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解析:《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译文忆秦娥1•娄山关西风烈3,长空雁叫霜晨月4。
霜晨月5,马蹄声碎6,喇叭声咽7。
雄关漫道真如铁8,而今迈步从头越9。
从头越,苍山如海10,残阳如血11。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9.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1-2]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忆秦娥娄山关》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前言】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⑩西风烈:凛冽的西风很猛烈地吹着。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从头越:叠句,作用同上片“霜晨月”。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1935年1月在四川江津八宝山上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境内,进入陕北的壮丽场景,泛指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与胜利。
诗中的"秦娥"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秦娥,"娄山关"则是长征途中红军所经过的难关。
整首诗以娄山关的雄伟壮观为背景,与长征中的红军壮举相呼应,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红军战士的英勇赞颂。
毛泽东通过描写山势险峻、峡谷深邃、瀑布飞流的场景,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危机四伏的环境。
他用"月明千里织秋波"来形容红军壮丽的场景,表达了红军挺进敌人重重封锁,但仍然坚持斗争的决心和意志。
诗中还描绘了红军士兵的英勇和顽强,他们在峡谷中与"万箭穿心走马雕"的敌人搏斗,用血肉之躯赢得了长征胜利的道路。
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赞美和对革命斗争前途的坚定信心。
整首诗意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操,它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又表达了红军士兵的英勇与无畏,充满了对革命事业胜利的希望和信心。
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述了秦娥在战争中的坚强和痛苦,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将对该诗进行一定的诠释和探析。
诗的题目《忆秦娥·娄山关》,将秦娥与娄山关紧密联系在一起。
娄山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毛泽东亲眼目睹了其中一次战斗,深感其中人民的痛苦和牺牲,于是创作了这篇诗作。
通过以娄山关为背景,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人民的生活和苦难上,进一步加深了诗作的现实色彩。
诗的开头两句:“秦娥夜遗簪纸帐,乱云疏雨愁如颗。
”两句诗通过描写秦娥在夜晚留下纸帐和雨簪的情景,表达了她的寂寞和愁绪。
这样的描写拉近了读者与秦娥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助。
乱云疏雨的形象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为后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接着,诗的第二段:“都护金牌十三响,幕府狐鸣何处哀?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
”这一段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金牌的声响代表着战斗的开始,而幕府狐鸣则是为了形容战场的凄凉和死伤的感觉。
忠骨精魂弹指断,万状归来只一团这两句则表达了战争造成的残酷后果,人们的生命和一切只剩下了一堆残骸。
在这段描写中,毛泽东用豪迈的词语和悲壮的意象将战争的惨状和人民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深感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诗的结尾两句:“不勒长安百尺楼,纵是无朝千万寿。
”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长安是中国古代帝王都城,百尺楼是长安城的建筑。
作者表达了无论战局如何,即使失去最崇高的权力和统治,人民的苦难和生命的价值仍然无可替代,人们仍然会为了自己的正义信念而奋斗和坚持。
纵是无朝千万寿则表明作者希望自己能为人民贡献一生,为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这也是毛泽东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种心态。
毛泽东通过《忆秦娥·娄山关》这篇诗作,以娄山关之战为背景,描绘了秦娥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译文赏析《忆秦娥·娄山关》【原文】西风烈⑶,长空⑷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⑸,喇叭声咽⑹。
雄关漫道⑺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⑻。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⑼如血。
*另版《忆秦娥·娄山关》的手迹。
另附写于1934年的原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
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解】这首词,*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预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
”当时,*和红军由博古,*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
*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
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注释】⑴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⑵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⑶烈:猛烈,强劲。
⑷长空:宽阔的天空。
⑸碎:细碎。
⑹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⑺漫道:莫道。
⑼从头越:重新跨越。
⑼残阳:夕阳。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鉴赏】*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毛主席诗词鉴赏——忆秦娥 娄山关(1935.02)

毛主席诗词鉴赏——忆秦娥娄山关(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本于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
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
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兵数千,败下阵来。
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忆秦娥恒山月古诗赏析

忆秦娥恒山月古诗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中描绘了娄山关处的壮美景色,以及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深情怀念。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探究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意境。
《忆秦娥·娄山关》共有七句,每句五言,整体构思简洁而紧凑。
诗人通过描绘娄山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娄山关”是指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娄山关,这里山势险峻,关口狭窄,是古代军事要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
诗人通过对娄山关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人类的勇敢豪迈,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情眷恋。
诗的开头两句“娄山关,悠悠荡荡天地间。
”就展现了娄山关的雄浑壮丽,悠悠荡荡的形容词使人感到关口的宽广无垠,天地间的壮阔景象。
接着诗人写到“飞泉流落三千丈,瀑布挂空流星赛。
”这里通过描绘飞泉和瀑布,表现了山峦间的清流和瀑布的壮美景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接下来的句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则表达了诗人对娄山关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怀念之情。
娄山关作为古代军事要地,曾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两句“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古楚狂歌。
”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诗人身处异乡,却对故国的山河和历史情怀念念不忘,对故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诗中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通过对娄山关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的勇敢豪迈,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情眷恋。
诗中的“娄山关”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具体表现。
这种对故国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深情怀念,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
《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语言运用和意境营造上。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的描写手法,如“飞泉流落三千丈,瀑布挂空流星赛”、“雄关漫道真如铁”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秦时娄山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对壮士气概的崇敬。
行文之中还融入了作者对战争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热爱祖国、关注民众疾苦和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尊严的情怀。
诗的开头,毛泽东就以“秦娥”作为娄山关的象征,秦娥是秦怀王时期的一名女将军,曾经为了保卫娄山关不惜以自己生命换取胜利。
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娄山关是战争中的英雄据点,秦娥为保卫关隘勇猛战斗,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英勇精神。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毛泽东描绘了娄山关的奇特地理环境。
他用“二十四梯石纹深处”形容山势峭壁险峻,用“龙应台”形容山势雄伟,用“云霞生七色”形容天空变幻多姿,呈现出关山壮丽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艰难险阻。
在诗的中间部分,毛泽东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士兵和将领以血肉之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和付出。
他用“元戎折腰献宝刀”来形容将领极尽忠诚,投入战争中舍身忘我地奉献;用“马鸣风萧萧”来揭示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悲壮。
通过这些描写,毛泽东表达了自己对英勇战士的深深佩服和敬重之情,并以此赞美了士兵和将领对祖国的无私奉献。
在诗的后半部分,毛泽东谈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民众的苦难。
他用“旌旗鼓角动苍黄”来形容战争的历史渊源和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用“经过千百年”来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用“人间万姓犹胜读”来表达人民对历史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向往。
通过这些描写,毛泽东传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众的关怀。
毛泽东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他希望能够有英勇无畏的将领保卫国家,不让敌人入侵中原大地。
这里的“龙城”代表着中国的中央政权,背后还有一个古老的时空背景,即被胡人入侵的历史教训。
毛泽东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实现国体富强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注释】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
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
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
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