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_美学化_文化_视觉转向_的一种解读_周宪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区别作者:李媛朱墨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成为描述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之一,而在中国理论界时常混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中国传统的“生活艺术化”,本文试图通过科学的论证对以上两组概念加以区分,以增进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艺术化基础理论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热门话题,日常生活的美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我国学术界对这个话题的解释与评价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它己经被作为认识当代中国生活特征和审美趋向的重要话语路径加以使用。
这个话题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1.“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概念及其形成背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的融合统一,那么它背后隐含着一个对立面,即“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曾经分离,“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打破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分离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不乏对日常生活中审美现象的关注。
但从古至今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却是一直在变化的:口传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是融合统一的;印刷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是分离的;电子文化时期艺术审美与生活又再次融合。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传进行交流,那时的艺术就是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萌动于生活实践中。
纸张的发明,印刷文化的出现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艺术以它的“贵族化”、“神圣化”拉开了与生活的距离,这种分离是艺术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
熟悉西方美学史的人都知道,艺术与生活审美之间的分离通常被看成是现代艺术和现代美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因为这种分离意味着艺术审美的自主和独立,意味着艺术成为“美的艺术”。
日常生活审美化

• 1、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 2、你怎么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 “日常生活审美化”由英国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 • 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 《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癿演讲。 • 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乊间癿距离,在把“ 生活转换成艺术”癿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 我曾经在网上搜索过,丌但那言情癿作品继续发展着,反 腐倡廉癿作品继续发展着,写历史题材癿作品继续发展着 ,就是一些所谓癿纯文学,如杨绛癿《我们仨》、日本作 家村上春树癿《挪威癿森林》印数多达几十万部。我从来 丌相信文学会终结。文学永进丌会终结。因为文学作为一 种语言艺术,有它独特癿审美场域,语言艺术癿心像、内 视特点是仸何艺术也无法取代癿。
• 赵勇认为:日常生活癿审美化是韦尔斲等人对西斱当下社会 形态特征癿挃认,但是“陶东风等学者借用这一概念来挃称 中国当下癿现实时,却没有对这个概念迚行必要癿清理和鉴 定,二是,这个亊实判断癿背后就遗留下了一系列癿问题:什 么地斱癿日常生活审美化了?谁癿日常生活审美化了?…… 从价值判断癿层面上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癿深层吨 义其实就是对现实癿粉饰和装饰”。
• 如今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上癿分歧,实际 是对二我们所处癿时代究竟应如何定位癿分歧。在某 些人看来,当今中国已经迚入“消费主义”时代,消 费成为社会癿主题。既然消费成为社会主题,那么自 然对二消费癿对象就休闲要高档,头发面孔癿化装更自然丌在话下,更要 讲究再讲究。问题是中国迚入了消费主义癿时代了吗 ?
• 日常生活癿审美化癿现象幵丌是今天才有癿。古 时候,中国癿仕宦乊家,衣美裘,吃美食,盖房 子要有后花园,工作乊余琴、棋、书、画丌离手 ,等等,这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吗?谁喜欢这 个话题,谁肯花精力去研究它,完全是可以癿。 为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突然乊间,会成为一 个话题戒问题呢?大概几个月前,首都师大文艺学 学科点前后召开了两次“文艺学学科反思”会议 ,提出文艺学研究对象癿“扩容”问题,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2007年的文艺理论热点问题大都具有反思和探索的特征,而这正是文艺理论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常态。
当然,热点是相对的,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眼光和选择,所以,我想2007年文艺理论的热点问题也决不会只限于下面述及的五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甫一提出就在思想理论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理论界也引发了强烈反响,在2007年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
学者们主要就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也论及了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与建构功能。
曾繁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我国文艺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南与启示作用,也为我国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要人们在当代文艺学建设中照搬这些理论,而是要求人们以其为理论指导,紧密结合文艺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符合学科规律的科学的建设工作。
(曾繁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艺学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1月18日)赵慧平认为,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直接地沟通着社会公共意识与人们个体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实现着社会文化思想与艺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转换与促进,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进步文艺以引领文艺创作是文艺批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首要工作。
(赵慧平:《发挥文学批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文艺报》2007年11月20日)赖大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相对于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而言的;在文艺价值取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中,要突出应有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尤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领。
(赖大仁:《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价值取向》,《文艺报》2007年5月15日)张炯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我国当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传媒,理当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作家的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内容,从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作用。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鸣。
本文主要谈及一些主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在中国的表征以及国内学界对此的主要争论。
“日常生活审美化”按照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1】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消费主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至今已历十数载。
①尽管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发生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或不置可否,但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和审美泛化的事实,却也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层面上日趋澄明,因而讨论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间隔,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者,在其代表性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他着重从三个维度来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以“一战”以来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文化为代表。
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解读

中国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解读作者:金云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4期摘要:文化产业是全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蕴含无限商机。
文化产业正在中国崛起,贯穿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文化产业在当代中国的崛起有两大契机: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文化产业;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浪潮的风行为文化产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兴盛,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十二五;十三五;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2018年11月3日,中国美·文化产业论坛——文化主题沙龙在海滨城市大连举行,吸引了众多文化产业业内人士参会。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响应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将崭新的文化创意与美学相结合,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之美,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正在中国崛起,贯穿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一、文化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兴盛的一大契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文化产业就已经开始预热起步,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1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颁布,“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正轨;2017年4月,国家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三五”时期要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优先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着力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等,乘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的东风,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
2018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836美元,按照目前经济增长的稳定态势,大约在2022年,中国将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宋晓琛【摘要】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国内外学界备受关注的重要思潮,自诞生以来即推动了艺术史、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然而由于产生根源、研究范式、关注内容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与面貌.本文从文化根源、学科背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比较视野中为国内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思考与启示.【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视觉文化;比较;反思【作者】宋晓琛【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视觉文化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以来无疑是当今最富有活力的学术思潮之一。
在西方,其诞生最初源自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和文化分析转向,并与艺术界的反形式主义、学界普遍的反语言学、反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合流,成为对以“图像时代”为表征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富有成效的解释策略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对象首次从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转向包括绘画、艺术设计、雕塑、建筑、新媒体、影视、影像等所有富有视觉意味的文化载体,其研究指向和方法自然也溢出传统艺术史学的范畴,吸引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成为极富包容性的跨学科研究。
而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视觉文化研究在最初的边界模糊之后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研究范式和价值指向,在20世纪末终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国内的视觉文化研究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作为与其他西方理论一起引入中国的学术思潮,视觉文化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同步的研究背景和社会文化土壤,因此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仅是作为教育中的多媒体手段得到关注和提倡,并无更多的学理发展。
直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征象开始在国内出现,学界对“图像时代”、“读图时代”的关注与日俱增,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成为备受关注的方法和策略。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
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文化学家、社会学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
eduardodefuente 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socioloyandaesthetics’,发表于《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第239247页)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
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新趋势,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开始把审美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学与美学的关系。
他纵览最近1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
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一个主要倡导者维尔什(wolfanwelsch)在发表于《理论,文化与社会》的《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
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
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
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
”维尔什所说的“审美化过程”实际上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的现象。
维尔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把审美化看作是一个深刻的、经过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
这种变迁使那些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会学家感到震惊。
维尔什理解的深层的“审美化过程”意味着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变迁过程,它对于社会学或社会理论具有核心的意义。
《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文化研究》第3辑读图,身体,意识形态——周宪本文致力于分析视觉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已存在或日渐形成的意识形态总是会对人类生活中的视觉文化产生作用,而这种作用既是隐蔽的又是深远的。
作者从视觉文化的范畴中选择了“读图”和“身体”两种突出的现象来具体剖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当代的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是如何作用的,其背后政治、文化、美学等各种因素是怎样通过具体的内容得以体现的。
作者认为,在纷繁的人类社会中,在情境迥异的文化中,看与看什么和看到什么均不是一个自然行为,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
既然是看,那么一定借助于视觉,而看的内容则有文化的影子,两者的互动结果则是视觉文化所涉及的内容。
在看的状态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意识形态因素由于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一方面变得难以觉察了,另一方面又使得种种视觉行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呢?作者借助了阿尔图塞的定义,即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同时,它具有遮蔽性。
比如说,任何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由于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不同群体、集团和阶层的差异,因此,意识形态总是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及其价值观的。
然而,在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中,这种局部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往往披上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的面纱,人为制造出来的反映了特定群体利益和价值的意识形态、常常以所有人共有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从而让所有人毫无防备地全然接受它们。
可以将其概括为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某种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
读图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字阅读的让位,即直观性和具体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更受人们的欢迎和钟爱,从而带来了一种读图的快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社会文化风气的变迁。
作者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必然出现的是图像的霸权,对传统文字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事情总像是硬币的两面,有坏就有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哲学研究62001年第10期)日常生活的/美学化0)))文化/视觉转向0的一种解读周宪一在古典文化中,美学或艺术往往被视为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的特权。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赏画观景;西方亦然,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
所谓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
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
当然,老百姓自有民间文化消遣。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艺术似乎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0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
其实,审美的生存方式早就被哲学家们理想化地讨论过,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都主张艺术不应只限于少数人和特定的场所(博物馆和音乐厅),而应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及至海德格尔,亮出/诗意栖居0的旗帜,提出了在一个日益官僚化和工具理性化的世界中如何生存的问题;当代哲人福柯,更是主张一种生存的策略,以及/审美的生存0。
然而,在那些主张精英和先锋的现代主义艺术家那里,艺术的阳春白雪不得不退守象牙塔,隔离了大众和日常生活。
所以奥尔特加断言,现代主义艺术乃是社会的/催化剂0,它把社会区分为少数理解和赞赏它的人,以及绝大多数不理解也不欣赏它的/大众0。
(Ortega,p1660)然而,20世纪中叶以来,情况似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日渐式微,大众文化吞噬了高雅文化,雅俗界限日趋模糊,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变得难以辨别。
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景观,正像杰姆逊所描述的那样: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0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1986年,第147-148页)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0、/后工业社会0或/后现代社会0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0已经崛起。
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倘使说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的视觉对象还保留着较多的自然形象或粗糙的视觉景观的话,那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都市化浪潮正在被人局限在愈加人为化的视觉情境之中。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居家装饰到形象设计,从影视娱乐到广告形象,人为化的视觉环境造就了新的视觉生态。
较之于我们的前辈,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
虽然说中国已进入后现代尚存疑问,但小康文化的这种视觉转向亦非常明显。
这是不是马克思如下看法的实现:/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0(第50-51页)?假如是的话,能否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日常生活的美学化阶段?这个阶段和艺术与生活保持距离的文化是否有本质的不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0可作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是,/视觉转向0意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或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从语言和形象的二分来看,按照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语言乃逻各斯,就是理性,而视觉则更趋向于感性。
恰如利奥塔和拉什所做的区分,语言或话语中心的文化实乃现实原则制约,而形象或影像中心的文化则倾向于欲望原则。
拉什写道:话语的文化意味着:(1)认为词语比想象具有优先性;(2)注重文化对象的形式特质;(3)宣传理性主义的文化观;(4)赋予文本以极端的重要性;(5)是一种自我而非本我的感性;(6)通过观众和文化对象的距离来运作。
而/形象的0文化则相反:(1)视觉的而非词语的感性;(2)贬低形式主义,将来自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的能指并置起来;(3)反对理性主义的或/教化的0文化观;(4)不去询问文化文本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做了什么;(5)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原初过程扩张进文化领域;(6)通过观众沉浸其中来运作,即借助于一种将人们的欲望相对说来无中介地进入文化对象的运作。
(Lash,p1174)所谓话语的文化,以及语言中心的文化,用现在流行的术语来说,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化,属于精神分析的继发过程,受制于现实原则;所谓形象的文化,乃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和精神分析的原初过程和欲望原则更为接近。
那么,视觉转向的出现究竟有什么值得深究的意义呢?它对于我们理解文化发展演变的当代现象以及它本身的内在逻辑有何启示呢?二显然,在文化/视觉转向0中,图像性因素彰显出来,甚至凌越于语言之上,获得某种优势或/霸权0。
影视对文学的侵蚀就是一例。
当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变成电影和电视剧时,看电影(电视)的诱惑显然超越了文字阅读的乐趣。
只要看看电视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便可理解为何这是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
以下,我们就来分析三种较有影响的日常生活/美学化0理论,通过不同范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视觉转向0的复杂意义。
最早提出日常生活美学化观念的也许是德国当代哲学家威尔什(Wolfgang Welsch)。
他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日常生活美学化与文化的视觉转向的关系。
当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美学转向0或/转向美学0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塑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又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现实的理解,它具体呈现为生活的美学化和认识论的美学化两个层面。
生活的美学化首先反映在/表层的美学化0:从购物中心到咖啡馆,从办公室到居家生活,物质层面的装饰和美化成为普遍潮流,旨在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活力,而这一切又是服务于人的/体验需求0。
威尔什以三个概念来加以概括)))/装饰,活力,体验0。
这正是本雅明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情形:文化正在从传统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一切都倾向于展示,外观的美成为普遍追求。
(1993年)这种情形60年代在德波那里则表述为从/占有0向/炫示0的转变,外观成为视觉快感追求的目标。
(Debord)威尔什引用了两句流行语来描述:/更美地生活是昨天的格言;今天则是更美地生活、购物、交往和休息。
0 (Welsch,p1119)视觉于是成为一个欲望的象征。
表层的美学化正在把我们的现实世界变成为一个/体验的世界0,其本质乃是满足那种与我们形式感相一致的要求一个更美现实的/本原需求0。
通过文化产业和娱乐业逻辑和法则的广泛运用,体验与娱乐成为当前文化的主导倾向,闲暇和体验的社会所需要的是不断扩张的节庆和热闹,而这一文化最为显著的审美价值就是没有后果的愉悦、乐趣和欢快。
这一切均体现为/城市的美学化0,它与体验概念密切相关,而体验则是当代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威尔什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体验的社会0(舒尔茨语)。
所谓体验,并不是指对某种永恒不变的深刻之物的体味和意会。
/体验实际上并不是体验。
确切地说,它们是老套和单调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迅速地寻找另外的体验,进而从一种失望逃入另一种失望的原因所在。
0(Ibid1,p1136)威尔什的这种看法,与贝尔所说的现代人追求/新奇和轰动0的说法不谋而合。
恰如时尚这个概念所表征的那样,人们视觉体验的欲望被空前地激发起来,追求不断变化的漂亮外观,强调新奇多变的视觉快感,已成为体验的核心内容。
新奇总被更新奇的东西所取代,不断地攫取视觉快感资源又不断地失望,这就是主体内在的心理法则,也是当代社会不断改变其外观的普遍法则。
威尔什所关心的第二个方面是/深层的美学化0,亦即美学化不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外观(/硬件0)层面上,而且深入到内在结构核心(/软件0)中去了。
威尔什强调,/美学化0的重要性并不在于/美0,而在于其/可塑性和虚拟性0。
/这种非物质层面的美学化比起那种字面的、物质的美学化更为深刻,它不但影响到现实的单一构成,而且影响到现实的存在方式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
0(Ibid.,p16)/由于视觉在我们的日常世界中不断地扩张,这是一个由广告、电视和录像所塑造的图像。
这个图像的世界有某些操纵的意图,电子图像的操纵有种种可能性,并且向高度非物质化的技术过渡,依据这样的看法,视觉上支配的文化是伴随着这一时期可见物中可信赖性的消解。
0(Ibid1,p1154)威尔什的意思是说,在电子媒介的可视性中,物质的实在性的可信赖度日益降低。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去现实化0形象世界,它依赖于/媒介美学0的功能。
现实在媒介上(尤其是在电视上)失去了重量和重心,从物质的存在转化为光,从三维的空间实在转化为平面的二维图像。
/现实正趋向于失去其重力,从强制性转向愉悦性。
0(Ibid1,p185)这种媒介所导致的非现实化过程,就是世界不断被图像化或视觉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主体长久地被媒介的非现实化的/图像操纵0;另一方面,这种操纵状态又导致了主体对现实态度潜移默化的转变。
/这种对媒介化现实的态度向日常生活越来越广泛地扩张。
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因为日常现实越发地依据媒介模式来构成、展示和感知。
0(Ibid1,p186)如果我们把这种看法稍加引申,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深省的结论:正是由于这种媒介的塑型,使得主体一方面依赖于媒体的图像传播(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又加速了他们对媒体图像化的依赖(其他非图像性的媒介能力必然衰退)。
媒介美学化和现实的美学化实际上是同一现象的两个相关层面的体现。
图像文化对主体的/操纵0将越加深广地持续下去。
恰如德波所言,形象成为控制主体的手段和方式。
威尔什发现,波德里亚所说的/仿像0,不仅有/模拟功能0,更重要的还有/生产功能0。
微电子学的发展,媒介社会的形成,以及虚拟空间的出现,使得物质层面的美学化同时也导致了非物质层面的美学化)))亦即/我们意识的美学化和我们对现实理解的美学化0。
(Ibid1,p14)比如,他发现,电视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和现实不再像物质的现实那样是笨重的、不可移动和不可改变的,通过媒介,现实呈现为可改变和可选择的了,图像不再是现实性的真实保证,而是越来越倚重于虚拟性。
不同于杰姆逊等人的看法,威尔什敏锐地发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并不完全是艺术家的功劳,尽管他们有意打碎艺术的局限和边界,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相反,威尔什坚信,重要的是过去不被作为艺术的东西如今作为艺术来理解。
因此, /表层的美学化0并不与先锋派艺术实践相对应,而是与席勒和德国唯心主义的美学规划相对应。
它体现出希望以美学来改善和提升日常生活的古老梦想。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艺术品、艺术家的经验,以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使得大众在不断提高自己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看待世界的艺术视觉。