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学共20页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美德(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独尊儒术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高中历史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儒家思想神学化;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
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表现在:(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答案】C【解析】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
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亲爱的读者,你好!我们很荣幸地与你分享这篇文章。
作为一篇专业的文章,我们以历史伟人董仲舒的新儒学为主题,讨论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这篇文章旨在启发你深入思考,领悟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董仲舒新儒学概述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新儒学,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新儒学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现代社会的挑战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董仲舒新儒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现代价值1. 道德建设:董仲舒新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诚信、友善、和谐等价值观相吻合。
通过弘扬新儒学,我们可以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 家庭伦理: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家庭伦理,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弘扬新儒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家庭的价值,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家庭和谐。
3. 社会秩序: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仁爱之心和道德自律。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秉持公正、平等、宽容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将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 文化传承:董仲舒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
这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的文化繁荣。
四、应用实例与案例分析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
许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导致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高中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
(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史料运用]
(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2)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8 人民版

反应)
——《为人者天》
材料三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深察名号
请回答:
(1)
天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天的意志。
天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天的意志。
(2)
人是天根据自己的特征创造出来的,所以“天 人感应”“天人合一”。
(3)综合三则材料,概述作者的基本思想。 天是主宰一切的,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
1.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地位
(1)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 和“礼”,主张仁爱,维护周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 学说,提出了仁政,认识到“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春秋 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变革时 期,儒家学说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 建制度、统一国家、相互争霸的需要,没有得到新型统治阶级 的重视。
(1)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 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 生活。
(2)科举制的创立和健全,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 治体制的稳固。
(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 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 备力量。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 才力量相对薄弱。
儒
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
学
的
罢黜百家
兴
表现 太学出现
起
科举选官(略)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秦始皇像
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变化?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

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说小小编来源:华美热点:儒学,董仲舒,汉代,中国,始皇关于汉代儒学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也称为儒家思想或儒教,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也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在被扫除之列。
“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深受其害,西汉刘歆在其《让太常博士书》中描述:“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律,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虽然这有点夸大其词,但儒学受到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西汉统治建立初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黄老之学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因而黄老之学在学术领域也大大扩展了思想阵地,形成了新道家在汉初的特殊地位。
因此儒家学说无法成为主流的意识,只在民间传播。
不过儒家不是不随时代变化的思想流派,它开始了内部构造的新转换,建立了比较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够容忍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同时对不利于自身体系的思想则本能地进行排斥,这种兼容性和排他性高度统一的特点,为它上升为统治学说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60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日渐强盛,采取了一系列削弱丞相权力和王国势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此相适应,需要一套较汉初黄老之学更加积极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君主权威,控制人们思想,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儒家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
主张以“大一统”为核心,强调“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德主刑辅”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政治哲学,为西汉中央集权,阻止诸侯分裂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中董仲舒最为突出,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广泛吸收了阴阳、法、道、名、墨各家,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庞大体系。
把“三纲五常”都说成是天意,天经地义。
通过“大一统”的模式推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儒学由一家而融汇百家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儒学,进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特点而这样概括。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课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

巩固国家统一的要求。
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封建 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 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怎样 的区别?
项目 思想来源 理论基础 政治主张
天人观
先秦儒学
新儒学
《论语》等为基 础的儒学
(1)继承表现:继承了先秦儒学宣扬的“仁”“礼” “仁政”“民本”等思想
(2)发展表现: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 “大一统”思想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宣扬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封建统治。
回忆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孔子“仁” “礼” 学说,政治上 “为政
之。……
——《史记·周勃世家》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
问题3
问题2
问题1
问题3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3)实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内容
(补充)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