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运动,它从14世纪末开始兴起,直至17世纪。
这一思潮在诗歌、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人文主义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详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一、人文主义的定义与特点人文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的思想倾向,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追求博学多才和全面发展。
它强调人的主观性和自由意志,主张以人为本,鼓励人们追求人生的完美与幸福。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以古典文化为基础,致力于将古典思想与现实相结合,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主义强调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借鉴。
人文主义者恢复了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热爱,重视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通过研究古代文艺作品,他们获得了启迪和灵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思想发展。
其次,人文主义崇尚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者反对盲从和教条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个性和创造力。
他们鼓励人们以自由的思想面对世界,并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才能。
此外,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和为人类福祉服务。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是创造历史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因此,他们倡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人的福祉和幸福。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主要方面。
1. 教育改革与知识普及人文主义者主张改革教育体系,推崇全面教育和普及人类知识。
他们强调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培养,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仅仅是狭隘的专业人才。
这种教育思想的普及和推广,为后来欧洲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文艺复兴艺术的兴起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热爱和借鉴,促使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得以繁荣兴盛。
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艺术家们致力于还原古典艺术的风格与精神。
他们追求真实的人物形象描绘,注重细节和艺术表现力,使文艺复兴艺术成为了后世艺术的重要源头。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就已经孕育产生了。
14至16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发。
当时,腐朽的封建势力和宗教统治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这一斗争在文化教育上的反映,就是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是继古希腊、罗马文化繁荣之后在欧洲出现的第二个文化高峰时期。
文艺复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是在回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但其真实的意义是要利用古代文化中反映人性和人的世俗成就的思想去对抗神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并以此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研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人文学科新思潮的人则被称为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旗帜,被用来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
它要求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反对宗教对人的发展的禁锢。
这一运动促进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又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向封建统治发动了进攻。
新教反对旧教的斗争有较广泛的群众性。
这一斗争动摇了罗马天主教廷对欧洲教会的统治,使教会从属于国家,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成长与独立,并对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发端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波及尼德兰(约当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法国、英国等国家。
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尼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1469-1536)、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拉伯雷(1494-1553)、蒙旦(1533-1592)、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478-1535)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国度里探索、实践,著书立说,阐发希腊罗马教育之所长,汲取中世纪城市大学之精华,把一种清新、活泼的学风带进了学校。
欧洲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与知识解放

欧洲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与知识解放欧洲是一个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大洲,其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有着重要文化意义的思想与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就是人文主义思潮和知识解放。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传布,不仅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也对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人文主义思潮,顾名思义就是强调人文关怀的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在欧洲文化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纪。
当时,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反对中世纪时期的术士和神学家所宣扬的教义。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获得对知识的自由探索,进而得到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人文教育。
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和自由,从而走向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到了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中心地带位于意大利。
人文主义者们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普及,同时也推崇人类自身的价值。
人文主义者们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人文精神,强调人类的个人尊严和个人自由。
因此,这种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到了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经成为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影响了整个欧洲。
二、知识解放的重要性与意义知识解放是人文主义思想得以成长的推动力量,也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
知识解放强调的是知识与宗教的自由,它的实现需要打破各种障碍,比如制度上的束缚、教条主义和迷信。
通过知识解放,人们的思维得到了更广阔的展开,从而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前进和革新。
欧洲历史上的知识解放运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是15-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这个运动强调的是个人对基督教信仰的自由选择,以及积极倡导教育的发展,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过程的实践。
这种思想的推广,奠定了欧洲教育体系的基础,成为欧洲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三、结语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和知识解放,共同构成了欧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阵营。
它们既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欧洲文化的崛起和发展,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结果。
人文主义教育学

人文主义教育学
人文主义教育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它以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个性的解放为核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
人文主义教育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文主义教育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尊严,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差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方面,还包括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
3.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文主义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潜能。
4. 强调教育的人性化:人文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
5. 重视教育的社会责任:人文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人文主义教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重视教育的人性化和社会责任,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

第六章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人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以实现学生全人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本文将从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实践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智慧和道德品质。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宽广的世界观和人类关怀的人。
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还包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它认为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审美等。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主义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社交情感,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积极适应和与他人合作。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实践人文主义教育的实践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课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倡导问题导向的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其次,人文主义教育还注重个性化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个性化教育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个别化的辅导等方式实现。
此外,人文主义教育也强调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情感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情感渗透的课程设计、情感交流和情感支持等方式实现。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未来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在当前社会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个性化需求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文主义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和重要。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引介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历史背
景
纵观历史,我国自古提倡的儒学教育也 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孔 子的“有教无类”,董仲舒的“性三品”, 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所探讨的 “礼”和“性”,都是关注“人”的本身, 但明显偏重道德修养的自省。它不像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 自然科学的教育。因而,在这种儒学教育下, 古老的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未能一直站在 科学技术的顶峰。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缘起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四、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特点 五、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六、前景展望
人本主义教学观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学 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育;
20世纪70年代后
出现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外在于人本身发展的 目的出发,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 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忽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 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 “机器”。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学关系被简单化为:我讲 你听,我问你答的单向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 是灌输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听讲—背诵—练 习—再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充分地挖掘,而学 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 性、创造性丧失
第三,简单化,存在“假性”改 革。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初期易 犯的错误。
第四,形式化,学生主体地位没 有真正确立。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多最主要的 问题。
第五,过于追求以学生为本。
六、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的种种问题,我们看到,新型的教学观念 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 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 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人本主义教学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得到完全 的推行必定要经过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 责无旁贷,必须全面理解新课程中所蕴涵的全新理念和 要求,将人本主义教学观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 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让改革 流于肤浅,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论述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论述维吉乌斯(Vittorino da Feltre)是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他是著名的多斯特诺•维纳(Dante Alighieri)时代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他是一位谦和的、理智的教育家,拥有富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并受到了许多注重教育的人物,如著名教育家皮亚诺和19世纪基督教教育家克劳德•德奥自然学派的重视和尊重。
维吉乌斯的教育思想主要基于人文主义的理念,他认为儿童的教育是学习人类所有可能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他强调借助灵活性和创造力来提高孩子的智力,并且重视孩子的教育氛围的自然和谐,而不是通过魔力来强迫他们。
在维吉乌斯看来,教育需要有一个宽容、尊重孩子的环境,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学习,而在这个环境里,孩子可以用他们学习到的自由、独立地生活和表达想法。
另外,维吉乌斯也认为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
他认为,教育者不可以仅仅通过概念性的理论来告知孩子,而是要把实际的实践融入教育,让孩子可以经历实践来发展综合能力和领会抽象概念的能力。
在维吉乌斯看来,教育是一个传播和转化知识的过程,通过使用经验和实践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启发,增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爱好。
维吉乌斯也强调要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以坚定孩子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坚持让孩子在社会中充分表达,并努力打乱社会的界限,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拓宽孩子的社会视野,让普通人也可以拥有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维吉乌斯是一位提倡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的伟大教育家,他曾经激励了许多注重教育的人们,他的教育理念也在今天仍然不可磨灭。
他强调要培养孩子谦虚、热心、自由、独立以及有责任感和智慧,让孩子以人文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指导他们的学习行为,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努力激发他们的智力。
正是维吉乌斯的教育理念,才使教育事业得以持续推进,带给了未来一代大量充满智慧的儿童。
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界说、历程与基本特征(一)界说14至16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萌发。
当时,腐朽的封建势力和宗教统治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这一斗争在文化教育上的反映,就是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研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人文学科新思潮的人则被称为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旗帜,被用来反对封建神学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
它要求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反对宗教对人的发展的禁锢。
这一运动促进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又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向封建统治发动了进攻。
新教反对旧教的斗争有较广泛的群众性。
这一斗争动摇了罗马天主教教廷对欧洲教会的统治,使教会从属于国家,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成长与独立,并对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端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波及于尼德兰(约当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法国、英国等国家。
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尼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1469-1536)、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拉伯雷(1494-1553)、蒙田(1533-1592)、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1478-1535)等。
他们都在不同的国度里探索、实践,著书立说,阐发希腊罗马教育之所长,汲取中世纪城市大学之精华,把一种清新、活泼的学风带进了学校。
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令人耳目一新,学校里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充满欢乐;伊拉斯谟通过自己的著作《愚人颂》,向教会、经院哲学、神学以及封建思想发起了挑战,又在《基督教王子的教育》、《男孩子们的通才教育》等著作中阐发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拉伯雷的《巨人传》指出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的可笑、无用以及对人的危害,提出了人文主义教育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也对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理论探索。
下面分别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维多里诺(Vittorino de Feltre 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他18岁入巴都亚大学,获得文科学位,又研究数学。
学业结束后,在巴都亚教文学、数学达20年之久。
嗣后又到威尼斯进修希腊文,并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
几年后,便开始了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生涯。
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
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
他刻苦锻炼、严格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卓越的骑手、舞蹈家和剑术师,为了使身体能抗拒严冬酷暑的侵袭,他冬夏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因此平常很少生病。
维多里诺还善于用理智控制激情、情欲,一生保持童贞。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
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
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
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
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
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
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
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
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
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
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
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
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
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教士家庭。
幼年曾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读书。
1492年投身宗教界,当了一名教士。
1493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对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
伊拉斯谟曾去过欧洲许多国家,访学并从事写作,并结识了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
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
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痛绝。
后来,他在他的名著《愚人颂》中,对这种已失去“启蒙”作用的学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他通过“愚人”登台演说的形式,以大量事实,以犀利的笔触,对教皇、僧侣和经院派哲学家,一一进行了讽刺和嘲弄。
他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教会的愚民行径,嘲讽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抨击经院哲学的迷妄以及中世纪教育的种种弊端。
指出人类进步的主要障碍是“愚蠢”,而经院学者挂着“哲学家”的招牌,实则是一些“蠢学家”。
那些文学家“表面上被认为是学问最渊博的那些人”,实际上“他们可能是一些最可怜、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
伊拉斯谟在抵制陈腐的经院教育的同时,对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认为人性本善,坚信自然是仁慈的、博爱的。
如果以古典文学陶冶人性,其发展必定是向善的。
他并不反对宗教,但他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宗教信仰绝非是情绪的、神秘的,宗教乃是人类的理智作用。
为此,他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学。
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发展,认为只有自由和快乐、知识和理性才能构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
他所理想的是一个治理有序、和平相处的国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极为重视教育、教学的巨大功能。
他说:“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2.主张培养明达善良之人,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作用伊拉斯谟认为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明达善良之人。
他说:“人不是生而为人,而是教养之人始为人……是理性使其为人。
”道德规范约束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目的融于道德的目的之中。
他主张儿童的教育要从早期开始,甚至从襁褓时期,就要趁儿童思想尚未形成之机,使他们的心灵充满有益的思想,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在早年学习的东西那样根深蒂固”。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头脑里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人热爱并认真学习自由学科,习惯于基本礼仪,为生活做好准备。
伊拉斯谟很重视儿童成长中后天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他指出个人发展应依赖于三个因素:第一,自然,即“部分是先天接受教育的能力,部分是对美德的天生爱好”,这种天性、禀赋,显然是遗传因素;第二,教导,即“教育和指导的熟练的应用”;第三,练习,即“放手运用我们自己方面的能动性,亦即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并借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
他认为此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然”强而有力,辅之以“教导”和“练习”则更为有力。
3.重视文雅学科的陶冶价值,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伊拉斯谟重视古典学术和人文学科,尤以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认为古典语文和古典文献中包括了人类各种重要的知识。
因此,他积极提倡研究古代文化,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他认为古代希腊、罗马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欧洲的社会、政治、宗教的改良都应以希腊、罗马为楷模。
他相信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人的著作有助于人类摆脱愚昧,有助于人类道德的提高,甚至可以改良社会,净化基督教。
他强调古典文学对教导和练习的价值,要求学生孜孜不倦,陶冶其间,日久天长,就会改变气质,成为完美的人。
由于珍爱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伊拉斯谟因而也很重视儿童古典语言的学习。
他认为教学始于语言。
而学习语言首先要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因此,他主张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其次,才是学习文法和表达技巧。
他反对死记语法规则。
4.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培养浓厚兴趣在学习方面,伊拉斯谟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既需勤奋努力,又需要培养浓厚的兴趣。
首先学习态度要勤奋刻苦。
他说:“在我而言,我所知道的学习方法,不外是艰辛的一项工作,献身于学习的精神,端赖于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已!”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勤奋刻苦。
其次,伊拉斯谟非常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他认为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不可摧残,儿童的学习若缺乏兴趣的伴随,是难以坚持的。
所以他奉劝教师要研究儿童,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大人一样的行为举止。
他指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总想让他们一下子变成大人。
他们总爱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和要求孩子们幼小的智能。
他告诫教师要记住,你的学生眼下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你自己从前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一思想对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很深)。
因此,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用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在学生面前。
5.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友爱和睦伊拉斯谟很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至关重要,要选择优秀教师任教。
为此他主张,国家和教会应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师,来促进教育事业。
认为整顿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其重要性决不次于整顿一支军队”。
进而,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主张教师对儿童“首先要爱”,决不能使他们感到畏惧,要以一个自由人可以接受的指导性或批评性的话作为我们的棍棒,我们的纪律要温和的而不是惩罚的,即使使用惩罚也要以尊重学生的方式进行,他坚决反对对儿童进行恐吓和体罚。
(三)拉伯雷的教育思想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 1494-1553)是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曾受过僧院教育,当过教师,后在著名的蒙特皮列医学校里研究医学,做过医生和解剖学教授。
拉伯雷在他的著名的教育小说《巨人传》中,对封建主义教育作了有声有色的讽刺,而高度赞扬了人文主义教育。
拉伯雷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拉伯雷的主要教育观点是:1.对中世纪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讽刺、鞭挞。
小说里描述了国王高朗古杰请了许多经院派学者和牧师来教育他的儿子高康大。
这位特殊的学生——高康大生下来就大喊大叫要喝东西,一喝就喝了一万七千头奶牛的奶,用了一万二千匹布给他做衣服。
一位最优秀的经院学者奥罗芬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给他的学生教字母,而后又用了50年的时间教高康大研读经院主义的文法和修辞学教科书,其学习成绩竟如此“优异”:“在试验时不但能把它们全部背出来,甚至还能颠倒背诵。
”在经院学者的安排下,高康大的生活方式是:早晨起床很迟,起来后塞下一顿很饱的早餐;早餐后进教堂照例做多次弥撒,然后做半小时的功课;又去午餐,餐后做打牌游戏,喝酒,然后就午睡三个钟头;醒来后又喝酒,最后又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由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有益”的课业活动的结果,使高康大变成一个“十足愚蠢、呆钝、忧郁和奇怪”的人物。
2.对人文主义教育加以赞扬、肯定。
鉴于如此糟糕的教育效果,国王赶走了这些经院学派的教师之后,又请来了一位新式教师——坡诺克拉特。
拉伯雷就在这位新式教师对高康大及其儿子潘德格尔罗施行的新教育的例子上,展开了一幅人文主义教育的宽广图画:高康大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整个的教育根本改变了,他起床很早,锻炼身体,用大部分时间受智力教育,同老师一起散步,还留下不少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他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各类科学,勤读各种书籍,时常跟教师谈话,利用实物教材,观察自然现象,还进行参观、访问。
除此之外,他们还接受美育,学习音乐和唱歌。
这样,高康大和教师的全部教学“变得如此愉快、轻松,富有吸引力,以致觉得与其说它像学生的学习,不如说它像国王似的消磨时光。
”3.提出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
从拉伯雷小说里所叙述的见解中,可以看出他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