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膏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制备软膏实验报告总结

制备软膏实验报告总结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采用常用的方法制备软膏,并评价其质量和性能,为日后的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
二、实验原理软膏是一种半固体制剂,通常由基础药膏和一定比例的药物活性成分组成。
制备软膏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基础药膏:一般在药学上常使用的基础药膏有白软膏、凡士林、玻璃膏等,其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药效要求进行合理搭配。
2. 药物活性成分的添加:根据药物的疗效和使用要求,将药物活性成分加入到基础药膏中,注意搅拌均匀,确保药物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3. 软膏的质量评价:制备完软膏后,需要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外观、颜色、质地、pH值、粘度、稳定性等指标。
三、实验过程1. 准备材料:包括基础药膏、药物活性成分、药品秤、锥形瓶、搅拌棒等。
2. 称取基础药膏:根据实验要求和方案,选取适量的基础药膏,放入锥形瓶中。
3. 加入药物活性成分:按照一定比例,将药物活性成分加入到基础药膏中,然后用搅拌棒均匀搅拌。
4. 形成软膏:经过搅拌后,软膏逐渐形成,此时可以观察其外观、颜色、质地等性质。
5. 质量评价:将制备好的软膏进行质量评价,包括pH值的测定、粘度的测定、稳定性的评估等。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制备,得到的软膏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质地,颜色均匀一致。
经过质量评价,发现其pH值为X,粘度为X,稳定性良好。
软膏的制备过程符合预期目标,初步达到了设计要求。
五、实验分析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制备软膏,并对其质量和性能进行评价。
从实验结果来看,软膏的外观、质地、颜色等符合预期要求,说明在配方设计和制备过程中的操作是正确的。
经过质量评价,发现软膏的pH值适宜,粘度符合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说明药物活性成分在基础药膏中得到了有效的分散和稳定。
然而,本次实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软膏的质量评价指标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例如可加入药物释放度、感官评价等指标。
其次,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药物的加入量和均匀搅拌程度,避免产生剂型不均匀的问题。
制备硫磺软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硫磺软膏的制备方法及步骤。
2. 了解硫磺软膏的成分及作用。
3. 掌握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硫磺软膏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具有杀菌、止痒、消炎、收敛等作用。
其制备原理是将硫磺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均匀,制成具有一定稠度的膏状制剂。
三、实验材料1. 硫磺:纯度为99.5%以上。
2. 凡士林:作为基质。
3. 甘油:作为润滑剂和保湿剂。
4. 羊毛脂:作为基质,提高软膏的粘稠度和稳定性。
5. 红花油:作为香料,增加产品的香气。
6. 研钵、研杵、烧杯、玻璃棒、量筒、天平、电炉、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硫磺5g,置于研钵中。
2. 加入适量的甘油,研磨至硫磺完全溶解。
3. 加入凡士林和羊毛脂,继续研磨,使基质与药物充分混合。
4. 加入红花油,搅拌均匀。
5. 将混合好的药物与基质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6. 将烧杯置于电炉上,加热至60-70℃,使软膏剂均匀熔化。
7. 用温度计监测温度,保持温度在60-70℃。
8. 待软膏剂熔化后,离火冷却至室温。
9. 将冷却后的软膏剂倒入模具中,制成所需的形状。
10. 待软膏剂凝固后,取出即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软膏剂外观:制备的硫磺软膏呈淡黄色,均匀细腻,具有硫磺的特有气味。
2. 质量评定:对制备的硫磺软膏进行质量评定,包括以下指标:(1)外观:观察软膏剂的外观,应符合规定;(2)熔点:测定软膏剂的熔点,应在60-70℃之间;(3)酸碱度:测定软膏剂的酸碱度,应符合规定;(4)重量差异:测定软膏剂的重量差异,应符合规定。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硫磺软膏,其外观、熔点、酸碱度、重量差异等指标均符合规定。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了软膏剂的质量。
七、实验讨论1. 在制备硫磺软膏的过程中,硫磺的纯度对软膏剂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选用纯度较高的硫磺。
2. 在研磨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甘油有助于硫磺的溶解,提高软膏剂的均匀性。
乳膏制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氢水-叶黄素皮肤辐射损伤修复乳膏的配方及制作工艺,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为皮肤辐射损伤修复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产品。
二、实验材料1. 氢水:纯度99.9%,购自某品牌。
2. 叶黄素:纯度98%,购自某品牌。
3. 植物油:橄榄油,购自某超市。
4. 水剂:纯净水,购自某超市。
5. 混合乳化剂:聚山梨酯80、聚乙二醇-400,购自某品牌。
6. 防腐剂:苯氧乙醇,购自某品牌。
7. 香精:玫瑰香精,购自某品牌。
8. 脂肪酸:硬脂酸,购自某品牌。
9. 硅油:聚硅氧烷,购自某品牌。
10.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搅拌器、烧杯、三角瓶、过滤器、高压均质机等。
三、实验方法1. 配方设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氢水-叶黄素皮肤辐射损伤修复乳膏的配方,包括氢水、叶黄素、植物油、水剂、混合乳化剂、防腐剂、香精、脂肪酸、硅油等。
2. 混合:将植物油、水剂、混合乳化剂、防腐剂、香精、脂肪酸、硅油等原料按照配方比例称量,放入烧杯中。
3. 乳化:将烧杯中的原料在搅拌器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形成乳液。
4. 添加氢水和叶黄素:在乳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氢水和叶黄素,搅拌均匀。
5. 过滤:将混合好的乳液通过过滤器过滤,去除杂质。
6. 均质:将过滤后的乳液放入高压均质机中进行均质处理,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7. 填充:将均质后的乳液填充到预先消毒的乳膏管中。
8. 杀菌:将填充好的乳膏管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杀菌处理。
9. 冷却:将杀菌后的乳膏管放置在室温下冷却至室温。
10. 包装:将冷却后的乳膏管进行包装,完成氢水-叶黄素皮肤辐射损伤修复乳膏的制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乳膏外观:制作的氢水-叶黄素皮肤辐射损伤修复乳膏呈均匀的乳白色,无明显杂质。
2. 乳膏稳定性:经过稳定性实验,乳膏在室温下放置3个月,未出现分层、酸败、变色等现象。
3. 乳膏安全性:经皮肤刺激性实验,乳膏对皮肤无明显刺激性。
4. 乳膏效果:通过动物实验,使用本实验制作的氢水-叶黄素皮肤辐射损伤修复乳膏对皮肤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1. 引言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制剂,主要用于皮肤病变的治疗和保护。
它通过局部应用使药物在皮肤上保持长时间的接触,从而发挥治疗的效果。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软膏剂来学习制剂及其制备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并了解软膏剂的特性和应用。
2. 实验原理软膏剂的主要成分为基础膏体和活性成分。
基础膏体通常由油脂、水和乳化剂组成,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黏稠度。
活性成分则是药物的主要成分,用于治疗特定的皮肤病变。
在制备软膏剂时,需要先将基础膏体中的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将两相混合并搅拌均匀,最后加入活性成分并继续搅拌,得到最终的软膏剂。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基础膏体:根据制剂配方,将所需量的油脂、水和乳化剂称取在不锈钢容器中。
3.2 加热油相:将容器放入加热设备中,以适当的温度加热,使油脂融化。
3.3 加热水相:将另一个容器放入加热设备中,将水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
3.4 混合油相和水相:将加热后的油相和水相分别倒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并通过搅拌器将两相混合均匀。
搅拌的速度应适中,以防止形成过多的气泡。
3.5 加入活性成分:将预先称取的活性成分加入到混合的油水相中,并继续搅拌以确保均匀分散。
3.6 打磨与过滤:对混合物进行打磨和过滤,以确保软膏剂的质地细腻,去除其中的杂质。
3.7 放置冷却:将制备好的软膏剂放置于室温下冷却,使其凝固并形成细腻的质地。
3.8 装瓶保存:将软膏剂装入干净的容器中,并密封保存,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4. 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软膏剂,具有均匀细腻的质地。
软膏剂可以通过改变基础膏体的成分和比例来调整其黏度和润滑性。
同时,在加热油相和水相时,必须注意控制温度,以避免过高或过低对制剂质量的影响。
活性成分的加入应在混合油水相均匀后进行,并通过搅拌使其均匀分散,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最终制备的软膏剂应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并能够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高渗透性。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软膏基质的主要性质。
2、掌握软膏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是指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它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占软膏剂组成的绝大部分,除起赋型剂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软膏剂常用基质有:油脂性基质(烃类、类脂类及动植物油等)、乳剂型基质(O/W型和W/O型)和水溶性基质。
基质应无刺激性,使用前应在150℃干热灭菌1小时,过滤备用。
软膏剂基质的制备方法可根据药物及基质的性质选用研和法、熔和法或乳化法。
含固体药物时应研成极细粉,并用少量基质或液状石蜡研成细糊状,然后加其余的基质混合均匀。
制备用具均应灭菌,并应在无菌操作柜内进行操作。
对于软膏剂的质量评价,除应检查熔点外、酸碱度、粘度、稳定性和刺激性外,其释药性能等也是重要检查项目。
三、实验内容(一)仪器与材料仪器:蒸发皿、乳钵、电热水浴器、电炉、温度计、显微镜、等。
材料:(写实验时所用到的)(二)实验部分1、O/W型乳剂型软膏基质[处方]硬脂醇 1.8g 白凡士林 2.0g 液状石蜡1.3ml月桂醇硫酸钠 0.2g 尼泊金乙酯0.02g 甘油1.0g蒸馏水适量共制成20g[制备](1)取油相成分硬脂醇、白凡士林、液体石蜡于蒸发皿中,置于水浴上加热至70~80℃左右混合熔化。
(2)另将水相成分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乙酯、甘油和计算量蒸馏水置小烧杯中,于水浴上亦加热至80℃左右。
(3)在搅拌下将水相成分以细流状加入油相成分中,在水浴上继续保持恒温并搅拌至呈乳白色半固体状,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冷凝,即得O/W型乳剂型基质。
[操作注意] 油相和水相应分别于水浴上加热并保持温度在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不断顺向搅拌。
2、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性软膏基质[处方] 羧甲基纤维素钠 1.2g 甘油 3.0g尼泊金乙酯 0.04g 蒸馏水加至20g[制备](1)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乳钵内,加甘油研匀,加入12ml水使完全溶解。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等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并能根据基质类型及处方组成合理地选择制备方法。
2.掌握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了解糊剂的制备原理和方法5.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概念软膏剂是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配制环境要求:无菌软膏剂的配制、灌装(或灌封)需在C级环境下进行软膏基质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型剂,可使软膏具有一定的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还具有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有以下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可根据主要的性质及临床治疗要求选用适宜的基质制成软膏剂。
软膏类型: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和法、乳化法。
质量标准(1)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2)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黏膜,涂布后能软化而不熔化。
(3)性质稳定,无酸败、异嗅、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4)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它不良反应。
(5)用于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6)必要时可向软膏剂中加入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附加剂。
(7)所用包装材料,特别是直接与软膏接触的内包装材料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8)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置避光容器中密闭保存。
糊剂(Pastes)概念糊剂系指用适宜基质与大量粉状药物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其含粉量通常为25%~50%,多为具有吸湿、收敛性亲水性药物,如淀粉、氧化锌、碳酸钙、白陶土、碳酸镁等。
糊剂类型(1)油脂性糊剂用油脂性基质和多量粉末药物制成。
(2)水溶性凝胶糊剂以蒸馏水加甘油,淀粉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为基质,所含固体粉末长较油脂性糊剂为少。
质量要求全质均匀、细腻,有较高的硬度、较低的油腻性和较强的吸收水分能力,适用于分泌液较多的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的干燥、收敛和保护作用。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引言软膏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剂形式,由于其方便使用和渗透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
本实验旨在研制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材料与方法1. 材料:- 载体油相:白凡士林- 水相:甘油、聚山梨酯20- 药物:抗菌药物(以灰霉素为代表)2. 方法:- 准备药物负载软膏:将适量的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按一定比例(如3:1)加热混合,制备油相基质。
将甘油和药物溶解在水中,制备水相溶液。
将油相基质以小滴加入水相溶液中,同时边搅拌边加热至软膏完全均匀。
- 药物释放性能测试:在离心管中取一定量的药物负载软膏,放入透析膜袋中,并将透析膜袋封口。
将透析膜袋浸入含有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保持一定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透析膜袋中的药物负载软膏样品,测定释放的药物量。
结果与讨论1. 软膏制备: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混合比例对软膏的稳定性和渗透性有一定影响。
当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比例为3:1时,软膏的质地较为均匀,易于应用在皮肤表面,且在体温下不易变色。
2. 药物释放性能:通过药物释放性能测试,我们发现药物负载软膏样品在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下释放药物的速率较为稳定。
初期释放速率较快,后期逐渐趋于平稳。
这是由于软膏中的药物通过透析膜袋逐渐被扩散出来。
结论本实验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了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研制的软膏可应用于外用药物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张颖, 李明, 陶元红. 软膏剂及其临床应用[J]. 医药导报, 1999, 12(9):16-18.致谢感谢实验中指导老师和实验室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谢提供药物和材料的厂家。
药剂学实验:软膏剂的制备(含现象结论及讨论)

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含现象结论及讨论)实验日期:202X年X月X日 T:24℃ RH:40%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剂质量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和法、融合法、乳化法。
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研和法:固体药物→研细→加部分基质→研磨至糊状→递加其余基质研磨→成品融和法:基质→水浴加热熔化→加入其他基质→搅拌至基质全熔→搅拌下加入药物→搅拌冷却至膏状乳化法:油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约80℃;水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将水、油溶性组分加到一块搅拌冷凝至稠膏状→成品三、仪器与材料仪器:水浴锅,研钵,软膏板,软膏刀,显微镜等。
材料:水杨酸,凡士林,白凡士林,液体石蜡,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羊毛脂,三乙醇胺,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苯甲酸钠,纯化水。
四、实验内容1.油脂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液体石蜡适量(约4 g)油脂性基质凡士林加至200g 油脂性基质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液状石蜡研磨成糊状,分次加入白凡士林,研磨均匀,加入剩余的液体石蜡调节稠度,即得。
2.O/W型乳剂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2.0 g 主药硬脂酸 4.8 g 与三乙醇胺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 1.4 g 辅助乳化剂白凡士林0.4 g 油脂性基质羊毛脂 2.0 g 油脂性基质液体石蜡 2.4 g 油脂性基质三乙醇胺0.16 g 与硬脂酸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纯化水加至40.0 g 水性基质制法:取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和液体石蜡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80℃搅拌熔化。
取三乙醇胺和计算量纯化水于另一烧杯、水浴加热至80℃,搅拌均匀。
同温下,将水相与油相混合,水浴上不断搅拌,后取出于室温搅拌。
在有水杨酸的研钵中加入O/W型乳剂基质,即得。
3.水溶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羧甲基纤维素钠 1.2 g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甘油 2.0 g 油脂性基质苯甲酸钠0.1 g 防腐剂纯化水16.8 ml 水性基质制法: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后研磨均匀,然后边研磨边加入溶有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磨均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软膏剂的制备
唐明星蔡姣
(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
【摘要】实验目的: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的加入方法。
方法:采用研和法和熔和法制备油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以及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两种类型的乳膏基质。
结果:制备出四种基质的水杨酸软膏。
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略带粉红色透明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无油腻感;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淡黄色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但油腻感很强;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膏状半固体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感小,易涂布均匀;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为白色均匀细腻的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油腻性较小,但比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油腻性大。
【关键词】基质制备水杨酸软膏
软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在软膏剂中,基质占软膏的绝大部分。
基质不仅是软膏的赋形剂,同时也是药物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以及药物的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其中用乳剂型基质制成的软膏又成为乳膏剂,按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乳膏剂与油包水型乳膏剂。
水溶性基质:是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解于水中而制成的半固体软膏基质。
易溶于水,无油腻性,能与水性物质或渗出液混合,易洗除,药物释放较快。
可用于湿润的或糜烂的创面,也可用于腔道黏膜或防油保护性软膏。
油脂性基质:包括动植物油脂、烃类、类脂及硅酮类等疏水物质。
润滑,无刺激性;涂于皮肤上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皮增厚、角化、皲裂有软化保护作用;能与较多药物配伍,不易长菌。
缺点是油腻性大,不易洗除;吸收性差,与分泌物不易混合,不适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皮损;药物释放性能差;往往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
主要用于对水不稳定药物的基质,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吸水性,常用作乳膏基质中的油相。
乳膏基质:与乳剂相似,乳膏基质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有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之分。
稠度适宜,容易涂布,不妨碍皮肤分泌物的分泌和水分的蒸发,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影响较小。
因含表面活性剂而较易洗除,并有利于药物与皮肤的接触。
可用于亚急性、慢性、无渗出的皮肤破损和皮肤瘙痒症,忌用于糜烂、溃疡、水疱及化脓性创面。
[1]
水杨酸软膏为皮肤科用药,应用广泛,用于银屑病、皮肤浅部真菌病、脂溢性皮炎、痤疮、鸡眼、疣和胼胝等的治疗。
浓度不同药理作用各异。
1~3%浓度具有角质促成作用,可使皮肤角质层恢复正常,同时有止痒作用;5~10%具有角质溶解作用,通过溶解细胞间粘结物而减少角质层细胞间粘附,或通过降低角质层的pH值而提高水合作用和软化作用导致角质松解而脱屑。
≤%水杨酸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及致病性酵母菌即有抑菌作用,水杨酸的抗真菌作用由抑制真菌生长及去除角质层两方面产生。
此外,浓度≥ %还有光保护作用。
不良反应: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大面积使用吸收后可出现水杨酸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神志模糊、呼吸急促、持续性耳鸣、剧烈或持续头痛。
1.实验部分
仪器与试药
仪器
马头牌JYT-1架盘药物天平(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FA21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HH-W600数显三用恒温水箱(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试药
水杨酸;白凡士林(山东利尔康消毒科技有限公司红酚公司新乡市恒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羟苯乙脂(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分析纯);羧甲基纤维素钠(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实验试剂);丙三醇(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分析纯);十八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単硬脂酸甘油酯(成都市克隆化工厂分析纯);司盘40(批号化学纯);液体石蜡(成都市克隆化工厂)
方法
(1)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水杨酸
羟甲基纤维素钠
甘油
羟苯乙酯
纯化水
制法: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研匀,然后边研边加入羟苯乙酯的乙醇溶液,待溶胀后研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水溶性基质研匀,制
成10g。
(2)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 水杨酸
液体石蜡
凡士林 g
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入液体石蜡,研成糊状,分次加入凡士林混合研匀即得。
(3)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凡士林
十八醇
单硬脂酸甘油酯
十二烷基硫酸钠
甘油
羟苯乙酯
纯化水加至 10g
制法:取凡士林、十八醇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置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将十二烷基硫酸钠、甘油、羟苯乙酯和的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其溶解,在同温度下将水相以细流加到油相中,边加边搅拌至冷凝,即得O/W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O/W乳剂型基质研
匀,制成10g。
(4) 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处方:单硬脂酸甘油酯
石蜡
凡士林
液体石蜡
司盘40
乳化剂-OP
羟苯乙酯
纯化水
制法:取石蜡、单硬脂酸甘油酯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加热熔化,再加入凡士林、液体石蜡、的司盘40,至完全熔化后并保持80℃,将同温的乳化
剂、羟苯乙酯、水细流加入上述油相,边加边搅拌至冷凝,至成乳白色
半固体状凝固即得W/O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软膏板上或研钵中,分次加入制得的W/O乳剂型基质研
匀,制成10g。
2.结果和讨论
结果:
(1)水溶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略带粉红色透明状膏状物质,涂于手上,易分散,光滑无油腻感,易洗除。
(2)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淡黄色膏状物质,涂于皮肤上光滑,但形成油膜,油腻感大,不易洗除,吸收性差。
(3)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白色的膏状半固体物质,质软,光滑,容易涂于皮肤上,油腻性小,较易洗除。
(4)W/O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白色均匀细腻的膏体,光滑,有光泽,手感滋润,容易涂布于皮肤上,油腻感较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大,较难洗除。
讨论:
(1)采用乳化法制备O/W或W/O型乳剂基质时,油相和水相应分别水浴加热并保持温度70~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不断顺向搅拌。
为了得到合格的乳剂基质,搅拌必须沿一个方向进行。
(2)用CMC-Na等高分子物质制备溶液时,可先撒在水面上,放置数小时,切忌搅动,使慢慢吸水充分膨胀后,再加热即溶解。
否则因搅动而成团,使水分子难以进入而导致很难溶解制得溶液。
若先用甘油研磨而分散开后,再加水时则不结成团块,会很快溶解。
(3)乳剂基质的类型决定于乳化剂的类型、水相与油相的比例等因素,即便乳化剂为O/W型,但处方中水相的量比油相量少是,则往往难以得到稳定的O/W型乳剂,会因转向而生成W/O型乳剂基质或破乳。
(4)混合基质熔化时应将熔点高的先熔化,然后加入熔点低的熔化。
(5)水相与油相两者混合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左右,且二者温度应基本相等,通常水相温度略高于油相温度,这样当水相加入油相时,油相不会在两相交界凝固,有利于两相的混合。
(6)乳化法中两相混合的搅拌速度不宜过慢或过快,以免乳化不完全或因混入大量空气使成品失去细腻和光泽并易变质。
参考文献:
[1]张志荣,张强,潘卫三.药剂学.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