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转向_当代传媒与视觉文化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2024年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范文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篇一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引言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

视觉文化传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于文化传承、社会交流和个体认知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与特点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以图像、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

它通过视觉媒介,如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将信息以图像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使信息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

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 图像化:视觉文化传播以图像为主要表现形式,使信息更加直观、形象。

2. 全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觉文化传播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方式。

3. 快速性:视觉文化传播以快速、高效的方式传递信息,满足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4. 互动性: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传播内容互动,如评论、分享、点赞等。

三、视觉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图像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同时,视觉文化传播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视觉文化传播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视觉文化传播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视觉文化传播在社会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图像化的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促进社会交流的深入和广泛。

同时,视觉文化传播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丰富了社会交流的方式和内容。

此外,视觉文化传播还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感受美的途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视觉文化的转向读书笔记

视觉文化的转向读书笔记

视觉文化的转向读书笔记视觉文化的转向读书笔记《视觉文化的转向》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视觉艺术和文化研究读物。

作者尼古拉斯·米尔纳(Nicholas Mirzoeff)以全球视野和前卫思想,分析了21世纪视觉文化的巨变。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1. 视觉文化的转向作者认为,21世纪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的转向”的时代。

这种转向是从一种线性、传真式的视觉文化走向了一种非线性、不稳定、众声喧哗的视觉文化。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视觉表达的参与者和制作者,比如说用手机拍照、制作YouTube视频、参与社交媒体等。

2. 可见性政治作者强调了一个概念叫“可见性政治”,就是看谁和谁能被看到,以及如何被看到。

这种政治是在利用或剥夺他人的被看见的权力。

比如在美国黑人长期被忽视或歧视,直到黑人社区社交媒体上的呼声达到一定规模,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所以,掌握了可见性政治的规则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控制和运用自己的视觉能力。

3. 视觉语境作者认为,视觉文化的转变也引起了对视觉语境的重视。

不同的人对同一视觉符号的解释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认知框架中。

比如,一个机器人的形象在日本可能代表着未来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便利,而在西方可能会引发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和质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中视觉语境的异同是很必要的。

4. 可视性迷信作者指出,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人们也出现了一种“可视性迷信”,就是认为仅凭着视觉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比如在当今社会,以照顾儿童和老人的智能机器人被研发出来,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人们想通过不断提高这些智能机器人的可视性来达到减少社会矛盾的目的。

但是,实际上通过视觉符号所表达的信息是片面而不完整的,不能替代其他重要的因素。

因此,应该符合人类需要和价值观念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有用和合理的结果。

总之,《视觉文化的转向》这本书通过多个实例分析了视觉文化的变迁,强调了视觉语境和可见性政治的重要性,警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视觉语言。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引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在当代社会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图像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引起观众的共鸣。

因此,人们对图像的运用和理解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图像叙事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图像叙事的定义与特点图像叙事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和故事的方式。

与传统的语言叙事相比,图像叙事具有更直接、感性的特点。

例如,一幅画作或一张照片通过视觉形象向观众展示场景、人物和情感,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内涵。

此外,图像叙事还可以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视觉要素来构建氛围和情感,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

二、图像叙事在当代文化中的应用1. 广告与商业在当代商业社会中,图像叙事在广告和营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告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开创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品牌形象,并通过情感共鸣让观众掏出钱包。

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以快乐、自由的形象吸引年轻人,成功营造出“开心就是可口”的品牌形象。

2. 新闻与媒体图像叙事在新闻和媒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闻照片通过生动的图像展示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让读者更加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

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分享和传播图像来表达自己对事件和时事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3. 视觉艺术图像叙事在视觉艺术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图像来传达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艺术家通过构图、色彩和光影等手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对话。

三、图像叙事对当代文化的影响1. 观念的转变图像叙事的盛行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获取和表达方式的认知。

传统的文字叙事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图像叙事则更加直观和易懂。

人们不再需要借助文字来理解事件和故事,因为图像已经提供了更生动和丰富的信息。

2. 视觉化倾向图像叙事的流行也引发了人们对视觉化的倾向。

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转向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广告和宣传到社交媒体和艺术融入,视觉文化塑造着我们的观念、价值观和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视觉文化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变。

从传统的平面图片到现在的虚拟和增强现实,视觉文化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同时也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品和媒体的发展来观察到。

过去,艺术品主要是以静态的画作或雕塑形式呈现,通过观察者的沉思与解读而传递观念和情感。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家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可互动性来创造更具活力和动感的作品。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使观众与艺术品之间可以进行更加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从而创造出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另一方面,广告和宣传也对视觉文化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上,广告和宣传依赖于平面图片和文字来传递信息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图像和视频越来越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介。

通过色彩、动作效果和吸引人的图像设计,广告可以更直观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产品或服务的特点。

视觉元素的重要性在广告行业中无处不在,因为它们在几秒钟内就能告诉观众一个故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方式来看到。

以前,我们主要通过书籍、电影和电视来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变化。

然而,现在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获取新闻和趋势。

我们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传播,更容易获得信息并与他人分享。

这种转向意味着我们的视觉文化变得越来越快速和碎片化,同时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当然,视觉文化的转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可能会导致观众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渐渐淡化。

因为虚拟现实允许用户构建和体验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我们必须警惕虚拟现实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

另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可能会导致观众对于复杂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下降。

当我们只浏览图片或短视频时,我们很容易将表面的信息当作事实,而忽略了深入探究的重要性。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中,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崛起和转型,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手段的文化形态,它以图像、影像、视觉符号等为主要表达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型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视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直到近现代,随着摄影、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视觉文化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早期的静态图像到动态影像,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视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三、视觉文化的转型特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文化的转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媒体化: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的融合,使得视觉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2. 互动性: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视觉文化的传播具有了更强的互动性。

观众可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成为视觉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3. 虚拟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视觉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便捷。

四、视觉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型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图像和影像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其次,视觉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视觉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五、视觉文化的未来趋势未来,视觉文化将继续保持其多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同时也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高清化: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清化的图像和视频将更加普及,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视觉信息的细节和美感。

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随着VR、AR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视觉文化将更加具有沉浸感和交互性。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图像叙事_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当代社会中,图像的运用和传播日趋广泛,成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

从电视广告、电影、网络平台到移动应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图像的存在。

图像作为一种视觉叙事的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定义方式。

本文将探讨图像叙事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以当代文化中的视觉转向为切入点,分析现代社会中图像叙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首先,什么是图像叙事?简单来说,图像叙事是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故事或情感的方式。

与传统的文字叙述相比,图像叙事通过图像的视觉效果和构图来激发观众的感官和情感,更加直观而深入地影响着受众。

图像叙事不受语言的限制,能够跨越文化和语境的界限,以一种普遍的方式传递信息。

图像叙事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图像叙事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比起冰冷的文字,图像通常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其次,图像叙事能够用简洁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高效的方式概括和传达故事的关键点。

这种高效的传递方式适合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符合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

再次,图像叙事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更大的传播范围。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图像可以快速传播和分享,迅速传递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最后,图像叙事具有丰富的表达手法和多样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像风格和构图方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丰富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然而,当代文化中的视觉转向也给图像叙事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随着图像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网络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图像信息的过载和误导。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经常遭遇到虚假和伪造的图像,导致信息失真和误导公众的情况屡见不鲜。

其次,图像叙事也面临着版权和隐私的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复制和传播图像,这给原创性和隐私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的文化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尤其是视觉文化的崛起与转向,已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重要标志。

这一转变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视觉感知,更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视觉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视觉文化,顾名思义,是以视觉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式。

它涵盖了图像、影像、符号等多种元素,通过视觉表达来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视觉文化的特点在于其直观性、即时性和全球性。

它以图像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三、视觉文化的转向背景视觉文化的转向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科技进步为视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

例如,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图像的创作、传播和分享变得更加便捷。

其次,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视觉元素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促使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直观、即时的信息,从而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

四、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视觉文化的转向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像的泛滥。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图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导致图像的产量和传播速度急剧增加。

二是视觉冲击力的增强。

现代视觉文化作品往往注重视觉效果的冲击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是视觉文化的商业化。

商业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会利用视觉文化来制造热点和话题,进一步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

五、视觉文化的影响视觉文化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外观和形象,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其次,视觉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图像的直观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信息,但也可能导致思维的浅薄化。

此外,视觉文化还对传统文字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的转向》范文

《视觉文化的转向》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文化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视觉文化的崛起和转向。

在传统的文化形态中,文字扮演了主要的传播和记录信息的角色。

然而,随着数字媒体、社交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视觉元素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视觉文化的转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它对我们社会、文化和个人的意义。

二、视觉文化的崛起视觉文化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为视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视觉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如视频、图像、动画等。

此外,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也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消费对象。

三、视觉文化的特点视觉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观性。

视觉信息通过图像、色彩、光影等元素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知信息。

二是符号化。

视觉信息往往通过符号化的图像、色彩等元素来传递特定的意义和信息。

三是互动性。

在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背景下,视觉信息的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其中。

四是全球化。

视觉信息的传播不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四、视觉文化转向的影响视觉文化的转向对文化传播、社会交流和个人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传播方面,视觉文化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次,在社会交流方面,视觉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生动的交流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在个人认知方面,视觉文化通过图像、色彩等元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五、视觉文化转向的挑战与机遇然而,视觉文化的转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视觉信息的泛滥,人们可能会忽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的命题: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 依赖于视觉。黑格尔说,视觉 (还包括听觉)不 同于其他感官,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所谓认识 性的感官,意指透过视觉人们可以自由地把握 世界及其规律,不像嗅觉、味觉或触觉那样局 限和片面!。 视觉的基本状态是看,看又可以 区分为不同的看的状态,凝视,注视,一瞥,浏 览,静观,等等。显然,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贡布里希坚持认为,看 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 “纯真 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 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恰如波普尔的 “探照灯”比喻一样,眼睛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乃是一种 “探照灯”那样的照明过程,“照到哪 里哪里亮”,事物从纷乱遮蔽的状态中向我们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 期
出:
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 过程。通过设置一套复杂的话语手段,意识形态 把事实上是党派的、论争的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价 值,显现为任何时代和地点都确乎如此的东西, 因而这些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
改变的。! " #
所谓 “自然化”,意指遮蔽特定意识形态的人为 塑造的真相;所谓 “普遍化”,是指特定利益集 团的意识形态被普泛化为公众共同的东西。通 过视觉文化这个特殊视角所要透视的问题,就 是对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加以去魅,还其 本来面目。
本专题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视觉文化问题,视觉意识形态、文化传播的媒介、图像文 化的叙事方式、数字化的图像消费、语像和视像的差异等问题,被作者强调出来。这些问题远不是 视觉文化的全部,作为一种常识,它们只是视觉文化理论思考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层面而已。
晚近文化研究中对视觉问题的关注决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理论思考对文化变迁的敏感。海 德格尔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 “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他认为,世界图像时代不是指关于世界的一 幅图像,而是指 “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这现代之本质”。如何看待这一论断 # 就让我们把这些讨论作为起点,从视觉文化的路径进入“现代之本质”吧$
由于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上,于是便产生了繁 复的关系,是我们使这一棵树与这一角天空发生 的关联;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 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同一的风 景中显示出来。……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 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 态之中。至少它将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狂的 人会相信它将要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 期
的视觉敞开。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诗人看待 世界的眼光就是真理的开启过程。雕塑大师罗 丹说得很明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 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 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看虽重要,但看确实又是人最自然的行 为。眼睛作为造化的产物,天生是用来观看 的。但人的观看与动物有许多不同。拉康在论 证 “镜像”理论时,反复说到,婴儿六个月后便 能在镜子中辨认自己,而猩猩决然不能。"显 然,人类看似自然的观看行为,其实是复杂的 文化行为。看,就是一个追寻想看之物的过程, 看和看到乃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个中并无深 奥学理。然则,在纷繁的人类社会中,在特定情 境迥异的文化中,看与看什么和看到什么均不 是一个自然行为,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 为。举美学上的例子来说,画家看自然乃是出 于画家之天性,画家的眼睛就是为观察自然而 存在的。传统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主张,画家不 过是画下他看到的风景而已。但问题决非如此 简单!但晚近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就发现,画 家的观看不是一个机械记录的被动过程。贡布 里希的著名论断是:“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 术家的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 看到的东西。”#这段看似简单的表述中蕴含了 极其深刻的哲理:人的眼睛总是积极主动地寻 找想要观看的对象。如果这么来看,美学上争 论不休的 “美是主观的”或 “美是客观的”种种 看法,其实都是片面之说。与其说美在心或在 物,不如说美是人主动寻找的眼光之发现,罗 丹的说法即如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过:“你 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 பைடு நூலகம்的心外。”$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有 异曲同工之妙的说法:
而大地停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
唤醒它。%
看是发现是寻找,看与被看以及看到的关 系十分密切。在传统的认识论里,看作为一种 感知过程,属于感性认识,经由思维和推理的 上升过程,感性认识才达到理性的高度。于是, 在语言和图像的二元结构中,语言是思维的工 具,而图像是感知的手段,由于思维高于感知, 所以,图像也就自然低于语言。难怪西方有“语 言即逻格斯”的传统观念。但是,晚近的研究揭 橥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那就是视觉其实和 思维别无二致。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 过程在视觉中同样存在:抽象、推理、分析、综 合等等。于是,有人提出了 “视觉思维”的概 念。阿恩海姆写道:“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 , 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 ‘理解’的东 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 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 力,这就是 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 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 悟解能力。”&如果我们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 域,便不难发现,看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 为,所以,视觉文化现象也就带有复杂的文化 意味。对种种看的行为和类型做了深入细致的 归类和分析,揭露其中所蕴含的复杂的 “社会 意义”,便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研究 者提出,在当代文化情境中,最基本的观看类 型至少有如下几类:
同时是被看的对象和被展示的对象,她们的形 象带有强烈的视觉性和色情意味,以至于暗示 了某种“被看性”。作为性对象来展示的女性乃 是色情景观的基本主题。”"#%
如果对玛尔薇的以上理论稍加发挥,便接 近我们所要表述的视觉文化理论了。亦即在看 的状态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 意识形态因素由于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 一方面变得难以察觉了,另一方面又使得种种 视觉行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值得深 究的东西。玛尔薇的解构,的确揭示了观看电 影时往往带有不平等性别眼光,揭橥了男女之 间看的主体与被看对象的不平等关系。当然, 看的事务中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远不只是女 性主义所强调的,而是有更加复杂多样的内 涵。我以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把 看陌生化,像布莱希特的 “陌生化效果”概念所 揭示的那样,打碎司空见惯的假象,揭露隐含 其中的复杂的意识形态。于是,我们对视觉文 化的分析便不可避免地将看 (视觉)与意识形 态理论结合起来。阿尔都塞认为,所谓意识形 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 的再现。”“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像的 系 统 ,它 支 配 着 一 个 人 或 一 个 社 会 群 体 的 精 神。”"#& 依照这种思路,意识形态乃是一种我们 与其生存状态想象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支配着 我们的精神。倘使说当代中国已进入一个小康 型消费社会,并导致了相应的文化的变化,一 种 “视觉文化”渐臻成型的话,那么,很显然,个 体与社会及其文化之间复杂的想象性关系业 已构成。透过视觉文化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瞥 见复杂交错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更进一 步,意识形态不但是一种想象性的关系的再 现,它还具有相当的遮蔽性。照理说,任何社会 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由于社 会分层所导致的不同群体、集团和阶层的差 异,因此,意识形态总是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及 其价值观的。然而,在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中, 这种局部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往往披上人类社 会的普遍性的面纱,人为制造出来的反映了特 定群体利益和价值的意识形态,又总是以所有 人共有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伊格尔顿指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 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电影、电视、 广告、画报、卡通这些典型视觉样式自不待言, 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从报纸到杂 志,从书籍到其他读物,图像比重的急速上升, 显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难怪有人宣判 “读图时代”的来临。更有甚者,新的视觉方式 和产物正在不断被炮制出来,进而深刻地改变 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虚拟的图 像、人造的主题公园、#$%、互联网的虚拟世界 等等。勿庸置疑,今天,不堪重负的观看状态已 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而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眼 睛来接触世界了解真相。一方面是视觉行为的 过度和重负,另一方面则是对视觉行为的过分 依赖。我们通过电视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 & 光、’$、核磁共振等视觉途径来诊断,通过图 像、图标和图例来讲解知识,通过电影、电视剧 来了解古典名著,甚至通过照片、可视电话、电 子图像来交往。一言以蔽之,我们正身处一个 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视觉富裕和视觉张力的时 代。海德格尔早就预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 界图像时代”。 “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 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 $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看的方式与其意识形态分 析,将是视觉文化不可回避的课题。
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
!周 宪
观看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常 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当代哲学和文化研 究在 “语言转向”之后,转向了对看的思考,决 非偶然。“视觉转向”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 的转变,而且意味着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学理上说,视觉作为 一种文化,核心问题乃是眼睛与视觉对象的关 系,恰如听觉文化总是与言语和聆听有关一 样。当然,眼睛的对象是复杂的,大到洪荒宇 宙,小到分子结构,从自然到社会,从图像到文 字。心理学的发现证实一个极其简单却又异常
文化的转向:当代传媒与视觉文化
!主持人:周宪 %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持人语
在 “文化的转向”的呼声中,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是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趋向。作为文化研究 的一个重要层面,视觉文化的种种现象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引起理论的思考和学理性的探讨。从 逻辑层面说,视觉文化是一种图像的文化,它的相对概念是一种话语的文化;从历史的层面看,视 觉文化和当代传媒的发展以及消费社会的趋向关系密切。所以,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当 代文化转向的诸多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