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演讲稿全知识讲解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
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
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
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
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
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
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
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
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
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
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
熊浩《祖国世界》演讲稿

熊浩《祖国世界》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演讲。
今天,我将分享我的思考和理解,谈一谈我对祖国世界的理解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紧密。
我们所处的这个美丽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一个互为一体的世界。
这就是祖国世界,一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祖国世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连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共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与其他民族和文明相互研究、交流和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为祖国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努力研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努力与世界同步,关注国际事务和全球热点问题。
我们要增强国际视野,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做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祖国世界的建设与发展。
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经济合作还是环境保护等领域,我们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而努力。
我们要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我相信祖国世界的发展将会更加广阔和灿烂。
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不断拓展国际交往与合作的领域。
我们要坚守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世界文化的使者。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祖国世界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谱写祖国世界的辉煌篇章!谢谢大家!*注:此内容为创作并非引用,仅供参考。
*。
熊浩演讲稿十篇

北京卫视2017年《我是演说家》第三季冠军熊浩讲演稿倾听的力量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
孟京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十分。
”“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纠纷。
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William·Ury(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Getting To Yes(谈判力)》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故事。
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
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
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有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
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
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
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
但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
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剖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
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Ury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
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
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
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我是一名来自熊浩家国天下的演讲发言人,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家国天下”。
这个主题,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抽象,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太过宏大,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和“国”中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对这个“家”和“国”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国天下”的一份子。
作为熊浩家国天下的代表,我想先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国家。
熊浩家国天下,地处东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混合的国家。
我们的国家富饶美丽,人民勤劳善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是一个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人民。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是“家国天下”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肩负起维护家国利益的责任。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化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安全威胁激增,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整个家国的长远利益和全球的未来。
作为“家国天下”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为维护家国天下的利益奋斗。
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遵纪守法,爱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协助政府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提高自身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等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守护家国天下的英雄。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民族的兴旺需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只有每个人都成为了“家国天下”的守护者,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美好幸福。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熊浩家国天下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而奋斗!谢谢大家!。
最新-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熊浩《为时声》演讲稿 精品

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我是演说家熊浩《为时声》演讲稿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刷、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我们说为时声,但我想说为时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我们说为时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
熊浩《家国天下》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熊浩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
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
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
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
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
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
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
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
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
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
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
家国天下演讲稿

家国天下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演讲嘉宾,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家国天下》。
各位同学,家是我们成长的温床,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归宿,更是我们心灵的温暖驿站。
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父母呵护着我们,家庭成员相互关爱、互相激励。
家是我们奋斗的依靠,在家庭的呵护下,我们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因此,我们要感恩家庭,尊敬父母,努力成为父母的骄傲,将家庭的爱传递下去。
而国,是我们生活的土地,是我们依靠的后盾。
在这片祖国的土地上,有繁花似锦的山川,有英勇无畏的军人,有智慧勇敢的科学家……这一切,都构成了我们强大的国家。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政策,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
比如,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如爱护环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这些小事都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天下,是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村。
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与各国同胞共同生存,互为依存。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与全球的和平稳定息息相关。
我们要起到世界的一份子的责任感,关注世界热点问题,了解各国的文化和发展进程。
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差异,与他人友好相处。
只有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同学们,作为家国天下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关爱弱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勇于尝试和创造。
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家庭、国家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话:“家国天下,无不为己,己善而家兴,家兴而国强,国强而天下安”。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前行,成就家国天下的辉煌!谢谢大家!。
家国天下熊浩读后感

家国天下熊浩读后感读完熊浩关于“家国天下”的讲述啊,那感觉就像是被一阵充满智慧又热血的风吹了一下,整个人都有点小激动呢。
熊浩讲家国天下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说教。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把那些高大上的概念,变得就像我们身边的事儿一样。
你看啊,“家”这个概念,平常咱就觉得是自己住的房子,有爸爸妈妈的地方。
但他一说,你就发现家可不只是这样简单。
家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那种不管你走多远,心里都有个温暖角落的地方。
比如说那些在外面打工的人,过年的时候为啥拼了命也要回家,那就是家的力量在召唤呢。
再说到“国”,以前觉得国就是地图上那个大块头,有国旗,有国歌。
可熊浩让我看到,国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是大家一起努力、奋斗、坚守的一个大集体。
就像疫情期间,咱们国家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大家都为了这个国,舍小家为大家。
这时候你才真正感觉到,国的强大是和每一个人的付出分不开的。
而“天下”这个词,那就更酷了。
感觉就像是把全世界都包进去了。
熊浩的讲述让我明白,有胸怀天下的想法不是说要去统治世界或者怎么样,而是要有一种包容、理解不同文化和人的态度。
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个国家联系这么紧密,咱得有点天下观,不能只守着自己的小天地。
他讲的这些东西,让我觉得自己不能老是只想着自己那点小确幸。
要有一种责任感,从家开始,为家做点事,然后关心国家的发展,再到对整个世界都保持一种友善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每一个人的小努力,最后都能汇聚成一股改变世界的大力量。
而且他的讲述也提醒我,这些家国天下的情怀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
咱做个文明的人,爱护环境,关心邻居,努力工作,这些都是在践行这种情怀呢。
熊浩的这个关于家国天下的讲述啊,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我心里,让我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世界都有了新的认识,也激励我想要做一个更好的人,为这从小到大的各个“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
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
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
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
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
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
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
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
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
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
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
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
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
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
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
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50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
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
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
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
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
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
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
良心我站在这边。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
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家倍加珍惜。
我们说,国民对国家只能全情付出,而国家对国民也应该有万般珍惜。
这个社会的秩序应该仁义,道德应该公平,那些最闪亮的价值观,应该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
因为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爱可以永恒而卓远。
我们今天说到何为爱国?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的波折他都永不放弃,可国家对他也不能放弃;
我们今天说何为爱国,爱国是把自己心中的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的那种眷恋铺央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
何为爱国,爱国是有的人坚持自己的良心采取批判的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的是最大的宽容和开放的胸襟。
各位,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生命关乎;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模糊的语词,它需要地是吾国与吾民的共同努力方能最终彼此成全。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的那种爱国感情,一定是来自这两种伟大力量的交织,那便是——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而我们的祖国也深深地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