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我是演说家第四季演讲稿五篇

合集下载

熊浩《我是演说家》第四季 演讲稿五篇

熊浩《我是演说家》第四季 演讲稿五篇

北京卫视2018年《我是演说家》第四季冠军熊浩讲演稿从心开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人们直通天堂,人们直堕地狱。

我想这段话大家都熟,它来自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

每当我们个人遭遇到生命的徘徊、茫然与不确定,每当这个时代在转折、变迁与进步的时候,这是一段最常被引用的修辞。

今天,恐怕我们又站在了一个类似《双城记》的时代,不是吗?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正在遭受不确定的洗刷,不是吗?你和我所在的职业都在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危机。

教师在遭受挑战,曾经教师的工作相对简单,我们只是把知识从上一个时代向年轻的你手中传递。

而今天,因为你手中有了科技的赋权,你可以制约这种传递;医生在遭受挑战,曾经的医生我们相信他是关于我们健康和病例最杰出的顾问。

而今天,因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我们机理每一个信息的提取,也许当我们的病况和各种病例做完比较之后,人工智能会给你更准确的诊断;商业在遭受挑战,曾经我们在大商场中走来走去进行挑选。

而今天,我们不需要走来走去了,你只需要移动你的手指,货物便送到你的家门。

我们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中,这一切的不确定、挑战和慌张,它的背后藏着一个我们习以为常但却历久弥新的东西,它叫科技。

正如这个现场,你看这光;你看这影;你看这一切被科技扶持、保护。

有时候竟然就快忘记了,它正悄悄地把你我替代。

有些危言耸听?我们说一个曾经的故事。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这样的一种职业,它叫“排字员”。

在曾经的出版业、在曾经的印刷业,因为所有的出版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活字的排版,因此排字员这个工作必不可少。

在那个硕大的仓库当中放着各种规格、各种造型的中华文字的字符。

我们这个时候需要一双巧手,它灵动、快速而又准确地穿过层层的阻碍,寻找到那些我们所需要的闪着光芒的字眼,把它提取出来排列成行。

熊浩演讲稿全

熊浩演讲稿全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

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

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

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

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

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

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

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

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

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

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着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

熊浩破我执的演讲

熊浩破我执的演讲

熊浩破我执的演讲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

孟京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十分。

”“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纠纷。

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Wi l liam - Ury(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Getting To Yes(谈判力)w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故事。

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

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

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有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

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

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

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

但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

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剖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

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Ury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

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

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

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一种常见的香料。

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我是一名来自熊浩家国天下的演讲发言人,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家国天下”。

这个主题,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抽象,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太过宏大,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和“国”中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对这个“家”和“国”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国天下”的一份子。

作为熊浩家国天下的代表,我想先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国家。

熊浩家国天下,地处东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混合的国家。

我们的国家富饶美丽,人民勤劳善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是一个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人民。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是“家国天下”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肩负起维护家国利益的责任。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化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安全威胁激增,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整个家国的长远利益和全球的未来。

作为“家国天下”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为维护家国天下的利益奋斗。

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遵纪守法,爱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协助政府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提高自身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等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守护家国天下的英雄。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民族的兴旺需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只有每个人都成为了“家国天下”的守护者,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美好幸福。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熊浩家国天下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而奋斗!谢谢大家!。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稿万世师表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稿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

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

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

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

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

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

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

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

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

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

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万世师表》全文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万世师表》全文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万世师表》全文
我是演说家复旦大学教师熊浩演讲《万世师表》全文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

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

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

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

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

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

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熊浩 治愈茫然演讲稿

熊浩 治愈茫然演讲稿
所以各位我们在一个国家追寻意义获得意义的大时代里头,你要去应和这种意义,你要去共鸣这种意义,只有和时代发生真正的真诚的交织,你才会发现你的生命上会有一些分量,而这种分量才会让你不那么摇动慌张。
因为说到底啊,迷茫是因为渺茫,而渺茫是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没有重量。我讲的这些,我不希望他只是在这里的慷慨陈词,年轻人喜欢听歌,大家看到我今天带了一个纸条,因为我记不住这个非常隽永的歌词,这首歌叫消愁,我读一下这个歌词给各位听:一杯敬朝阳,一杯净月光,唤醒我的向往,温柔了寒窗,于是可以不回头的逆风飞翔,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一杯尽故乡一杯敬远方,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的熊浩。
第一次来到山西,没想到第一次来就是见证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在全国即将展开的演出的巡演在这个地方开启。了解我的人会知道我平常的工作实际上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
但是当有闲暇的时候,我有一个小习惯,就是在我自己的微博上去回答网友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以时光之积累,渐渐的已经回答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各类问题。比如说坐下来,回头一看,自己感觉到有一些错愕,我会感觉到有一些奇怪,为什么今天的年轻生命,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呢?
懂得这个概念,才会懂,为什么儒家非常喜欢山的引语,我们到山的高处去可以把人整体托举,他能把人整体托举到高处,是因为山在承受分量;明白这一点,你才能够理解,在西游记当中那个最坚毅最果决,最不容易动荡的力量,其实来自于师傅,来自于唐僧,因为他的目光一直在远方,所以不管遭遇到什么波折与困扰,他都会拍拍你的肩膀说起来,赶路要紧。
一个极为成功的商人,最后,他的梦想居然是回到故里衣锦还乡,因为他的那种幸福与意义的承诺,在于和土地发生再一次的关联,那样才能够理解,当中国这个国家已经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他的梦想不是一路绝尘,他的梦想依然是照顾伙伴们,让每一个掉队的人不掉队,从而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意义来自于和他人的关联,意义来自于大历史的使命,意义不是来自于自我的成全,而是来自于和这个时代的共鸣,然后与时代一起成全。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稿万世师表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稿万世师表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稿万世师表(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万世师表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

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

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

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

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

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

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

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

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

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

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卫视2018年《我是演说家》第四季冠军熊浩讲演稿从心开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人们直通天堂,人们直堕地狱。

我想这段话大家都熟,它来自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

每当我们个人遭遇到生命的徘徊、茫然与不确定,每当这个时代在转折、变迁与进步的时候,这是一段最常被引用的修辞。

今天,恐怕我们又站在了一个类似《双城记》的时代,不是吗?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正在遭受不确定的洗刷,不是吗?你和我所在的职业都在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危机。

教师在遭受挑战,曾经教师的工作相对简单,我们只是把知识从上一个时代向年轻的你手中传递。

而今天,因为你手中有了科技的赋权,你可以制约这种传递;医生在遭受挑战,曾经的医生我们相信他是关于我们健康和病例最杰出的顾问。

而今天,因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我们机理每一个信息的提取,也许当我们的病况和各种病例做完比较之后,人工智能会给你更准确的诊断;商业在遭受挑战,曾经我们在大商场中走来走去进行挑选。

而今天,我们不需要走来走去了,你只需要移动你的手指,货物便送到你的家门。

我们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中,这一切的不确定、挑战和慌张,它的背后藏着一个我们习以为常但却历久弥新的东西,它叫科技。

正如这个现场,你看这光;你看这影;你看这一切被科技扶持、保护。

有时候竟然就快忘记了,它正悄悄地把你我替代。

有些危言耸听?我们说一个曾经的故事。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这样的一种职业,它叫“排字员”。

在曾经的出版业、在曾经的印刷业,因为所有的出版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活字的排版,因此排字员这个工作必不可少。

在那个硕大的仓库当中放着各种规格、各种造型的中华文字的字符。

我们这个时候需要一双巧手,它灵动、快速而又准确地穿过层层的阻碍,寻找到那些我们所需要的闪着光芒的字眼,把它提取出来排列成行。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脑中的思想才会落于文字,那白纸之上才会呈现黑字斑斑。

你我若是完成这个职业,那布满字符的仓库将是一个进得去却出不来的迷宫。

可对于他们排字员空着双手进去,却领着华章出来。

这是一份叫人尊敬、骄傲乃至不可取代的工作,直到Word诞生。

是的,我所说的就是Windows Office软件系统当中那个你我最常用的文字输入软体。

这个在80年代出现,在90年代流行的小小的软件,它带来了出版界的效能革命。

你打开你的电脑,如果需要打印任何东西,你点开它输入,然后就可以印刷。

它快速、便捷、有效,但正是这个快速、便捷与有效几乎在一夜之间,让所有的排字员都丢掉工作。

也正是这个便捷、快速、与有效它让那个曾经辉煌的放满字符的仓库,从文学的宝藏变成文辞的墓葬。

我们是多健忘啊!我们是多健忘我们才会忘记这人力与科技之间的此消而彼涨;我们是多健忘才会忘记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或者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一部分已经被科技取代。

若是我们抬手挥去这数十年的光阴,让我们把目光从今放出到当下。

2015年,IBM认知科学大赛上。

多伦多大学的一个科技团队,他带来了一款破不一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的名字叫ROSS,它是一个人工智能律师。

这款机器人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我想很多人对机器人的想象仍然是:它是一个帮助我打扫家庭房间的工具,或者它是一个更有效率的切刀削面的师傅,但Ross不是。

Ross这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装置,它到今天已经可以回答律师和客户对它提出的专业法律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法治越是越发达,越是昌明,那相关的规范系统就越是复杂和致密。

而律师们当他遭遇到一个案件,他需要给当事人提供答案的时候;他需要在海量的规则中寻找那个像沧海一束般零落的规范,让它们完美的对接,这个工作非常消耗律师们的时间。

而今天,在世界的一些顶级律所,这个工作可以由Ross来完成,你用口头的方式把指令给它,它数秒之内给你答案。

更重要的当你在娱乐、休闲、健身、旅游乃至睡觉的时候,它都在工作;对它而言工作是一种不需要加班费的永恒修行。

我不知道讲到这,各位多少会不会有一点点紧张?你回看自己,你回看自己所在的那个职业,在这个科技的潮水中,它会不会有一些摇晃?在明天这个科技的大潮,会不会把你所在的这个行业就这样连根拔除让你失去工作,而这一次如果你丢掉工作,竟然丝毫不关乎于你是否努力。

我们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在一个最坏的时代;这里是希望的春天,这里是绝望的冬天;人们直通天堂,人们直堕地狱。

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是什么在未来,在那个即将到来的未来,可以多少让我们的生命有些依傍;让我们不至于彻底慌张。

如果我们仔细检试科技对人类的替代,我们会发现这种替代是从人的四肢开始的。

毫无疑问科技快过我的双脚;毫无疑问,科技可以灿烂过我笔头的流光;毫无疑问,科技目之所及,会超过我们目之所及;毫无疑问,科技更加博览群书,它会超过最勤奋学者的记忆。

如果面前有一个硕大的镜子,你站在面前,你和你镜中的自己对视,你看一看你身体的哪一部分能量,居然可以战胜科技而有所保存?我告诉你,你会失望的。

你的双手与双脚;你的面容与肌肤;你的目力与头颅,这一切都将被科技替代。

那回过头来,作为万物灵长的你和我,又是靠什么在未来的机器人面前居然能够多少守护住我们的尊严、信心和勇气呢?那是人心,那是人内心的力量,这个力量它不可取代。

是的,我在说的就是那颗剔透、玲珑而变幻的人心,这颗心它让我们感受所谓“德不孤,必有邻”的道德雍容;这颗心,它让我们浸泡于所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远”的那种美学张扬;是这颗心,它让你体会所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那种文学豪迈;是这颗心,它会诚恳于“除了对我的无知以外,我对其他一无所知”的那种哲学谦卑;还是这颗心,它可以游荡并浪漫至“如何才能遇见你?在我生命中这最美丽的时刻。

而为了这一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的这种彻骨浪漫。

是人心,它通接着想象;它孕育着情怀;它激发着诗篇;它浪漫于魅力;是这颗心,它在孕育保护和呵护我们,人之为人最深刻的那种内在能量。

是的,当我们张开肢体,我们会发现这一切都要被科技驱离的时候;当我们回到内心我们发现这个部分让你永恒不败,我把这种力量概括为四个字,这叫“精神教养”,时代在变、科技在追,有太多的东西抛入尘土便不再回来,但精神教养的重要不会,因为无论我们在什么时代,我们都会歌咏李白的诗篇;在什么时代,我们都会畅想那红楼的梦幻;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都愿去聆听佛学的教诲;也无论在何种光阴之中,我们都会享受、忘情那贝多芬最美丽的音乐诗篇;好的故事我们总希望它讲了再讲;伟大的创造我们总是祈祷它绝不止息。

如果你我走在未来之时,必然要遭遇那科技一浪高过一浪的潮水;如果你我走在未来时,必然要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迫不及待的发起一场关于呵护人心的人文运动。

去读真正重要的文本;去会友,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而是能够在灵魂上相互提炼和拔擢,因为只有你在灵魂在往上走,你才可能不去惧怕那逐渐上涨的水位。

如果把时间养护你的心,你会发现在未来,即使在那个人工智能喧嚣和掠夺的时代里头,你仍然可以保全一个足满、幸福而自由的灵魂,正是这种灵魂才会引领我们抵达那个美丽的新世界。

谢谢各位,我是熊浩。

直面你的焦虑今天我想讲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多的忧虑?第二,怎么办?我们先来说焦虑的原因,我想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今天所身处的和感受到的各种焦虑。

但有一个维度是不可缺失的,那就是精神性的维度。

我想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那个曾经支撑我们的,给我们以确定性和标准价值那个参照背景,逐渐逐渐在淡漠和消失。

讲得有点抽象,我说具体一些,如果我们假设,时间往回倒转两三百年,回到中国的古典时代。

在那个时代,关于一个人的人生将如何度过?他的彼岸如何设定?他的生命如何成长?确实有一些相对权威而共识性的标准,值得我们去依托。

大家看《论语》的时候还记得吗?打开《论语》,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你在古典社会的经典文本中看,你会发现,太多这样的建议,让你的每一段光阴,都有沉淀下来的坐标。

每一段成长,都有扎扎实实的印记。

大师们就好像生命的模板,而我们就好像尘土。

我们这一辈子便是把水加到这个模板中,把自己填进去。

希望一点一点凿实,一点一点压迫,让自己和这个模板尽可能无缝的衔接。

当你真正和这个模板嵌合时,人生的完满。

所以我说:“在古代的社会,圣人像天上的太阳,我们围太阳旋转,不需自转。

这种状态也许让你不舒适,不自由,但没有困扰。

而今天,标准本身都可以再被选择,你个人在现代城市的当下,你可以选吧!儒家、道家、还是佛家。

你可以选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

想想各位大学生朋友现在身处的经历,进大学的时候,你得选哪个学校?哪个地域?何种专业?你以为进了学校你就安心了吗?进了学校还得选,把主要的时间到底是花在学问?成长?恋爱?还是社团?到了高年级,走向社会尝试与社会接触,还得选。

如果实习的话,是去国企?外企?私企?内企?毕业的时候,真正的选择才向你扎面而来,你是就业?是择业?是创业?是考公务员?是出国?还是考研?你想一想各位,背后支撑我们的背景在凋落,而我们的选择却被释放得越来越多。

面对此情此景,你怎么可能不焦虑。

这种慌,这种乱,让我们有时无所适从,怎么办?一个简单的结论是,用尽你自己的一点点力气,和这个被称作焦虑的东西完成第一个回合的碰撞与厮杀。

我知道你没有把握全然能赢,我知道你没有看到问题的全景。

试试看,抬起头不要躲藏。

去迎击它,去面对它,去对话它。

我平常没事的时候,在我个人私人的微博上,经常回答网友们各种各样的提问。

很多问题是无厘头的,五花八门的,奇怪的,让你啼笑皆非的。

你问我,有哪些书值得读?我想问你,真的,该读的那些书,你连一本都不知道吗?你问我,毕业了之后是不是应该出国?我想问你,打开电脑敲击键盘,看一看百度真的关于出国的利与弊,基本成本的计算,最基本的信息,你真的无法收集吗?你问我,偶像找到了女朋友,我该怎么办?我想问你,在你青春的日日夜夜当中,每一个晚上,你当然就没有花过一点点时间,然后自己完成一个稍稍精进的对话吗?你自己到底是要活成偶像的样子,为他去活?还是为你自己去活?你问我,能不能讲一讲怎么样能在陌生人面前讲话,能侃侃而谈?我想问你,你身边那些飘动的机会,你有一次去争取过吗?比方说老师提问的时候,你举起手,你来回答,这不就是一个损害非常非常小,但你又可以把握的,锻炼自己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吗?不要误会,我没有给年轻人太大负担。

我没有说你一定要懂,这天底下关于所有问题的答案。

我也没有要求你,一定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整全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