多为卧床休息,枕垫、床单都需要定时更换,而且患者需要协助翻身,以防压疮的发生。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床边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有时会疏忽对患者的床边安全护理,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摔倒、压疮等问题。

6. 疼痛管理不当心内科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往往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疼痛情况,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容易导致疼痛管理不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患者的病情往往危及生命。

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护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一、护理风险1.心血管意外事件: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因是心血管意外事件,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这些事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2.低氧血症: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往往存在低氧血症的症状,这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甚至死亡。

3.恶性心律失常: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有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这会导致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4.感染: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往往较弱,容易感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二、管理策略1.严密监测: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要进行严密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特别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进行更加频繁的监测。

2.及时干预: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如心律失常、低氧血症等,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心肺复苏、氧疗等,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预防感染:对于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如维护良好的个人卫生、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

4.药物治疗: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和护理计划执行,同时注意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5.加强营养支持: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营养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总之,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需要整体化、全面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通过严密的监测、及时干预、预防感染、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及正规的医疗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心内科专科护理要点

心内科专科护理要点

心内科专科护理要点
心内科专科护理涉及到对心脏疾病患者的护理,包括心绞痛、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护理。

以下是心内科专科
护理的要点:
1.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
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疼痛管理,对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要及时评估疼痛程度,给予合适的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3. 观察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4. 液体管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监测体液平衡,控制
液体摄入和输出,避免水钠潴留。

5. 药物管理,负责监测和管理患者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6. 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和家属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7. 安全护理,保障患者的安全,预防跌倒、误吸、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8. 教育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心内科专科护理要点包括全面的生命体征监测、疼痛管理、心电图观察、液体管理、药物管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以及教育指导。

这些要点能够帮助护士全面有效地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心内科是指治疗心脏疾病的科室,其涉及到的病种繁多,常见的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在心内科工作中,护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护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风险,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本文将对心内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一、跌倒伤害风险心内科病人的行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护士应该注意病人的行走状况,及时提供援助,保持病人的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1、帮助病人起床、行走时,要提前告知病人避免突然起身、突然移动。

2、病人需要用洗手间时,要有人陪护,保持洗手间干燥,地面要经常清洁保持干燥。

3、床栏需要随时升起,保证病人在睡眠时不会掉下床。

4、给病人佩戴防滑袜,增加走动的安全性。

心内科病人可能会在清醒的时候,从床上坠落。

这种风险对于老年病人来说尤为严重。

护士需要认真观察病人,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病人从床上坠落。

具体措施包括:1、床头必须升高,病人在清醒状态下不能自己解开床栏,必须有专人负责打开和关闭床栏。

2、给病人使用软质床垫或床上垫,减少病人坠落时受伤的可能性。

3、每晚的睡眠之前,检查床栏、枕头、被子等是否整齐有序,避免病人滑出被子,以及病人的被子不要过重。

三、误吸风险心内科病人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或是症状严重而导致吞咽困难,从而增加了误吸的风险。

护士需要定期检查病人,及时发现病人有误吸的倾向,并给予必要的护理帮助。

具体措施包括:1、给病人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品,避免吞咽困难。

2、定期检查病人的口腔,确保口腔清洁干净。

3、让病人在吃饭时坐直,避免低头或是仰头吃饭。

4、注意病人的呼吸状态,如果呼吸困难,及时帮助病人换取正确的呼吸姿势。

四、药物误用风险心内科病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有些药物的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时间间隔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护士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给病人服药,并注意病人的药物使用情况,避免发生药物误用。

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版

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版

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版1.重点观察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要进行密切监测,以及相关的体征和症状,如胸闷、胸痛、气短等。

-观察心电图,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征象。

-监测血液检查结果,包括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等。

-注意尿量的监测,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

-观察眼结膜、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湿度,以评估患者的循环状况。

2.保持患者安静:-在心内科疾病急性发作或恶化期间,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防止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控制患者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患者过度激动或情绪波动,以免诱发心血管事件。

3.保持良好的呼吸道通畅:-患者在卧床休息期间,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分泌物积聚导致呼吸困难。

-鼓励患者咳嗽,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根据医嘱给予吸氧治疗,维持良好的氧合状态。

4.严密观察药物的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给药,避免漏服或重复用药。

-监测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内毒素反应等。

-密切关注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避免使用过敏原和禁用药物。

5.提供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态给予适当的饮食,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

-鼓励患者多饮水,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餐和暴饮暴食。

-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密切关注营养不良和水肿等情况。

6.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表示关心和体谅。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态度。

-鼓励患者参加心理疗法和康复训练,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总之,在心内科疾病的护理中,重点是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变化,给予及时的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

此外,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和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心内科是专门研究心脏疾病的科室,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遭受的伤害或危险。

下面将对心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

1. 出血风险:在心内科患者中,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心导管手术后。

预防对策包括:- 术前评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及时纠正异常。

- 导管操作:操作时要轻柔、缓慢,避免对血管和组织造成损伤。

- 确保止血:术后及时绷带或进行血衣形成,避免局部渗血,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

2. 感染风险:心内科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不动或接受心导管手术,易于导致感染。

预防对策包括:- 严格手卫生:护士在接触患者前后要勤洗手,必要时佩戴手套和口罩。

- 避免交叉感染:隔离患者,减少患者之间的接触,防止病原体传播。

- 讲究无菌操作:心导管插管前后,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3. 定位不准确导致并发症风险:心内科的一些检查和治疗操作需要精确的定位,否则可能导致并发症。

预防对策包括:- 认真熟悉操作规范:护士要掌握心导管插管等操作的规范和流程,从而减少定位错误的风险。

- 注意操作中的标记:在心导管插管时,注意标记插入深度,避免过深或过浅导致并发症。

- 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措施。

4. 药物治疗风险:心内科患者通常需要药物治疗,但不合理或错误的用药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预防对策包括:- 调查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过去用药情况,避免重复用药或用药过敏。

- 提供药物教育: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药物知识的教育,明确药物的用途、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误用或不良反应。

- 加强药物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在心内科的护理中,护士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掌握好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护士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增强护理风险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心内科护理规章制度

心内科护理规章制度

心内科护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管理,规范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心内科护理是医院重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护理工作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所有从事心内科护理工作的护士、护士长和医师都应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四条护理工作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人格,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第五条医院应对心内科护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护理制度第六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心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护理工作的程序和标准,确保护理工作按规定进行。

第七条医院应配备专业、能力强的医务人员从事心内科护理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护理水平。

第八条医院应做好护理记录的管理工作,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第九条医院应建立护理巡回制度,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患者健康档案,保障患者信息的隐私和安全,确保患者病情的连续性。

第三章护理操作第十一条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报告医生。

第十二条对于接受心内科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适应康复期的生活。

第十三条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规定给予药物治疗和护理照顾,确保患者病情稳定。

第十四条对于患有并发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协助治疗。

第十五条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采取紧急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时送往重症监护室。

第四章护理守则第十六条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坚持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专业作用。

第十七条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权益,保护患者的隐私信息,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策略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是指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其病情危重且病情变化快。

这类患者的护理风险较高,护理工作需高度重视和精心管理。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之一是心血管系统的失控。

这类患者常常存在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脏骤停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如进行心脏复苏、紧急心电转复等。

呼吸系统的失控也是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重要风险。

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等症状,需要及时给予氧气治疗、药物辅助呼吸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音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液体平衡的失控也是心内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重要问题。

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水潴留或者心脏骤停等情况,需要合理管理液体平衡。

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血压、尿量等指标,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整液体输注量和药物使用。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可能伴随着感染风险的增加。

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胸外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操作,这可能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注意手卫生、消毒、隔离等措施,严格控制感染源,保护患者的免疫系统。

心内科危重症患者在长时间卧床休养时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进行床边体操、深静脉按摩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护理人员也应合理安排患者的翻身和换位,减少长时间固定造成的压力溃疡风险。

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管理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及时干预,并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措施。

这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失控、呼吸系统的失控、液体平衡的失控、感染风险的增加以及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管理。

只有合理应对这些风险,才能保证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探讨心内科患者的安全管理策略。

论文对患者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意外事故的防范、心理康复指导、院内感染的防控、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对重点患者、重点环节、特殊用药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制订护理安全紧急预案,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專科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及整体素质。

结果有效降低了心内科护理安全的风险,减少了护理差错,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标签:心内科;患者;安全管理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所在[1],反应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心内科大多数为年老、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的患者。

WHO 总干事在2003年12月所作题为”保健质量:患者安全”的报告中,号召所有成员国家对患者安全问题给予最密切的的关注,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并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2]。

我科多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讨论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以降低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

1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患者因素:由于我科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对疾病认识不足,易发生跌倒、坠床、冻伤、烫伤、自杀等意外。

环境因素:如摇床的摇手使用后未及时归位、地面湿滑、床旁椅放置不妥、光线过强或过暗等易使患者受到伤害。

药物因素:我科患者常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特殊药物,如使用不当或宣教不到位易使患者受到伤害。

护理人员因素:护士的沟通协调能力欠缺,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安全感,护患关系的紧张,不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3]。

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不够,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

2安全管理对策
2.1做好入院评估心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患者安排在监护室或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护理人员应将急重症患者安排在监护室,相对较重的尽量安排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以便于及时观察病情和抢救,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留陪伴。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护理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保障护理的安全[4]。

使用床头卡和腕带,有效识别患者。

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较差、患者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以下重点环节的管理:①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区域包括门窗、卫生间、开水房、病室床单元设施等,这些是
患者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设专人管理和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中午、夜间、患者起床、就餐等时段,这些时间护理人员相对较少且比较繁忙,对患者的关注相对较少,易发生意外。

所以我科决定在特殊时段增加护理人员来协助工作,中午派4~5名护理人员上班,夜间采取双班,节假日必须排够上班人员、安排护理二线加强防范,避免患者发生意外;②做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心内科患者年老多病,抵抗力较差,易发生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分类处理,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2.2加强重点患者的监护与管理①病危的患者:心内科常见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患者,护士必须将这些患者安排在监护室,便于及时观察和抢救。

及时、准确、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其心理变化、治疗效果,协助生活护理。

备齐抢救物品,定期检查维修,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对难免压疮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执行压疮风险评估与压疮报告制度,实施压疮防范的有效措施。

②年老、基础疾病多、行动不便的患者:心内科患者多见于老年人,他们常伴有其他疾病,行动不便,易发生摔倒、坠床等意外,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应加强入院宣教,对患者实施跌倒坠床评估,根据分值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密切巡视病房,必要时留陪伴,防止意外的发生。

2.3心理康复指导有效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多数心血管疾病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药物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

护理人员应实施责任制护理,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主动与自己主管病房的患者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患者,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

患者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患者,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有效沟通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5]。

2.4药物治疗中的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是减轻或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

我科常用的一些扩血管药、利尿药、洋地黄类制剂等不良反应较大,因而必须详细向患者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控制用药速度和量,高危药品应单独存放,有醒目的标志,并有使用的限制[6]。

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巡视、随时倾听患者的主诉,以免发生低血压、跌倒、洋地黄中毒、诱发或加重心衰及心律失常等意外。

2.5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

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

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问,对重点患者、重点环节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科室每周召开一次护理质控会议,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施前瞻性的动态管理。

严重差错事故应按照不良事件上报流程逐级上报,首先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h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

2.6我科制定的护理
质量管理指标见表1。

2.7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7]。

护士的素质与护理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故要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

科室要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实施各级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使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求护士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护理安全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并围绕护理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3结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8]。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护理纠纷、差错事故的发生,是当今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患者、重点环节以及特殊用药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

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錯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9]。

参考文献:
[1]关永杰.护理管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WHO. Quality of care:patient safety [EB/OL]. [2006 -11-01]. http://www. who.int/gb/ebwha/pdf-files/EB11337. pd.f
[3]刘丽革,刘丽霞.关于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1,22(2):116.
[4]王琼莲,王嫒.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64-65.
[5]张燕红,陈淑娟,郑宪萍,等.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3.
[6]任秋芸,卫淑英,任海芸.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2,16(4):232.
[7]蒲菊芬.病区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
[8]缪微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9]李平.浅谈护理安全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5(26).编辑/许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