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之一导论
生理心理复习答案详解

生理心理学——各章练习题(有几题答案真心找不到了,答案仅供参考)(2012-2013-2)第一章导论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理心理学 P1生理心理学是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机制的科学。
二、简答题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举例说明 P5①脑立体定位技术②脑损伤法(包括: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点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损伤、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③刺激法(包括: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④电记录法⑤生物化学分析法⑥分子遗传学技术⑦脑成像技术第十三章精神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从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其靶细胞产生兴奋或者抑制效应的化学物质。
2.神经调质神经调质是指一些自身不直接触发所支配的细胞功能效应,但可以调制传统递质活动的一类神经活性物质。
二、简答题1、简述药物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作用效果:①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②影响神经递质的贮存和释放;③影响受体功能;④影响神经递质重摄取或降解。
影响因素:①机体因素②药物因素③其他因素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一、名词解释1.警觉网络 P16①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景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参与选择性注意);②上行多巴胺系统行为激活,将动机转化为动作);③上行胆碱能系统(提高信噪比,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④上行5-HT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
2.定向网络 P21①顶叶(与注意定向有关,损伤后破坏了对同侧注意摆脱的能力);②中脑上丘(损伤影响视觉定向,破坏了有效线索引导行为定向的作用);③丘脑枕核(损伤患者或猴子在隐蔽定向任务上表现困难)。
3.执行网络 P24①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②额叶损伤不能维持注意;③额叶可能对目标的权重选择有重要作用。
4.对侧忽视综合症 P21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既表现出来的感觉和注意障碍称为对侧忽视综合症。
或者脑损伤后在感觉性输入和运动性输出的密切关系中产生的,患者不能注意到从对侧来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生理心理学教案 -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空脑人
大脑移植
第一节什么是生理心理学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和任务是什么?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其主要任务是大脑活动的方式
二、生理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三、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
揭开意识之迷,提高心理素质;
有助于心理康复
服务于其他领域
第二节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5.电记录法
把生物细胞பைடு நூலகம்动时伴随的微弱电流放大后输入阴极射线示波器或墨水笔记录器、磁带记录器等,便可把生物电活动记录下来。
最常见的是脑电记录,主要是脑的自发电活动记录和平均诱发电位记录。它可用于研究感觉刺激引起的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关的脑电变化,学习、记忆时的脑电变化和神经元的放电模式等。
一脑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自然哲学理论
基于对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间关系之表面观察
由哲学概念加以概括
当然其理论比较肤浅
是由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所决定,但他反映了生理心理学理论的萌芽
(二)脑的机能定位
1.1811年,Gall研究灰质
2.大脑皮层与精神现象有联系颅相学
3.1811年,Bell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它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这一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
(三)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Sherrington、Pavlov用理学实验分析法发现
反射论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关系
(四)细胞神经生理学
电生理学技术
成果:状结构、射弧侧支、量反应
(五)化学通路学说
生物化学技术:60年代,脑内单胺类;70年代,脑内化学通路
研究到达分子水平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理⼼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理⼼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与社会价值⽣理⼼理学是⼼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是⼼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脑关系是⽣理⼼理学研究的核⼼命题,该命题的研究进展不仅对⼼理学其他分⽀学科的发展产⽣重⼤影响,对于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论发展也具有重⼤意义。
(⼀)⼼-⾝关系⼼⾝关系的科学命题不仅是⼼理⽣理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早期⾃然哲学式的⼼-⾝关系理论研究⽐较肤浅。
随着科学的发展,⼼-⾝关系的探讨逐渐为⼼-脑关系的命题所取代。
(⼆)⼼-物关系⼼⼀物关系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既是⼼理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第⼀命题。
⼼理学从具体的外界物质刺激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制约关系中,探讨个体⼼理活动的规律。
随着新⽅法和新理论的产⽣,研究表明⼈类的意识活动是外界物质过程与脑这⼀特殊物质相互作⽤的产物。
(三)⼼-脑关系神经科学是近四⼗多年来形成的⼀门综合科学,它囊括了脑研究的许多理论和技术。
信息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综合科学,它的⼀些理论概念对现代脑研究产⽣了巨⼤启发作⽤。
⽣理⼼理学必须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中吸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新成果。
⼆、⽣理⼼理学的基本理论(⼀)脑机能定位论与等位论的统⼀性原理1.脑机能定位理论(1)1811年,贝尔根据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其分为⼤脑和⼩脑。
这⼀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2)1861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语运动中枢”,1874年,维尔尼克发现了语⾔感觉区。
临床观察法、⼿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是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法;(3)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关于⼤脑⽪层是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赖以形成基础的观点、现代神经⽣理学关于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中枢的理论以及60年代根据割裂脑研究提出的⼤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理论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脑机能定位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二)心理学主要流派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1. 变量与控制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3. 反应时法4. 心理物理学方法(二)观察法(三)个案法(四)心理测量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4. 人格测验5. 智力测验6.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7.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五)心理统计1. 描述统计2. 推论统计(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一)感觉的含义(二)颜色视觉(三)声音的心理维度第四节知觉(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二)知觉组织1. 知觉组织原则2. 形状知觉3. 深度知觉4. 运动知觉(三)错觉第五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 意识的含义2. 意识的功能3. 睡眠与梦(二)注意过程1. 注意的含义2. 注意的特征3. 选择性注意第六节学习和记忆(一)学习的含义(二)学习理论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3. 观察学习(三)记忆的含义(四)记忆的种类1. 感觉记忆2.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3. 长时记忆(五)遗忘1. 遗忘曲线2. 影响遗忘的因素第七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三)问题解决1. 问题解决的过程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推理1. 演绎推理2. 归纳推理(五)判断和决策1. 启发法和判断2. 决策框架3. 决策规避第八节智力(一)智力的含义(二)智力的测量1. 智力测验的编制2. 常用智力测验(三)智力理论1.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2. 智力三因素理论3. 多元智力理论第九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二)表情1. 非语言交流2. 文化与表情3. 面部表情(三)情绪理论1. 詹姆斯——兰格理论2. 坎农——巴德理论3.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第十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二)生理动机(三)个人成就动机1. 成就需要2.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四)学习动机1. 学习动机强化理论2.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3. 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4.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发展(五)需要层次理论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的含义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一)精神分析流派(二)行为主义流派(三)认知流派(四)人本主义流派(五)特质流派(六)生物学流派第三节人格测量(一)客观测验(二)投射测验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横断设计(二)纵向设计(三)聚合交叉设计(四)双生子设计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四)生态系统理论第三节生理发展(一)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三)成年期的生理变化第四节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三)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四)成人期的认知发展(五)认知老化第五节语言获得(一)婴幼儿言语发展(二)童年期言语发展第六节社会性发展(一)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二)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四)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第七节性别发展(一)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二)性别角色的获得第八节道德发展(一)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二)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第一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与历史第二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异同第三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第五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三)基本的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第一节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第二节焦虑障碍(一)恐怖症(二)强迫症(三)惊恐障碍(四)广泛性焦虑障碍(五)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三节心境障碍(一)单相情感障碍(二)双相情感障碍第四节进食障碍第五节人格障碍第六节物质依赖第七节儿童心理障碍(一)孤独症(二)多动症第五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社会思维(一)自我概念(二)自尊(三)行为归因(四)自我知觉第二节社会影响(一)从众(二)说服(三)群体影响第三节社会关系(一)偏见(二)攻击(三)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四)冲突第六章管理心理学第一节管理哲学(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三)社会人假设(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五)文化人假设(Z理论)(六)决策人假设(七)学习人假设第二节组织激励(一)三重需要理论(二)ERG理论(三)行为矫正理论(四)期望理论(五)公平理论(六)目标设置理论(七)工作特征理论(八)工作再设计第三节领导理论(一)领导特质理论(二)领导行为风格理论(三)领导权变理论(四)领导情景理论第四节组织理论(一)组织结构(二)组织文化(三)组织变革与发展一、普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2)《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有些内容跟彭本不同,可以作为参考,在认知部分写得比较详细;(3)《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相对比较老,本书在情绪调节部分写得很实用;(4)《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表象理论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等方面讲述的比较详细。
生理心理学及题库

生理心理学(△为填空题、□为选择题、◎名词解释、☆为问答题、★重点题)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以下重点在选填)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4.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5.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1)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2)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3)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6.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7. 基底神经节: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8.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
(1)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类思维、行为以及情感的科学,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导论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心理学的定义和分类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个体行为、精神活动和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可以分为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
实验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知觉、注意、记忆等基本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交往、群体行为、人类对于环境的感知等问题;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年龄段内的心理发展过程;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个体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特点、环境、社会习俗等问题有关;临床心理学则主要涉及到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问题。
二、神经系统和生理心理学神经系统是控制人类运动和感知的关键系统,心理过程直接受到神经活动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神经系统和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这包括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神经信息的传递、不同神经系统之间的交互以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生理反应等等。
除此之外,人脑的不同部位对应着不同的功能,这是神经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之间紧密联系的部分。
比如,前额叶与控制决策行为有关,颞叶则与面部识别方面有关,枕叶与长时记忆有关。
通过研究这些方面,生理心理学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了很多关键信息。
三、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和情感非常相似。
但情绪多为短暂的、特别的心理反应,而情感则更多的是持久而普遍的。
“情感”这个词同样也包括很多不同的心理状态,比如高兴、喜悦、惊喜、愤怒、嫉妒等等。
这些情感状态在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它们带来的是人类行为的动能和动力,也使得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
四、学习和记忆记忆是大脑中信息的储存和检索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获取信息、编码信息、存储信息以及检索信息。
这些都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人类记忆主要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通常只有几秒钟到几分钟,而长时记忆则是持续的,可以通过记忆技巧和不断回顾进行增强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的临近学科 心理生理学 神经心理学 神经行为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计算神经科学 纳米神经生物学来自(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手段
一、干预机体
二、干预行为
三、观察行为和机体变量的共变关系
(四)研究对象和不同层次的分析 (五)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六)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1、朴素唯物主义对心理机制的看法 ①心理活动与心脏联系起来 例如:中国的汉字:想、思、意、感等 西方:亚里士多德 ②心理活动与多种器官相联系 代表人物: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柏拉图、古罗马医生盖伦 ③脑是心理的器官 代表人物:阿尔克米翁、埃拉西斯特拉图斯
德国学者冯特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一 书,指出“科学的心理学就是生理心理学,冯特
的《生理心理学原理》可以作为生理心理学这门
学科诞生的标志。
意大利学者Golgi的神经元理论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七)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
二、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自然选择 (二)行为选择性优势 (三)环境的强化学习
19世纪初奥利地医生Gall首次提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谬论:“颅相术” 1866年,布罗卡(P·BroCa)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 1874年,维尔尼克(K.WerniCke)发现了语言感觉区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首次运用反射的概念解释心理活动 俄罗斯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把反射分为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 环节三个环节,指出心理现象是在中间环节产生的 17世纪-19世纪中叶感觉心理学发展迅速:赫尔姆霍茨提出色觉 的“三原色学说”和听觉的“共鸣说”,阐明了色觉和听觉的 生理机制
第一章 导论
生理心理学的性质 脑与行为的演化与发展 脑发育与行为 脑与行为关系的探索与发展
第一节 生理心理学的性质
一、什么是生理心理学
(一)生理心理学的定义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
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Gage的头盖骨
二 生 理 心 理 学 的 学 科 性 质
我国古代对心理机制的看法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 明代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 清代王清任:“灵机发于心” 2、近代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
1791年意大利Galvani发现刺激蛙的臀部肌肉能产生电流, 提出神经冲动是电的论断。 1811年英国Bell指出神经的某些结构是运动的,另一些是 感觉的,不同的神经元担任不同的职能完成不同的心理 机能。 19世纪30年代缪勒提出“神经特殊能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